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风雹灾害成因分析

2023-01-09 05:45高振泽王健博宋广禄徐维森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风雹冷涡冰雹

高振泽,王健博,田 野,宋广禄,徐维森

1.长海县气象局,辽宁长海 116500;2.吉林省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 136200;3.大连市气象装备保障中心,辽宁大连 116001;4.台安县气象局,辽宁台安 114100

深厚的高空冷涡是产生超级单体的主要环流背景。在冷涡槽后干冷气流影响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对强对流天气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动力条件[1]。从冰雹的产生机理出发,探讨短时间内形成大冰雹的天气系统、深厚的高空冷涡对冰雹形成的重要作用,中高层(-20℃层高度以上)冷空气侵入对产生冰雹的作用、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反映大气热力不稳定的能量等。

1 过程概况

2020年6月25日15:00,保 定7县、北京昌平、沧州5县先后遭遇风雹灾害;冰雹最大直径3.5 cm,并伴有10级雷暴大风;保定和沧州地区分别有8 000多辆汽车被砸,损失惨重。25日21:00,又一强对流风暴横扫北京、廊坊、天津部分地区。北京大兴冰雹最大直径达到5.0 cm,瞬时风力达到了12级。廊坊最大风速达28.5 m/s(11级)。天津西青区受灾最严重,最大风力出现在张家窝镇,极大风力达13级,风速达到41.4 m/s(图1)。

图1 6月25日风雹所经过地区的极大风、1 h雨强(a)及塘沽雷达间隔为30 min的雷达拼图(b)

2 环流形势背景

2.1 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从6月25日08:00(以下均为北京时间)200 hPa的环流分析来看,我国北部地区处于深厚的蒙古气旋环流中,槽线底部南伸到长江流域,说明蒙古冷涡十分深厚,影响范围极广(图2a)。槽线位于呼和、太原、郑州一线。急流轴线位于黄河流域,最大风速达到58 m/s。20时300 hPa环流形势,槽线已移到乐亭、青岛一线,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槽后有冷平流,京津冀地区位于急流轴的左侧(图2b)。

6月25日08:00 500 hPa南支槽线在北京、济南、徐州一线;850 hPa 、700 hPa南支槽线已经移到大连、烟台一线。北支槽自700~500 hPa基本重合(受冷涡影响的是北支槽),均位于呼和、太原一线;850 hPa在呼和、太原之间有一切变线。

2.2 地面形势分析

25日11:00地面锋面气旋位于内蒙古中部二连浩特与呼和之间,在山西大同、原平一线有一地面辐合线(黑色断线),对流云团触发于该地面辐合线附近(图2c)。

图2 2020年6月25日08:00 200 hPa(a)、20:00 300 hPa高空图(b)、11:00地面图(c)

3 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能量分析

3.1 深厚垂直次级环流的建立、动量下传垂直风切变不断增大

2020年6月24日08:00~25日20:00有关探空站垂直风场演变可以看出: 25日08:00, 400 hPa以上高空槽均已过呼和浩特、太原;300 hPa槽线已经移过邢台;此时北京400 hPa以上为槽前西南气流,中层700~400 hPa为西北气流,风速在9 m/s以下,925~800 hPa均为西南暖湿气流,近地面层为东南气流(图3)。20:00,北京高空650 hPa以上均转为西北气流,中层风速明显增大,600~400 hPa风速达到20 m/s以上,而300 hPa以上风速明显减小,表明高空动量下传至中层;此时700 hPa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风速却减小至4 m/s,暖湿气流进一步增厚;近地层东南气流进一步增厚、增强,已达到925 hPa,风速达到8~9 m/s(低层红色圆圈处);950~850 hPa、700 hPa、600 hPa、500 hPa的风矢量差分别为11、10、27、31 m/s,达到强垂直风切变。此时300 hPa槽线已过乐亭。从高层槽的移动速度看出,降雹时高空形成近地层为东南、低层为西南暖湿气流,中高层为西北干冷气流的深厚垂直环流,这种下暖湿上干冷的热力不稳定层结,加之强烈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极易产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图3 2020年6月24日08:00~25日20:00有关探空站风场

3.2 西部山区地形对初始对流云团的触发作用

从6月25日12:00地面1 h极大风和雷达回波看,在山西东部、河北北部、北京西北部山区有一东北西南向的地面辐合线,辐合线左侧为东北、西北风,其右侧为东南风;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山区的气温上升较快,海拔高度在900 m以上的广灵、蔚县气温达到29℃左右,而比平原地区上空同一海拔高度的温度高出10℃以上(图4a)。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山区上空的垂直温度递减率,使山区上空热力不稳定能量迅速增大。加之西部山区以东的华北平原盛行强盛的东南风,在山区迎风坡抬升的动力作用下,12:00在辐合线附近触发了对流云团,然后在东移的过程中迅速发展,造成25日下午保定、北京、沧州部分地区的风雹灾害。19:00,除了中部辐合线略有南压外,山西东部、北京西北部的辐合线基本未动(图4b)。对流云团又是在西部山区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然后向东南移动并迅速发展,形成25日晚上的风雹灾害;至于对流云团的形成是否与高层槽过境和动量下传有关,还有待研究。

图4 6月25日12:00和19:00加密观测站1 h极大风、多普勒反射率因子

3.3 对流有效位能与对流性不稳定能量

对于气块而言,不论是干绝热还是湿绝热过程,假相当位温θse都是保守的。在v-3θ图上,以低层最大的θse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该直线与饱和假相当位温θse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粉色区域)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图5)[2]。该直线与θse曲线所围成的面积(粉色+黄色),称为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因为θse曲线代表了整层大气的温、压、湿状况,它更能代表环境大气的热力不稳定特征;而CAPE只考虑了抬升气块的温湿状况,而与抬升气块之上的环境大气水汽条件无关,这显然不切实际。北京08:00(图5a)、15:00(图5b)、20:00(图5c)对流有效位能分别为:826、2 360、1 073 J/kg,最大上升速度分别为:40、68.7、46.5 m/s;而对应的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分别为:1 650、3 540、1 600 J/kg,最大上升速度分别为:57.5、83.5、56.5 m/s。而实际最大上升气流最多为上述理想值的50%。此次风雹灾害冰雹的最大直径达到5 cm,可见用对流性不稳定能量计算得到的最大上升速度更切合实际。

图5 6月25日北京08:00(a)、15:00(b)、20:00(c)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图

3.4 高层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对冰雹的作用

由于冰雹的形成过程在对流层中高层,并且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大冰雹。这就要求对流层中高层必须具备2个必要条件:(1)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气流。(2)冰雹只有在低温的环境中短时间内才能形成“速冻”,这也是常被大家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条件。吴剑坤等[3]指出,50 dBz最大高度越高,冰雹直径越大。欧阳首承等[4]指出,冰雹只有在低温的环境中短时间内形成“速冻”,才有利于冰雹的成长,不会在冰雹下降过程中融化。上述文献说明了冰雹在形成过程中,其上升高度越高,环境温度越低,冰雹才能实现“速冻”和增长。这就要求对流层中高层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作为支撑,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依靠热浮力来实现的;浮力的大小是由垂直温度递减率决定的,可见对于大的冰雹(冰雹直径≥2 cm)要求中高层(-20℃层以上),温度垂直递减率要大。笔者曾统计了我国84个大冰雹个例,在对流层顶以下-20℃高度层以上,均存在一个垂直温度递减率>0.8℃/100 m的层次(平均达到0.89℃/100 m),对大冰雹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0℃~20℃层的垂直温度递减率要小得多(平均为0.68℃/100 m)。25日08:00,429~373 hPa高度层垂直温度递减率达到0.94℃/100 m;0℃~20℃层的垂直温度递减率为0.66℃/100 m(图6a)。25日20:00,463~384 hPa高度层垂直温度递减率为0.9℃/100 m,0℃~20℃层之间的垂直温度递减率为0.67℃/100 m(图6c)。此次风雹灾害的强回波在-30℃高度层左右,与-20℃高度层以上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的高度基本一致。

图6 6月25日08:00北京(a)、15:00肃宁(b)、20:00北京(c)T-lnP图

4 结论与讨论

(1)高空冷涡(蒙古冷涡、东北冷涡)是“6·25”京津冀地区罕见大冰雹的重要环流背景。

(2)“速冻”是产生大冰雹的必要条件,在-20℃层高度以上平衡高度以下,存在垂直温度递减率大于0.8℃/100 m的层次,远大于0℃~-20℃高度层之间的垂直温度递减率。上干冷(高层一致的西北风)下暖湿(近地面层东南、低层西南风)的垂直环流形势,使动量迅速下传,增加大气水平涡度(垂直风切变),以及对流性不稳定能量,是风雹产生的重要条件。对流性不稳定能量更能反映环境大气的热力不稳定特征。在暖区强对流中,山区迎风坡的动力抬升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的主要触发机制。

(3)风雹的移动方向具有直线型的特征,与300 hPa高空风的方向基本一致,对于高质心的云来说,引导气流偏高。

猜你喜欢
风雹冷涡冰雹
冰雹是冰的,却为何出现在夏天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初秋风雹天气分析
东北冷涡强度定义及特征分析
基于人工智能的冰雹天气识别方法研究
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及其对内蒙古降水的影响
2000-2017年东北冷涡活动气候特征及分析
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特征对比研究
夏日冰雹
德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与区域分布
快跑啊,下冰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