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式教学在党性教育中的应用
——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

2023-01-11 21:07姚玉珍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仰课堂教师

□姚玉珍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300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P407党性教育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和永恒课题,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展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出,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根据培训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改进方式方法,探索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法。[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作为党的政治院校,建院以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访谈式教学就是学院教学创新中的成功范例。

访谈式教学是以主持人和嘉宾对话的形式,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访谈,采取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用生动活泼又严谨求实的方式,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解读人物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坚定党性和优良作风,极大地提高了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入课堂以后,深受学员的好评,在干部教育中独树一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访谈式教学的特点

党性教育访谈式教学是一种邀请红军后代、专家学者或者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走进课堂,由教师担任主持人,向嘉宾提出问题,双方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话,一问一答、开展访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以人物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以事实为依据,以情感为纽带,以感悟为目的,展示共产党人对信念的忠诚,对人民的真情,对工作的热情,对家人的亲情,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引发学员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它具有新颖性、互动性、真实性、聚焦性、情感性、针对性等特点。

(一)新颖性

访谈式教学虽然也是课堂教学,但是它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不同,讲授式教学是由教师主讲,学员聆听,整堂课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员的参与性较少。访谈式教育打破了传统讲授的方式,教师由主讲人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主要负责提出学员关心、感兴趣的话题,由嘉宾来回答,给出答案,进而让学员在对话中得到启示,得出感悟。这种教学形式很新颖,它集教师讲授、学员研讨和榜样示范于一体,既有教学设计,又有人物访谈,让沉静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员也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破解了部分学员“坐不住、听不进、收获小”的难题。

(二)互动性

访谈式教学的课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首先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主持人在课前和嘉宾沟通,找出亮点,双方由此展开对话,对问题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打破了“一言堂”的乏味性。更重要的是,访谈式教学通常会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留出一些时间,让学员向嘉宾提问。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些学员甚至下课以后还意犹未尽,经常拉着嘉宾继续交流,久久不愿离去,可见,这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员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充分和嘉宾互动,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三)真实性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3]访谈式教学邀请的嘉宾都是事件的亲历者、革命后代、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身份都是真实的,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党性教育的课堂是严肃的,必须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不可以捏造身份、捏造事实。访谈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邀请身份真实的人讲述真实的事,他们说的虽然是家事、自己经历的事,但更是革命前辈的家风、时代先锋的精神,既体现了党性的坚定,又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很容易使学员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感,这是很多教学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四)聚焦性

访谈式教学在教学开展之前已经根据学员和班次的特点确定主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根据党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和井冈山独特的历史资源,围绕提高党性修养、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等专题,先后开发了“井冈山精神代代传”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仰的力量”等主题的访谈式教学。在课堂上,问题非常聚焦,我们邀请相关的嘉宾走进课堂为学员讲述,整堂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对话,使学员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五)情感性

空洞乏味的说教效果不佳,艰深晦涩的理论缺乏生动,访谈式教学充满温度,以情感人,让革命先烈、老一辈革命家和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走下了“神坛”,通过革命后代或者事件亲历者的讲述,还原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通过反映他们的真实工作和生活,以共鸣感和沉浸感拉近了距离,与学员感受相通,情感相符,因此,往往能够直抵人的内心深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根植在学员的心里。访谈式教学以情感为出发点,但是并没有一味地停留在“煽情”上,而是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触动学员的内心,通过教师的提升点评引发学员的理性思考。

(六)针对性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访谈式教学的针对性很强。比如,讲授式教学主要由教师阐述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课堂的风格比较理性,学员参与互动的机会较少。先进事迹报告会主要由英模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比较模式化,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很少根据受众的不同而变换内容。红色故事座谈会也是由嘉宾讲述,学员倾听,由于缺少互动,课堂气氛相对沉寂。访谈式教学则以学员为中心,从学员的需要出发,针对不同的群体精心设计不同的问题。它不靠演讲技巧和文采去打动人,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让学员感到亲切,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淳朴的文风使学员感到“走心”,让不同的学员收获不同的感悟。

二、访谈式教学讲什么

(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4]信仰是指人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思想的信奉和敬仰,是人为自己树立的模范榜样和行动指南。

首先,教师要做有信仰的人。在访谈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信仰的传播者,只有自己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才能赋予信仰生命,把看似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可触可感,使信仰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如果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那么,就不可能把访谈式教学做好,更不可能向学员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信仰并不是硬生生、冷冰冰的,它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笃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人一旦拥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给学员讲信仰的时候才能底气十足、理直气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4]只有教师自身拥有坚定的信仰,才能严守政治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然而,当今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教师身处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今天树立了信仰,并不代表以后就会一成不变。信仰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坚定,相反,一旦教师忽略了对自身的不断提升,就很有可能减弱对信仰的坚定,甚至走上与最初的信仰相反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党性修养,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在复杂的环境中淬炼自我,面对与自己信仰相悖的事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走向成熟。

其次,访谈嘉宾必须是有信仰的人。作为课堂上极为重要的角色,访谈嘉宾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只有这样,在讲信仰的时候才能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没有牢固的对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感,没有发自内心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做好信仰的传播者,在讲信仰的时候就会言不由衷、底气不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实际上就是要邀请对信仰真信的人走进课堂,有信仰的人其实往往非常善于讲信仰,他们能够给看似抽象的概念以灵性,让信仰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温暖人心,指明方向,讲出理论的厚度,道出信仰的温度。我们的信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迷信,它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是一种理性、具有科学依据的信仰,既不是盲从,也不是虚无飘缈的,而是一种基于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是一种催人向上、向善的科学信仰,正因为如此,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信仰甘愿舍弃一切。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同志不当将军当农民,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农村老家,为家乡建设付出一切,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身居高位、功勋卓著的老红军为什么有福不享,而要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受苦?只有对信仰坚如磐石的人才知道,信仰中有抛弃名利的气魄,有跨越生死的力量。邀请有信仰的人走进访谈式教学的课堂,正是让他们用真情实感来打动人,用信仰之光来感召人,引导学员自觉践行信仰,不断坚定信仰,终身坚守信仰。

(二)让革命后代讲述前辈的故事

1.讲好革命前辈的坚定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就是指一个政党的根本属性,是共产党员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做出了权威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5]P1注重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巨大的政治优势。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革命前辈更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历经生与死的抉择,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无比坚毅的品格,无比坚韧的精神。一百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远大理想顽强拼搏、矢志不渝,我们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而打败强大的敌人,夺取全国政权,受到人民的真心拥戴。我们邀请革命后代走进课堂,就是要让他们给党员干部讲述革命前辈为真理上下求索、为人民鞠躬尽瘁、为事业呕心沥血的崇高品质。他们坚定的党性,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黯然失色,不会因为岁月更迭而暗淡无光。相反,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革命前辈坚定的党性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讲好革命前辈的党性,就是要求我们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实践锻炼,严格遵循党章,在党章允许的范围内办事,自觉把党章作为自己的行动规范。党性修养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需要终身改造、终身学习。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6]P2正因为有坚定的党性,中组部原副部长曾志同志对孙子请她帮忙解决“商品粮”这样一个“小小的”请求也没有答应。

2.讲好革命前辈的伟大人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和平建设时期,他们虽然身居高位,却依然严于律己、不搞特权、以身作则、淡泊名利。他们不仅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立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构建了共产党人的道德丰碑,因此,学习革命前辈的伟大人格,在新形势下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大意义。

讲好革命前辈的伟大人格,首先要讲好他们严守党纪、执行决议的风范。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并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条件极为艰苦,我们靠什么来凝聚人心?靠的就是“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艰苦奋斗,靠的就是“红军中官兵伕薪饷吃穿一样”的军队民主,靠的就是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以后,国际国内环境异常复杂,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我们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应对各种危机难事的政治保证。人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无规矩无以兴旺,党无规矩无以发达,国无规矩无以强盛,我们要始终在心中筑牢规矩意识,增强纪律意识,守纪律,懂敬畏,知进退,不碰纪律的高压线,守住纪律的生命线。

讲好革命前辈的伟大人格,还要讲好他们摒弃小我、顾全大局的风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要树立大局意识,就要有牢固的大局观念,就必须摒弃小我,不在乎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荣辱,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当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中心任务,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红军长征途中,在关于要不要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的意见遭到反对,但他仍然从大局出发,顶着巨大压力,半夜提着马灯,冒着严寒,步行数里路找到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服大家不要去攻打重兵把守的打鼓新场,最终促使中央取消了作战计划,及时避免了红军再次遭受重大损失。只有我们胸怀大局,才能理清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我们准确地认识大局,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对大局有利的决策,才能在黑暗中寻找到光明的未来。

3.讲好革命前辈的优良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7]P355-P356家风实际上反应了社会风气,革命前辈的家风更是折射出了党的作风,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甚至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

讲好革命前辈的优良家风,就要讲好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8]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中央苏区时期,模范县兴国实行“干部十带头”原则,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正因为如此,兴国县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优待军属等各项工作中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进入新时代,尽管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随时面临生死抉择,但是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种关在家里想点子、坐在台上念稿子、下到基层做样子的作风是行不通的,只有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率先垂范,才能真正推动党风政风显著净化,政治生态持续好转,正所谓“千难万难,领导干部带头就不难”。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访谈式教学深挖细节,多维度、全方位讲述革命前辈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国内学员,也感动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2015年9月,纳米比亚人组党中央委员研修班来到学院研修,研修班副团长,纳米比亚人组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本·阿玛蒂拉先生是一位78岁的老革命。他在课后的交流中说道:“曾志和甘祖昌两位老革命身上体现的崇高精神品质,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纳米比亚人组党现在面临如何安排革命后代的问题,一些老战士家属及后人找政府要福利、要工作,而人组党又难以满足其要求。我之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曾经为国家浴血奋战过的老革命,有资格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但此行让我改变了原来的观念。”访谈式教学中,在看完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老阿姨的视频短片后,全体学员起立鼓掌,经久不息。教学结束后,纳方学员主动提出要把曾志同志的回忆录——《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和《甘祖昌将军传》两本书带回去再好好学习。

(三)让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讲述时代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新中国改革、建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是一面面鲜艳的旗帜,是新时代党员学习的楷模,彰显了当代共产党员良好的精神风貌,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邀请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走进课堂,就是要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让他们引领社会风尚。

1.讲好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的故事。干部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勇于接受挑战。要强化责任意识,筑牢担当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讲党性,在平时生活中重品行,在一举一动中做表率,不贪图名利,不逃避责任,真正把精力放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干成事”上,勇立潮头,把敢于担当作为自身信条,在实际工作中守初心、担使命。

2.讲好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爱岗敬业、迎难而上的故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对事业的追求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用自己的执著和坚守,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展现了他们的人间大爱。只有饱含对人民的使命感,才能在危难时刻豁得出去。只有饱含对事业的荣誉感,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我们向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学习,就是要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迎难而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白衣战士们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纷纷在请战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些医护人员有很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习近平总书称赞他们是“堪当大任”的一代。为了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我们特意邀请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万安县人民医院的援鄂医疗队代表走进访谈式教学的课堂,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感动了无数学员。

3.讲好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故事。很多实践一线的优秀代表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他们可能是快递小哥,可能是社区工作者,可能是人民教师,可能是扶贫干部,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执著坚守,以点滴平凡的付出汇聚能量,以微弱的萤火之光照亮世界。甘祖昌将军的夫人龚全珍是西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年她放弃了优越的都市生活,追随甘将军来到偏僻陌生的南方小山村,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离休后,她又继续致力于公益事业,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我们邀请他们的后代走进课堂,让学员看到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平凡英雄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年复一年地坚守着,以向善之心涵养道德情操,以朴实无华浇灌事业之花,他们不以善小而不为,滴水穿石,聚沙成塔,他们立足平凡,却又追求崇高,他们让我们明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他们让我们看到好人就在身边,英雄就在左右。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三、怎样开展访谈式教学

(一)准确定位,把访谈式教学讲深

在访谈式教学中,教师承担主持人的角色,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要通过教师架起嘉宾与学员之间的桥梁。在上课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嘉宾,和嘉宾通过眼神和细微的肢体动作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默契,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学员的反应,掌握学员在课堂上的动态,观察他们是否能够参与进来,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出现突发状况或者冷场的现象,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把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方面及时改正。尽管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又应该是“绿叶”的角色,让嘉宾多说,让学员多问,切勿喧宾夺主,教师要甘当“绿叶”,当好“绿叶“,只当“绿叶”。

(二)循循善诱,把访谈式教学讲实

嘉宾是访谈式教学的主角,课程的主题需要通过他们的讲述来体现。访谈式教学类似于谈话节目,它与先进事迹报告会不同,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时候可以使用比较艺术化的语言,也可以类似于朗诵和演讲,而访谈式教学并不适合用这种表现方式。在访谈式教学的课堂上,嘉宾的语言风格要口语化,要平铺直叙,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多讲“干货”,要恰到好处,切忌过多的自由发挥、游离于主题之外,更不能夸夸其谈,每句话都要在点子上,要能够回答学员内心的问题,引起学员思想上的共鸣,力求做到语言朴实,简洁精炼,不要冗长累赘,更不能拒人以千里之外。不管嘉宾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在访谈式教学课堂上都要有亲和力、接地气,让学员感到英雄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9]

(三)因材施教,把访谈式教学讲“活”

访谈式教学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员,讲述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比如,“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访谈对象是红军后代,我们重点讲述革命前辈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以及革命后代如何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在访谈式教学中,针对国外政党班,我们讲述曾志和甘祖昌的故事,因为他们的事迹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的学员都能听懂并且接受。同时,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针对时代热点,加入新的内容。比如,在全党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发了“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的课程,邀请抗疫英雄走进课程,为访谈式教学注入了新鲜内容。

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们把“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课件翻译成了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八种文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开通了云课堂,与学员视频连线,进行教学。针对国外的学员,我们录制了英文版视频,让世界各地的学员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奋斗历史。

教师在访谈式教学课堂上还要避免重复和进行必要的补充。比如袁文才和王佐被错杀的问题以及曾志同志的生平事迹,要注意专题课和现场教学中教师是否已经介绍过,如果已经讲过,则不需要重复介绍;如果没有讲过,教师则要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学员才能了解得更加透彻。

四、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虽然访谈式教学和电视台的访谈类节目有相似之处,但是访谈式教学不可能像电视台一样,做到策划、制作、主持等工作精细分工,教学主持人要身兼数职,因此,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能力。

(一)整体策划能力

教师是整堂课的设计者,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要讲好访谈式教学,就要具备谋篇布局的策划能力。我们要针对不同班次的特点和要求把握课程的主题,确定主题以后,选择访谈嘉宾。以井冈山为例,我们充分利用井冈山丰富的红色资源,邀请袁文才、王佐、曾志、甘祖昌等老红军的后代走进课堂讲述先辈的故事,同时还邀请了吴天祥、张云泉等时代楷模以及在实践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讲述自己的故事。确定嘉宾以后,要深入实地采访,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再确定提问题、嘉宾回答、每一个板块的时间怎样分配,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课前完成。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抓住学员的“信息不对称”,即挖掘一些鲜为人知又特别符合主题的、感人至深的事例,还要抓住嘉宾的“信息不对称”,即让学员对嘉宾的身份产生兴趣,对嘉宾将要讲述的内容产生期待,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问题要聚焦主题,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有的放矢,不能天马行空,更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设计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为了让课堂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教师还要学好视频剪辑技术,把相关视频运用到访谈教学中,给学员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缓解听觉上的疲劳感。

(二)沟通协调能力

教师是嘉宾与学员之间的桥梁,因此,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要善于与嘉宾沟通。教师要与嘉宾多交流,和嘉宾做朋友,不仅要对革命前辈的事迹进行全面的了解,甚至对于访谈嘉宾的工作、生活情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因为很多细节和亮点都是在与嘉宾的交谈中挖掘出来的,对他们的情况了解得越多,在课堂上就越能得心应手。其次是要善于与学员沟通。在访谈式教学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亲自跟班,深入班级,与学员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期待,这样就能在课堂上精准施教,做好教学供需的结合者。

(三)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教师作为主持人,应当具备“应急处突”能力,要能够驾驭整个课堂。比如,袁文才、王佐烈士的后代平时是同时上台讲述的,但是有一次王佐烈士的后代由于工作单位突然有紧急任务,不能按时到场,授课教师就及时修改课件、调整问题,让袁文才烈士的后代先讲,在他的板块即将结束的时候,王佐烈士的后代也赶到了课堂,最终做到了内容上没有重复,时间上也无缝衔接。又如,在学员提问的互动环节,有些嘉宾对学员的问题理解得不够清楚,我们就要善于把学员的话进行转述,把问题讲得更加容易理解;如果嘉宾回答得不够完整,我们还要进行相应的补充。这种能力不仅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也来自于平时对访谈嘉宾的深入了解和不断磨合,正因为积累的信息量够多、彼此之间的默契够好,无论学员提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课程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延长或缩短,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次的要求随时变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能游刃有余。

(四)语言表达能力

在访谈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一个问题应该怎样提出,如何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怎样把握和嘉宾交谈时的语气,都需要恰到好处,不能矫揉造作。在课堂上提问要有深度,点评要有高度。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会使教师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力,让嘉宾和学员觉得可亲可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些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实践的锻炼,正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教师的心理素质才能越来越好,在课堂上才能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猜你喜欢
信仰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