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

2023-01-10 09:34张锦宜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3期
关键词:丝竹扬琴流派

张锦宜(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扬琴虽然只有三百年的时间,但是它就像是几千年前的乐器,发展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中国音乐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扬琴的发展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中国的传统扬琴也是千姿百态。中国扬琴的种类繁多、派系各异、音乐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社会发展的变迁,使得中国各地的扬琴流派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扬琴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特色,不同的流派也存在着共性。扬琴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流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地演变,并在不断地学习和继承各种音乐文化。中国扬琴在此过程中吸取了古典音乐的精髓,剔除了糟粕,逐渐形成了多种传统的音乐流派。其实,扬琴起源于海外,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与变化,扬琴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流派相互结合,相互发展,受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熏陶,将扬琴与中国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音乐的一大特点,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的音乐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逐步融入中国的音乐系统之中。随着传统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扬琴已经融入了不同的地方,形成了自己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不同的传播区域,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演奏技术也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演奏者和代表作品。本文通过研究扬琴传统流派,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性格各异,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扬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它在各民族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由于地区语言特点的差异,其发展也不尽相同。中国扬琴是中国传统的乐器,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适合于地方文化的音乐流派。广东扬琴和东北扬琴的发展是比较突出的,另外,江南扬琴、四川扬琴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四个流派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为中国的乐器增添了一个新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扬琴的传统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障了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中国扬琴的发展趋势

(一)扬琴的改革趋向于民族化和规范化

中国传统扬琴在结构上变化较少,双七型和双八型的小提琴音域狭窄,音量较小,难以转换。近代扬琴在形制和革新中,按琴马纵向“二五序列”的顺序排列,从整体上改变了古琴的结构和工艺,形成了三排、四排、五排的多种形式,其低音区与匈牙利“音乐会”的律吕式大扬琴的音位排列大扬琴和中高音区的德国扬琴差不多,四列马式转调扬琴(401、402)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述各种改良的扬琴,音色圆润、明亮、厚重,音域扩展(通常为四组以上),具有半音转调的作用。世界音乐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扬琴在汉化、改进后,十二个半音已经完全具备,可以任意转换,从而使乐器的作用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木槌相比,琴弦的运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从而增加了乐器的表现力(国外的扬琴乐器都是用木头做的)。目前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改进自身,吸取国外的技术和优势,使中国扬琴更加民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扬琴演奏技术逐渐优化和深化

中国扬琴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具有地方性、乐种性、传承性、风格性、雅俗性等特点,是一代代人努力创新的结果,唯有不断完善和超越,才能开创新流派。现代扬琴的弹奏技法,可以归纳为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装饰音等十大技法,是对传统扬琴、创新技法的全面总结和系统化,从而使中国扬琴具有独特的音色个性及演奏技术。本文将扬琴艺术的美学特点及发展趋向归纳为十六字:“左右全能,点线连贯,曲直相间,纵横交错。”不管是独奏、重奏还是合奏,都可以从这种独特的击弦乐器中感受到它所承载的艺术品质与文化意蕴。

随着我国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的发展,逐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扬琴演奏者,使其专业人员的质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和优化,并形成了一支风华绝代、技艺精湛的年轻扬琴艺术家。北京、广东、四川等地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扬琴协会,从业余到专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扬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欣赏。

(三)扬琴创作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扬琴是发展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政治色彩模式化,创作技艺平庸,创作意识的怀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专业的作曲家和音乐人也相继创作出了一些新的音乐思想和技巧。既体现国家精神与时代气息,又饱含哲学意蕴与美学意蕴。

有描写江山多姿、风土人情的,创作题材、表现形式、技法风格向广阔、多元、个性转变。如《海峡音诗》(茅匡平、项祖华)、《沙洲掠影》(谭志斌、黄英森曲)、《冼星海曲》、《瞿春泉》、《林冲夜奔》(项祖华曲、戴宏威作曲)、《杨青曲》、《唐招提寺》(姚盛昌曲);独奏曲《觅》(杨青曲)、《寂》、独奏曲《寻》(瞿小松)、《竹林涌翠》(项祖华曲)、《凤凰于飞》(桂习礼曲)、《海燕》(韩志明曲)、《黄河曲》(韩志明曲)。扬琴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优秀的作品并不多,但转机、变革、开拓、创新毕竟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以民族为本,以生命为根,以时代的创新、个性的差异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扬琴的民族化、现代化和个性化。

(四)扬琴教学向规范化和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我国九所高等音乐院校、五十余所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民族学院相继开办扬琴专业,扬琴教学由民间化、业余化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同时,还建立了音乐学院、部分小学,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特色的音乐教育系统。中国音乐学院于1985 年第一批招收扬琴硕士生,这标志着我国扬琴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近年来,国家文化部组织了全国美术学院扬琴教学讨论会,促进了扬琴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各美术学院对扬琴教材的建设十分重视,并相继出版了一大批扬琴传统与创作曲集、有关技术训练与弹奏方法的书籍、理论作品。然而,扬琴理论的研究仅限于对中国扬琴本身进行的纵向研究,今后要发挥其专业优势与潜力。在大力发展职业音乐教育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广业余音乐,只有“两手抓”,才能使扬琴艺术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二、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研究

(一)广东音乐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扬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广珠江三角洲,19 世纪后半叶开始盛行于广州。广东音乐扬琴并非是本地的音乐,而是其他省份的音乐文化扎根于当地,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周朝建立城市后,其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贸易通道。尤其在明朝,经济发展得更加迅速。广东音乐扬琴的形成,是由明朝中期传入广东的“外江班”和其他省份的音乐文化在广东扎根,并由此孕育出本土的文化和艺术,广东音乐的形成,经过了300年的孕育过程。广东音乐扬琴的前体,主要是由粤剧中的过场音和伴奏的器乐小调组成,即“过场音乐”“过场谱子”和“小曲”,在20 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纯粹的器乐,被外省人称作“广东音乐扬琴”,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音乐。

广东音乐扬琴的演奏风格比较鲜明,提倡简单而富有感情的演奏方式,注重音符的完美和每个细节的表达,注重音调和音色的变化,注重音色的对比,注重分句和乐器的唱法,避免情绪的极端化,追求优美的旋律和技巧的结合。广东音乐扬琴的艺术风格特点是技术精湛、音色柔和、音色优美、音韵含蓄。

广东音乐的扬琴大部分与乐种是同一类。20 世纪初期,广东乐手严老烈所创的扬琴独奏曲《连环扣》 《旱天雷》和《倒垂帘》,都是广东乐坛的较早创制曲目。这些佳作为广东乐府音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是广东乐府合奏曲目,又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扬琴传统曲目。后来,邱鹤俦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将扬琴的各种形式引入到他的作品中,从而使他成为广东扬琴的开创者。到了五十年代,有了方汉、黄龙练这样的大师,他们虽然走的是左右两种竹法,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节奏,而是采用不同的节奏,既能弥补传统竹法的缺陷,也能适应快速弹奏的要求,减少了乐器之间的交叉,让弹奏的姿态更加优美。这是一种主要的竹子制作方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两种不同的竹法灵活地使用,这就是现在流行的“左右混合竹法”。

(二)江南丝竹扬琴流派

江南丝竹是中国丝竹乐器中的一种乐器。“丝”和“竹”这两个词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早在周朝,各种乐器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按照发音原理、制作材料和性能,分为金、石、丝、竹、土、革、木八种,历史上称之为“八音”。“丝”指的是当时的琴瑟类乐器,由于所用的丝线都是由丝绸所制,而“竹”则是用竹子做成的箫、竿、笙等乐器。汉朝时已有丝、竹作为声乐伴奏的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作为伴奏的声乐外,还常常在演唱前进行个人演出,在许多歌舞、说唱中都有流传。“清调” “法曲”是中国古代丝竹音乐的一种形式。宋代丝竹、细乐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朝的乐器有大曲、小曲、回回曲等。明清时期,丝竹音乐的发展,除了在戏曲、说唱、歌舞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全国范围内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江南丝竹演奏技术独特,它不依赖于主奏乐器来强调演奏,而是将各种乐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现在对各种乐器的依赖性降低了,而且变得更加灵活了。“丝竹扬琴”是以“江南丝竹”为基础,以丝竹为主要特征,其弹奏手法主要有坐音、衬音、加花、颤竹等。江南的丝竹乐器要远胜于广东的扬琴,因此演奏起来更加圆润、悠扬。在民间的“丝竹之祖”里,有这样一段诗句:“二胡一支,吹箫一响,洞箫一出,一曲琵琶,一曲二清,一缕轻烟。”江南扬琴又被称为“一捧烟” “暗扬琴”,其弹奏的关键是音色。由于江南地区没有拉琴的特点,因此它继承了我国民间吹箫的传统,其音质浑厚,回荡不绝,与多种乐器相融。江南扬琴的整体要求是打击乐器的动作不能过于刚硬,要有纯净、圆润、柔美的特点。在乐章、乐句之中,隐隐有着一股奇异的能量波动。江南扬琴在音乐表达和乐曲处理方面极具哲学意义,表演者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带入其中,而不会局限于谱上的所谓形式。他对作品的处理,从容不迫,神态含蓄,力道控制得恰到好处,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表达,声音和谐而柔和,乐曲的语言则是超凡脱俗,文雅、细致、纯净、明快,给人一种灵巧、华丽的感觉。

(三)四川扬琴流派

研究四川扬琴的渊源,一种说法来自于扬州,它是最早利用扬琴伴奏,并按角色坐下演唱的一种。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广东,清乾隆时期,由一位官员带来四川,受四川工匠的影响,与四川的“道情”(四川的竹琴、渔鼓)结合,再加上四川的民乐,逐渐发展壮大。

四川扬琴的唱法一般是五人一组,演员兼用乐器,以扬琴为中心,三弦、二胡、大鼓、胡琴。前人对这一点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扬琴是骨骼,鼓板和怀鼓是眼,三弦是筋骨,二胡是皮肤。歌唱家分为生、旦、净、丑、末等,而传统的唱腔则是以历史和戏剧故事为主。

四川扬琴的音色优美,有一种幽兰般的幽香。其与川剧有着紧密的艺术联系,并经常相互借鉴和吸收。四川扬琴擅长营造氛围,能创造出风雨、雷电、浪涛翻滚等各种音乐意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四川扬琴派音乐是在四川音乐“过场”、戏曲曲牌、四川民歌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熏陶下形成的。四川扬琴的唱腔结构可分为“大调”与“越调”,其中大调是四川 I 型扬琴的主体,属于板腔结构,使用范围广泛;越调是曲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抒情情绪,与其他曲牌曲种类似,有“曲头”和“曲尾”,在中间插入其他曲牌。它的曲牌与“四川清音”的曲牌虽有大同小异之处,但在这个“小异”之处,又恰巧形成了四川一号扬琴的特色。

四川扬琴琴谱分为两部分:一是唱法,二是器乐。四川扬琴音乐是从四川琴谱中提取出来的。四川扬琴传说中有十六首乐器,但现在仅存的不到十首。在某些情节中,器乐是用来表现剧情内容、渲染气氛的,其中的序曲和伴奏都是有特色的,四川扬琴是以此为基础的。扬琴在四川琴谱中被称为“骨架”,可见它的地位很高,而作为乐器的主奏,更是把扬琴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四川扬琴如《将军令》和《闹台》等,也因此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的扬琴独奏曲,因为巴蜀文化对四川音乐的影响,四川的说唱手法幽默、辛辣,无处不在,四川扬琴更是充满了昂扬、豪迈的个性,突出了四川扬琴的特点。弹奏时,弹奏的竹片常常不粘上柔软的材质,在弹奏技巧上也有许多创新。比如四川扬琴中的“浪竹”,就是利用手指的技巧,让琴竹的头部不停地抖动,形成一种连绵不绝的“咕噜音”,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音效。浪竹的声响和技巧所造成的声响,使得音色的普遍意义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强大的艺术效果。

(四)东北扬琴流派

中国扬琴四大传统流派之一,东北扬琴的形成超过一百年,与广东扬琴、江南扬琴、四川扬琴等不同,东北扬琴没有一个特定的音乐类型或背景,也没有上述几个传统流派所具有的演奏团体。扬琴在东北辽南影戏中虽有伴奏,但并未统一,亦未将其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扬琴是东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它的表演往往伴随着不同的人物的独唱和独唱,扬琴是其中一种伴奏乐器,但更多的人认为扬琴是一种独立的民间乐器,东北扬琴并不是东北的一种特殊的戏曲或曲艺,这是一个由东北民歌、辽南影渊戏、说唱、蹦蹦戏、鼓吹等较为宽广的音乐环境中长期独立、广泛的艺术实践而创出的一套独具风格的乐器。“吟揉” “颤竹” “颤滑”是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手法。

吟揉,又叫捏。“吟”指的是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在琴弦上的另一根琴弦上轻轻一震,主要用于扬琴的低音区音位,它的动作有紧有松,波形稳定、均匀;“揉”的效果要比“吟”好,而且波形要大得多。“吟揉”技法上的变化比较大,需要表演者自己去摸索。扬琴的揉搓技术,是从古筝的揉搓手法中衍生出来的,与传统意义上的“揉搓”不同,这并不是单纯的揉搓,而是一种“吟”的技巧,利用一种特殊的按摩手法,让一个音符快速地“揉动”出几个起伏很大、音调变化不大的揉音。吟揉可以弹奏出“按、抖、滑、揉”,“揉”等多种不同的变化,由于压音后通常会有一段“揉”,所以又叫“压揉”,是东北扬琴弹奏抒情的乐曲的绝佳条件,具有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表现出一种催人泪下、古朴苍凉的意境,是东北扬琴最让人难忘的特色技艺。

颤竹又叫指颤,是扬琴的一种常见技术,但与其他的扬琴流派相比,它的弹奏方式与其他扬琴流派不同,它是通过用改良型的竹作为基础,由食指和中指的支撑,通过突然的扭动和压力,使琴竹的弹力连续敲击三、四次而得到。颤竹的启动很快,很容易控制,因为它是指的压力和食指、中指的反作用,所以又叫指抖,因为它的发音特点是“短、快、密、匀”。

颤滑是以弹竹为基础,使琴竹头的抖动持续时间更长,并能快速地上下移动,即连续的滑行。颤滑也被称为“滑音颤竹”,其效果与声乐的滑音相似,而在弹奏中,颤竹是颤抖的基本要素,颤竹的颤抖次数、颤抖快慢决定了颤抖的力量和质量,颤抖的训练就是在弹奏的时候,通过手指的颤抖,让竹杆的颤抖次数增加,再通过连续的颤抖来敲打琴弦,从而产生颤音,这种练习需要长音颤抖的次数比颤竹多,每一根琴弦都要均匀,在练习了长音颤竹之后,再利用颤竹的颤抖,将弹奏的每一音都分成三度、四度、六度颤滑音、上下颤滑音、回旋颤滑音等。

三、结束语

扬琴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是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江苏吴江一带,发展于四川成都,形成于扬州、泰州一带;发展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形成与西安之间的关系。扬琴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丰富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唱腔特点获得了海内外广大观众和学者们的高度认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下,民族文化尤其是以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文化受到更多关注。这也促使我国扬琴业界不断创新和发展自我,形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之大美乐章。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扬琴优秀传统民族乐器特点,促进扬琴与其他乐器及民族艺术之间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乐器之大美乐章,促进中国艺术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丝竹扬琴流派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