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拓展法培养古诗文素养

2023-01-11 02:35
中学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落木木叶典故

■ 周 益

语文课程改革认为要在思维方式上促使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而且还要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提升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教师可以从各种方面给学生提供拓展资料,促使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严密、深刻而具有批判性,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中蕴藏的丰富内涵。

一、语言拓展,挖掘典故涵义

拓展是一种提升思维能力的好方法,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对他们人文素养中思维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学鉴赏的重要载体,也是展开古诗文判断、鉴赏和评价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角度入手展开拓展,围绕作品中的典故进行探索,尝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典故蕴藏的意思,然后对照课文进行思考,说说作者想要借助这些典故展现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学习《登高》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围绕作品中的典故展开探究,思考作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中,“落木”的意思其实就是“树叶”,但是作者却并没有使用“树叶”,那么,用“落木”的好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品读林庚的《说“木叶”》一文,看看作者如何分析“木叶”这个意象。此后再将自己掌握的内容融入到对诗歌的理解中,说说作者这样选词的好处。学生发现“木叶”是一个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的意思其实就是秋天的落叶,给人一种寂寥孤独的感觉。作者用的“落木”其实也是“木叶”的意思,同样也会给人一种孤独的感受,具有一定的暗示意味。还有学生认为:“作者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是因为‘木’给人一种老朽、干枯的感觉,而‘叶’并不会给人这种感觉,作者为了凸显出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特别选择了‘落木’。”

在结合语言进行拓展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在典故中蕴藏这特定的意味,了解典故能让自己深入体会作品中的突出形象和表达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典故的字面意思,然后再了解其中蕴藏的历史背景,最后再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思路探究典故中隐藏的深意。这样学生的思维能逐步变得深刻,能层层深入展开思考。

二、形象拓展,提升鉴赏能力

在古诗文作品中常常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形象展开赏析,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拓展活动,首先可以搜索一些背景资料,了解人物形象的生活经历,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类的拓展活动,并说说自己是否和人物形成共鸣,能否体会到该人物的精神情操。这样学生的鉴赏能力便会有所提升。

在阅读《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分析,将该故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拓展资料的搜索活动,尝试了解其他作品中对这些人物的评价,看看对自己理解这些人物是否有帮助。如有学生收集了各种史书资料和古诗词作品后提出:“在不少古诗文中都将项羽描写成一个莽夫,但是也有一些作品突出了他和虞姬的爱情,展现出了项羽深情的一面。”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的活动,尝试每一个人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鸿门宴》中的人物,看看谁的形容最为准确。如有学生用善于拉拢、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等词语来形容刘邦,用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形容张良,用忠心耿耿、勇敢果断形容樊哙,用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懂用人等词语形容项羽。在一番探究后,学生发现很难用一个词语形容人物,因为人物都是复杂的个体,有多面性。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提升学生鉴赏水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人物形象展开鉴赏活动,并尝试结合自己进行反思,看看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值得自己学习。这样能促使学生在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反思自我,也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感情拓展,把握文本基调

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本基调也是文本学习的支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看看作者如何用不同的文字展现相同的思想情感,又或者分析一下相同的文字中是否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比较分析也是一种能促使学生思维提升的好方法,在对比探究中,学生也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基调,从而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他们倾听琵琶的声音,并展开古诗词的诵读活动,然后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优美的琵琶声,其次,他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此后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拓展资料,让他们了解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展开拓展思考,尝试分析这首作品综合蕴含的情感,学生的阅读效果就更好。作者和琵琶女之间素未谋面,为何就和其形成共鸣,并同情其遭遇呢?学生认识到:因为作者与琵琶女经历相似,无法展现才华,所以他希望能通过这首作品抒发自己被贬谪的痛苦和愤慨。这种情感和琵琶女形成了共鸣,所以才让作品的整体基调变得忧伤。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理解作品的内容。

在分析作品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现音乐、视频等方法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在赏析的过程中也能把握住要点。

四、主旨拓展,升华思想境界

主旨拓展指的是以主旨作为主要探究和拓展的角度,促使学生在分析作品主旨的过程中寻找共性,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而提升赏析的思想境界。在结合主旨展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而且还能提升思维能力,这样他们的思辨能力便得以发展和提升。

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赤壁赋》赏析的过程中,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展开拓展阅读,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定风波》等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看看这些作品在思想上是否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发现,这些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的时间段,但是却都展现了作者豁达的思想境界,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拓展阅读,了解儒家、释家、道家三家在看待此类问题上的观点,然后对照作者进行思考,看看作者如何打破了儒家、释家、道家的界限,将它们的观点融合在一起,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在整合了这些内容后,学生对苏轼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发现他有着儒家思想,想要建功立业,同时又有道家思想,希望如同大鹏一样,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他又有释家精神,能看淡一切。在整合了这些思想后,学生能更好地读懂作品的创作思想,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在展开主题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归纳总结类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看看在主题思想上是否有什么共同点。这样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思路产生一以贯之的认识,在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时,学生也能举一反三,提升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古诗文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中华精神和思想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而促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落木木叶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盏中,木叶似小舟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闻鸡起舞
死亡.穷途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