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

2023-01-09 15:53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纪美艳
亚太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观念劳动科学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纪美艳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指导。因此,在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也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这主要是由于在小学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且上述科目与劳动教育本身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小学科学学科则不同,包含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适合融入劳动教育。通过权威学术网站的文献检索发现,当前学术界的专家和教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也非常支持,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石秋香、梁芸在其发表的论文《创设有温度的育人环境——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校本课程创新实践研究》中通过研究指出,当前的小学生普遍缺少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小学科学以其突出的实践性,为劳动教育的融入提供良好的契机。而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也非常有必要,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李慧敏在其发表的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体现得并不十分明确,甚至在部分阶段劳动教育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劳动教育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例如,懒惰、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缺乏做事的坚强意志、对劳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等。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当融入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甚至养成比较良好的劳动习惯。林建平、赵秋燕、吴秋影在其发表的论文《小学科学课中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表示,劳动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培养更多“健全”的人,就应当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性,与劳动教育有着比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当融入劳动教育。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但是,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小学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处于忽视的状态。劳动教育的不足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动教育所带来的不仅是小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智力、思想和价值观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二)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必要观念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在劳动中实现。所以小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劳动观念。当前在我国小学的教育教学始终围绕小学生的成绩展开,没有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由此他们很难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劳动机会,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科学课程标准对于每个学段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有非常详细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科学态度的养成与劳动实践密不可分,所以,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例如,帮助小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减少好逸恶劳、歧视劳动等观念的出现。

(三)有助于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的形成是劳动教育的必然结果,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人都是从劳动教育中获得相关劳动技能的。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教学课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例如,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与发展状况,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等,都需要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基础,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体验科学的妙处,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这为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四)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定的时间。单单依靠一些宣传劳动的活动,或是不定期的劳动体验,很难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具有长期性,特别是现在的科学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开设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课的学习是最“烦琐”的,但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不仅是课前的准备习惯,还有课中的操作习惯,课后整理材料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要从一年级延长到六年级。如进入实验室前有序集队;对待实验器材要认真、严谨、敬畏,即使是一件普通的玩具在科学的课堂上也必须严谨对待;实验前要摆放好器材和书本;实验时要尽可能安静,不影响他人;实验要耐心细致,要边观察边记录;规范操作以保证自身安全;实验过程能尊重数据,实事求是,不更改数据凑结论;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放归原处;及时感谢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共同参与分享学习成果。这样的劳动习惯养成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通过实践活动来融入劳动教育

要想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高度融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研读苏教版科学教材内容和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后发现,小学科学课程核心内容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生物体、生命与环境等。例如,种子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诞生、成长、蜕变等。小学科学课程中大量生物学科内容的存在,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非常多的机遇。

教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去展开。第一,课内实践活动,就是将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理论内容变成劳动实践活动。笔者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中曾经组织学生实践过“立体小菜园”一课的内容,发现在教师的系统指导下,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非常强烈,并且能够认真地按照既定的劳动方案去开展活动,从同学们的劳动日志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立体小菜园”的种植活动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形成一定的劳动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巧。第二,鼓励小学生借助课外资料去自发地开展一些课外的科学实验活动,来体现劳动教育。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能够被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图片和文字资料,而且还有很多的视频资料可供拓展学习。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去从事一些科学研究的尝试活动。相对于小学科学课本的内容来说,依托互联网获得的科学实验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生个性化的求知需求。当小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活动以后,他们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劳动理念,而且还会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所以,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劳动教育,借助科学实验活动来实践劳动教育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二)创建科学实验基地来深化劳动教育

当前大部分小学在科学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实现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与科学实验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科学教育中想要体现劳动教育,就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实践基地。很多时候实践基地给小学生的就是一种对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坚定信心。

例如,在小学校园内开辟专门的生物种植园,构建比较有规模的科技展览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能够直观地告诉小学生,学校对于他们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同时对他们的劳动效率也足够重视。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生物种植园、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科学实践教育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小学所培养出来的小学生普遍都具有良好的劳动观念,也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比较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反观那些科学实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小学,所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大多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掌握的劳动技能也不够多。因此,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劳动教育,创建科学实验基地来深化劳动教育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科学实验基地,才能够从思想观念和物质条件上保障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通过科技竞赛活动来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广大小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小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即使具备了再好的物质条件也难以实现。如果小学生具备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较强的参与意识,那么,想要实现小学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则变得非常容易。竞赛作为激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的主要方式,对于小学生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来说是不二之选。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有着较强的好胜心,也喜欢通过一些竞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优秀或与众不同。

例如,通过举办校内的科技竞赛来带动小学生通过辛勤劳动,不断探索,以及认真观察和思考来完成他们的“科技发明”。为了强化对劳动教育的体现,在“小小发明家”竞赛活动中,学生可以同时提交三项或五项发明创造来参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也用实践来证明,努力参与劳动的人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提交完自己的“科技发明”后,由学校领导和科学教师组成专门的评审团队来对学生的作品及劳动成果进行评选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学生进行奖励,并邀请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在颁奖典礼上讲述自己在完成“科技发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劳动步骤及劳动感悟。另外,除了组织校内的科技竞赛活动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校外的科技竞赛活动,以此来进一步促进科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践。

(四)优化评价机制来保障劳动教育的落实

评价机制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影响也非常直接。科学的、符合教学实践需求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相反,违背了实践教学需求的、不够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评价机制。

具体来说,要从几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机制。第一,以小学生的劳动过程为主要评价对象。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大都是以结果为主要依据进行教学成果的评定,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劳动教育中,衡量劳动教育是否取得成效,主要看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理念或劳动意识,是否比较好地掌握了劳动技能,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劳动理念或劳动认识,让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并且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那么,这样的劳动教育就是成功的。所以,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对过程的评价。第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评价要突出直观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模糊性的评价往往很难理解,只对那些直观性较强的评价才会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例如,对小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劳动表现进行量化考评,通过具体分数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要比“优、良、中、差”或者是“A、B、C、D”等模糊的评价更突显教学评价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符合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融入的劳动教育行为是否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融入的劳动教育行为是否让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融入的劳动教育行为是否让小学生养成了较为良好的劳动习惯。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通过不断坚持和努力才能够实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育者要树立起良好的劳动教育观念,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广大小学生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开展劳动活动,通过大量的劳动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观念劳动科学
维生素的新观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健康观念治疗
热爱劳动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