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创新生态家禽养殖模式助推产业振兴

2023-01-09 16:23沈德林李建伟张云丹
贵州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万羽家禽肉鸡

沈德林, 李 俊 , 李建伟, 明 炜, 刘 嘉, 张云丹

(1. 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 贵阳 550001; 2. 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3. 息烽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息烽 55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1]。历经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2]。脱贫攻坚收官后,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一些地方农业产业选择不精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空心村”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什么产业、依靠谁来发展、怎样发展成为需要破解的难题。贵州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结合多年实践,系统总结工作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创新性提出了生态家禽养殖“1220”模式,并在清镇市、紫云自治县、息烽县、赤水市、西秀区等县(市、区)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以上难题的有效破解探索了具体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 生态家禽养殖创新模式

2004年,清镇市引进桂林大发养殖有限公司发展肉禽养殖,开启了对生态家禽产业化经营的探索。2007年,清镇市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养殖有限公司,按照“政府统筹、龙头带动、整村推进、适度规模、农户自愿、科学饲养、务求实效”的方针和原则,相继出台“497”强农政策推动肉鸡产业发展。即“四大扶持”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业科技带头人、扶持农业经济组织、扶持农村小项目小特色,市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贴息,推动肉鸡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九个跟进”政策——实施融资平台跟进、财政扶持跟进、龙头企业跟进、技术培训跟进、诚信教育跟进、依法管理跟进、协调服务跟进、保险业务跟进、体制机制跟进[3];“七大奖补”政策——贷款贴息支持、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财政购物补贴、产业发展资金及项目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生保障项目支持、社会发展项目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项目支持,真正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基地走,基地跟着诚信走,诚信跟着实惠走”,强力助推肉鸡产业发展。温氏公司按照“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产业化经营模式,即龙头企业向农户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提供技术,全部回收农户饲养的肉鸡,确保养殖户每只肉鸡平均利润在1.5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民逐步转变为专业养殖户[4]。2008年,息烽县充分借鉴清镇市生态家禽产业发展经验,引进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肉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肉鸡贷款贴息政策,将肉鸡贷款贴息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明确了以肉鸡养殖高效示范园区为统领,以息烽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按照“五方合作,五化五统”模式带动家庭牧场发展肉鸡养殖,围绕“品种研发、种苗繁育、饲料生产、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食品生产”[5],全产业链推动优质肉鸡产业发展,开启了贵阳市第2个千万羽生态家禽集群产业县的打造。与此同时,赤水市、紫云自治县分别引进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采取“政府+业务部门+金融+保险+企业+养殖农户”六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带动、金融助动、农户主动”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6],实现了产业规模、发展模式、融资方式、保险机制、技术集成融合,形成了“1个家庭牧场、单批饲养2万羽以上肉鸡、年收益达20万元以上”的生态家禽“1220”养殖模式,同时有效解决了“用地、环保、增收”的现实瓶颈。

2 取得的成效

2.1 促进产业快速规模化“1220”模式的推广主要覆盖清镇市、息烽县、赤水市、紫云自治县、西秀区等家禽重点区域,通过以清镇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贵州大兴伟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安顺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息烽德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引领,按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和“八统一”(统一鸡场建设规划、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价格收购、统一集中产品销售)的管理模式,带动365户养殖农户养殖肉鸡1 800万羽,快速推动当地肉鸡养殖形成集聚化、规模化效应。

2.2 促进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按照每个家庭农场养殖圈舍从之前的1 000 m2增加到2 000 m2,饲养规模由原来的单批次饲养1万羽增加到2万羽以上,年均饲养2.5~3批次,累计出栏肉鸡5万~6万羽,代养费平均4元/羽,1个家庭农场每年净收益达20万~24万元。此外,专业“抓鸡队”每年人均收入18 000元,“免疫队”每年人均收入16 000元,粪污清理每年人均收入30 000元,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2.3 吸引大批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很多地方因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出现“空心村”。通过推广生态家禽“1220”养殖模式,给当地青壮年提供了很好的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机会,全省共计带动3 500 余名20~50岁的青壮年参与家禽养殖,有效激发了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培养出1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3 主要经验

3.1 破解了家禽“无人养”的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空心村”问题突出,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人养”。通过推广“1220”模式,依靠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让产业更有带动力,吸引了一大批青壮年参与家禽养殖。如:清镇市推广“1220”模式的温氏、大兴伟业等公司提供就业岗位450个,发展带动农户820户2 050人;紫云自治县“1220”模式试点的立华公司和德康公司提供就业岗位260个,发展带动农户300户800人。

3.2 破解了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大多数龙头企业信用记录好、经济实力强,能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中的“链主”作用,通过积极争取发展项目、产业基金、金融助农等政策支持,盘活了大量农村土地、圈舍等地方资产。此外,一些龙头企业还加强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沟通,创新金融支持模式,通过“银行+担保公司+企业”合作,为农户争取低息贷款,通过联保、互保等方式为农户购买价格指数保险和死亡保险。如:紫云自治县立华公司为200余名合作农户购买了人身意外险,为家庭农场中的鸡棚和设备购买了财产保险,为家禽购买了死亡保险,投保数量15.2万羽,购买肉鸡价格指数保险52.6万羽;清镇温氏公司购买肉鸡价格保险600万羽,大兴伟业购买肉鸡价格保险10万羽,切实为农户提供了价格兜底保障,真正做到“生产在家,服务在企”。

3.3 破解了农户“收益低”的问题通过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家庭牧场”组织方式和“八统一”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推行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养鸡风险基金等措施,全面开展饲养管理方法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合作农户的饲养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最大化保障农户利益,为农户增收搭建可靠平台,有效解决零散养殖和小规模养殖存在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如:清镇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带动农户黄某2021年代养麻黄鸡7.3万羽,结算代养收入平均每羽净收益3.8元,年净收益30.99万元;清镇市流长乡农户代某代养贵州大兴伟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晓屯八八二”肉鸡5万羽,代养费年均收入24万元;安顺市立华牧业有限公司2021年度给予合作农户平均代养费3.42元/羽,同时公司承担自然灾害、重大疫病、市场行情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损失,按照农户自建2个养殖棚,单批次饲养2万羽,1年养殖3批,实现年均收入20.52万元,熟练操作后2人可管理3~4个棚,年均收入可达30.78万~41.04万元,真正实现家禽产业内涵式发展。

3.4 破解了养殖“用地难”的问题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对原有的养殖环境进行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将单层石棉瓦屋顶改为20 cm保温棉+黑白膜屋顶,地埋式土法烟道改为散热性能更好的大口径金属烟道;在设备使用上将单个喂水桶、喂料桶全面改造成自动水线和自动料线,同时增加自动环控系统;将原有单层1 000 m2平养圈舍改扩升级为双层2 000 m2,提升单位土地产出率,有效缓解了养殖用地难问题。如:清镇市在现有820户养殖农户圈舍基础上全部完成改造升级,可节约用地80万m2。同时,料重比从之前的3.1∶1下降到2.8∶1,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5 破解了市场“要素散”的问题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农户参与、多方获益”的模式,构建多家养殖龙头企业和千万家代养户的市场化运作体系,破解了企业找不到养户、养户找不到合作企业的难题,形成1个完整的双向选择闭环,并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一些产能落后、经营管理不善、市场销售不好、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带动农户增收的企业将逐步失去合作农户;同时养殖积极性不高、管理不到位、不讲诚信的农户也会失去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此外,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对养殖管理、疫病防控、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催生了一大批社会化服务主体,使家禽养殖行业更具活力和实力。如:清镇市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就地组织1批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组建了21支210人的“抓鸡队”、32支192人的“疫苗注射队”、13支104人的“鸡粪清理队”等社会化服务力量,提供专业、及时、全面的保障服务,初步形成了家禽产业市场化发展格局。

4 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有待强化贵州全省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较少,加之日趋收紧的土地政策和环保政策,目前家禽养殖用地更为稀缺。此外,很多养殖场鸡舍主体构建难以达到遮风避雨、防暑保温效果,自动水线、料线及温湿度、光照调控、通风换气系统等先进设施的引进和使用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耐用性不强,使用年限较短。

4.2 防疫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家庭农场的进、出场消毒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缺少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间,容易导致车辆在运输饲料和家禽过程中出现串场传播疫病,或通过人员鞋底踩踏传染。同时,部分场区存在品种混杂、公母混养、鸡群整齐度差、成活率低的情况。

4.3 社会化服务有待完善“抓鸡队”“疫苗注射队”“鸡粪清理队”等社会化服务力量存在技术参差不齐、人员器械消毒不彻底的现象,容易导致串场传播疫病,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4.4 无序竞争有待规范在产业市场化竞争过程中,一些龙头企业之间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相互争抢代养户,一些代养户存在不守诚信、随意更换主体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产业的有序发展。

4.5 产业链有待延伸就目前而言,“1220”模式采取的“供-养-销”产业链较短,容易受行情波动和市场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即使能保证合作农户如期增收,也难以平衡公司在行情低迷期的亏损,甚至出现不良企业拒收活禽或压价收购的现象。

5 养殖模式优化思考

5.1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摒弃固化的散养、平养模式,转向类似于蛋鸡的“立体养殖”模式,推广“楼层式”“装配式”圈舍,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家禽饲养量,利用好珍贵的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充分结合数字农业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慧牧场”试点建设,并常态化运用数字设备监测养殖场地的通风、消毒情况,保证家禽饲养环境达标,推动养殖场逐步从传统养殖业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5.2 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制度设计与实施监督,着力解决县域家禽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中存在的股权设置不清晰、入股分红单一等问题,围绕盘活脱贫攻坚期间建设的闲置圈舍,探索村集体、经营主体与农户“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利、联股联心”新机制,组织引导发动龙头企业、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试点推广新模式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持续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5.3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家禽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机制,定期组织“抓鸡队”“疫苗注射队”“鸡粪清理队”等社会化服务力量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全面提升社会化服务力量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探索建立镇村级社会化服务站点,逐步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将常态化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强化家禽产业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共享、协作查处联动机制,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或恶性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建立家禽养殖主体诚信“黑名单”制度,对龙头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争抢代养户、农户不守诚信等不良行为及时纳入“黑名单”管理,不再给予任何政策项目支持。

5.5 进一步完善推广养殖标准制定家禽“1220”模式养殖标准,全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普及行动,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支持企业加快标准化改造,推广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加快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家禽生产管理水平。组织技术专家骨干定期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养殖主体优化养殖技术,严格落实防疫消毒制度,规范使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加强养殖规范管理,助力家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5.6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将家禽养殖“1220”模式作为全省农业产业创新创业课题,鼓励支持广大家禽养殖专业技术人才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深入研究推进,力争实现家禽养殖“1220”模式在全省更多地方落地见效,拓展提炼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经验。同时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积极培育家庭牧场,在全省新建或改扩建1批高标准“1220”家庭牧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农户快速增收,将模式优化推广作为推动我省生态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猜你喜欢
万羽家禽肉鸡
蛋鸡规模养殖现状调查报告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肉鸡腹水咋防治
双重疫情下上杭县家禽业的“危”与“机”
秋季谨防家禽蠕虫病
海南临高蛋鸡养殖扶贫项目投产
蛋鸡和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