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梭菌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023-01-09 16:43王玲玲
畜禽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魏氏梭犊牛病牛

王玲玲

(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0 引言

犊牛梭菌性肠炎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征,基层牛场常称其为犊牛急性肠毒血症,病牛主要表现出血性肠炎和急性死亡,是危害犊牛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每年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1]。养殖户应了解该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等基础知识,对牛群进行经常性监测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才可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1 魏氏梭菌概述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大杆菌,两端钝圆,长4~8 μm,宽0.8~1.0 μm,单在或成双排列,有时也能为短链状。陈旧培养物中能分离到革兰氏呈阴性的梭菌,这和菌体表面蛋白流失有关。魏氏梭菌表面无鞭毛,不运动,在动物活体组织内或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能形成荚膜,恶劣环境中可形成芽孢,一旦转为芽孢体,其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大增,这也是该菌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的原因,如在河流、湖泊、沼泽地、树林、土壤、污水沟、腐烂尸体、动物肠道中分布,甚至部分食品中都能分离到,也有报道称其在健康人的肠道中带菌率为2%~15%。不同于其他芽孢,魏氏梭菌芽孢体形成过程较为缓慢,成熟的芽孢体为卵圆形,有时还能见到宽度大于繁殖体宽度的情况。该菌体外培养对营养要求不严格,但需要提供厌氧条件,厌氧程度越高,魏氏梭菌分裂速度就越快。最适培养温度为37℃~47℃,在该温度下每8~10 min就能分裂一代。该菌对大多数种类的糖都有分解作用,且分解的速度极快,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半乳糖、棉子糖、淀粉、糊精、甘油等,可产酸、产气,对明胶有液化作用,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

2 流行特征

犊牛感染魏氏梭菌多是偶然性的,发病以单头散发为主,一般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全国各省份和地区都有过该病的报道,多发于出生15 d之内的犊牛。由于魏氏梭菌繁殖速度快,产生毒素的速度也快,导致感染后发病很急,从表现症状到死亡一般为12 h。除了牛之外,鸡、鸭、鹅、家兔、犬、猪、猫以及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有些魏氏梭菌在不同动物间有交叉感染的特征。成年牛也能感染,但症状不如犊牛明显,易感性也不如犊牛,主要是因为犊牛的瘤胃微生态体系尚未建立,对经口进入的梭菌无抵抗力,感染后很容易短时间内发病。养殖环境越差,魏氏梭菌在环境中分布的就越广泛,可通过饲养员手以及母牛的乳房经采食进入体内,也可通过污染的地面、墙面、饲喂用具、杂物等感染。

3 致病机理

犊牛发病并出现死亡主要是受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作用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犊牛早期瘤胃还未发育成熟,加上食管沟的存在,魏氏梭菌经口进入体内后会直接通过胃部到达空肠和回肠部位,并在该处停留定植。犊牛吮吸母乳后,母乳也能经食管沟直接进入真胃,再经十二指肠进入空肠,在下行过程中,母乳中的营养逐步被酶解,到达空肠和回肠下段后能转变为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多肽、维生素、矿物离子等,这些物质为定植的魏氏梭菌快速繁殖提供了物质条件,其以二分裂形式快速增殖,产生的子代体一方面继续分裂传代,另一方面能自我代谢产生大量毒素,种类包括致死毒素、坏死毒素、溶血毒素、肠毒素等,同时也能产生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等。导致肠黏膜出现炎性反应,表现出增厚、水肿、坏死、溃疡、脱落等。另外,这些毒素还能被吸收入血,使全身器官遭受影响,导致感染牛出现全身衰竭的症状[2]。

4 临床表现及病变

该病发病很急,大部分牛前期基本无症状,之后突然发病,数小时内死亡[3]。病牛首先表现为剧烈腹泻,粪便中带有脱落的肠黏膜和未消化完全的乳汁,甚至有血液,还混合有黏性较强的液体和气泡。血液的出现表明肠道黏膜受损,血管暴露而出血。如果出血点在空肠中段,则粪便中血液呈暗红色或偏黑色,如果在空肠下段、回肠和大肠处,则血液颜色偏红。病牛非常痛苦,基本停食,即使人工灌服母乳也不食,有时会饮水,常独自卧在母牛旁边,时而回头看自己腹部,这是腹痛表现。随着疾病不断发展,粪便开始稀薄如水,鼻镜干燥,病牛拱腰努责,不断呻吟和眸叫。腹泻数小时后机体开始脱水并衰竭,腹部凹陷,眼球也陷入眼窝内,毛色灰暗,尾根处粘有大量粪便,体温升高,全身症状加剧,最终因衰竭而亡。临死前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全身不自主颤抖、站立后步履蹒跚、四肢乱踢、口吐白沫、眨眼反射消失等。

对病死牛进行解剖检查,可见其机体消瘦,胃中有少量母乳,小肠黏膜出血、坏死,出血后血液进入肠腔,与肠道内容物混合,使得肠液变为全红色或红黄相间色。部分肠黏膜区域性脱落,造成肠壁变薄,未脱落区域肠壁受毒素影响而增厚。肾脏受毒素影响出现组织变性,外观肿大,触摸实质出现软化,肾包膜不易剥离。浆膜表面有点状出血。大肠内容物几乎为血色,味道恶臭。

5 预防措施

5.1 科学进行犊牛饲养管理

犊牛出生后应第一时间吃上初乳。初乳有别于常乳,其中含有大量的母源抗体,且抗体是多效价、可吸收的,能最大程度保护犊牛免受魏氏梭菌感染。随着犊牛的生长,其会慢慢学着饮水,此时一定要注意水的卫生,尽量使用深井水和凉开水,如果条件不允许,则需要饮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杜绝病原经饮水传播。刚出生不久的犊牛日粮以母乳为主,如果母牛的乳房较脏,甚至有粪污附着,则要勤清洗,防止环境中的梭菌经污染的乳头感染犊牛。除了母乳外,犊牛还需要接触少量饲料、青草等,这些食物必须确保卫生。犊牛的体质对是否感染本病影响很大,体质强的即使接触少量魏氏梭菌,这些菌进入肠道后也会被抑制,或者随粪便外排,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体质较差,建议适当进行针对性调控,每天以10 g/头的剂量灌服酵母培养物,或者以每天5 mL/头的剂量灌服黄芪多糖口服液,以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升,同时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降低应激对犊牛发育的影响。

5.2 加强环境卫生治理

魏氏梭菌能依托粪便中的有机营养长期生存。遇到恶劣条件时,如长期高温、阳光直晒、环境干燥等,魏氏梭菌繁殖体可转化为芽孢体,芽孢抵抗力非常强,即使使用高强度和高浓度的消毒剂也不能彻底将其杀灭,这也是环境卫生差的牛场该病发生率高,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临床必须通过加强卫生管理来将环境中魏氏梭菌的数量保持最低,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感染率。母牛产犊后,其活动环境必须保持整洁,地面粪便一日一清理,且要集中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无害化处理。有该病流行时,建议活动场、牛舍、走廊等地面长期撒生石灰,所有犊牛接触的器械、设备等闲置时在太阳下晾晒,通过干燥、高温和紫外线照射方式杀灭表面的魏氏梭菌繁殖体。每次打扫卫生前需要在地面洒水,防止尘土飞扬而造成病原扩散。外来车辆、人员等必须消毒后再允许入场。

5.3 科学使用微生态制剂防控

微生态制剂是一类含有益微生物的饲料添加剂,这些微生物经拌料或饮水方式进入消化道后,一方面能与有害菌竞争空间、营养,使有害菌无法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还能分泌有机酸、抗菌肽、溶菌酶等物质,对有害菌产生直接杀灭作用。根据笔者经验,可以使用一些含有丁酸梭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的饲料添加剂,从1周龄开始每天让犊牛进行少量舔食,一般使用3 d后可发现犊牛粪便成型,吮乳量提升,皮毛也开始光亮,这是有益菌定植在肠道内的表现,同时牛的黏膜免疫也能提升,对预防魏氏梭菌感染有着理想效果。

5.4 药物预防

如果犊牛群中发现有魏氏梭菌感染病例时,为了防止同群的其他牛感染,首先要将病牛隔离在安全区域,通过对因和对症相结合的方法用药治疗。其次,同群其他牛必须使用对魏氏梭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如使用甲硝唑、地美硝唑、硫酸新霉素、林可霉素、利高霉素等集中灌服,一般用药量为治疗量一半即可,建议连续用药3 d,防止潜在病原体感染繁殖。

5.5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

牛场兽医人员每天应加强巡场,多对犊牛活动、采食、饮水等行为进行观察,便于尽早发现病牛,同时留意地面上的粪便,发现有不成形且含有血液或带有泡沫的,则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可疑牛,并对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若确诊则要及时用药干预。牛场每天的生活垃圾不要随意丢弃,防止滋生魏氏梭菌。如果是放牧牛群,尽量在日出1 h后再出牧,因日出前的露、霜粘附在草叶表面,很容易诱发该病。饮水尽量饮用流动的河水,死水坑中的水容易存活大量梭菌体。如果病牛出现死亡,尸体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流入市场销售,无害化处理推荐采用焚烧方式,焚烧过程中的温度很高,对芽孢体也能杀灭。如果采用深埋方式,则建议尸体最上缘距离地面不少于2 m,这样能有效防止野生动物刨食,填埋前可在尸体表面倒上石灰水,防止滋生芽孢体而长期存活于土壤中。

6 治疗措施

魏氏梭菌属于细菌性疾病,通过使用敏感抗生素将病原体杀灭,疾病在短时间有望得到缓解,但是临床上该病往往发病很急,病程只有短短数小时,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犊牛死亡的概率非常大。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疾病尽量早发现,发现越早,魏氏梭菌在肠道中繁殖的数量就越少,同时产生的毒素量也不高,及时治疗能在最短时间内阻止疾病发展,犊牛病死率就会显著下降。在疾病早期,病原菌主要集中在肠道中,治疗可进行灌服用药,这样药物能直达肠道。如果疾病进入中期,则需要灌服和肌肉注射相配合的方式,肌肉注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并借助血流到达全身,快速改善全身症状。如果疾病进入后期,则要进行静脉输液,但疾病进入后期的病牛治愈率很低。

2)用药须采用对因和对症同时配合治疗的方案。对因治疗是指采用抗生素将魏氏梭菌及时抑制,甚至短时间内将其杀灭,常用的药物有甲硝唑、地美硝唑、硫酸新霉素、林可霉素、利高霉素等。对症治疗是针对肠炎引发的腹泻、脱水、机体衰竭、败血症等病症进行的药物改善。腹泻可灌服白头翁口服液、四黄止痢颗粒等进行止痢,同时有条件的可进行静脉输液,从而及时补充体内丢失的盐,输入的药物包括葡萄糖、生理盐水、小苏打、VC等,使机体快速恢复体能,排出血液中吸收的毒素。

3)疾病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而调整治疗方案,由于该病的病程很短,最好安排专人看守,梭菌繁殖过程中产酸、产气速度非常快,如果发现腹部逐渐隆起,敲击有空鼓音,则要及时扎入针头进行排气,防止病牛因急腹症死亡。排气过程中还要静脉注入碳酸氢钠,以增加机体的碱储,防止酸中毒的情况发生。

4)除了对因和对症用药外,病牛疾病缓和后还需要通过后期康复治疗以快速恢复生产性能。魏氏梭菌毒素能使肠黏膜受到较为强烈的毒害,致使黏膜发生器质性病变,在发病期间黏膜大量脱落和出血。建议康复期间灌服液体鱼肝油、VK、VB12、叶酸和含铁制剂,鱼肝油以脂溶性VA、VD和VE为主要成分,VA能促进肠黏膜生长和修复,进而增强对饲料的消化率,VD可帮助机体提升钙、磷的吸收水平,VE则能起到重要的抗氧化作用,防止毒素进一步破坏黏膜组织。VK能帮助促进凝血,防止破损的血管二次受损。VB12、叶酸和含铁制剂则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使贫血症状短时间内改善,机体的代谢水平得到提升。

7 结语

我国饲养的牛品种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地牛品种,另一类是国外引入的牛品种,还有些杂交牛后代在部分地区也有饲养。但无论是哪种品系,犊牛阶段的腹泻病是经常遇到的疾病,除了一部分是由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发外,有很大比例是魏氏梭菌感染造成的。临床上很多兽医由于诊断水平有限,加上也缺少实验室检测条件,经常将该病与犊牛副伤寒、犊牛大肠杆菌感染、牛冬痢、球虫病等相混淆,致使用药后效果不好,因此,很多牛因诊断不准而耽误了病情。另外,由于魏氏梭菌具有产气特征,如果粪便中明显有大量气泡,腹部听诊也能听到腹腔中有发酵起泡音,则务必紧急用药治疗,用药越早病死率越低,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猜你喜欢
魏氏梭犊牛病牛
东北虎魏氏梭菌感染诊治一例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对有关猪魏氏梭菌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犊牛肺炎巧防治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晚秋
初生犊牛喂初乳注意事项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