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意象的解读方法

2023-01-11 16:47曾令婷
中学语文 2022年23期
关键词:物象主观意境

曾令婷

诗歌是以短小精悍的篇章、跳跃的结构、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大序》)而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无疑增加了诗歌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也为诗歌教学带来难度。

理解诗歌,意象是关键。对意象的分析,不能仅止于知道诗歌选择了哪些意象,还应该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特质,以及选择这些意象的理由。理解诗歌,分析意象的特质及其关系十分重要。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意象的解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理解“象”中之义

意象是即取自大自然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它由“意”和“象”两个部分组成,“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外在的具体物象,是意的寄托物。简言之,“意”是主观的东西,带有生命的气息;“象”是客观的存在,富有自然的韵致。在诗歌的语境中,意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情感寄托。从词性上看,诗歌中的意象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意象前后的其他词只是起修饰或补充作用,用于显示意象的特征或揭示意象间的关系。理解意象,首先要理解词汇的意义。就词语的意义而言,有直指义和寄托义两种。直指义,即字面义,是不受语境限制的独立语义;寄托义,即文中之义,在具体文本中,是指受上下文语境影响的意义,其中寄托着作者的写作意图。鉴于此,对意象的理解,除了解读物象的意思,还要清楚在写作背景,即文本语境中的意义。

意象虽然是承载主观意蕴的自然物象,但不是随意撷取入诗,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遴选出来的。就诗歌中的山水风物而言,它们只是自然风景。风花雪月、大地山河、松柏杨柳、飞鸟鸣禽等都是客观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习性和生命特质。物有物态,景有景语,它们在四季更迭中展演着自己的生命姿态,它们的具象意义是具体固化的。但是,一旦被移入到诗歌之中,它们就不再是纯粹客观的外在景色,而是对“自然”的视觉表达,被赋予了文化的意蕴。这样,诗歌中的意象除了具有自然物态的形,还富有人文气息的神。意象作为风景呈现的一种形式,是由想象的空间与真实的景色共同组成的一种文本,是一种视觉和言辞的表达模式。山水风景的经营,是按照诗人内在情绪和文学与文化的目标改写和创造的自然,他们把自己的意识投射到图景中,传达出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像柳(留别)、长亭(送别)、菊花(隐逸)、牡丹(富贵)、荷花(君子)、竹子(高洁)、桃花(友情)、鸿雁(信物)等,这些原本是自然的存在,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涵。对诗歌中具体意象的理解,除了把握表层意义,更要知道其深层的文化承载。

同时,要准确理解意象,除了关注意象之外,还应关注意象前后的词语,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说,名词与前后词语构成的语法关系大致有支配关系、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和陈述关系等。像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出无边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深远的宇宙,难以洞观,充分展示了秋日萧瑟、悲从中来的观感。“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前面分别用“无边”“不尽”修饰,后面用“萧萧”和“滚滚”描述,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之声,长江之势,更使人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悲秋、伤逝之感因为空间的寥阔、时间的绵亘而变得苍凉而悲壮。

二、感悟“象”中之境

这里的“境”指的是诗歌的意境。要品味和感受诗歌的意境,首先应了解意境的内涵和特点。意境由属于主观范畴的“意”(情与理的统一)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形与神的统一)结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就诗歌而言,意象是显性的,意境是隐性的。人类认识事物一般要经历从显性到隐性、从具象到抽象、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过程。要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必须以意象为抓手。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只是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既然意境的感受与品味是以意象为抓手,那么面对具体意象时,除了关注意象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意象前后的修饰限制语和描述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然之物本身具有不同的生命特质,像夕阳、落叶、乌鸦、子规啼、蝉声、雨雪霏霏等缀连而成的画面呈现出的是灰暗、低沉、压抑的基调,而朝阳、香草、美人、小桥流水、依依杨柳等营造的则是积极、温暖、美好、向上的气氛。品读冷色调与暖色调意象构筑的意境的诗歌,获得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除了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意象前后的词语与意象一起也可以创设不同的审美意境。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等,蝉鸣是自然的存在,但用“寒”“凄切”进行修饰和描绘,给人以悲凉之感;“亭”是无生命的存在,但与“长”“晚”连用,让人感到漫长,天色将晚,不忍离别之意融于境中;天、地、西风、大雁以各自的方式存在,但经过主观的过滤后,就被附加上不一样的特质。“碧云、黄叶、紧”等词的描述,渲染出寥廓苍茫、衰败凄凉、孤单寂寞的意境。

三、品味“象”中之情

客观物象被诗人移入诗歌,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承载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言说形式表达情感,选择的意象也不同。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点交替转换,勾勒出诗人急速行走的画面。而后面两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则具体写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诗歌也可以借助意象与前后极富感情色彩的修饰限制和描述性词语组成语义群,以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九个意象,有自然景观,有社会世情。藤、树、鸦、道、风、马这些自然物象,按照自己的方式展演生命的姿态,当前面加上主观色彩鲜明的词语修饰时,就被烙上独特的情感印记,羁旅之人漂泊无着的孤独,内心的凄凉暗含其中;小桥、流水、人家构成的是唯美的江南水乡画面,只是此地非吾乡,自己只是匆匆的过客。看到袅袅炊烟,眺望万家灯火,不觉悲从中来。

既然意象之于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呈现,而是借助多种方式在显性(意象)与隐性(情感)之间架设桥梁。那么在阅读诗歌时,就应该搞清楚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手段来联结的。杜甫的《登高》是把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中,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描绘形、声、色、态,次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氛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这幅典型的登高远眺秋景图,不仅注重空间的设计,还注意形态声色的搭配,再辅之以主观意味浓郁的词语修饰,抒写了作者身世飘零的感慨。

意象作为诗歌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关键。对意象的分析不应孤立地展开,要理清意象间的情理关系和逻辑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解意象之意、悟意象之境、品意象之情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物象主观意境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