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与研究*

2023-01-08 08:31陈思宇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陈某心理健康心理

陈思宇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在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中,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重逐渐增加,极端事件也在校园当中出现。而心理健康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成为了社会文化中重要的主题和话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 11%,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1],”青年学生患病所占比例不小。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家庭需给予重视,学校和老师更需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究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做到教育有的放矢,激发青年学生潜能,提升青年学生的处理问题和抗压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本文通过对一起“00后”学生抑郁复发情况的分析与思考,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案例简介

陈某,女,该生入校后表现较为内向,经常性独来独往。一天,收到该生发的一条内容为“心情无故郁闷,不想读书”的QQ信息。于是我将陈某叫到办公室,准备同她进行一个较深入的沟通交谈。从她的低头喃语和眼神躲闪中我看到了她的自卑与难受,讲述到激动之时多次流下了眼泪。在这次谈话中我得知该生父母从小在外务工,姐姐也很早便出去工作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该生很小就开始独立生活,用她的话说:家里的常态是自己做饭给自己吃。陈某自述感觉很孤独,父母不理解自己,同父亲基本无交流,在与母亲并不多的交流中很大程度也都是母亲责怪的话语。久而久之,也就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在学校里,该生也经常独来独往,没什么兴趣爱好,不爱学习,每天无所事事,找不到目标,可能每天陪伴自己的就只有冰冷的手机,这样的现状更导致情绪不佳,由此进入了恶性循环。该生认为自己可能抑郁发作了。当她同母亲沟通目前的状态时,她说母亲总以“你想多了”这样的回复搪塞自己,陈某认为母亲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的求助不在意是因为母亲不爱自己,进而就逐渐不想同母亲交流了。就这样,种种原因,让小陈的心情一直处在阴霾之中。

二、案例分析

从陈某进办公室的行为举止,同其交流时的神态表情以及所表达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迷茫,苦闷与难受。陈某很早就离开父母身边并自己开始独立,在同她的谈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该生很排斥回家,一提到关于回家的话题,该生情绪就会激动且伴有泪水,该生觉得回到家就是自己对着冷冰冰的墙,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关心。 好不容易等到母亲回家的时候,母女俩说不到两句话就开始争吵。陈某觉得母亲不了解也不愿花时间了解自己,都只是一味的将其观点强加在自己身上。再加上同父亲的极少交流,在她看来母亲的强势以及父亲的冷淡让陈某对于父母一直就是处于比较排斥的状态。家庭的烦恼再加上在学校找不到目标,找不到兴趣的状态,两种负面情绪的交织,小陈的抑郁情绪就再次显现发作了出来,给心灵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

三、案例处理

(一)对该生进行心理疏导,平稳其情绪

在了解陈某情况后,找准她痛苦点进行分析与安慰,告诉她如何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认识父母的不易与难处;同时,让她在平时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陈某喜欢拍视频,就鼓励她可以慢慢学剪辑视频,从制作微电影,拍微视频开始,拍不同的故事去体验故事中不同的人生。鼓励她积极参与学校举办关于微视频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得到锻炼。再者,让她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只有专业的医生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去缓解负面的情绪。

(二)及时干预,上报主管领导

一边在同陈某聊完后,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了该生的情况,并填写重点关注对象表予以存档。同时在年级与班级构建该生的心理档案。另一边在该生就医后,也第一时间将该生的诊断结果上报领导,联系家长,商讨下一步方案。

(三)密切联系家长,反应该生情况

在了解基本情况和陈某的内心想法之后,打电话给陈某的母亲,将陈某内心真实想法转述其母亲,陈某母亲哽咽地说自己确实忽略了女儿。于是建议陈某母亲需要更多频率地联系女儿,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给予其关心,每隔一段时间可以以吃饭等形式来看望女儿,让她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加强同女儿的情感交流。同时,更不能忽视陈某的抑郁症状,应重视起来,积极就医,配合医生治疗。如有情况,还需请该生母亲及时赶到学校解决。

(四)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寻求专业帮助

首先安排班级心理委员随时掌握该生情况,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对该生进行一个基本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寻求专业性更强的心理医生的帮助,谨遵医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吃药且坚持定期复查。

(五)安排班干部进行朋辈辅导

学生之间更容易拉近距离。朋辈辅导的效用是不一样的。所以,安排了班长以及同寝室的寝室长等同学多同陈某聊天沟通,多关注她,陪伴她,以朋辈教育的方式,对陈某进行正面引导,建立信任关系,逐渐改变其内心一些固执的想法,并最终达到改变其错误认知的目的。同时,朋辈辅导也可以通过学生干部更方便更快捷更全面地及时了解该生的情况,如遇到特殊情况,能第一时间掌握并处理好。

(六)引导并帮助她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走出迷茫

从爱好出发,鼓励该生将摄影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去发展,帮助她发掘出学习乐趣,由点入面,使她逐渐摒弃排斥感,重新去思考学习的目的及意义、重新去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让她明白只有自己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七)持续关注,全方位给予该生关爱

为了随时掌握陈某的心理动态,我定期同她进行谈话,肯定她,鼓励她,给予她信心,帮助她树立正确的三观。劝导她试着去接受现在所学专业,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去看待。从家庭关系、学校老师、班级同学、专业帮助等多方面帮助该生。鼓励其参加社团、集体活动等,从而锻炼人际沟通能力、从他人身上学习生活技能,改善孤独感,逐步走出心灵阴霾。

四、案例思考与建议

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了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将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融合起来,将这些深陷情绪沼泽的学生拉出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共同发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家庭的疼爱是核心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原生家庭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原生家庭是学生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它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个体形成道德情操、认识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树立个人理想等方面。当学生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成长时,很容易拥有一个积极乐观外向型人格;相反,抑郁症或者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更多可能是于一个复杂、负面影响的环境中。“家长的心理健康、亲子关系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家长心理健康水平高,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亦高。”[2]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大学生受教育、受影响的第一个场所,因此,在遇到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等问题或困惑时,需要家庭的关爱、温暖和支持。

2.改变家长思想误区

许多学生家长对于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在思想上的误区,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必然的、长大了就好了”等;有些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心理有问题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需要配合的时候,还存在置之不理、逃避的情况。所以,扭转上述现象,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让家长开始正确认识和认知心理健康问题,让子女在一种被关心、被理解、被疼爱的环境当中成长。

3.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

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健康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有抑郁症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但殊不知怎么去帮助子女,感觉在家庭教育中无从入手。要改变上述的现状,首先家长须意识到,虽然孩子上了大学,但父母依然有责任和义务为子女成长提供健康、有力的氛围。一方面,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善于利用新生入学等一些时机、或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电子邮箱等新媒体,积极向学生家长普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和知识,提升家长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转变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能主动学习心理健教育相关的常识和知识,并掌握相应基本能力;在遇到问题或碰到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负面情绪时,父母应该积极配合学校、配合专业医生对其孩子进行的专业治疗,并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给予充足耐心、信心和决心,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心理健康问题,拨开迷雾见晴天。

(二)学校的关爱是基本

1.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引路人

当我们面对身患抑郁症或心理抑郁的学生时,不能简单处理,而是要去理解学生家庭背后的故事,去引导并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成为他们的“益友”,给与他们尊重,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将他们的负面情绪排解到最低。同时,要双管齐下,同其家长配合,长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必要时,联系心理健康相关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逐渐使其从内心里、从思想上改变。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和引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须抱着大爱的心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其人格,给予其信心,帮助他们走出内心阴郁的沼泽。

2.建设体系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3]随着近年来。发生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杀人数的增加,出现抑郁症状导致退学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为此,从学校到每一位老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都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体系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分设必修和选修双线,而选修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模块而设定。通过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开展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活动核心,发散式开展以“个人-班级-年级-社团”为主线的丰富各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可以结合课程类、文化类、艺体类等课程进行联合开发,可以从日常的校园或社团文化活动入手,开展不同学科、不同种类与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浙江外国语学院心理中心为例,该校于 2018年到2019年曾推出一系列绘画心理体验沙龙,邀请有心理疏解需求的师生参与绘画创作,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4]在绘画中感受心理的情绪的转变,在体验不同心理状态的同时享受绘画的乐趣。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较高的满足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展科学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逐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其搭建“在快乐、简单氛围中锻炼心理素质”的平台。

4.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软文化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新媒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软文化平台。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成功开设包含有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心理专栏或实现易班网学生心理健康实时动态等板块。一边通过平台结合校园文化特色进行一些心理小故事、书籍刊物、心理情景剧或相关影视剧资源等的分享。另一边,运用新媒体提供线上线下双向心理咨询服务、发布近期心理活动消息、传播基础心理知识等,极大地便利了心理工作的开展,以达到“实施快、效率高、影响大”的目标。随着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可扩展运用到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其他板块,采用当下热门的如“录制小视频短视频、制作心理小短剧、心理科普视频及直播”等新方式,形成“全媒体矩阵”,扎实搭建起心理健康教育软文化平台,创设心理教育工作新形式。

(三)社会的关切是关键

1.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新环境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虽然家庭,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家庭气氛、家庭相处模式以及家人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文化修养都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有重大的影响。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从最开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心理医疗资源的缺乏到现在各类各级医院都设置心理科,与此同时,心理专科医院也逐渐开始成立并得到高效发展。所以,需构建完整的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环境。提供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心理分析与援助。在大学生心理即将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将稳定的青年时期,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将社会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衔接,将三方力量科学结合,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得以进一步整合,教育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并规范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制定出相应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技术规范、 工作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组织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督导,建立健全服务机构的评级制度,不断促进和实现心理服务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5]。其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能完成的, 它需要的是在一个多学科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要让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序进行并取得阶段性发展, 就需要长期的、常态化的机制体制保障运行。以心理健康为主导核心,各学科机构相互协作,互相发挥发挥所长,互相补其短板,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绪问题等。

总之,对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和引导,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须以大爱的心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其人格,给予其信心,把握正确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内心阴郁的沼泽。

猜你喜欢
陈某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假离婚”导致人财两空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保姆上班第一天腰椎骨折索赔近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