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起新业态劳动者权益“防护网”

2023-01-08 16:21王宝杰
中国社会保障 2022年5期
关键词:防护网社会保险业态

■文/王宝杰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以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和线上线下协同为依托的新经济形态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生活服务业的迅速应用,形成了“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极大促进了全国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催生了很多新岗位、新职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逐步增长,关于其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权益保障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现有社会保险体制与新业态下就业形式难以兼容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新就业形态下的复杂用工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 年)》显示,数字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2018 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 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0 年共享经济参与者约为8.3 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 万人,同比增长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为631 万人,同比增长1.3%。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2021)》还明确指出,新业态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了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具体表现: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经营活动,二是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新业态从业人员重点为“互联网+传统行业”涵盖的就业人员,主要有私营企业主及其雇员、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兼职人员和在校学生等。与传统的雇佣形式相比,新业态从业者与劳动单位并没有严格的从属性、契约性、职业性、有偿性,他们与劳动单位也不存在严格的劳动合同关系。因此,新就业形态呈现出单位边界和劳动关系模糊化、劳动报酬来源更加多元化、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化、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更加弹性化等特点。

新业态用工的复杂性给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带来严峻挑战。当前,由于可参保项目少、缴费负担偏重、受户籍限制,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比例偏低。同时,由于新业态下劳动者与各相关方关系复杂、法律关系难以厘清,劳动者为平台工作期间受到意外伤害或造成他人伤害时,如何确定赔偿义务方是较大难题。

多举措撑起权益“保护伞”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政策是基础。2021 年7 月,人社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平台用工关系,对维护好新业态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合理休息、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权益提出明确要求。未来,在新业态劳动关系界定、对平台企业的责任认定以及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让更多的劳动者享受社保。由于收入不稳定、对社保制度缺乏全面理解等因素,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意愿整体不高。同时,由于多年来社保制度依然以工作关联为主要参保依据,依托稳定劳动关系实施保障供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参保需求。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拓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浙江省宁波市一方面打破参保限制,将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均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范围;另一方面,打破险种限制,允许新业态平台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为劳动者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开发意外伤害保险等新险种,促进新业态规范发展和新业态领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未来,应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新业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有效路径,通过“大数据”“互联网 + 社保”探索建立适应新业态从业现状的社会保险制度 。

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从业者就业能力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核心。未来,各级人社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技工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定期开展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从业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政府对此给予培训补贴。

猜你喜欢
防护网社会保险业态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警侨联动”织密为侨服务防护网
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风荷载作用下钢管脚手架新型外挂防护网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社会保险稽核现状及对策
辽宁社会保险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人蚁边界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