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2023-01-08 10:51
智库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证书人力资源管理

徐 倩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很多企业片面强调自身发展,不断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放弃了对内部员工的长期培养,转而到市场中去发掘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引进企业。基于此,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管理水平,提高其就业、创业的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重点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符合1+X证书制度背景,明确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建设一种全面的教学体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推行1+X证书制度的意义及作用

(一)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就业能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很难保持一致,学校没有根据市场导向正确分析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二是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很难达到标准,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还有助于使学校对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市场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提高对课程教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在就业的竞争力,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进行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性质内容,进而提升就业能力[2]。

(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改革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学生本身,学校也应该承担一部分相关责任。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古板单一,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教学研究,首先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术水平、提升就业能力。其次从整体来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并对1+X证书制度提出了新的规范以及新的要求,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树立了正确导向,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优化了教育模式,提高了教学水平,使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够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最后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下,除保证学生顺利地取得证书外,还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合理地判断人力资源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匹配情况,为之后的企业考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

二、1+X证书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上文表述可以得知,当前很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更好的应用到1+X证书制度,就必须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学,在当今教育制度的改革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要改变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考核评价,还应当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与理论两者间的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测试,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始终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提升学生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4]。

(二)丰富教学方式

学校在强化实践的同时,需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增强学生们的技能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丰富人力资源教学的内容,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增强人力资源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力,进而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在检验考核上,注意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最终加强考核内容整体的专业性及目标性。因此在人力资源教学内容的形式上,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积极使用1+X证书制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5]。

三、1+X证书制度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学分数量,忽视学分质量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生的管理与考核方面,大多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即通过分数判定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否符合1+X证书的标准。从整体的来看,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方便高校的日常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务水平,但是从实际来看,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即过分重视学生的学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虽然学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学生的技能水平,但是这只是在理论的层面,然而在实践的效果中,学分并不能够代表一个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种畸形的教学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使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业并且顺利毕业,在相关的考试上,显得极为随意,其中不乏一些走后门的现象。而在1+X证书的考核上,更具有随意性。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极大的危害了学校的利益以及学生们的利益,使得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无法正确评估自身发展的能力,久而久之,会助长学生们懒惰懈怠的心理,影响学生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的钻研探索,进而使学生们的综合社会竞争能力大幅降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投入欠缺

首先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定的认知,进而导致资金投入相对短缺,无法给《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在师资力量与教师团队的建设上,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数量短缺,无法给学生们带来良好的教学体验,限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根据现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课程辅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重视的不足。

(三)校企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根据当前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上来看,虽然彼此之间的联系程度加强,但是在合作深度上还尚有欠缺。尤其是人力资源专业相关的合作程度上,合作力度显得更为不足,基本上属于“挂牌合作的性质”。首先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存在偏冷门的现象,很多企业对这方面的需求较少。其次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导致两者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阻碍,影响到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最后在有关协议的签署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没有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进而使校企之间的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限制了两者的合作发展,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过长时间的影响,降低学生的工作能力,加大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1+X证书制度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措施路径

(一)明确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定位

明确好课程定位,也就是确定好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首先,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对课程的定位不精确,主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定位分为四类,分别为专业课、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而其中的专业课以及选修课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体,因此需要予以重视。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增强动手实践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增强学生们分析、应用的能力。最后从拓展课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拓展课,主要以管理类为主体,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们的社会竞争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就业与创业。在公共选修课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及相关的技术理论,在专业核心课之外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拓展,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内容来看,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通过考试便可以过关。但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心需求,课程定位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其次从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显著上升,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很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点,进行有效又有趣的教学。此外,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校多媒体设施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最新时政热点,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2.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案例教学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采取经典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从效果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研究通过采取案例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行业知识以及行业标准,还能够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新技术的使用,提升学生们的管理水平及手段。其次从整体来看,案例教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互动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取决于教师选择案例的质量,进而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当前市场环境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形势,遴选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案例,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讨论,充分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整体的功能上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紧密配合,教师负责收集提供经典案例素材,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思维创造的能力。而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分析研究案例中的内容,结合课外大量教材的阅读,加深对案例事件的认识了解,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更好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

最后从整体效果来看,加强对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培养发展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们的多维思考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开展模拟型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模拟软件仿真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这两种教学模拟形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强学生们的情感记忆、加深学生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了解,鼓励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始终拥有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对于模拟软件仿真教学的理解,即通过互联网软件等技术,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更好地表现出来,具体教学形式是将模拟软件仿真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结合,通过模拟仿真训练培养学生们的技能水平,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的选拔与招聘以及人力资源薪酬绩效管理等。

对于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解,即教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立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使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实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为其中的主要群体,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充分发挥出情景模拟教学的教学效果,增强自身实践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拓展技能、积累经验。

4.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开展实践型教学

实践型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提供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参与,进而丰富其实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复试错,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假期或者实习期,鼓励学生们深入一线企业去工作,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鼓励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运用课程所学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环节感兴趣,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深入企业当中进行调研。另外对优秀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或者让有优势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与数据调研,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综上,开展实践型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还能让学生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管理中,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步入社会、走向岗位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当前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只有不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才能更加准确、有效地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证书人力资源管理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收录证书
重视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