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3-01-08 08:31姜思行郭梅伶邓争艳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健康家庭

姜思行 郭梅伶 邓争艳

(武汉商学院)

21世纪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世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心理学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人们不仅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而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玩心较大的大学生们离开自己无比熟悉的家乡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学习,社交经验匮乏的同时也面临着当前学业和未来工作的压力。在这一情况下来自家庭的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大学生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也使得他们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和自身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所处家庭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启示的研究可有效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经济条件

一个完整的家庭是孩子们良好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从小到大的身心健康。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多方面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给大学生更好的物质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类大学生会较少羡慕旁人,不会由此产生自卑的心理。但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给不了大学生足够优质的生活,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发展,在充斥着各种有着优越生活的学生的大学中,由于大学生在社会的适应性较差,他们容易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据了解,经济拮据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经济开销与经济收入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他们为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平常的休闲玩乐等问题焦头烂额。有的学生不得不通过兼职和打工等方式来弥补家用,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让学习和工作产生冲突,由此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另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类学生在学习文具和学习资料方面往往比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加欠缺。要想超过那些拥有更多学习资源的学生,他们必须付诸成倍的努力。而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在高校求学过程中,那种不甘人后的思想主导着大家的思潮。这种思潮催动着他们学习刻苦,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让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偏移。况且,由于在大学校园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当这少数困难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的节俭等良好习惯时,会被其他人当作其抠门的借口,甚至因此对他进行排斥,使得这些学生需要在人际交往方面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会进而一蹶不振,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并开始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有恶意,但有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调节负面情绪,并将之转化为好好学习的动力,进而取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家庭的经济条件虽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并不会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和素质的高低。

二、家庭结构

学术界和理论界在探究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口结构为主体。其中,家庭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是一个系统,它由家庭成员构成,在家庭系统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特定的角色和功能,他们互相信任,彼此依赖,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家庭。一个结构完整的家庭较之结构残缺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根据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主干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是我国家庭结构类型的主流,其特点是人口少,辈分少。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种家庭关系简单,成员关系密切,内聚力较强,容易形成教育合力。而在我国现代核心家庭结构中,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更容易接受先进的和较为开明的教养方式,并且可以为孩子创造更为有利的教育环境。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并且自尊自爱。但同时这类家庭也存在隐患,如果父母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或者用经济补偿作为对孩子情感上的弥补,对孩子有求必应,也会造成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自私,任性而放肆。另一种家庭结构是主干家庭,它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特点是结构复杂,人口较多。由于代际和代际之间存在沟通的阻碍和理念的差异,在长期的相处之中这类家庭往往会产生许多矛盾。在教育理念上,由于祖父母大多坚守曾经的教育理念,或对孙子孙女过于溺爱,父母迫于长辈压力而无法对孩子尽心管教。或者由于婆媳矛盾等家庭矛盾,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争执,而没有心力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但是这类家庭也有其优势,因为祖父母在家的缘故所以孩子自小并不存在无人看管的情况,父母也不会有用物质条件来弥补孩子情感上缺失的动机。联合家庭是由祖父母和弟兄姐妹婚后的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特点是结构十分复杂,人口多。在这种家庭中往往会出现在对儿童的过分溺爱,在教育方式上长辈往往会和孩子的父母产生冲突,在孩子犯错误时爷爷奶奶往往会维护孩子,使得孩子的父母因为在爷爷奶奶面前感到为难,也让孩子出现手足无措,投机取巧或两面讨好的现象。在这类家庭中,家暴现象和父母的情感问题远远少于其他的家庭类型,同时多个家庭组合在一起也让同龄孩子可以聚集在一起,孩子们相互学习和玩乐,这类孩子进入大学后可能会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因为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大家族而进入一个很大的陌生环境,进而无所适从。最后一种家庭类型是单亲家庭,这类家庭由父母的其中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结构单一,人口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会渴求来自另外一方的关爱,但是同时独立生活能力强。

三、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长期积累的精神状态和情意倾向,是一种潜移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它在于人们相互的言谈行为和要求之中,虽然不能确定,但确实能使人感受到它的价值和作用。在传统型的家庭中,父母为人严肃,行为端正,对子女要求严厉,不轻易表扬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对父母敬而远之,并不愿意将烦恼与父母倾诉。一旦遇见一次突然的失败就有可能让他丧失对自己的所有信心,家长的严苛要求让他无法承受失败,进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如果遭遇的总是失败,在家长给予的压力下会产生反叛情绪,但又不敢爆发。一旦积累的反叛情绪过多,就会突然爆发,这样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而在冲突型家庭里父母双方经常吵架,甚至存在家庭暴力.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不但缺乏家庭关爱,还会比其他大学生拥有更强的自我防卫意识。遇见麻烦时会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也会存在因为在原生家庭中需要时刻提防战争爆发,而变得谨小慎微,胆小怯懦。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和谐,互相尊重。父母和子女亦父亦友。子女乐于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同父母交流,将烦心事与父母诉说,这样父母就可以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轨迹和心理健康状态,在出现问题的苗头时,父母就会和子女携手解决,并且积极引导子女健康发展。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具有个性的人,有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未来有自己明确的规划,生活积极向上,不会存在心理问题。还有一种家庭氛围类型是包办型,父母将孩子的一切都办理妥当,让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任何事情都不用理会,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学习能力比较好,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离开父母进行独立的生活。在独立又自由的大学校园里,这类大学生往往生活无法自理,会遇见许多生活上的难题,由此产生自小从未遇见的挫败感,有些人可能会无法接受现状,产生心理问题。最后一类家庭氛围是放任型,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对孩子进行管教,或者对孩子没有特定的要求,觉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会缺乏对规则的服从感,在违反规则后受到惩罚后,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造成不良后果。

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教养理念,教养行为和对孩子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教育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自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成长的大学生更加优秀,心理也更加健康,不易产生心理问题。权威型教养方式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拥有权威,而这种权威并不是出于害怕和恐惧,而是出于尊敬。这种权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因为父母在孩子遇见困难和阻碍时父母恰到好处地伸出了援助的手。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出的大学生喜欢与人交往并且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自尊而不自负,因为在遇见困难和挫折时有父母帮助解决,也不会出现心理健康疾病。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条件地顺从自己,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对就会对孩子施以很严厉的惩罚,孩子会因此抑制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强迫自己顺从父母的意志。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快乐,遇见机会也不会积极争取,与父母也会渐行渐远,在长期的抑制自我的状态下,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以至于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尽自己所能去满足,孩子做了错事更是舍不得打骂。对于孩子犯错的行为采取不理或默认的态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很差,对父母依赖性极强,并且缺乏自信心,毅力和责任感,并且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若无物,在因违反规则而被惩罚后极大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忽视型父母则是因为工作繁忙或是由于教育理念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这类孩子因为长期处在自由生长状态,没有任何束缚,生活中也极少遇见来自父母或者外界的阻碍,因此没有分辨好与坏的能力。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判断对错的能力,往往率性而为,并且对来自社会或者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束缚怀有恶意。这类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便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需要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这样做对每一个人的意义。

五、父母的期待和观念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而且在大学期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父母带给孩子的观念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的两个因素。首先是期望,孩子进入大学之前可能从小就是班级中的优等生,因此父母从小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是进入大学后孩子整体水平都一样了,这样大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不如以前的学习表现,这就和父母之间的高期望产生了落差,从而导致学生压力过大,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是观念,父母和孩子的时代不一样了,受到的理念熏陶也不同,存在代沟,因此不少父母往往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就导致和孩子自身的观念相冲突,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力,比如在恋爱、学习找工作等问题上,都是容易出现矛盾的环节。

六、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后出现心理问题的避风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通过专业的教育测评机构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科学的测评,阅读详细的测评报告,以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特点和学习问题,并且注重提升自身的教育方式的水平,参加由教育专家专门为家长设计的家长培训课程,并注重将家庭的教育力量整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将家里对孩子教育有影响但自己觉得孩子教育有问题的亲戚与自己一起交流,探讨在教育孩子中应该如何去做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并在家里将教育的角色定位明确,确定谁为主谁为辅,父母之间相互遵守约定,互相宽容。

家长也要学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因素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所以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来自家庭的各种压力形成心理健康,要正确认识家庭的经济条件,正确认识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相处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发生矛盾,争吵,打骂甚至婚姻失败,子女在家庭中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由于长期处于担惊受怕之中,容易产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