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的鹀

2023-01-10 12:46韩巴木拉
内蒙古林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灌丛雄鸟雌鸟

韩巴木拉

1.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林业和草原局 2.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护飞队

目前,全世界鹀族鸟类有156种,中国分布有31种,而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就发现了10种,占我国鹀种的32%。因此,阿鲁科尔沁旗有着中国东北“鹀之乡”的美誉。2011年以来,阿鲁科尔沁旗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护飞队联合对全旗春秋季候鸟进行监测,共发现10种鹀,包括候鸟2种、夏候鸟3种、旅鸟1种、冬候鸟2种、留鸟2种,其中各种候鸟占80%。这10种鹀分别是栗斑腹鹀、黄喉鹀、苇鹀、栗鹀、三道眉草鹀、栗耳鹀、小鹀、田鹀、白眉鹀、灰头鹀。全部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0年8月1日)。栗斑腹鹀、田鹀分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级别、易危(VU)级别,其他均为无危(LC)级别;栗斑腹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栗斑腹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5~16厘米,属于体型较大的棕色鹀,具白色眉纹和深褐色下髭纹。似三道眉草鹀,区别为耳羽灰色、翕部纵纹较多,并具白色翼斑。喉部和胸部羽色不形成对比,腹部中央具特征性深栗色块斑,而当此斑块模糊时特征则为偏白色胸部。雌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浅,亦似三道眉草鹀,胸部中央浅灰色。繁殖于生长有西伯利亚杏或大果榆的针茅草原上,越冬环境不明,推测可能在空旷荒野上的灌丛中越冬。常单独活动,站立于树冠或电线上鸣叫,如有惊扰则飞入灌丛中躲避。主要分布于朝鲜、俄罗斯(东亚区)、中国东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在世界范围内种群数量亦稀少。

黄喉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5~16厘米,中型鹀。腹部白色,头部具不易被误认的黑、黄色图纹和短羽冠。雌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并以褐色取代黑色、皮黄色取代黄色。与田鹀的区别为脸颊纯褐色而无黑色边缘,且脸颊后方无浅色块斑。繁殖于开阔、干燥的落叶林或混交林及灌木林,活动于林缘、空旷地和草坡;迁徙或越冬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带的林地、果园、荒地等。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小群。性机警,遇惊扰即隐入灌丛中。觅食于地面,以植物种子为食,繁殖期也取食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北地区。

苇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3~15厘米,小型鹀。头部黑色,雄鸟繁殖羽白色的下髭纹与黑色的头部和喉部形成对比,颈圈白色,下体灰色,上体具灰色和黑色横斑。似芦鹀,区别为体型略小,上体几乎无褐色和棕色,翅上小覆羽蓝灰色,而非棕色和白色,且翼斑更为明显。雌鸟、雄鸟非繁殖羽以及各阶段幼鸟均为浅沙黄色,且顶冠、翕部、胸部和两胁具深色纵纹,耳羽不如芦鹀和红颈苇鹀色深,上喙较直而不具弧度,尾部较长。常栖息于平原沼泽和溪流旁的芦苇丛及灌丛中。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新疆、黑龙江(旅鸟、冬候鸟)等地区。

栗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4~15厘米,较小的栗色和黄色鹀。雄鸟繁殖羽不易被误认,整个头部、上体和胸部均为栗色而腹部为黄色。雄鸟非繁殖期亦相似,但体色较暗,且头、胸部沾黄色。雌鸟特征不甚明显,顶冠、翕部、胸部和两胁具深色纵纹。与黄胸鹀和灰头鹀的雌鸟区别为腰部棕色且无白色的翼斑和尾缘。幼鸟纵纹较密。繁殖于开阔的针叶林或混交林,营巢于灌丛茂密的山坡,迁徙或越冬时活动于低海拔的山麓林缘、田间树林和耕地,冬季见于林地边缘和农耕地。集小群活动。繁殖于东北地区,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半部地区。

三道眉草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约15~18厘米,较大的棕色鹀。头部图纹明显,具栗色的胸带和白色的眉纹、上髭纹、颏部以及喉部。雄鸟繁殖羽脸部具独特的褐色、白色和黑色图纹,胸部栗色,腰部棕色。雌鸟体色较浅,眉纹和颊纹皮黄色,胸部浓皮黄色。雄、雌鸟分别似罕见的栗斑腹鹀雄、雌鸟,区别为喉部与胸部对比明显,耳羽为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斑不甚明显,翕部纵纹较少,且腹部无栗色块斑。典型的灌丛鸟类,常栖息于丘陵地带的灌丛中,营巢于灌丛基部或草丛中。繁殖期雄鸟常站在枝头持续鸣唱。育雏期捕食昆虫,其他季节主要以草籽为食。主要分布于日本、蒙古、俄罗斯、中国东北地区,西至新疆,南到台湾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栗耳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4~16厘米,中型鹀。雄鸟繁殖羽不易被误认,栗色的耳羽与灰色的顶冠和颈侧形成对比,黑色颊纹延至胸部,与黑色纵纹形成的项纹相连,并与白色喉、胸部以及棕色胸带形成对比。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相似,但体色较浅且无明显特征,似圃鹀第一冬羽,区别为耳羽和腰部偏棕色,且尾侧偏白色。常栖息于低山平原的林缘灌丛、农田草地和村庄附近,尤喜靠近湿地的开阔草地。冬季集群。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

小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1~14厘米,小型鹀。体具纵纹,两性相似,上体褐色,并具深色纵纹,下体偏白色,胸部和两胁具黑色纵纹。成鸟繁殖羽不易被误认,头部具黑色和栗色条纹以及浅色眼圈。冬羽耳羽和顶冠纹暗栗色,颊纹和耳羽边缘灰黑色,眉纹和第二道颊纹暗皮黄褐色。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树林、灌丛、草地及农田。常与鹨类混群,隐于茂密植被、灌丛和芦苇地中。主要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田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3~15厘米,是较小而体色艳丽的鹀。腹部白色。雄鸟不易被误认,头部具黑白色条纹,略具羽冠,枕部、胸带、两胁纵纹和腰部均为棕色。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相似,但体羽白色区域较暗并沾皮黄色,脸颊后方通常具偏白色点斑。幼鸟特征不甚明显,且纵纹较多。迁徙或越冬时活动于平原至山麓的开阔杂草地、农耕地、杂木林及苗圃。常集小群活动,觅食于地面。性不惧人,停栖时常竖起冠羽。

主要分布于中国,迁徙经东北、华北地区和新疆,越冬于华中、华东至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偶至云南。

白眉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3~16厘米。中型鹀。头部条纹明显。雄鸟具明显的黑白色头部图纹、黑色喉部以及无纵纹的棕色腰部。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暗,头部图纹对比不甚明显,但图纹仍似雄鸟繁殖羽,区别为颏部色浅。与田鹀的区别为枕部无红色;与黄眉鹀的区别为无黄色眉纹,尾部色浅而偏黄褐色,胸部和两胁纵纹较少,且喉部色深。栖息于海拔500~1200米的低山混交林、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多隐于山坡林下茂密的灌丛中。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至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长江以南地区。

灰头鹀

雀形目,鹀科,鹀属。体长13.5~16厘米,小型鹀。雄鸟嘴基、眼先、颊黑色,头、颈、颏、喉和上胸灰色而沾绿黄色,有的颏、喉、胸为黄色而微具黑色斑点。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两翅和尾黑褐色。胸黄色,腹至尾下覆羽黄白色,两胁具黑褐色纵纹。雌鸟头和上体灰红褐色,具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无纵纹,下体白色或黄色,胸和两胁具黑色纵纹,鹳纹皮黄白色,嘴基、颊、颏不为黑色,其余同雄鸟。栖息于山区河谷溪流两岸、原沼泽地的疏林和灌木林中。非繁殖期常单独或集松散的小群活动,在地面活跃地跳动觅食。性机警,受到惊扰即飞入灌丛中。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印度、泰国、越南等国。

猜你喜欢
灌丛雄鸟雌鸟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吉兰泰盐湖绿洲柽柳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的关系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甸植物带概况
流苏鹬 安能辨我是雄雌
知更鸟先生也是“模范丈夫”
为什么雄鸟通常比雌鸟美
善待爱情
论结构顶板上的绿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