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处置对策研究

2023-01-09 06:55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32期
关键词:借款人商业银行流程

马 红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行特殊资产经营管理部,辽宁 大连 116001)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不良资产问题也随之凸显。为此,我国银保监管机构多次发布《贷款五级分类指引》和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及时进行不良资产处置,降低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贷款率,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长效发展。而与此同时,虽然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始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但是从近些年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不良资产处置问题还十分严重。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指的是不良贷款。根据我国银保监管机构发布的《贷款五级分类指引》:贷款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面三类可以统称为不良贷款。表1是2017年至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统计情况。

表1 2017年~2021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近五年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是呈双升趋势。其中不良贷款额从2017年的65914亿元上升为2021年的112596亿元,上升比例为70.82%,平均每年上升15%左右。从不良贷款率数据来看,2017年不良贷款率为1.74%,而到2021年这一比例增长到2.36%,上升幅度为35.63%,上升幅度仍然很高。对比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速度,不难发现不良贷款率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不良贷款额,这表明从2017年~2021年这五年里,虽然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上升,但是总体贷款规模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才导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未实现同步增长。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处于高位,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不良资产问题还十分严峻。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决定了要强化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实现资产保全的目的。然而,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单一

现阶段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传统的清收和核销为主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这在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金融工具推陈出新的新时代,已经无法实现高质量的不良资产处置效果。特别是在疫情影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金额增加,所牵涉的主体也越来越复杂,处置难度也不断加大。传统不良资产处置的高耗性、滞后性的缺陷凸显,单纯依靠传统的单一处置手段已经无法高效的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刻不容缓[1]。

2.不良资产处置耗时长、效率低

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诉讼清收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常用方法,然而诉讼清收的流程复杂,整个过程短则半年,长则两到三年,并且判决结果出来后,若借款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商业银行不仅无法回收贷款金额,而且还要损失诉讼成本、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担。若商业银行不能及时进行诉讼,掌握诉讼流程,则加剧了其不良资产处置时间,造成耗时较长,而清收率反而不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低下[2]。

3.未能充分挖掘不良资产潜在价值

在银保监会要求各大商业银行注重经营风险,实现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然而,部分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是为了处置而处置,而忽视了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一些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较为被动,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无法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和回收的最有价值。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成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视角来剖析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处置制度流程不完善

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实现有效不良资产处置的基础保障。而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流程无法满足银行风险的防控要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风险伴随于银行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不良资产处置是银行减少经营风险的末端屏障。但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流程不完善,只有呆账核销、批量转让等传统不良资产处置制度和相关流程。在不良资产数额和不良资产率双升的背景下,加上不良资产品种和风险不断增加的现状下,传统的制度、流程已无法满足资产处置需求[3]。并且,表外不良资产管理的制度和相关流程不完善。一些商业银行缺乏对已核销呆账的后续管理工作,出现“一核了之”的状况,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完整的跟踪流程,甚至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响应的管理台账,已核销的呆账长期无人进行追踪,既降低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很多呆账甚至超过了诉讼时效,造成银行债权的流失。

2.贷款管理水平低下

贷款管理水平不高既是不良资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为降低贷款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完善的贷款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重贷轻管”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贷款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贷款管理流于形式,增加了不良资产处置的难度[4]。在贷前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调查不够深入。企业经营收入是保证银行债权的第一要素,因此商业银行在贷前要做好相关调查。从现状而言,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和担保人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主要以企业自己的描述和现场走访,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调查,例如产业链调查、财务调查等,无法真实地展示企业经营状况。同时,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名下资产调查不到位。借款人的资产是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后保障银行债权的重要来源,而银行在贷前管理中并未对借款人的个人资产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例如借款人名下的房产、土地、车辆等情况,以及各类资产的质押情况。这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中回收债权的难度。在贷中管理方面,一些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相关人员仅仅是每月的固定时间节点到现场进行拍照、上传,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进行贷后管理,而没有进行深入的贷后调查,难以发现实际的问题。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诉讼不及时的问题。由于贷后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很难前瞻性地去发现风险,在借款人风险暴露后,从决定对借款人进行起诉到资产保全,这一过程要花费约一个月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借款人可以采取措施转移、隐匿资产,并且其他债权人可能提前采取措施,对银行债权实现产生影响,对于不良资产处置造成不利影响。

3.处置队伍建设不到位

不良资产处置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法律、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商业银行处置队伍建设还不到位,影响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与质量。首先,处置岗位人员数量不足。部分商业银行对此项工作事宜并不重视,安排的人员较为有限,通常一个人要应对几十家企业的不良资产处置,庞大的工作量使得处置人员无法精细化地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不利于保证资产处置质量。其次,处置岗位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处置岗位人员很多都是由本行客户经理转岗而来,一方面是其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缺乏实操经验,并且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导致在工作中进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处置岗位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处置岗位人员年龄大都偏大,甚至安排一些临近退休的人员,由于精力原因,其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有限[5]。最后,处置岗位人员培养有待加强。一些商业银行针对处置岗位的培训十分有限,并且没有健全的培训体系,人才培养层面严重滞后。

4.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

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升岗位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不良资产处置质量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商业银行存在业绩主导的经营理念,在员工考核中重视存款和贷款规模,忽视了相关风险和不良资产处置。这至少是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业绩主导的考核模式导致银行和员工片面追求存贷规模,忽视了对借款人及其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会造成银行经营风险的提升,也会对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更大的挑战与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对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员工也会忽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不良资产处置效果不佳。第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前不良资产绩效考核往往采用不良资产处置额、资金回收额等最终结果作为关键指标,然而不良资产处置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很多工作成效是需要长期的跟进来实现的。因此,这种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长效发展,并且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怠工的状况[6]。第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绩效分配机制不合理。不良资产处置相关奖励往往是由总行打包发给分行、支行,员工并没有绩效奖励分配的自主权,甚至部分员工不了解分配标准,以及是否会有奖励,这导致绩效分配在很多时候没有落实到有功人员,没有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员工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不良资产处置的效果。

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优化策略

根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不良资产处置优化策略。

1.创新处置手段,实行全面分类管理

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深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和其他新型金融工具,创新处置手段,根据不良资产的性质、类型实行全面分类管理[7]。第一,对于信用类不良资产建议采用“互联网+”处置手段。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大量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这些贷款受众广,并且地域分布广泛,在形成不良资产后往往很难处置。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更有效率的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平台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更丰富、更有效率的处置渠道。商业银行在平台上发布不良资产信息后,可以吸引众多参与者,商业银行择优选择后进行落实。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避免了传统催收层层分包耗时长,效率低,以及弥补了信息链上的节点缺失,降低了道德风险,甚至分包的催收组织以银行的名义进行暴力催收,败坏银行声誉的问题。其二,打破了传统催收的地域限制。由于商业银行的分包资源大都在本地,而信用贷款的借款人大都在外地,传统的催收手段很难实现良好的处置。而“互联网+”的处置方式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带来良好的处置效果。第二,对于住房抵押类不良资产,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处置手段。通过采用住房抵押类不良资产创建资金池,以证券化的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既给投资者更丰富的投资品类,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处置效率,保证了银行的资产收益,可以说是个双赢的选择。第三,对于大额不良资产,可以采用债转股处置手段。由于大额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低,并且由于资产数额大会对银行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采用债转股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将债权转化成股权,不仅让银行获得股权收益,参与到企业决策,更是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盘活企业,实现双赢。但值得一提的是,债转股的企业选择一定要慎重,企业要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并且是暂时经营或者资金流转上的困难。此外,信托处置手段也是一种较常见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商业银行要依据情况合理使用。

2.完善处置制度流程,避免操作风险

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是实现标准化不良资产处置的基础,既有利于提升处置效率,也能有效避免操作风险。首先,要健全不良资产处置相关制度、流程。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以呆账核销、批量转让和法院诉讼为主,缺乏其他方面的处置相关制度流程。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不良资产的种类、风险,建立基于互联网和现代金融工具的不良资产处置制度、流程。例如商业银行要建立基于互联网信贷的不良资产处置制度、流程,资产证券化、债转股、信托等不良资产处置制度和流程等[8]。其次,商业银行要健全不良资产合规规范和监督制度、流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对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以前瞻性的眼光制定不良资产处置合规制度,为岗位人员操作提供制度支持和流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监督制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监督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岗位人员的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减少操作风险。最后,要健全表外不良资产处置相关制度和流程。针对部分商业银行已核销呆账“一核了之”的状况,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流程,建立已核销呆账的台账,由专人负责进行管理和跟踪,实现表外不良资产责任到人,最大程度地实现银行资产保全。

3.强化贷款管理水平

要实现优质的不良资产处置效果,必须从源头抓起,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全过程入手,强化贷款管理水平。首先,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观念,树立从过度重视存贷款规模到以资产保全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既要重视商业银行的短期发展,又要降低贷款风险,实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在贷前和贷中管理阶段,商业银行要加强贷款风险管控,严格执行贷前调查制度、流程,严格审查审批。调查人员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借款人、担保人、借款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尽调查,例如通过财务报表、税务数据和上下游产业链对借款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可以通过不动产产权中心、车管所等机构对借款人的个人财产信息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借款人、借款企业的真实状况,既减小了贷款风险,又便于及时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最后,要加强对不良资产诉讼的管理。及时的诉讼是实现银行资产保全的有效手段,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全过程地了解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和还款能力,在出现履约风险时第一时间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利用诉讼手段来维护银行的债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准确把握诉讼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实现诉讼时间上的无缝对接,各诉讼环节上的环环相扣,减少因诉讼不及时造成的债权损失[9]。

4.搭建专职处置团队,加强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商业银行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搭建不良资产专职处置团队,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首先,要搭建专业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团队。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组建一支具有丰富信贷管理经验、处置实践经验、资产评估经验和法律知识人员组成的处置团队。处置团队的成员可以来自于不同层级的岗位人员,例如分行、支行和网点人员,在年龄结构上要合理,不能全由理论知识较强的青年员工,或者经验丰富的大龄员工组成。通过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处置团队能及时的给出不良资产处置策略,实现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其次,要完善处置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健全不良资产处置岗位内部培训体系,根据岗位要求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对于需要掌握信贷、法律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培训+轮岗”的方法来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邀请行业专家到银行来进行讲座,同时鼓励员工到标杆同业去学习、考察,不断拓展员工的处置视野,提升员工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综合素养。最后,要健全人才梯队建设。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要依靠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因此银行要做好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后备人才储备,通过新鲜的血液注入为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活力。

5.完善员工考核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要弥补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员工考核激励机制的不足,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不良资产处置。首先,商业银行管理层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对银行资产保全的价值,提升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指标的权重,制定详尽的奖惩标准,配置相应资源,促使员工认真对待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其次,要完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良资产处置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从时间周期来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效,从内容上看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和过程性的工作内容。因此,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既需要结果性的指标,也需要过程性的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定中要将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起来。从时间周期来看,可以在年度指标中以结果指标为主,提前设定人员的年度目标。而月度、季度指标设定中应该实现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并重,以实现科学的绩效考评,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最后,要加强对绩效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10]。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资产处置岗位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员工的薪酬调整、奖金奖励、职位晋升上,实现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此外,为保证激励兑现,商业银行要建立相关监督体系,在绩效标准制定前将激励标准同时告知相关员工,在绩效考核结果出来后对激励进行落实和监督,确保奖励落实到相关人员,保证激励的公平性。

猜你喜欢
借款人商业银行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浅论借户贷款情形下隐名代理的法律适用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小微企业借款人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热词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