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马头琴的艺术特点及其风格变迁

2023-01-10 09:34杜甜甜青海民族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33期
关键词:马头琴蒙古国乐器

杜甜甜(青海民族大学)

马头琴是蒙古国游牧民族古老的拉弦乐器,它不仅是蒙古国最具象征的文化标志,还是蒙古国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在19世纪至当下的几百年里,蒙古国马头琴的发展同它的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其音乐发展轨迹也清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主流审美。故本文对蒙古国马头琴的文化背景、乐器构造、不同时代的音乐特点、主流风格及主要演奏技法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梳理,从而可以看到马头琴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发展。

一、马头琴介绍

马头琴是蒙古国古老的传统乐器。它不仅是蒙古国的国家标志,也是游牧民族最具代表的文化产物。现今这件乐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

在蒙语中,马头琴被称为莫林库尔(morin khuur)。其中“莫林”为“马”,“胡尔”是“琴”,所以汉译为马头琴。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名是源于琴首雕刻马头或常用其演奏与马有关的乐曲而得名。

二、马头琴乐器学阐释

当下对于马头琴的乐器渊源各地学者一直未达成一致意见。因为今天的马头琴是蒙古各地马尾类同宗乐器的结合体,很难简单地说哪个乐器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在中国的一些文献里,有认为马头琴是从同类拉弦乐器“潮尔”发展而来,也有认为是从唐代的奚琴演变而来;而蒙古国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头琴是从勺形马头琴变化而来,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是从琵琶发展而来。在本文中,笔者将以《马头琴与传统蒙古的世界性重构》这本书中马头琴的流变为参考依据,做相关的乐器学阐述。

(一)琴箱

1.勺子马头琴

起初,马头琴的琴筒是勺子形状。有传说是牧民将马鬃连接到他们舀马奶的勺子上产生的,故一开始也被称为勺子马头琴。该类马头琴琴身用山羊、骆驼或小牛的皮为材质,因为它们的皮肤有弹性且容易加工。在制作时,这些动物皮在凝固的牛奶中浸泡6—7 天,然后湿润地覆盖在琴身上,干燥后涂上绿色或棕色的矿物色进行装饰,就变成一把可以演奏的勺形马头琴。

2.方形马头琴

随着马头琴开始在家庭和宴会上频繁使用,其琴箱形状也发生变化,从勺形变成了梯形,琴的两侧或前后开始开孔。琴身依旧用动物皮蒙皮,装饰也更加多样,会在琴箱甚至琴杆画一些象征性的图案美化琴。这种材质与样式的马头琴也被蒙古国公认为是最地道最原汁原味的马头琴。自20 世纪40 年代以后,随着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蒙古国也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科学的做琴技术。这个时期琴箱从覆盖动物皮完全变革为纯木板,目的是为了音色和音量更加宽广浑厚;琴孔位置也从侧开孔变成了类似于欧洲弦乐器琴面雕刻的F 孔;并且对不同音域的马头琴的琴箱尺寸做了标准化的规定。现代马头琴标准高度为1.15 米,音箱的深度通常为8—9 厘米,音箱的顶部宽度约为20 厘米,底部约为25 厘米。

3.提琴马头琴

在当代,还有一种琴箱形状类似于提琴式的马头琴。它借鉴了西方提琴类的乐器样式。比起方形马头琴的苍凉浑厚,提琴马头琴音色则比较圆润,更适合演奏一些西方古典乐曲。

(二)琴杆与琴头

关于琴杆材质,一些文献认为游牧时期比较古老的马头琴琴杆是用马骨制成,但当代马头琴琴杆与琴头都是木头材质,并且连在一起。琴头在历史流变中有多种样式,比如有鹅、鳄鱼、龙头等多种形状,后来,逐渐演变为马头。也有一些琴会在马头下加刻龙头,寓意吉祥如意。

(三)琴弦与琴弓

马头琴的弦与弓毛都是马尾制成,其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充分振动,从而产生了低沉厚实多泛音的独有音色。马尾弦也是区别于其他弓弦类乐器的主要标志,一般弦乐器都是金属材质,所以不会产生马头琴这样充分振动的音色。

在琴弦制作过程中,马尾要用开水清洗2—3 次,然后挂在蒙古包上绑上石头将其捋顺,每根马毛处理好之后将它安在马头琴的琴轴上,就变成了琴弦。在蒙古文化里,马头琴的外弦和里弦被称作公弦和母弦,公弦由130 根马尾组成,而母弦由105 根母马尾巴上的毛组成。琴弓是由弓杆和弓毛两个部分组成,形状为半弧形。弓杆一般用竹子或者木头制成,有檀木材质,红木材质,或者竹子材质,不同的材质弹性也会有区别。品质较好的弓子一般会用比较纯的马尾制成,而马尾的质量与纯度取决于气候条件和动物身上的养分是否充足。

三、几个世纪以来马头琴历史艺术特点及其风格变迁

蒙古国马头琴的发展同它的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其音乐发展轨迹也清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现状、文化背景、艺术特点、主流审美。虽然马头琴不同时期音乐主流与审美侧重会有所异同,但过去与当下,民间与专业绝不是完全割裂的对立关系。过去为当下提供了养分,当下是对过去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把蒙古国19 世纪以后的马头琴艺术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19 世纪游牧业时期是以民间音乐为主流;20 世纪蒙古共和国时期是以向西方音乐学习为主流;当下的21 世纪既追求与国际接轨又开始寻根回归传统。

图1 单弦的布里亚特胡尔(图片来源:伊尔库茨克州Ust-Orda国家博物馆收藏)

图2 传统的莫林库尔(图片来源:霍夫德博物馆收藏)

(一)19 世纪马头琴艺术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法

19 世纪,蒙古国是以游牧业为主的农耕社会,牧民一直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人们自给自足,生活简单,所以马头琴多在家庭聚会、放牧途中、歌舞表演等日常生活中演奏。除此之外,游牧民族基本都有精神信仰的习俗,所以马头琴也会用于一些仪式伴奏。

在此时期,音乐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连句体的长调为主,音乐高亢悠远、节奏舒缓自由,旋律音少腔长,多具即兴性,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和角调式,演奏时多泛音技法的运用,音乐表达常以抒情为主,经常在户外演奏。而另外一种音乐类型则与自由绵长的长调相反,其音乐特点是以律动明显且结构规整的节奏型曲调为主,左手常伴有打音加花进行装饰,并配合右手的波弓进行演奏,整体情绪欢快,常在歌舞表演、家庭聚会时演奏。两种音乐特点有所不同,所以其演奏手法也有所差异。

演奏长调时,经常运用泛音演奏法。泛音演奏技巧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技法,演奏时琴弓触碰双弦让两根弦同时发声,一般内弦演奏空弦或伴以拇指触弦,与旋律声部形成持续低音和声或八度泛音的双声效果;外弦演奏主要声部,主干音以指尖触弦并伴以揉弦,其他手指多演奏打弦、滑奏,主干音与其他音构成旋律与装饰音。同时为了演奏方便不换把但又能保持音乐的层次性,牧民们会把高把位的音用低把位的泛音来演奏,从而达到高八度或倍高八度的音响效果。这种演奏技法既能模仿呼麦演唱中多层次的声音特点,同时又能把草原音乐中多打音的装饰音效果演奏出来。

在演奏强调节奏律动为主的音型时,最常用的就是同音打弦技巧。同音打弦装饰音不仅是马头琴常用技巧之一,也是表现草原游牧民族音乐风格的常用手段。打弦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装饰音在主干音后出现,一种是在主干音前出现,通常装饰音与主干音音程度数为二度或三度,比如一指奏旋律音时,那么二、三指在其音位上配以有规律手指按抬奏装饰音;若二、三指奏旋律音,则四指打弦奏装饰音。

(二)20 世纪马头琴艺术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法

20 世纪,世界各国普遍进入现代化等原因,为了寻求发展与独立,蒙古国被迫从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牧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冲击,原始信仰开始减弱,一半的牧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城市发展逐渐崛起,蒙古国也开始与周边国家频繁交流学习,所以蒙古国马头琴艺术的主流审美与音乐风格也开始发生转变。

在此时期,蒙古国对于马头琴的发展提出了四个目标。

其一鼓励作曲家创作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马头琴乐曲。

其二鼓励马头琴演奏者拓宽马头琴的演奏技法。

其三改进马头琴的制作工艺。

其四鼓励蒙古国人民全民学习马头琴。从20 世纪蒙古国马头琴艺术的发展来看,这些目标的确进行了落实,极大的促进了马头琴艺术的发展。

其中,马头琴艺术最显著的变化是逐渐西化。首先,马头琴艺术从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其传承方式也从口传心授的古老方式转变为建立专业院校实行授课制,整个国家开始探索系统科学的教学方式;其次,马头琴的演奏形式开始多样化,蒙古国模仿西方交响乐团建立了国立马头琴乐团,乐队编制也开始模仿西方提琴,发明了低音马头琴、中音马头琴、倍低音马头琴等来追求声部层次;另外,从主流音乐风格来看,这一时期蒙古国的艺术审美受到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影响,有同质化西方的倾向,开始忽视本民族传统音乐,从以往多演奏蒙古国民间曲调转变为大量演奏西方的古典曲目,尤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舞台上经常演奏的曲目是《查尔达什》,圣桑的《天鹅》等。同时为了追求西化的音响效果,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也开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从常用的指尖按弦手法变革为指背顶弦的方法。

指背顶弦的按弦方法大大拓宽了马头琴演奏的表现力,其也被称为实音演奏法,是近现代马头琴应用最多最普及的按弦方法,这种方法也是区别于其他弦乐器最显著的特征,世界上很多弓弦乐器提琴、胡琴等都是以指腹位置按弦演奏。但马头琴的琴弦较粗,仅用指肚无法完全振动琴弦发出实音,所以实指与中指指背顶弦的实音演奏法非常适合马头琴。具体演奏规律是左手虎口微张,拇指与琴杆形成自然的对应力,在低把位上以食指、中指的指甲或指甲后边的皮肤去顶弦,无名指与小指则是指尖按弦,因为马头琴的把位较宽,而小指天生手指机能相较于其他四个手指比较薄弱,所以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小指的作用,对其多加训练。右手执弓时,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小指抵着弓毛与琴弦产生摩擦发出基本音色。在近现代马头琴的发展和逐渐西化的过程中,演奏者和听众对于丰富的音色变化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演奏中更加强调运用科学的演奏方法和手段来表现声音的变化。

(三)21 世纪马头琴艺术的音乐特点及演奏技法

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蒙古国的马头琴艺术迎来了多元音乐风格并存的繁荣时期。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意识到民间音乐的重要性与艺术性,不再像过去的19 世纪一样,一味地同质西方的音乐体系与审美,虽然在多元文化的体系下,但是蒙古国开始尽力保护马头琴艺术文化的原生性,马头琴音乐的发展还是在蒙古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延续与变迁的,做到了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能较好地把握古典民族、传统现代、专业民间之间的关系。最显著的音乐特点是当代马头琴的作品能够将西方的作曲手法与蒙古国传统音乐素材较好地融合。比如在蒙古国作曲家那策格道尔吉创作的《呼麦,马头琴与管弦乐协奏曲》这首作品中,既有民族元素,又有西方的写作手法,还有当代的演奏技法与音响效果。

从音乐素材来说,作曲家除了巧妙地将蒙古族原生态的“呼麦”元素与管弦乐队相融合,还运用了蒙古国西部独特的民间音乐曲种“塔特勒格”;从调式风格来说,本首协奏曲是运用蒙古国音乐风格的调式创作的。一般来说蒙古国的传统音乐都是由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或小调式构成,在这首协奏曲中,以f 羽调式开始并用其结尾。虽然乐曲的中间部分调性多变,但都是同宫系统内的转调,最终还是回归了f 羽的主调式。从作曲手法来说,这首作品除了运用大量的传统音乐素材和民族调式以外,也追求了西方的作曲理念和音响概念,乐曲进行过程中使用了很多的不协和音程来增加音乐的张力与听觉的冲突,让人耳目一新;从和声运用来说,作曲家在主音上方或下方构建了很多纯四度或纯五度的音响效果来模仿呼麦艺术的音响效果;从演奏层面来说,乐曲中运用了一些高难度的现代演奏技法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比如快板部分的自然跳弓。这种演奏技巧拓宽了当代马头琴的表现力,在演奏时,强调人为的力度要小一些,主要是利用弓子本身的弹性进行演奏,右手放松持弓,拇指稍给弓压使弓毛贴住琴弦,利用弓子的弹性找合适的弓段左右推拉。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所以跳弓的位置也有所偏差,但是一般来说最适合演奏自然跳弓的弓段是中间及偏左的位置。

综上所述,蒙古国马头琴几个世纪以来其艺术特点、审美侧重点、主流音乐风格等都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进步变迁。游牧时期,马头琴除了扮演乐器的角色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寄托,它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多的是圣物一般的存在,马头琴可以保佑每个家庭平安幸福,马头琴的声音可以让动物们多产而健康。随着游牧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马头琴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其精神信仰的意义也开始减弱,艺术家和演奏者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去研究和看待这件乐器,让这件乐器开始逐渐登上大雅之堂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与喜爱。在此时期,蒙古国对于马头琴的发展提出了四个目标。其一鼓励作曲家创作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马头琴乐曲;其二鼓励马头琴演奏者拓宽马头琴的演奏技法;其三改进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其四鼓励蒙古国人民全民学习马头琴。从20 世纪蒙古国马头琴艺术的发展来看,这些目标的确进行了落实,极大的促进了马头琴艺术的发展。但同样这个时期的马头琴艺术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在作曲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的努力下其迅速发展,演奏曲目逐渐多元化专业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向西方同质化,由此造成了马头琴的音乐风格、乐器构造、音色追求、听觉习惯上都不像游牧时期那般原汁原味,这种现象有利有弊,既有利于马头琴以多元化的姿态跟世界接轨,但同时也会丢掉原始质朴的一些特点。

到了当代,马头琴已经找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能够平衡地处理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当下的马头琴既可以游走在乡间草原,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传统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根。故本文通过对蒙古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乐器构造,不同时代的音乐特点及主要演奏技法等内容进行了归纳梳理,从而可以看到马头琴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发展。

猜你喜欢
马头琴蒙古国乐器
2021年蒙古国煤炭出口量同比下降44.3%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学乐器
那一夜的雨
乐器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马头琴
草原上的马头琴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