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域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思考

2023-01-09 04:22周舒灵王美青徐萍
浙江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愁美丽建设

文/周舒灵 王美青 徐萍

按照“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乡愁味、江南韵”的建设要求,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机制和路径,做亮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打造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绘就具有江南韵味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浙江全面启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全省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实现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成效

四级联动,覆盖面不断拓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要求,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养生型、康体运动型景区村庄建设,通过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面打响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民俗牌,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风景线、特色精品村和美丽庭院“五美联创”创建行动,美丽乡村覆盖面不断拓展。到2020年底,全省已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45个、示范乡镇500个、风景线(示范带)600条、特色精品村1500个、美丽庭院200万户,休闲农业总产值达到435.41亿元,接待游客2.5亿人次,初步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业态。

多措并举,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始终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期性工作常抓不懈,持续推进村庄洁化、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配套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85%,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达9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9%,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以塑造乡风文明、打造美丽乡村“金名片”为切入口,通过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农村文化,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举办各类农事活动等,弘扬农业文化与文明,初步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社会价值的叠加共赢,提升了发展软实力。

产村融合,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通过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打造产村融合发展平台和样板,借势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产业“接二连三”,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同时,进一步转变村庄经营理念,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把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可以增值的资产、资本,从过去的“卖资源”“卖劳力”,变成“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930元,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形成了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持续创新,建设活力不断增强。坚持按照党政主导、部门配合、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不断创新美丽乡村经营理念。通过招引农业农村投资主体、培育乡村农创客以及吸引乡村培训机构、乡村工作室入驻乡村等途径,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又带来了先进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为美丽乡村创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支撑。

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村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多规合一工作滞后,村庄布局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未能得到有效衔接;村庄空间布局、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村庄治理方面均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

乡村产业融合有待加强。部分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融合发展步调缓慢,乡村文化挖掘不深,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价值创造性激活不足,传承利用仍呈碎片化现象;加上受土地要素制约,新兴产业用地需求缺口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层次不高,造成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放缓,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利益联结层面,缺乏与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互动,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价值要素的双向流动不畅,对农民增收直接带动能力不强,相关权益保护制度和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亟待完善,尤其是如何让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乡村建设成果与资产增值收益成为今后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按照“五团发展、百带共富、千村未来、万村精品、全域美丽”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围绕打造“浙东海洋风情区块、浙南生态绿谷区块、浙西钱江山水区块、浙北江南水乡区块、浙中和美金衢区块”五大美丽乡村组团。科学规划乡村生产空间、合理规划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为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村民生活、自然生态等保留足够空间。统筹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完善传统自然村落,强化对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等整体空间形态的保护,引导特色农产品村、淘宝村、民宿精品村、农民艺术村、创客村等特色村落的发展。

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按照“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乡愁味、江南韵”的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机制和路径,持续深化“五美联创”行动,点线面结合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示范乡镇、风景线、共同富裕示范村和美丽庭院等示范创建,做亮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积极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高品质合力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实现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打造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绘就具有江南韵味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全面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积极开展未来乡村建设。以“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以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为建设定位,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模式。要围绕未来产业场景、未来风貌场景、未来文化场景、未来邻里场景、未来健康场景、未来低碳场景、未来交通场景、未来智慧场景、未来治理场景等元素,打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浙派乡村风貌,建设一批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兼具乡土原生态和彰显江南韵味的新型未来乡村,使浙江未来乡村成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高地、高质量乡村建设的新标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样板。

培育发展乡村美丽经济。依托乡村自然风光、传统村落、美丽田园、乡土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跨界配置农业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推进乡村旅游、文创设计、乡愁产业、精品民宿、电子商务、美丽夜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多业态美丽经济模式,促进民宿经济、文化创意、运动休闲、养生养老、农业特色工坊等业态深度融合,全面打开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大力推行“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休闲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农家乐(民宿)集聚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乡村康养特色村,促进产业与乡村深度融合,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和产村一体化发展新样板,实现“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

猜你喜欢
乡愁美丽建设
永远的乡愁
乡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九月的乡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