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养的路径探讨*

2023-01-08 08:31郝利娜张立光周琳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郝利娜 张立光 周琳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气候异常、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枯竭,以及近年来的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担忧和共同关注的焦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是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树立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最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度。可见,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使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它是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绿色的、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内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从而使人类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强国之路[1]。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科技手段以及基本建设等各方面的齐抓并举,更需要全民生态文化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环境自觉和生态自信,与自然环境相存相依、共生共荣。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化作为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文明形态,而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引导人们自觉地认识生态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启迪人们的生态觉悟,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2]。生态文化体现在民众的身上,则表现为民众的生态文化素养的高低。当前,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都在着力培育本国公民的生态文化意识、提高生态文化素养,从而造就一代又一代富有生态精神的人,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

二、培养高职药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及现状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药学生是今后从事与药物研发、生产、分析检测以及经营管理等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职业的后备力量,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对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建立节能减排、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来看,以高职药学生为例,目前没有专门开设生态文化类相关课程,没有对学生进行生态文化素养培养的系统性教育。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学生的生态文化知识欠缺、绿色环保行为意识淡薄、知与行不统一,对生态文化宣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学习和体会,对国家的生态文明政策知之不多、关注度低。但是,学生参与生态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愿意通过生态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以及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态文化素养。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低碳环保社会的重担需要他们承担,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对高职药学生进行生态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呢?笔者认为,高职药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固化,课程教学的融合、课外实践活动的渗透以及校园环境的涵养五方面对高职药学生进行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高职药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路径

(一)将生态文化理念根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密切,提高高职药学生生态文化素养,是专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药学、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将生态文化素养纳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素质要求之一。在培养目标中,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药学人文素养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应包括生态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同样包括学生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能力。在培养规格中,提出了学生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三方面的培养要求。素质要求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知识要求中,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对于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也应融入学生对于专业课之外的知识掌握中。技能要求中提出学生应具有节约资源、污染防控、循环利用、健康低碳等清洁生产和绿色管理技能。在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各门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将生态文化素养融入其中。药学专业课很多是和化学知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实训教学中,离不开化学试剂的使用。因此,课程标准制定中,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特点,提出“生态化”的课程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的“生态化”要求。绿色生态文化素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入,必将促进全面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绿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输出质量,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二)将生态文化理念固化在规章制度中

“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在学生管理中,将生态文化的内容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在药学生的班级制度、实验室制度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经过持久的实践和磨练,由外部的他律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最后形成稳定的生态文化行为和生态文化素养。班级管理中,制定班级生态文化绿色文明公约,将生态文化的绿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包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保护野生动物、光盘行动、人走断电、拒绝常流水、拒绝二手烟等。日常管理中,利用学生会组织成立绿色行动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巡视和监督,保障校园的公共卫生和安全,促使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

实验教学是高职药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和试剂种类复杂、使用量较大,同时实验中会产生大量的“三废”排放物等,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实验课前,应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和健康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实验室药品管理规范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将生态文化素养要求纳入其中,包括宿舍和班级卫生安全维护、校园公共设施爱护、校园环境美化参与、校园节能节水节电等行为,作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要求,记录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报告单中。

(三)将生态文化理念融合在课程教学中

在课程教学中,以《有机化学》为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将生态文化素养融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在实验方案设计中,考虑化学原料的低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等要素[3];设计合成路线短、原料用量少、副产物生成少、毒性低、能耗低、污染小、生产工艺安全的最优的有机合成路线,遵循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4]。对于毒害大、污染大、能耗高、危险性大的实验,可以用一些微型化学实验或仿真实验替代。在具体实验课教学实施中,针对每次具体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健康安全教育。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和本次实验相关的化学品使用、化工生产、实验操作或环境污染典型案例,进而更加明确本次实验全过程的环境安全健康内容、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课中对药品的取用、实验操作的规范、能源的节约等进行巡视指导,实验结束考核学生的试剂摆放、台面整洁以及“三废”的处理等。课后要求学生将环境安全健康执行情况如实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将生态文化素养融入到有机物的性质及应用学习中,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烷烃学习中,介绍绿色能源可燃冰的发现和开采,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绿色生态环保意识;不饱和烃学习中,辨别塑料制品标识,了解塑料制品的生产材质以及使用条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使用、低碳绿色的观念;芳烃学习中,了解食物中及汽油中含有的苯并芘等物质的致癌性,引导学生健康饮食、绿色出行的生活习惯;了解卤代烃中代表物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唤起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共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氟利昂绿色替代品探索的科研热情。其他如醇、酚、醚、醛、酮、醌和羧酸等代表性有机物学习中,不同结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又有不同的用途,学习中可结合其利与害两方面,如作为药物,祛除了疾病和痛苦;作为农药和化肥,提高了粮食产量;作为高分子材料,方便和美化了生活;同时也应看到,有机物因其毒性、污染性和易燃易爆性等,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健康、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导学生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敬畏生命、善待自然、绿色发展的意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5]。

(四)将生态文化理念渗透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将生态文化素养贯穿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社团、专业实践、志愿者服务、主题教育班会、辩论赛、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成立大学生环境保护社团,利用植树节、节水日、地球日、环境日、低碳日等生态环保节日,举办有纪念意义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仪式感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中药学专业每学期开展的野外采药专业实践活动,是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大好时机。识别药用植物、考察药用植物的自然生长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自然,亲近和了解自然,目睹大自然的环境保护,认识大自然丰富多样的中草药资源,激发学生树立专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意识;在药师的职业宣誓活动中,栽种中草药,加深对不同中草药栽种条件、生长环境以及养护知识的理解,理解生长环境对中草药药物成分和药效的影响。利用寒暑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开展有意义的生态文化活动,宣传和影响周围的人一起参与生态环保,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创建绿色美好家园。同时可开展生态环保主题教育班会、辩论赛、知识竞赛和专题讲座等。结合社会热点,对学生适时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如冬奥会期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冬奥会期间体现的绿色环保内容,如绿色新能源汽车,跨临界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场馆的自然采光方式、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场馆的多用途改造利用、就地取材建场馆、保护动植物自然生存环境、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引导学生关注疫情期间的生态文化内容,如废弃医疗防护物品和废弃口罩的处理、各类消毒物品及药品的规范化处理、如何保护动植物自然资源、怎样做到清洁卫生和低碳健康等;辩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公民的生态文明责任与义务等;举办行业专家关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保护等专题讲座;开展垃圾分类、实验室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竞赛等。

(五)将生态文化理念涵养在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生态优美、干净整洁、文化浓郁的校园能激发人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发挥药学院专业特色,打造医药特色校园环境,如建设药用植物园,摆放专业名人雕像,电子屏循环播放绿色环保教育素材短片,校园植物挂牌等。在校园食堂餐饮方面,与餐饮企业合作,联合开发中药养生保健食谱。在校园伴手礼制作方面,以手工中药香囊、护手霜、润唇膏、香皂为特色,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伴手礼,体现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生态文化等。同时,在“请进来、走出去”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开展中小学医药特色体验活动,如小小中药师、小小药剂师等,并且为周围居民传播健康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用药安全知识等。生态文明的校园不只体现在一草一木的环境生态方面,更体现在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服务品质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美化了外在环境,更是净化了人的心灵。

除了以上五方面的培养途径外,教师和家长自身的生态文化素养水平对于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样重要。作为教师,在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本身生态文化素养对学生产生着知识引领和榜样示范,提高教师个人生态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药学专业教师一是通过学习文件、查阅资料、进修培训和实践活动等,及时补充自身的生态文化知识;二是在教学中,挖掘课程教学中生态文化知识的切入点,主动将生态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教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生态文化素养;三是积极举办和参与生态文化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并且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积极参与到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中来。家长是学生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庭教育和家长的知识素养、品德修养、行为方式等对孩子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学生家长,大多数受过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在和孩子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以及家庭生活中,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态文化水平和素养,家校合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四、结语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模式,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以及思维和意识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建立一个开放、多元、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培养高职药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