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3-01-08 08:31曹传熠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文科学科艺术

曹传熠

(廊坊师范学院)

一、新文科的相关概述

在新文科教学理念的运用过程中,学科交互融合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科学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灵活的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全新的知识理念、技能技巧也在当前社会中不断产出优化,过去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各个学科相互交融,人才的培养也逐渐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共享意识,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技术,无法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及企业的实际人才需要。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技术被灵活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以学科交互相融为基础的全新产业。为了与时俱进,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其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优秀人才,各大高校均开设了学科交互融合的全新专业,跨专业教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会有针对性的增加新的课程模块,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困境和技术瓶颈,探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系统化的对文科、理科、工科专业进行升级优化。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兴交叉学科缺乏培育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大多数高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课程,不同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内在联系,相互独立,也没有注重学生专业水平、技术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创新变革能力严重不足。而课程的脱节导致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学习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开展跨学科团队的交流合作,也不能实现作品的商业转化,缺乏对艺术市场的充分认知。

(二)教学模式单一固定,缺乏对通用能力的重视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固定化,没有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忽略了学生通用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中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方式手段为主,注重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并没有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理实一体化发展,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与当前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差距较大。

(三)缺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教学体系

封闭的培训体系切断了高校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包括其他院校、社会企业。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学生与教师之间也缺少互动与交流,没有有效合作。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实施不到位,也没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久而久之,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学生根本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认证,也不能进一步掌握理论原理,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革新优化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手段,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出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综合型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措施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在2012年根据专业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了艺术与科技这一专业课程,其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搭建起相应的专业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则和宗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技术、媒体、空间的有效渗透融合。基于数字、空间、信息交互、新媒体艺术等行业领域,加大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交互能力突出的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艺术专业与科技的渗透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新业态的具体走向,高校与时俱进,创设相互交融的全新专业,也充分凸显出高校的发展特色。

(一)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跨专业发展,打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的有效渗透融合,革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现状、学习需求,立足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内容搭建起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机制。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时俱进,与高校改革创新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同时凸显出高校本身的教学特色,实现自身发展与新兴学科的一体化,使得看似分立的艺术专业与理工专业在某些程度上相互交融。不管是理论教学活动还是实践教学工作,都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和宗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仅只考虑内部学科的融合或是相似学科的交互,要更大跨度的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科与工科、理科的渗透融合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如何有效衔接、渗透融合是现阶段高校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据调查显示,STEAM教学理念最初是由STEM课程所演变而来的。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增加了艺术学科,这样的渗透融合避免了科学发展与艺术追求的对立。过去的单一枯燥的专业教学使得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也不能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艺术美。

艺术专业与科学技术的渗透融合实现了教学的重大改革,也为后期化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前提。在未来,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寻求有效的切入点,利用相应的条件科学合理的实现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加大对全新课程的开发力度,并将其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在探究真理与规律的同时追求艺术审美。

(二)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鼓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灵活掌握,利用自身所学知识独立创造艺术作品。但在新文科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步发展,则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尤其是针对实践教学来讲,要拓宽学生视野,延伸理论基础,有针对性的对社会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对教学活动进行分层,制定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变传统模式下被动传授知识的尴尬局面,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艺术专业与理工学科的跨界教学,必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升级优化,革新专业教学机制、教学体系,以成果产出为基础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思维,提高自身的协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

随着新文科的不断贯彻落实,艺术专业要与科技专业无缝衔接,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应当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以科研成果产出作为重要基础,优化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等等,与时俱进,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应当精准高效,以此缩短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

高校艺术专业要实现教学改革,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从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两个方面入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针对科研成果产出及教学质量评估等内容,则应当基于现实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控指标,定期对其进行测量,以此为基础调整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最终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三)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教学方式手段的革新优化

要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新文科的有效建设,艺术专业要与科技专业相关知识技能有效组合,无缝衔接。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活跃学生思维,打破过去传统理念下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的学科壁垒,灵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媒体平台、大数据技术,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体系,同时基于学科交互教学的相关概念理论、理念认知、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考核评价,都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认知,利用问题式教学活跃课堂教学环境及氛围,打破单一枯燥的教学结构、教学机制,全面立足于新文科背景,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的跨学科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实际需要。借助学生在未来就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手段,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利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的交互发展,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微课、录课、翻转课堂等等,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因材施教,因课而异,不能以大班式教学为核心和重点,凸显教学的差异性、针对性。现阶段,部分高校与时俱进,加大了对辅助软件的开发力度,例如清华大学创设了雨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形式,其能够为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逐步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专业化,这也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载体。

导师制也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最常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专题化的方式手段,进一步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并且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渗透融入双创项目,立足于互联网+双创比赛的方式优化教学形式手段,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学科交互的整体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从最初的概念理论讲述逐渐转变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特色融合的项目开发。与此同时,针对自定义选修专业的建设来讲,教师应当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则从旁协助,对学生进行辅助指导,之后再利用多元化的实现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跨专业学习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与此同时,项目导师应当与辅导员紧密联系、有效合作,鼓励并引导学生明确专业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到多元化的科研项目中,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汲取跨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另外,不同学生在个性特征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这也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

(四)搭建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全新教师团队

一方面,在新文科背景下要实现艺术专业课程的有效改革创新,不仅仅要对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革新优化,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储备、知识交互融合能力都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基于此,艺术专业教学应当面向全社会,在行业中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同时派遣院校中的骨干教师,参与其他院校的教学研讨活动或是到高校进修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教师深入探究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有效互动,积极获取领域发展一线前沿的相关科技知识,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及市场的竞争环境,加强整体认知,使得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更符合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另一方面,在高校中要鼓励教师组建大型的科研项目,邀请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人才参与其中,共同成立学科交互的项目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打破知识壁垒,高效的产出科研成果并再次作用于教学工作,以此实现小科研与大科研的有机渗透,从多个方面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科研水平,深入挖掘艺术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形式,提高教师的市场分析能力、社会对接能力、实践水平、教育水平,同时按照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教师本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展项目活动,以此搭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与学科专业学科交互教师团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专业的改革创新应当有效实现艺术专业与科技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手段的革新优化,切实搭建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全新教师团队。

猜你喜欢
文科学科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纸的艺术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