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胀分类治法探析

2023-01-11 01:40邓治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腹水分类

邓治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内科,广东 佛山 528300)

臌胀,又称“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中晚期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主要特征,是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证之一,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释和发挥。翻阅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现代一些医家认为,臌胀相当于现代医学上的肝腹水,甚至与肝腹水等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很狭隘的,对辨证论治是十分有害的。基于此,笔者根据历史文献及亲身的临床经验,对臌胀这类病证进行重新梳理探析,以期扩大临床辨证论治之思路,对臌胀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

1 臌胀分类的历史沿革

关于臌胀,历代文献论述颇多,在此笔者仅择其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探寻臌胀病的分类脉络。

臌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记载:“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1]。《灵枢·水胀》记载:“黄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2]。该篇还提出了水胀、肤胀的病名,并与臌胀相比较。《素问·胀论》还根据五脏六腑名将胀分为心胀、肺胀、脾胀、肝胀、肾胀、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膀胱胀、三焦胀、胆胀。可见,《黄帝内经》只是将臌胀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与其他胀病并列,并未对其进行具体的分类。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未见臌胀病名,但在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有关于臌胀病症状的论述,如:“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3],指出石水、肝水、脾水、肾水的共同症状为腹大胀满,可归纳为臌胀的一类。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在其水肿病诸候篇中介绍了“水癥候”和“水蛊候”2 种病证。指出:“水癥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坚强,在两胁间臌臌胀满,遍身肿”[4]。“水蛊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4]。这里的“癥”和“蛊”实质上是胀病的一类,都有腹水腹胀满的特征。

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不仅提出了水胀和蛊胀的病名,并且还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如其《消渴淋闭方·水肿》说:“又有蛊胀,但腹满不肿,水胀四肢面目俱肿”[5],指出蛊胀只是腹满,四肢面目不肿。但其《解毒并杂治方·蛊毒第四》又说:“蛊注四肢浮肿……腹大如水状”[5],似乎蛊胀与蛊注是2 种不同的病证,但可以肯定二者都有肿胀的特征。

宋代的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胀满》中对臌胀有明确的分类,即臌胀大体上可见谷胀、水胀、气胀、血胀4 个分类。该篇说:“失饥伤饱,暮则阴长阳消,谷气难化,故不能食,是为谷胀……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而溢于体肤,漉漉有声,是为水胀……七情郁结,气道壅遏,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肿大而四肢瘦削,是为气胀……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痛闷呕恶,小便多,大便黑,是为血胀”[6]。其中的水肿和气胀更符合《黄帝内经》臌胀之病证,其谷胀和血胀相当于伤食和瘀血之类腹部胀满不适。

元代名医朱丹溪对臌胀亦有论述,但对该病没有分类,并且其在《格致余论·臌胀论》指出蛊胀即臌胀,说“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有蛊之义”[7]。这实际上是后世医家所说的虫臌。书中还记载一位陈氏患者,“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7]。明显属于血臌的范畴。丹溪侧重于对该病病因的探讨,认为这种臌胀多为酒食不洁,损伤脾胃所致。

明清时期,医家对臌胀的分类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认知日趋成熟和完善。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对鼓胀和蛊胀作了区分,认为“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8]。清代医家吴尚先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臌胀有明确的分类,指出“臌胀,单腹大,外坚中空如鼓也,有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之分”[9]。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根据自己的临床所见,从症状上对臌胀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臌胀大致有3 类,即气臌、水臌、血臌。气臌“按之举手即起”“必觉肝胃气滞,是明证”;水臌“按之皆不起”“重按移时,举手则有微痕”;血臌“系瘀血积成,较水臌尤为难治”[10]。

从上述臌胀分类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首先是有《黄帝内经》臌胀病名的提出,然后是各时代的医家根据临床所见,多从症状的角度对臌胀进行粗略的分类,其分类有并列、有从属,或二者交叉,尽管有些杂乱,但对后世医家的科学分类有着很大的启迪。

2 臌胀分类及病机分析

笔者认为,以病因结合症状为依据,对臌胀进行分类比较科学,也利于临床因类施治。根据这一标准,臌胀大致可以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4 个大的类别。

2.1 气臌 对这类臌胀前贤论述不多,因患者无疼痛,胀满也不是很明显,故古今临床上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临床上见过多例,常见症状为上脘胃腹部胀满,有明显的凸凸感,按之随手而起,无疼痛不适,或时胀时减,虚气留滞,按之则濡,B 超显示肝胆部位有很多气体。肝质稍硬,脾大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有慢性肝炎史或慢性胆囊炎史。

本类臌胀的病机为脾气亏虚。所谓气虚中满,太阴虚则臌胀也。脾气不健,肝木乘之,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久滞中州之地,乃成气臌。

2.2 血臌 血臌是气臌的进一步发展,症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黯,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有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怒张,大便色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脉沉弦或细涩。B 超显示有肝脾肿大,腹水不明显。

肝主疏泄,司藏血,不仅能调畅气机,也能促进津液的输布和血液的运行,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即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气血互结形成血臌。臌胀日久,伤阴耗血,气虚血滞,又致瘀血停着,瘀阻血络,形成恶性循环,以致臌胀日甚。

2.3 水臌 一般是肝硬化的中晚期,因为症状十分明显,患者痛苦不堪,所以求诊者多。临床表现一般是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静脉显露,小便少,大便溏,甚者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等,同时伴有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黄疸、肝掌、蜘蛛痣和肝功能指标异常。

本类病机大多为肝脾肾三脏功能虚衰。肝失疏泄,以致脾失健运,津液不能吸收布散,进而停聚于腹;肝肾同源,肝疏泄不及,以致肾失封藏,肝阴不足,肾精亏虚;同时,脾病日久,脾阳不足,久则损及肾阳,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失司,以致水湿不化,则胀满更甚。

上述3 类臌胀既可单独为病,也可气滞、血瘀、水停互结于腹中综合见症。这种错综复杂的类型往往是肝脾肾三脏同时受病,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气不化所致。

2.4 虫臌 症见胁腹胀大,可触及痞块,饮食减少,精神倦怠,肌肉瘦削,腹水肿胀,但水量不多,小便短少,大便稀溏,面色苍白或萎黄;或腹皮胀急,反能饮食,面见白斑黑点,或喜食一物,腹中有块,大便偶见长虫。脉弱,舌淡苔白。

这类膨胀大部分是由寄生虫,尤其是血吸虫而引起。解放初期在血吸虫疫水区较为常见,由于当时政府对血吸虫的普查、免费治疗措施得当,该病曾几乎灭绝。近些年由于思想上的麻痹疏忽,该病又有抬头之势。主要是血吸虫内聚肝脏,损伤肝血,阻滞肝脉,致使肝脾肿大,腹胁胀满;积块内阻,运化无力,水液平衡失调,形成腹水肿胀;虫积日久,损伤气血,故见面白、无力等虚弱之象。脉舌征也为虫积内伤,肝血不行所引起。

3 臌胀分类论治法则及重点药方

中医学往往将每类疾病分为许多证型,对臌胀的证型分类也是如此,研究的比较充分,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因为证型的分类标准至今没有统一,人见仁智,也无法统一。但对每类臌胀的治则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我们可以在大的法则下,根据临床症状相机行事,所以本部分只研究治则。

3.1 气臌治则——疏肝理脾 调畅气机 《素问》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难经》更强调“气者,人之根本也”[11];《丹溪心法》也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12]。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臌胀患者初期往往是气郁导致气滞,正如前所述,气臌的病机为脾气亏虚,肝木乘脾,导致气滞中州。故在治法上要以疏肝理脾,调畅气机为主,如果气机调畅,待中州大气一转,则诸症得减。

临床选药多用调理气机的方药,一般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等基础方加减。重点药物有柴胡、白芍、绿萼梅、厚朴、枳实、桔梗、佛手、玫瑰花等。笔者最喜用厚朴、枳实、桔梗三味药。厚朴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肺、大肠经。善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尤其是能行脾胃之气,既能除无形的湿满,又能除有形之实满。《本草汇言》载:“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用厚朴可以下气也”。桔梗主归肺经,以开宣肺气为主,有“方中载药之舟楫”之功。枳实微寒,苦泄通降,破气化痰,治胸腹胀满,导滞消痞,通幽力强。枳实与桔梗一升一降,其壅滞之气得利。

3.2 血臌治则——行气活血 软坚散结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2]。《难经》有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11]。血臌患者须行气与活血并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运血者,即是气”[13]。行气即是疏肝气,运脾胃之气,发挥气的推动作用,使隧道壅塞消除,气血运行畅通,脉络瘀阻症状得以改善,臌胀之病自可向愈。

3.3 水臌治则——培补肝肾 温阳利水 本类臌胀是最为难治的一类。如前所述,该类患者一般已病到晚期,肝脾肾三脏皆损,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衰。水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而阳虚日久,又导致阴无以滋生,肝肾阴亏,真水不足,阴虚阳衰互为转化,形成恶性循环,腹水反复泛滥,故治疗极为麻烦。治疗当以培补肝肾,温阳利水为本,一味攻逐水邪实为下策。因攻水每可奏一时之效,但腹水消而复起,乃至攻而无效,无药可施。笔者采用培补肝肾,温阳利水法,尽管疗效较慢,但腹水消退后巩固较好,病情稳定,患者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培补肝肾在选方上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既有熟地黄、山萸肉滋养肝肾,又有茯苓、泽泻淡渗利尿,利水不伤阴,养阴不碍湿。温阳主要是温脾肾之阳,常用桂附理中汤合己椒苈黄丸化裁,通过鼓舞脾肾之阳气而利水。重点药物有制附子、肉桂、人参、白术、防己、椒目、葶苈子等。但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不可过用久用,宜用养肝肾之阴的药物佐制。白术剂量可大到30 g 左右,量小难以发挥效用。

只有在腹水较盛,小便极少,患者难以忍受时,才迫不得已使用攻水法,方用十枣汤,衰其大半而止,不可太过,以免伤其正气。待水势衰,仍以培补温阳之法为主。

3.4 虫臌治则——驱虫通络 理气行水 如前所述,虫臌主要是由于虫阻肝脉,内伤肝脾,气血瘀滞,以致水湿内停而成臌胀。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也”[2]。故治疗宜针对病因,标本兼治,以驱虫与通络为重,佐以理气行水。虫灭络通,其臌自消。

4 结语

分类分型、因人施治是中医的治疗特色和优势,对臌胀的分类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该病本质的理解,而且还会为确定治法、选择方药打开思路。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凡能准确分类分型施治的臌胀,均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一味的套用西医的肝腹水,或笼统的归为臌胀的治疗,其效果大多不确定、不稳定。故对臌胀的分类分型论治研究必须重视,本文的研究还不全面,有待于同仁进一步深入。

猜你喜欢
腹水分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联合检测血清及腹水中的肿瘤指标对腹水性质鉴别诊断的价值*
肉鸡腹水咋防治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哪些疾病易与肝硬化腹水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