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2023-01-09 21:14贾丽红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圈层场域逻辑

贾丽红,胡 剑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造,在建设、改革时期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话语体系是关于思想观念的表达系统,包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及相应的表达方式[1]。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与精神实质的理解与表述,是根据红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理论特质、独特价值、话语范畴以及表达方式建构起来的体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2],微传播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5G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传播平台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表达方式、传播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逐渐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基于此,结合微传播时代的话语特征、把握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提出的新要求,进而夯实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推动新时期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传播时代的话语特征

微传播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3]。话语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表达体系,话语受到文本形式、语言环境、时代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4]。微传播时代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话语方式、话语逻辑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话语主体呈现圈层化与大众化趋势

微传播时代话语主体呈现出圈层化与大众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语主体呈现圈层化。“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收、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微传播时代的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传播受众的智能追踪,可以实现对传播内容的精准推送。这使得分别化、差异化、精准化、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及其智能送达成为可能。微传播媒体可以根据话语主体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信息传播。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信息推送的精准性和即时性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针对性得以实现,这无形中将话语主体划分为不同的圈层。微传播视域下呈现话语主体圈层化,每一话语主体圈层内部都形成了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不同圈层内部迥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致使其很难用擅长的话语方式向不同圈层的交流对象表达清楚其话语的具体语境和实际含义。

2.话语主体呈现大众化。传统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较为单一,多以红色文化工作者、红色文化传承部门以及红色文化宣传部门等为主要传播主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各种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人民群众的话语表达意愿空前强烈。微传播时代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态度、看法。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参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doc88.com/p-03473982557767.html.。随着网民数量的庞大化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微传播时代的信息传递主体打破了传统依靠官方媒体传播的局面,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草根阶层等新兴传播主体也开始登上网络话语传播的舞台。随着人们话语权意识的觉醒,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了用自身熟悉的话语体系、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传播者,话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话语内容呈现口语化与娱乐化特征

话语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话语的转换[5]。微传播时代话语内容呈现出口语化与娱乐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语内容口语化。语言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进入微传播时代,微信、微博、QQ等微平台的广泛应用,为人们随时随地的进行交往与沟通提供了便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微传播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话语的环境,人们之间话语的交流与沟通也不在选用正式的书面语言,琅琅上口且通俗易懂的言语成为了人们之间话语交流的首要选择,话语内容多呈现口语化的特征。

2.话语内容呈现出娱乐化特征。微传播时代,话语内容打破了传统庄严的话语体系,泛娱乐化成为话语内容表达的主要方式,泛娱乐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但是,泛娱乐化的传播也消减了人们对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的深层次思考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们交往中逐渐形成一股盲目崇尚娱乐的泛娱乐化市场。泛娱乐化市场崇尚浅薄和庸俗[6],在此环境下,一些信息传播者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故意发布一些庸俗化、低质化、娱乐化的内容,甚至一部分信息发布者通过嫁接历史、歪曲历史、黑化历史人物等娱乐化方式传播信息。话语内容适当娱乐化能够较好适应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话语内容的传播。但是,话语内容的泛娱乐,不仅丢失了原有话语内容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也致使一些个体丧失了辨别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中,一些个体时常难以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致使其日益沦为娱乐的附庸。

(三)话语场域呈现公共化与多样化交叠

话语场域既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又是意义和价值的生产场所[7]。微传播时代话语场域呈现公共化与多样化交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语场域呈现公共化。微传播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场域打破了以往话语主体相对固定、话语场合相对正式以及场域相对封闭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一种主体相对多元、场合相对随意、场域相对公共、言论相对自由的公共话语场。公共话语场是一个人人享有话语权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场所[8]。微传播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网络话语具有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也使得人们可以不分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经济收入、教育背景、所处地域,都平等地享有话语权,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见解,并在公共话语场进行快速的传播,以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舆论支持。此外,网络公共话语场的形成,也致使一些信息发布者发布虚假言论,甚至不惜选取一些庸俗、低质的内容进行传播以博得人们的关注。一些信息发布者通过运用一些夸张的措辞、胡乱嫁接的方式讲诉红色故事,将原本充满革命情怀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歪曲化,阻碍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巩固与发展。

2.话语场域呈现多样化。微传播时代,曾经的单向式传播变为双向互动[9]。话语场域特也打破了传统媒体观视域下以主流媒体为传播载体、垂直式为主要特征的,忽视群众多元化话语需求单一的信息传播局面。随着话语信息传播模式由单向垂直向多向互动转变,各信息受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渴望与话语传播源直接对话,并在此过程中与其他信息接收者之间形成充分的双向互动。微传播时代的多元互动局面的形成,也致使在话语传播者和话语接收者之间、话语接收者和话语接收者之间形成多个场域。此外,话语主体所阐述话语内容的所涉领域更加宽广,话语场域涉及的基本议题、活跃话题、讨论热点也日益多样,一些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的话题和热点常有出现,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的话题在微话语空间兼而有之。

(四)话语方式呈现碎片化与分众化特点

微传播时代话语方式呈现碎片化和分众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语方式呈现碎片化叙事。传统媒体观视域下话语主体的话语多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此类传播媒介具有严肃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方向,在政治引导、文化宣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出于此种传播效能与宣传效果,此类宣传媒介在话语方式上更为正式、信息表述上更为严整。传统媒介在时空呈现的特点也致使话语内容在依靠传统媒介进行传播时多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以保证话语内容传播的完整性、综合性。在微传播时代,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介时空的局限性,话语内容在进行传播时采取的方式也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快速性和及时性,也使得话语主体将其话语方式由传统的宏大叙事向传播一个图片、一个故事、一个话题等细微化、碎片化叙事的话语方式转变。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适应了微传播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需求,但是,碎片化的话语传播方式也排斥话语内容的纯理论性和官方性。将红色故事进行碎片化的剪裁去适应碎片化的话语方式,这是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者在进行红色文化阐述、传播时的基本手法。

2.话语方式注重分众旨趣。传统媒体观视域下,传播渠道的相对固定性以及传播主体的相对单一性,致使话语方式一直以来呈现单方向灌输,受众者在其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进入微传播时代,话语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受众群体话语意识的逐渐增强,传统媒体观视域下单一的话语方式不能适应多元化受众话语的需求,话语主体话语方式的运用更加注重不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要以及接受程度,话语主体通过运用有针对性、注重受众者旨趣的话语方式,以形成和话语受众者之间的价值认同,微传播时代话语方式呈现分众化的特点。

(五)话语逻辑呈现批评化与片面化倾向

话语逻辑是对特定社会语境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或行为语言进行话语分析所呈现出的人的思维定式[10]。微传播时代话语逻辑呈现出批评化与片面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话语逻辑呈现批评化倾向。微传播时代,话语逻辑的形成源于网络信息技术标签化人们常用的话语、他人话语以及从众性体验形成特有的逻辑思考。网络信息技术是微传播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传统媒体观视域下接受话语信息的单向性以及时空局限性相比,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局限性,迅速地将人们连接起来形成双向互动沟通的局面。微传播时代人们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话语逻辑也不再一味盲目地跟风认同,而是逐渐呈现出批评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当人们接收到话语主体发布的信息时,首先是对话语主体传播信息内容的合理性进行批判,甚至一些人们通过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表自身的意见、看法,在人们之间形成对于话语内容批判化商讨的浪潮。对于话语内容适当的批判性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于话语主体发布信息的进一步认同,但是,一些信息传播者或对信息内容一味地赞同或者否定,或不假思索地进行跟风、盲从,或以一种简单的仇视情绪对待事物,或只是批评而无任何建设性、正向性意见。这些过于偏激的话语逻辑及表述方式不利于微传播时代话语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话语逻辑呈现片面化倾向。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信息传播平台运用的便捷性,海量的社会信息在网络空间中激锋交荡。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信息,“只言片语式传播容易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与片面,使对问题的思考变得单一化,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其真实性也难以考证。”[11]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致使人们在对信息的接收与发布过程中逻辑呈现片面性倾向。

二、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

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话语方式以及话语逻辑等方面的特征,顺应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话语主体注重适应圈层与多元融合

红色历史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宏伟事业中[12]。在传统媒体观视域下,我党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红色文化工作者、新闻事业工作者、党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等主体运用报刊、标语、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话语主体的专业性和接收主体接收方式的相对固定性,在当时运用传统媒介进行传播红色文化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入微传播时代,随着5G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QQ等媒介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观视域下传播主体固定、接受主体被动接受的局面,话语主体呈现圈层化和大众化趋势。根据人们的兴趣爱好、年龄、教育经历的不同,网络信息技术将其划分为诸多不同的圈层,如根据年龄大数据将其划分为青年群体、中年群体、老年群体等不同的话语圈层。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群体社会模式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受其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的影响,不同圈层对于同一话语信息,会在其圈层内部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体系要适应不同圈层的话语体系,要通过不同圈层意见领袖话语体系的建构,打破不同话语圈层的话语壁垒。红色文化传播在注重适应不同圈层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发挥多元化主体在提升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话语内容注重融入日常与贴近生活

红色文化是整个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艺术化表述[13]。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话语内容包含着阶级性和革命性,在话语内容的运用上以厚植爱国情怀、凝聚革命力量为主要目的,话语内容以又红又专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进入微传播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人们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乱环境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进程的有效推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化与多元化,交往对象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样性致使革命时期又红又专的话语内容不能适应新时代人们在精神层面对美好生活需求,反映在话语内容上表现为人们之间的话语内容呈现出口语化和娱乐化的特征。随着时代环境和具体语境的不同,用传统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难以在人们之间形成有效的共识和文化认同感,这就需要红色文化工作者和红色文化宣传者要将红色话语内容融入日常和贴近生活,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此种转化使得人民群众对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产生强烈共鸣和价值认同。但是,也应该看到将红色文化话语内容融入日常和贴近生活,是将红色文化话语内容的具体范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范畴转化,并非将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以及红色历史进行歪曲、抹黑。

(三)话语场域注重公共空间与多元拓展

革命时期对于红色文化的宣讲是以乡村黑板报为中心展开,在当时形成了范围较小、人员相对固定的话语公共空间。进入微传播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打破了以往革命时期通过固定的场域进行红色文化宣讲的局面,各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也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范围较大、人员较多的公共话语空间。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众多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历史事件,微传播时代许多虚假信息、垃圾广告以及搞笑段子存在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要及时将红色故事、红色资源进行传播,如要将“朱德的扁担”“半条棉被”“狼牙山五壮士”等红色故事通过微博、微信等公共空间中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真情实感的运用,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进行讲诉,营造适合在互联网公共空间中进行交流、讨论的话语内容,去占领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此外,在微传播时代,人们之间交流平台的多元性,也使得存在大大小小众多的话语空间。这就要求新时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将红色资源、红色故事根据不同的话语空间以及话语空间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传播,如官方的网络话语平台对于红色故事的传播要采取较为正式的话语内容,以保证红色故事、红色资源的史实性以及话语内容的完善性,构建红色文化传播官方化的网络传播空间。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场域,也要求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根据不同网络场域的特点,去拓展多元化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话语体系。

(四)话语方式注重分层叙事与分众叙事

话语方式是指言语交际中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微传播时代的话语方式注重分层叙事和分众叙事。在传统媒体观视域下新闻工作者、红色文化宣传者以及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话语权的建设长期以来是通过采取篇幅较长、字数较多的中长篇报道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传统以较长篇幅去传播红色文化的宏大叙事方式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日常交往中仅采用此种形式已不能跟上现时期信息传递快捷化的要求[14]。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体对社会化的信息生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教育者以及宣传工作者要转化传统将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宣传教育的方式,要注重将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转化为运用分层化、片段化的叙事方式,去适应微传播时代下个体接收信息碎片化、快速化的特征,在将红色文化叙事方式转化为短小精炼的同时,要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阅读方式以及关注方面等对红色文化话语方式进行适应微传播时代分众旨趣的叙事转化,在注重个体分众化旨趣的同时要注重红色文化文本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五)话语逻辑注重层层递进与严密完整

微传播时代话语逻辑呈现出批评化与片面化倾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育者文化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在对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话语逻辑要注重层层递进与严密完整。在革命战争时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乱环境中,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成为当时最为紧急的事情。革命宣传者也多是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场所展开宣传红色故事,凝聚革命力量,其话语逻辑多是围绕开门见山突出重点直白的方式展开,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进入微传播时代,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经历的丰富,人们的认知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时,个体对于接受到的话语信息会质疑其合理性,呈现出批判化的态度。这就要求新时代红色文化宣传者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其话语逻辑要避免开门见山直白的话语逻辑,在保证话语内容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话语逻辑的深浅易出,要根据微传播时代人们对于话语信息逐渐批判后再逐渐认可的状态,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话语逻辑要贴合个体的接受特点,构建层层递进的红色文化话语逻辑。此外,微传播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易呈现出接受信息片面化的倾向。这就要求红色文化宣传者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时,要保证话语逻辑的完整性与严密性。

三、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话语方式以及话语逻辑等方面的特征,顺应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话语体系是思想表达及精神传播的载体和基础[15],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16]。当前,要从话语空间、话语内容、话语场域、话语方式、话语逻辑等方面入手,推动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制度化体系化建设。

(一)健全红色文化话语主体圈层多元融合制度

微传播时代的话语主体呈现圈层化与大众化趋势。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当前,我国要从以下方面健全红色文化话语主体圈层多元融合制度。

1.健全红色文化内容分层分类精准制作制度。微传播时代,随着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微传播时代,随着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媒介赋权和技术赋能来实现表达价值”[17],但是,应注意在此表达过程中不同个体因兴趣、爱好、价值倾向、教育水平、工作范围等不同对微媒体传播内容的敏感度、接受度、欣赏度不同。微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日渐兴起,为人们表达自身的价值诉求提供了媒介支撑,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的传播载体。不同个体对文化价值的传播也表现出不同旨趣。这就需要党委宣传部、网络服务管理部门、红色文化管理机构善于通过运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健全红色文化内容分层分类精准制作制度。具体而言,要健全红色文化内容分层分类常态供给制度、红色文化内容分层分类定期公益宣传制度。红色文化内容分层分类常态供给制度要求各微媒体、自媒体平台要主动根据不同圈层的特点对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编排,应根据不同受众、圈层的认知特点确立不同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体例,将红色文化分层分类传播机制融入其平台的运营中。各微媒体、自媒体要在内部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内容发布方案,组建专门的红色文化编辑运营队伍根据不同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常态化的发布。红色文化内容分层分类定期公益宣传制度要求网络宣传部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公益慈善部门等多元化的话语主体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制定分层化、分类化的红色文化公益宣传内容体系。各红色文化传播部门还应通过资源优势互补、文化共建融合去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具体而言,网络宣传部门应根据不同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明确红色文化定期宣传的具体时段和易感知点,为红色文化的宣传提供充足的平台支撑和内容供给。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对宣传的内容进行整理规划,保证宣传内容的真实有效性与体系完整性。慈善公益部门要根据不同群体的自愿活动心理与文化接受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动员方案,通过大规模的动员使得慈善群体、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宣传中去。对于参与红色文化公益宣传的个体或者相关组织应给予颁发能使不同受众产生激励效应的公益慈善证明,以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到红色文化公益宣传慈善活动中来。

2.健全红色文化主体多元圈层精准融入制度。微传播时代,根据人们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在网络空间中也形成了众多不同的话语圈层,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精准化适应不同圈层话语特点是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要不断健全不同圈层话语特点精准分析制度以及红色文化融入圈层制度。不同圈层话语特点精准分析制度要求网络信息服务部门要通过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对微传播时代不同话语圈层人群话语特点进行精准的分析,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影响程度,把握不同“网络社群”的思想动态[18],从而精准捕捉和分析不同圈层人群的话语特点、情感需求以及接受状况,为红色文化精准化传播奠定基础。红色文化传播融入圈层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时,要适应不同话语圈层群体的话语特征、价值取向、情感需求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例如,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圈层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应不同圈层的红色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再由不同话语圈层的意见领袖将红色文化在其圈层内部进行传播,以有效促进红色文化融入圈层。

(二)完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与时俱进诠释制度

微传播时代的话语内容呈现口语化和娱乐化特征。在微传播时代传播红色文化离不开对话语内容的诠释。当前,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与时俱进诠释制度。

1.完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生活化转化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为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载体,推动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让红色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就要求对红色文化话语内容体系进行生活化的转化。具体而言,党委宣传部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各类学校以及红色文化纪念展馆要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内容选取贴近生活机制和红色文化话语内容表达通俗易懂制度。话语内容选取贴近生活机制要求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红色文化教育者在要根据当下人们生活的状况、精神需求、话语内容表达方式等,去选取一些较能体现群众意志、贴近生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各类宣传教育部门、宣传教育者要深刻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人们生活的内在关联性,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红色历史故事、革命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将红色文化的传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9]。话语内容表达通俗易懂机制要求相关部门、相关主体在将红色文化内容进行传播时,要适应微传播时代人民群众的话语特点,注重发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常用话语、高频表述、不同话语圈层人们日常的话语风格,有针对性地对红色文化话语内容表进行通俗易懂转化的话语转化。

2.完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时代化诠释体系。“红色文化扎根于中国土壤,展示了中国风格、彰显了中国气派,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20],提升红色文化活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时代化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具体而言,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等各类相关部门要健全时代化红色文化话语知识体系以及红色文化话语内容时代化诠释机制。时代化红色文化话语知识体系要求党委宣传部以及红色文化管理部门要利用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综合考量国内外环境,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多视角构建适应国内外语境的新时代红色文化知识体系。红色文化话语内容时代化诠释机制要求红色文化管理部门要健全时代化红色文化内容诠释队伍“要创新中华文化叙事表达,以生动的具象话语和文化符号扩大海外影响力”[21],运用智能化数字传播、分析技术构建官方与民间、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话语内容分析机制、诠释机制、传播机制。

(三)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场域一核多元建设制度

微传播时代,话语场域呈现出公共化和多样化交叠的特点。在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对话语场域的建设。当前,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场域一核多元建设制度。

1.健全红色文化话语核心场域重点建设机制。微传播时代,打破了传统红色文化话语场域相对固定的局面,互联网把人们连接到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见解的公共话语场域。但是,自由不代表任意,形成充分自由的话语场域不代表没有核心话语场域。文化宣传与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核心公共话语场域的建设,这是提升红色文化在网络传播中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要健全红色文化核心场域重点建设机制和核心场域重点监管机制。红色文化话语核心公共场域重点建设机制要求各类文艺工作者、自媒体从业者、各类宣传主体、各类教育主体要具备传播红色文化的意识,在接受到官方媒体发布的红色文化相关内容时,第一时间进行转载、评论,在公共话语场域中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促进红色文化公共话语场域的重点建设。红色文化核心公共场域重点监管机制要求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网络服务信息管理部门要及时健全公共话语场域的规章制度,运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数字空间”重点监管布局,对公共话语场中存在的不良思潮及时进行规制,以加强对红色文化公共场域的重点监管。

2.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场域多元拓展建设机制。微传播时代,在人们之间也形成了诸多话语场域,这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场域契机。在诸多的话语场域中,一些话语场域中充斥着不良的社会思潮和歪曲、抹黑历史人物的错误价值取向,要加强对话语场域不良思潮的动态监管,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风清气正的场域。具体而言,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要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场域多元拓展机制和动态监管机制。红色文化话语多元场域拓展机制要求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宣传者等各相关主体,要注重多元化话语场域的拓展。例如,在各类学校、政府部门、相关事业单位等正式的话语场域中,建设突出地域特色和示范效应的红色文化网站,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栏目,通过定期分享红色经典读书心得、红色经典阅读篇目推荐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历史人物。对于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的话语场域,要以红色经典影视剧、红色经典话剧、红色歌曲为载体传播红色文化,积极拓展红色文化话语场域,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红色文化话语场域动态监管机制要求要健全话语场域思想动态及时矫正机制以及话语场域违规关停制度。话语场域思想动态及时纠正机制要求网络管理部门要添加网络场域的敏感字词库,运用智能化数字技术对群体涉及到敏感词汇及时进行反馈,方便文化工作者及时了解不同话语场域群体的思想动态,对于不良思潮泛滥的话语场域,要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话语场域违规关停制度要求网络管理部门对一些多次传播不良社会思潮、抹黑历史人物、歪曲革命历史的话语场域给予永久关停。

(四)完善红色文化话语方式因时制宜叙事制度

微传播时代,话语方式呈现碎片化和分众化特点。在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对话语方式进行转化。当前,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红色文化话语方式因时制宜叙事制度:

1.健全红色文化微话语叙事机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长期以来在话语表达方式上多以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宏大叙事为主。微传播时代,“微文化”的发展让人们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相关信息[22],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微红色文化”,用简练的话语方式诠释更能适应人们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成效。具体而言,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各类自媒体运营机构要健全红色文化微话语叙事转化机制和红色文化微话语叙事传播机制。红色文化微话语转化机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等相关主体内部要组建专门的红色文化微话语转化队伍,微话语队伍要根据当前人们接受信息碎片化、细小化的特点,将传统冗长的红色文化话语转化为数量多、篇幅较短的“微红色文化”,如通过片段回顾、微话语叙说、微视频展示等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故事、红色文化物质载体及现时代践行实践展示给公众,使红色文化能够通过滴灌的方式对受众产生精准、长远的影响。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微红色文化”在转化过程中要注重保留红色文化的精髓要义。红色文化微话语叙事传播机制要求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等要为“微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微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载体,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微话语传播平台,吸纳更多的自媒体创作者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中来,打造 “微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矩阵。

2.健全红色文化分众化叙事机制。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产品、红色文化故事为适应人们的碎片化阅读需要,多以零碎、分散的形式进行传播,叙事是人类情感互动、群体凝聚的重要方式[23],健全连贯的分众叙事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同群体是新时代提升红色文化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要健全红色文化连续性叙事机制以及红色文化分众叙事机制。红色文化连续性叙事机制要求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进行碎片化、简短化传播时,要注重叙事人称的第一人称性、叙事话语的贴合大众性、叙事时空的整体真实性、叙事立场的以我为主性的运用。此外,也要注重各个微小片段叙事的逻辑关联性,保证传播各片段叙事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连贯性。红色文化分众化叙事机制要求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者以及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时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精神需求、价值取向的特点,将叙事方式进行适应不同受众群体话语特点的转化,通过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24],以促进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例如,青少年群体既是海量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是保证其在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能有效辨别真伪的重要前提。学校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场所,在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故事的讲解、红色精神的诠释、红色文化的传播时,要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展览室、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以及举办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竞赛,综合运用校刊、校报、校园网、校内外媒体进行宣传,通过体验式教育、重设历史情境等方式,将红色文化话语叙事方式进行适应青少年群体话语特征的转化。

(五)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严密完整论证制度

微传播时代,话语逻辑呈现批判化和片面化倾向。在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对话语逻辑的深化。当前,我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严密完整论证制度:

1.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转化机制。微传播时代,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人们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时也逐渐呈现出质疑、批判化的态度,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转化机制是新时代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文化教育机构要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严密体系和话语逻辑动态调整体系。历史不能割裂[25],红色文化话语逻辑严密体系要求红色文化宣传部门等相关主体要根据当前人们话语逻辑片面化的特点,去构建一套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红色文化话语逻辑体系。诸如,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时,传播主体话语逻辑可以从时间脉络、重要程度、当代价值等角度逐渐展开,以实现新时代红色文化话语逻辑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连贯性。话语逻辑动态调整体系要求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红色文化宣传者在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受众群体的认可程度以及人们的话语反馈情况,对红色文化的话语逻辑进行适应群众需求的动态调整转化。

2.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创新机制。微传播时代,以往红色文化所固有的话语逻辑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多元化的话语逻辑需求,这就要求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不断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创新机制。红色文化话语逻辑的创新离不开话语主体的更新、话语逻辑具体表现形式的创新。具体而言,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要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分析微传播时代人们之间接收与传递信息时话语中呈现的逻辑,培育适应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话语主体将传统红色文化所具有的话语逻辑创新性转化具有通识性、通约性的表达逻辑,构建贯通不同话语主体、适应不同话语需求的红色文化话语逻辑体系。

3.党委宣传部、红色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各类文化工作者在创新红色文化话语逻辑时要注重对原有红色文化话语逻辑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红色文化话语逻辑具体表现形式去适应新时代人们话语逻辑特点的需求,以不断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圈层场域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逻辑
创新的逻辑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