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2023-01-10 23:11陆秀琴
中学语文 2022年24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汉语

陆秀琴

语文教学对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语文教学资源,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可以增添课堂的深度,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的精神品格以及人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发展。本文将深入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注重汉语文化,丰富文化视野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汉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关系着素质教育的程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以应试作为教学的主要标准,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教师应注重汉语文化教学,积极发掘文本中的汉语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主动将汉语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离骚(节选)》中存在大量的生僻词,给学生的阅读构成了不小的难度。教学时,应采取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词汇障碍。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如“摄提”“孟陬”“肇锡”等,学生根本不知道它们的意思,自然读不懂课文内容。因此,在学生阅读文本以前,教师首先将本课中的生僻词提取出来,并将具体的含义告诉学生,接着将生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除了生僻词以外,另一个难题是诵读。因为体裁的特殊性,学生不懂得如何断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情况下,每个句子有3~4 个节拍,要根据文章语句作具体切分。此外,针对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教师同样需要进行分析。作者将采摘兰草、佩戴兰草的行为和个人的修养相联系,表达诗人不愿与小人为伍、追求君子风尚的情怀。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汉语文化,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中的汉语文化知识,教师不能等闲视之,而应积极发掘,适当拓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认识,丰富文化视野。

二、欣赏古典诗词,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作品中往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这些诗词时,教师不妨从背景、意象、意境等多重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将进酒》一诗时,教师可专门从酒文化的角度向学生作传统文化渗透。因为这首诗通篇讲饮酒,作者李白又自号酒中仙人,因此向学生渗透酒文化是非常适宜的。现代人对酒并不陌生,但唐朝时候的酒有什么样的门类?喝酒有什么讲究?有哪些重要的习俗?这些就是人们所不了解的知识,也是教师的重点渗透方向。鉴于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普及酒的称谓,比如绿蚁、烧酒、椒浆、浮蚁等。之后。教师再讲到酒器的种类,如缸、瓮、尊(樽)、壘(léi)、瓶、缶、壶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不同形式的酒宴,如宴会酒,亲友相聚,设宴相待,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兰亭集序》中描绘的场景,其实就是一种宴会酒。再比如践行酒,当亲友即将离开,为了表达自己的不舍惜别之情,人们常常会设践行酒,以此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挽留和不舍之情。

酒文化内容包罗万象,仅凭一堂课是说不完的,教师可挑选一些重点知识向学生讲解,以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

三、扩大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很难取得理想成效的。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拘泥于教材,而应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大量涉猎文化经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素材往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也需要参与其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例如,在组织《红楼梦》的课外阅读时,教师应首先对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进行通盘梳理,并将梳理后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应给学生规定阅读周期,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4 回的内容。在学生阅读以后,教师利用晨读的时间带领学生回顾这3~4 回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文化知识提炼出来,给学生专门讲一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读内容。比如,针对原著第2 回,通过冷子兴之口提到宝玉在抓周的时候,因为抓的是胭脂,所以惹得其父贾政不喜。这里提到的“抓周”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传统意味的民俗。它起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在小孩周岁时,家里的亲人为了占卜其未来的前途,会特意将各色物品摆在小孩面前,如算盘、笔、墨、纸、砚、书籍等,让他抓取,以此来判断其未来的喜好或者命运。

四、熟读经典古文,积累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文经典。通过这些古文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以及政治观点。学习经典古文,不能只是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古文内容,更需要发掘古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提升课堂的深度,让学生更多地积累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项羽实在是妇人之仁,如果在鸿门宴上成功刺杀刘邦,完全可以不战而胜,根本不会沦落到后面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结局。鉴于此,教师可引入真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项羽不杀刘邦的真正原因。因为当时鸿门宴之前,项羽和刘邦已经谈成了讲和条件,而且讲和条件极为苛刻。刘邦不仅将咸阳和关中的队伍移交给项羽,就连秦朝的官吏和军队也一并交由项羽管理,刘邦则如同其他联军各部一样暂驻灞上,统一听从项羽指挥。这样的姿态相当于完全臣服,让项羽根本没有火拼的理由。如果项羽贸然杀掉刘邦,就要在楚军内部背上自相残杀的罪名,很容易引起军中哗变。除此以外,项伯力保刘邦,同样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项羽可以起兵造反,全程都是由叔父项梁帮忙的。而项伯作为项氏家族的族长,本身具有很高的说话分量,因此项羽不得不考虑项伯的意见,所以才不能杀刘邦。除此以外,项羽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人可以和自己比肩,他并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所以才会因为轻敌放了刘邦一马。通过教师的深入分析,学生这才意识到,看似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背后关系其实错综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以对与错、是与非论断。最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史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财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更不能以应试作为教学的衡量尺度,而应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浸润学生的心灵。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外黄小儿说服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项羽虞姬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