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09 09:02石佩玉石季弘崔利利孟庆刚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活化

石佩玉 石季弘 崔利利 孟庆刚

[1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电力工程系,河北沧州 061001;2 河北银行沧州分行 纪检室,河北沧州 061001;3 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河北沧州 061113;4 廊东(沧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沧州 061003]

沧州依运河而生,遍布带有运河地缘特性的文化资源,“运河文化”是沧州“六大特色文化脉系”之一,是沧州约定俗成的文化表达,具有一定的共识和群众基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要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挖掘遗产本身文化元素并合理利用,通过技术方法进行再生,激发遗产本身的生命力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传承的同时保持其生命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活化利用不仅要做到对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要对遗产中物质及精神的价值进行解码、诠释、继承和重构。要想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需在创新的过程中打破局限,此时协同创新的优势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应用

(一)理论概述

该理论有夯实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系统科学理论之上,最初应用在制造业领域,后来逐步延伸到其他产业。协同创新的概念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其要求创新主体优化、合作,其要素需要整合和互动,从而实现知识增值、灵活应用及价值转换。

(二)协同创新理论的实际应用

协同创新理论不是新生事物,也有诸多学者将该模式应用在文化相关产业及领域。学者普遍认为,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该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落地与积极探索方面,形成了多平台、多中心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如湖南、长白山等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文化创意企业及政府部门,形成了协同创新共同体,并以问题为导向,合理整合资源并积极创新,注重人才长期发展,形成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基于此,将协同创新理论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备一定的基础,对于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也同样适用。因此,基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本文对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模式及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现实分析

(一)现状分析

1.沧州完善大运河文化展示模式。充分利用博物馆为载体,沧州博物馆三楼设《大运河北——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展》,对水利、漕运、饮食、风俗、建筑等文化知识进行了精彩展示。沧州市文广旅局和济宁文旅局主办的沿运河城市大型巡回联展“运河上的博物馆——大运河沿线城市”,给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很多启发,展出了汉画像石上的孔子与鲁礼文化拓片60余幅。沧州文化受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双重影响,展览的方式和内容也体现出大运河文化的融合性、包容性,这是繁荣大运河文化、建设文化沧州所应凸显的特性。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结合自身优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如河北线装书博物馆、范润华狂草艺术馆、十里香文博园等。其中,十里香文博园依托现代酒企的雄厚实力,以大运河为载体,以酒文化为主线,通过建筑的复古、酒肆的开发、运河沿岸由北至南民宿文化的植入,重现和弘扬大运河酒文明。

2.沧州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项目。作为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沧州市坚持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生态铺底、还河于民的理念,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产业建设,在大运河沿线实施了61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276亿元,相继打造了吴桥杂技旅游名镇、沧县旧州铁狮文化名镇、兴济运河小吃文化名镇、沧州武术文化小镇等七个文化特色小镇。利用特色文化优势,汇集资源,集中打造文旅产业汇聚区。着力打造一条文化展示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和协同发展示范带。如南川楼文化街区,将打造大运河沧州段的“繁华不夜城”,涵盖了南川楼、朗吟楼及46个明清合院风格和民居简约风格的院落,成为大运河畔既繁华又有文化底蕴的街区。

3.部分运河遗迹实现了转型和再利用。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域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67处。遗迹涉及军事、码头、水利、沿岸墓群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沧州文庙、乾隆御碑苑、马厂炮台等,同时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核心的吴桥杂技产业聚集区;如吴桥金鼎古籍印刷厂,是全国重要的古籍印刷产业基地之一,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古籍线装图书生产基地。又如当年响彻运河两岸的船工号子,一曲一调都承载着运河文化。自2007年起,船工号子以更多的形式保存起来,包括宝贵的音像资料、图文等,从而将大运河“听”的记忆传承下去。作为南北文化的黄金水道,大运河给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人们希望“活”起来的运河在人们耳边再现着千年的风采。

(二)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沧州大运河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遗产内在的价值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挖掘和活化利用。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来看,有以下方面需要备受重视并积极改进。

1.资源要素尚未积极整合。沧州大运河文化资源虽多但需要深入挖掘,挖掘的同时还需考虑其可持续发展,而且资源较为分散,缺乏关联性。大运河活化利用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一般分散在不同主体中,这些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整合在开放性和流动性较差时就变得较为困难。

2.单一主体创新能力不足。在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过程中,某些单一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不同主体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机制,使得创新效率偏低,且创新融合度不够。比如,吴桥杂技大世界虽已运营多年,但创新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与高校已建立合作,但协作与互动仍需加强。

3.统筹协调机制还需完善。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间密切配合,当前文物、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度仍有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区域间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也需要打破局限,放宽视野,充分利用好资源,从而保证文化遗产“活”起来。

三、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是探究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模式及发展策略的新思路。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是“针对系统创新所作出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2],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搭建特定的拓扑,使知识、技术等在节点间实现顺畅流动,使创新要素间配置更高效,创新主体间实现高频次互动及多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

(一)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对于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积极影响

1.增强知识碰撞,刺激主体创新。知识的强大力量在此过程中尤为凸显,知识能顺利在网络中流动、融合、再造,以成为新知识,最终实现转化。若干创新主体通过网络相连,主体之间的互动加速了知识的流动与碰撞,从而推动知识创新。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的各个主体通过系统创新网络实现沟通、学习及协作,从而提升综合优势,提高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整体水平。

2.利于要素整合,实现资源创造性转化。通过要素整合,创新要素也呈现聚集化,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距离更近,同时自身的闲置资源也可投入其他主体,相互融合。传承好利用好沧州大运河文化,离不开生态景观、文化遗产等资源整合,并涉及策划、设计、营销等与资本、创意等资源要素共同注入。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使得沧州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提升品质,加快技术应用及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3.有利于区域交流合作,实现协调发展。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线路,大运河沿线各地区的文化在活化和利用时不能孤立发展。协同网络使区域间交流增强,促进文化传播,地域文化间关联度提高。协同创新网络可深化区域合作,比如沧州和济宁联合举办展览,另外也可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等。相互“借力”,充分带动发展稍落后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

(二)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沧州文化特色,构建出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如图1所示。主体性要素及支撑性要素共同构成了协同创新网络的支撑系统。

图1 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协同网络创新网络模型

主体性要素包含政府等图中内环中包含的要素,这些属于创新的主体。其中,政府是协同创新网络的引导者,其作用时提供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及国有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纲挈领,确定基本原则、完善制度和提升文化环境。企业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创新资源的集成者。因其在资本、人才方面的优势,是可推动文化资源产品化的核心力量。企业在内容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从根本出发,进行知识再创造,加速了创新的进程。同时,企业连接了知识、创意和市场,一端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而借鉴成果,一方对接市场推动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直接推动知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并且推重政产学研合作。遗产地社区大运河文化的孕育土壤,居民是传统文化和沧州文化的载体。社区居民也会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中,其中非遗人本身就是符号及象征资源,可实现资源转化和产品创新。社会公众则是知识的传播者,因为社会公众的群体性、广泛性和流动性会对创新起到催化作用。另外,沧州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和利用不能脱离群众,要还运河于人民,同时也是开放的,公众也要参与其中。

支撑性要素包含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主体的创新活动不能缺乏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创新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其地位随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而越来越凸显。中介机构起连接作用,协调不同主体,提高合作效率,并能开展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是大运河文化产品化的催化剂。协同创新平台是协同创新网络的载体,该平台是开放的网络服务平台,平台可实现整合资源、集成信息、提供服务、促成合作的作用。

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主体之间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协调互动,创新要素在网点间流动,加速创新。协同创新网络还要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换,确保能够保持活力。当然,随着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深入,各主体的地位可能会变化,或者逐步衍生出新的子网络,从而再逐步过渡稳定的状态。

四、推动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策略

(一)政府实际推动协同网络构建

政府首先要做好前期摸底工作,提纲挈领、规划布局,进行拓扑结构设计;另一方面,协调、组织各部门,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加快完善促进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在税收方面、知识产权转让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倾斜,激发创新积极性。在科技政策方面,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出台简化流程,推动资源共享。在产业政策方面,制定业态创新政策,促进产业融合。在市场政策方面,改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二)推进人才培养,发挥人才力量

人才是协同创新网络的“中枢”,是创新的源泉。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阵地,开展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深入落实,对沧州大运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合不同地区的优势,同时发挥大运河智库联盟的作用,为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持。要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共享,探索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和内容创作、创意创新、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潜力。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交叉合作和实践创新,组织学术沙龙、论坛等活动,举办创新大赛、创意设计大赛,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三)加快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实现科技助力

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是基础。利用该平台,沧州可以整合运河沿线区域的资源,依据主体优势和沧州区域发展的要求,提升针对文旅融合、传统工艺振兴等领域的专业性。研究开发平台、信息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分别展开建设,建设中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得力助手,并发挥出现代科技的实力,将平台打造成一个开源开放并有良好的交互体验的协同创新平台。

(四)健全投融资机制,凸显资金助推力

资金在整个构建过程中至关重要,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需得到有效发挥,并在制度建设与财政预算方面提供保障。可建立沧州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协同创新基金,并拓展资金来源和投入渠道,建立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并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使文化、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合理有效地借力互联网,采取多种合法合规的方式凸显资金的助推力。

(五)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约束

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发挥在构建该网络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首先,在信息交流方面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对于关键数据等信息在制度允许条件下可实现开源开放,信息的交互及反馈渠道要畅通,使得各创新主体行动一致,提升效率。其次,完善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在确保资源协同的基础上,加强行为协同,并明确权利义务及责任分工。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寻求多方最佳契合点,发挥制度维系力,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建立合理的规则与激励机制,并建立协调机制,在意见不统一时,实现有效协调,化解矛盾。最后,强化风险控制与监督机制,通过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行为约束和监督机制,利用好资源。

结语

沧州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是在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沧州传统文化在高校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转型,使其可持续发展。其活化利用的模式就是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并结合大运河沧州段的文化特点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的策略,围绕大运河文化内核,注重文化内涵和创新属性,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沧州大运河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大运河,行走山东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