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与《齐桓晋文之事》比较阅读

2023-01-11 05:33赵玥
中学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齐宣王齐王王道

■赵玥

在过去的普高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强调力求单篇精讲细读,彰显文本的内涵。而对于新课程标准来讲,它更加侧重于学习方案的制定,注重课文的对比以及统整,同时进一步衔接以及组织课文,以便能够更好迁移以及应用碎片化知识。在统编本新教材中,这两篇都属于必修的课文,都是游说国君推行个人的政治主张,从单篇文本来说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研究成果,不过缺少把两篇课文开展对比阅读的论述。

一、游说难度、立场、将来利益、效果等方面的相似点

1.游说难度都较高

孟子所面对的齐宣王,在他登上王位的次年,重用孙膑战胜魏军,俘虏魏国太子,这个时候的齐王,想效仿齐桓公,让各个诸侯国诚服自己。所以一看见孟子,他就急忙询问齐桓晋文的事情,渴望学习霸道之法,这就孟子而言,想要说服齐王放弃霸业,是存在很大难度的。而就烛之武来说,他所面对的为秦晋之好,两个国家国土相邻,当时的两个国君,在婚姻以及政治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晋文公姐姐的丈夫即为秦穆公,同时通过武力,让晋文公顺利登上了王位。兵临城下,烛之武想要打破这两国的联盟,还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学生基于二者劝说难易程度的对比,能够初步了解文章背景,对进一步学习有良好的铺垫作用。

2.都站在对方立场游说

孟子对齐王劝说之初,就以对方角度来思考。比如,齐宣王询问霸道治国对策时,孟子以不闻来绕开这一话题,同时引入自己所提倡的“王道”话题。若仅是孟子讲解王道思想,而齐宣王没有兴趣,会使劝说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孟子以齐王的角度,向他说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加上后一句话,意图以齐宣王心理需求角度,告诉他通过王道,也能够强大军事,进而达到称王目的。

又如,借助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阐述他存在着仁爱之心,能够推行王道。起初,齐宣王提出这样的思想,即“可保民乎哉”,立刻毫无疑问的说道“可”,给齐宣王信心。之后,齐宣王问道“何由知吾可也?”孟子以齐王的角度,极大地肯定,以齐王的品德完全可以实行王道。并且当百姓觉得齐宣王吝啬时,又从齐宣王的立场,觉得这为“不忍”,“是乃仁术也”。也许齐王从未根据王道标准,进一步来衡量自身,不过在孟子,多次肯定的情况之下,齐王渐渐认同了王道。而对于烛之武来说,在其进行劝说时,也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秦国进行考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两国之间的距离变短了。之后,它在劝说之中多次称“君”,均在论述郑国存亡与否,对秦国的利弊问题。

3.均把握对方今后的利益游说

二者当游说君主时,强调的是,你方的利益以及今后的利益。比如,孟子采用排比句,将多类人对实行王道的君主的崇敬以及依附,展现得非常生动,这种对今后利益的论述,使齐王有了很强的渴望之情。

与此同时,孟子也把握了齐王的进取心,展现在推行王道后的美好画面。而对于烛之武来说,他将秦国今后的利益当作游说点,论述的为:对秦晋两国是否存在利处,对秦国今后是否有利。最终归纳起来,即:郑国亡了没有好处,留下郑国没有害处,晋国不相信,无厌与无度。此逻辑推理中,烛之武基于郑国存亡与否的比较,着重论述的为秦当下利益;依托于晋的无信事实,进一步来论述该诸侯国的崛起,会影响到秦国今后的利益。

4.劝说效果都一样

在孟子的劝说下,虽然表面上齐宣王接纳了孟子的建议。然而事实上,面对孟子的主张,齐宣王还是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开展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以公元前314 年的燕国内战为例,虽然齐宣王接受了孟子的建议,决定不出兵,对燕国进行占领,但最终结果却是齐国大败,这也导致孟子出现了一定的退意。当孟子离开齐国时,在西南昼县停留了三天,还是想要让齐宣王转变态度,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挽留,但齐宣王并未这样,从而也导致孟子失望地返回故乡。由此可以看出,《齐恒晋文之事》这篇文章中,孟子劝说齐王,只是表面上获得了胜利,基于复杂的政治背景,还是很难实现良好的治国理想。

针对烛之武的劝说来看,虽然表面上为郑国争取了发展空间,然而实际效果却并非这样。秦国不但同郑国实现了结盟,还向郑国派去了军队,基于这样的状况,郑国无异于获得了制衡晋国的力量,所以最终晋国退军了。对此,教师应为学生适当补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晋文公退兵条件,即郑国被迫立了太子,还是有晋国支持的人,所以说,晋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抓住郑国的命脉。后来晋文公去世,在郑国的秦军开始向秦国传递消息,这也充分体现出别国军队驻守的劣势。虽然郑国商人弦高,对郑国实施了帮助,避免郑国被秦国攻打的情况,然而郑国还是无法避免被大国控制的局面,虽然烛之武使秦师退却了,但国家还是无法实现独立富强。基于这一点来看,同孟子的劝说进行对比,二者的效果是一样的,教师对这些相似点进行对比,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及必然性。

5.怀才不遇的悲凉是一样的

孟子游说齐王之前,曾经传播实行王道的抱负,周游各个诸侯国数年。即便在推行的时候,有着较多的随从,各诸侯国国君均以礼来对待孟子。根据以上的论述,齐王即使给其优厚的待遇,然而,却没有采纳其政治主张,最终带着失望离开了。即便这样,孟子还是没有放弃个人志向。他通过个人一辈子的行动,展现了大丈夫的形象。对于这一点,他往往强调独行其道,独善其身,对个人政治抱负难以推行的安慰,而这样对“道”与思想的坚信,也使其体现出独特的气势及精神,并且也隐藏着怀才不遇的悲凉。

而就烛之武来说,它的怀才不遇,则展现于佚之狐论述的,国家危矣,如果让烛之武面见秦国君王,则秦军必退。其中一个“必”字彰显了肯定,然而在这自信之后,却为烛之武的写照。对于烛之武,冯梦龙有着这样的描述,说其三朝老臣,却未受到提拔,还是从事养马的职位,当面见郑国君王时,已白发苍苍,步履维艰。显而易见,此时的烛之武,真的是老了,无能为也已。一个年迈,一直不被提拔的人士,当郑国灭完时,又会带来多大的不利呢?还有,对于劝说秦国事件来讲,它存在着各种各样不能预测的风险。以此角度为切入点,烛之武的游说,是从国家利益以及大义的立场而为的。这彰显了其舍身救国的精神;另外,犹如黄云姬说的一样,烛之武是这样的一个人,饱含智慧、有勇气、充分了解人性弱点,不是处于国家危难之际,也许会一辈子被埋没,这样不被他人所认可的悲凉,也是类似士人的命运写照。对于这一点,和孟子是一样的。此时,老师不妨引用《史记·郑世家》,同学生们进行讨论。对于烛之武这个名字,也许是杜撰的,从历史层面来分析,使秦穆公退兵的人,也许同别的知识分子类似,并未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这也体现了对他们的安慰及鼓励。

二、二人游说姿态以及论证方式的不同

劝说中的姿态不同。孟子在游说过程中,开始时是保持进攻姿态的,以尖锐的问题对齐王进行发问,先把齐王摆在尴尬的情境中,将谈话权逐渐转回自身。由此得知,孟子的劝说能够将被动变为主动,具有一定的进攻性特征。又如孟子在进行劝说时,常常会借助排比及反问等手段,可以发挥势不可挡的作用,在对邹及楚两国战争进行类比时,就借助了三个排比句对其进行论述,说明了小、寡国是无法对抗大及强国的,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提升了劝说的气势。而对于烛之武劝说来看,其姿态则相对较低。在对秦伯进行劝说过程中,最初就放低了姿态,采取示弱的手段,对“郑既知王矣”进行了阐述,促使对方放下防御,以获得他们的同情。

在字词的运用方面,也是非常谨慎的,如“敢以烦执事”,在这句话中的“敢”,虽然是冒昧的意思,但其中的“烦”却好像会给对方造成麻烦的意思。在劝说的最后,还为对方提供了选择,对其进行了启发,好像并不具备强迫的意思。他们两人的劝说姿态有着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包括下述两点,首先,二者的劝说形势存在差异,烛之武是对郑国的利益及形势进行分析,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只有放低姿态,对于孟子来说,他具有“老师”的身份,想让齐宣王采取他的治国之道。其次,二者的言辞特色存在差异。

采用的论证方式不同。孟子擅长采用比喻论证方式,循序渐进地来论述道理,通过缘木求鱼这样的比喻,进一步来描述齐王称霸之后的后果。而就烛之武而言,他擅长通过事实论证,描述晋国的野心无法满足。这让其不同普通的游说士人,只开展逻辑推断,基于事实论证,使烛之武的推断更具备说服力。需要一提的是,老师应该和学生指出,从论述方式来看,对于比喻以及类比论证,即便较为生动,易于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用于游说君王,不过不具备严谨的论证能力。

总而言之,实际教学中,当引入比较阅读教学方式时,需要多加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引导学习者梳理关键字词,由此比较阅读的进行方可存在根基;其次,对于比较阅读方式来讲,它一般以自主对比以及讨论为核心,可给出有关表格来指导。最后,应该补充足够的材料,其中包括背景以及历史故事等,使学习者可以进一步开展阅读迁移以及思考。

猜你喜欢
齐宣王齐王王道
库存苹果形势严峻 注重品质才是王道
沉默的齐宣王
邹忌劝齐王纳谏
埋个将军
齐宣王好射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齐宣王好射
哥伦比亚大学 客户是上帝,学生是王道
齐王立后
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