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人才培养

2023-01-10 20:42张善锋盛道宇韩栋林宋亚萱蔺萌朱美霖许燕李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实验思维

张善锋 盛道宇 韩栋林 宋亚萱 蔺萌 朱美霖 许燕 李沛,5

创新是民族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源泉[1],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至关重要。2012 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正式实施的通知,并将其作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目的在于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众所周知,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的竞争,但是现如今在生物医药发展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仍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因此,努力培养具备较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将会对医学院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实验水平与成果仍处于非常低下的状态,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体会,对现今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现状以及原因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部分建议与解决方案。

1 大学生创新实验现状总结

众所周知,基础医学是建立在无数个创新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医学创新实验理应处于一个高水平、高热度状态,然而由于医学研究的特殊性,现阶段大部分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存在过于依赖导师的现象,大创课题都只是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往往不具备自主性,实验成果参差不齐。关于如今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的现状,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

1.1 学生急功近利,贪图成果

由于在大多数高校奖学金评定与保研名额筛选中大创项目占据部分比重,导致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加入大创项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基础医学实验相关技术而是为了发表文章以获得保研名额的加分项,在大创项目中忽视了最重要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过程而将最终的论文发表奉为圭臬,呈现出本末倒置的状态。当大多数学生抱着不纯动机加入大创项目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成果必定是不稂不莠,鱼目混珠。

1.2 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不足

缺乏创新精神,奉行“拿来主义”几乎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真实写照。由于教育水平存在区域差距过大以及授课方式单一化等因素,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教育模式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阶段[4-5],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是对知识的摄入而缺乏思想与观点的碰撞。在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学生普遍缺乏创新主动性,对科研的敏感性不足,在日常学习中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另外,尽管大部分医学院都开设了与理论课程并行的实验课程,但学校重视程度均不高,所传授的实验技术对于科研创新的贡献也只是九牛一毛,学生也只是“水过地皮干”。没有经过相关的实验培训,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查找文献,科研能力远远不够。

1.3 教师对创新实验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在现阶段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学生所申报的项目往往都是指导老师项目的分支,导师通常将任务分配后便只负责答疑,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指导与教学。另外,大部分教师对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存在轻视现象,认为大学生加入创新实验达到对应目的便可以,忽视了实验本身和实验过程才是对学生能力最大的提升。此外,大多数指导老师科研任务繁重,对学生的指导仅仅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没有参与学生实验实践指导,无暇顾及学生创新实验进展,造成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忽视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1.4 创新实验团队意识不够

众所周知,每一个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实验团队,优秀团队是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创新实验项目从材料收集、实验设计、开展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7],但现阶段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实验小组内缺乏讨论以及思想碰撞,往往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询问导师而不是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探讨,且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实验团队分工紊乱,小组成员工作没有一致性与协调性。尽管项目申报是以团队为单位,但其主体依然是申报人,在实验遇到某些难题时往往依然是申报人在单打独斗,缺乏合作意识。

1.5 缺乏时间的管理与安排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团队存在“三分钟热度”现象,学生在刚加入项目时热火朝天,活力无限,但往往十天半个月后就变得黯淡,对实验失去兴趣,甚至萌生出退意。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加入创新实验团队后无法合理安排利用好时间,往往在课余之时倾向于外出游玩放松而在自己本应上课之时去翻阅有关实验项目的文献,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实验、生活时间,同时由于医学生创新项目涉及到实验基本都是一些周期相对较长且具有连贯性,更重要的是实验开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必须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重复验证。我们都知道医学生的课程任务也非常繁重,因此投入实验的时间并不充足,长此以往,导致创新实验效率低下,进度缓慢,自身学业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此时很多学生都会失去最初的积极性和兴趣,直至最后放弃,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8]。

2 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分析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牵涉到学生自身,更关系到教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制。

2.1 现阶段教育体制限制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可以被简单概括为“填鸭式”教育,学生从小到大都是被迫接受知识,创新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9-11]。我国学生的学习几乎都是以被动接受、单一灌输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知识储备扎实而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恰恰是我们现在所必须的。另外,现阶段的评教模式,尤其是医学院的评教模式过于单一,总而言之就是以考试成绩为第一标准,以分数作为区分学生优良差的准则。尤其是医学生,想要考试得高分,就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课本内容的背诵上,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成为了只会“死读书”的“工具人”。在这种标准的应试教育评教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受到很大限制,就像杨振宁教授所说,“中国留学生成绩比美国学生好很多,但往往十年之后的科研成果不如别人,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的动手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强。”

2.2 学生因素

现阶段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远远无法支持其进行创新实验[12],一方面在于其接触不到医学方面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学生无法学习到与创新实验有关的实验技术。很少有学生去主动搜寻了解医学技术前沿的一些发现与问题,许多学生对于大学生创新实验不够了解,相关认识不够。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面对大学生创新实验时一脸茫然。更重要的是,由于从小受到“唯分数论”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不顾一切,学生无法在创新实验中保证充足的时间投入,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思维。

2.3 教师因素

对于创新实验而言,导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但大部分教师仍然束缚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了对于组内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13-14]。需要指出的是,现如今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匹配,导师分身乏术;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导师也都同时肩负着教学任务以及科研项目,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长期推进相关实验的指导,因而学生无法受到有效培养。加之,近年来医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质量普遍低下,教师没有过多激情去进行指导。对学生开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去沟通了解,当然也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关解决方案,造成学生项目进展缓慢,创新实验项目效果微乎其微,极大削减了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2.4 学校因素

宽裕的创新环境、严谨的创新思想的校风对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其蕴含的精神理念可极大的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15]。良好的校风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仍有一些高校认为设立几门相关课程、举办申办些创新竞赛项目就已经是开展了创新实验教育,但其实这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院学生的目的还相差甚远[16]。并且,很多医学院没有搭建适合医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导致学生没有参与创新实验活动的平台,从而失去了参与创新实验的兴趣和意愿。这就造成一些有创新实验思路的学生不能及时与相关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导致创新思路停留在前期雏形,发展停滞不前。此外,学校也没有对创新实验活动进行大力宣传,造成医学生创新兴趣处于低谷的一个状态[17]。

3 有关创新实验的相关建议

3.1 改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让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搜寻、学习相关实验知识与技术[18]。因此,改善教学模式与评教模式,将医学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够接触到实验技术以及科研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投身于创新实验中去,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可以以团队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的评教过于单一,仅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为第一标准。在新的评教过程中应当适量加大创新实验的比重,更多关注于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以及在科研过程中发的创新能力。用综合性考评方式替代是成绩为唯一标准,能够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促进学生更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教师的考评也同样应当加入一项“是否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引导”的评价,以此达成一个完善平衡的体系。

3.2 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更大发挥引导作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般只负责单方面知识的输出,学生也只负责对知识进行单一接收,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动力下降,而学生听课效率也难趋理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以外,应更多的将所教内容与创新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更多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提高与学生的交流技巧、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动在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进程中必不可少[19],正所谓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模式的改变不仅是一种模式的转变,更在深层次上要求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20]。

3.3 高校应当进行资源优化,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优良精神积淀,更是一种隐形教育。高校的职责之一在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21]。高校应当更加广泛地开展各类实验竞赛项目,鼓励每一位有能力的同学积极投入到创新实验中。同时,加大对各类创新实验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当中增强学生对创新实验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另外,高校之间应当实现资源、平台共享,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领域合作,使各个专业能够灵活发挥自身优势。具体的说,就是实验室应当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避免再出现实验室对大多数同学遥不可及的现象,让创新实验与创新思维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我国即将迈入智能多元化的互联网2.0 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会加大对智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医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现阶段医学院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从而保证本学院学生踏入社会之后,能够顺利适应智能医学时代的到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教育改革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22],大学生创新实验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教育部的共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新模式、新思想,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和及时借鉴国内外相关改革经验,才能全面推动创新改革的快速发展[23],如果一直故步自封,沿用老套的教育模式与评教系统,何谈创新一说。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旧要走很长一段路,唯有以学生为根本,方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医学院实验思维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简介
思维跳跳糖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