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

2023-01-08 11:35徐嫣雯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市域现代化中心

徐嫣雯

(南京邮电大学)

一、引言

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①。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综合化的纵深发展,市域社会治理部门迫切要求进行自身工作模式、工作思路与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改革与更新,使其适应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在对传统指挥中心工作模式的反思与建构中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效率与行政水平,对接民众所需,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推动精神文明城市建设。文章本着促进文明城市现代化发展、更好地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目的,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梳理研究。

二、市域社会治理传统指挥中心现状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社会治理常规模式监控,部分城市兴建市域指挥中心应用于城市交通路段监测、应急事件联防联控、公众信息实时发布等工作项目,以帮助指挥人员全面掌控城市基本信息。但传统指挥中心在发挥基本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合理、监测与反馈机制联动不强、统一支撑智慧平台欠缺、办公应用系统陈旧等问题,以下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保障力度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

传统市域指挥中心的运行模式、工作思路基本沿袭的是对整体市域全覆盖的监测思路,注重对市域范围内全路段、全人群、全民区的联防联控,这样的指挥中心建设现状体现了全面获取有效数据、实时监测安全范围的保障作用。但是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区建设范围的持续扩大、民众生活区域的流转迁徙等可变因素的出现,传统指挥中心的监测力度逐步显现出保障力不足的问题。并且,盲目对指挥中心的部分系统进行零件换新,容易产生整体指挥中心工作效能不协调、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不仅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更降低了整体工作效率。

(二)监测与反馈机制之间联动性不强

传统指挥中心的动态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实时反馈系统之间呈现的是断裂式状态,监测与反馈机制之间的联动性不强,这就导致了动态监测部门对于紧急情况或故障意外情况的实时传输路径不畅通,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数据监测、数据分析、措施应对一连串应急系统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指挥、监测力度不强的弊端。这种联动性欠缺现象,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指挥中心内部工作系统与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的脱节,难以满足新型城市化建设对于指挥中心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工作系统与民众生活需求的对接不力,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在办公系统中解决“民众所难”。

(三)人员冗杂,缺乏统一的智慧指挥平台

传统指挥中心的人员构成复杂,存在“人浮于事”“人员冗杂”现象,各司其职使得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不畅,影响了人员与系统之间的对接率,缺乏统一的智慧指挥平台实现人员、数据、系统等多方面的联动办公。指挥中心内部人员过多的现象不利于精简人员队伍、提升政务人员才干,容易造成单一部门存在过多相同职能工作人员的现象,不同人员对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无效工作量,这直接导致整个办公系统运转不畅。其次,缺乏统一的智慧指挥平台将多方面职能进行整合,使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存在割裂,不利于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在学习其他部门人员工作经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工作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价值所在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有利于使社会治理工作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智慧统一指挥平台的引领下,实现对市域范围内的数据精准搜集与分析,提升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解决民众反映的民生问题,加强城市文明现代化建设。

(一)提升了指挥系统内部工作效率

现代化指挥中心体系建设遵循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精准、权威的运行思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的指挥中心可有效打通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策略生成等多部门之间的隔阂,使事务的统一处理完全精准高效、公开透明,有效提升了指挥系统内部的工作效率。例如,在对城市盲区的紧急事件处理上,指挥中心的数据获取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旦在数据获取上发现异常,需要立刻将异常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部门,这在传统指挥中心工作体系中是较为复杂的工作程序,但是依托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模式,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之间完全处于同一平台上,各部门之间实现了一手数据获取的零时间差,使政府部门在应对紧急事件的处理上有充足的时间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保证了数据传递与事件解决的高效性。

(二)精简了人员比例构成

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的科学建设是在对传统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反思与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转型升级,使工作人员可依托现代化办公手段实现高效率办公。这样的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实现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科学规划与更新升级,大大提升了从业人员参与指挥工作的能力门槛,真正使有才能、有智慧、办事效率高的人员得以凸显并参与到指挥中心的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对行政系统内部的人员比例构成进行调整,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了传统指挥中心内部“人浮于事”的现状,促进了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高效衔接,提升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检验与发挥自身技能的平台,真正使有才学的人得以利用此机会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应用更先进的办公系统,实现对自身能力的综合化发展。

(三)提升了群众参与政务的积极性

智慧化统一市域指挥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各方数据在平台系统内部的流转度与应用性,工作人员可将获取到的市域各方数据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与梳理,从而在数据分析内部推导出市域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方向与潜在提升领域,利用多方治理智慧,描绘文明城市的未来发展蓝图,这是构建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平台建设,有效消除了工作人员与民众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普通民众也能通过智慧平台将数据进行实时传输与高效反应,工作人员在对民众数据进行梳理整合的过程中,可有效关注民众所关注的重点领域,有利于促进工作人员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提升群众参与政务的积极性。

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潜在问题

尽管进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政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文明城市建设,但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成功解决,是事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社会治理财政支撑力度不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属于文明城市的现代化系统规建任务,需要雄厚的社会治理财政与良性发展的社会政策作为储备支撑。只有在经济建设方面和政策保障方面获取足够的支持,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平台才能大范围、多领域建设生成。部分经济基础薄弱、对国家政策导向理解不清的城市,难以获取足够的社会治理财政支撑保障,这直接对现代化指挥中心平台的建设产生阻碍,使平台内部系统运行效果降低或使整个城市的指挥中心建设数量下降,不利于从综合评估的角度提升文明城市建设质量。

(二)对现代化建设体制认识不足

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对于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部分民众和工作人员对此综合化发展趋势与现代化统一平台建设体制认识不清,这对于新型指挥平台内部建设的规划与发展造成阻碍。一方面,部分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办公技术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使用现代化指挥平台的过程中迸发出新颖的想法与理念,为更好地建设统一平台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对于部分观念陈旧、缺乏实践机会的工作人员来说,智慧化统一指挥平台工作体系的建设对其在适应和应用方面存在距离感与陌生感,使其在使用现代化办公技术中存在“适应期”,使其整体工作能力的提升面临较大挑战。

(三)相关部门对接契合度不强

即使现代化统一指挥中心平台的建设改善了传统指挥中心各领域分散执行任务的情况,但是处于同一智慧平台下的各个部门依然存在任务对接契合度不强、分类不精的情况。例如,在数据获取部门,对于整体市域的数据监控,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海量的数据信息,这就要求数据获取部门首先要对数据进行精准分类,按照类别依次对接给数据分析部门。这样的分类与对接工作是保证下一部门工作效率的关键,一旦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类投档不利、契合度不高,就可能使整个工作系统产生混乱,降低工作效率。

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实现数据获取与指挥行动二者的统一整合,需要从多主体角度进行综合施策,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加大现代化指挥中心在市域范围内的建设力度,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一)推进系统开发与运行机制建设

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是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建设内容,要想保证整个市域范围内的现代化指挥中心良性运转,首先需要对系统内部的开发与运行机制进行科学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经济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科技研发人员作为科研保障。定时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增强基层工作人员与科技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使基层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智慧指挥中心系统内部的开发与运行机制原理,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引导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推进系统内部的开发与运行机制建设。

(二)整合指挥中心职能,实现联动联通

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的职能是综合性职能,将整体市域的范围全面纳入监测指挥中心,实现多方职能的联动联通。这就要求指挥人员在对监测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自身眼界,不仅要着眼于本级数据进行数据推理与深层分析,更要将此组数据对应于其他层级,指导其他层级的平台建设。这样的群体数据才能实现自身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应用,彰显数据的灵动性,实现系统内部多部门之间的联动联通。

(三)加强与社会公众群体的交流与沟通

社会治理的主要受众群体是社会民众。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的建设与重构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要时刻“急人民所需”,实时获取民众反映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与公众群体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依托现代化指挥平台,切实解决民众所反映的问题。这不仅彰显了市域开展现代化治理的本质要求,更是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的根本所在,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征程。

六、结语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工作体系建设迎合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化发展的新时代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市域民众群体的生活质量,满足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9:49.

【相关链接】

南京邮电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位于南京市,简称南邮(NJUPT),是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际电信联盟首个学术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国际电信联盟亚太电信组织在华培训基地之一;是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本硕博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历经“战邮”学校、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华东邮电学校等阶段,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本科高校,取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校原为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直属重点高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13年,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并入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猜你喜欢
市域现代化中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