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洛阳名园意境营造探析

2023-01-11 06:39杨晓辉范振海刘龙昌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6期
关键词:造园洛阳营造

黄 佳,杨晓辉,范振海,王 磊,刘龙昌

(1. 河南科技大学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2. 阿普贝恩(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91; 3. 北京大朴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园林自商代萌芽至宋代,历经2 000多年已发展成熟,北宋时期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活动,造园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均达到高潮[1],其中园林意境及造园技法尤为突出。洛阳自然环境优越[2],又为“十三朝古都”,营园历史已久,是官士造园圣地。城内名园众多,规模各异,以水景为主,并以私家园林著称。虽然北宋园林受战乱等灾祸的破坏而消逝,但其中蕴含的难以复现的价值和清雅的文人化艺术特点对于园林研究,特别是意境营造具有重大意义。

北宋园林意境凝练了时代的造园特点,是文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对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有不少研究[3-4],但关于北宋洛阳园林意境的研究尚不全面,需要对其深入研究,为后世园林意境的营造提供思路与参考。文章首先从营园思想上分析其性质、起源和作用途径,总结意境特征并进行论述。然后,分别概括造园技法中的空间风格和园林要素两大类别,详述不同因子对意境营造的影响。最后,对意境营造的各方面作简单总结,以期对古典园林进行更深层次的沿袭与创新。

1 营园思想分析

营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时代背景和园林的审美趋势,寄托造园者的心境与精神,赋予了园林景观活的灵魂,是园林意境产生的精髓(表1)。

表1 营园思想对意境营造的影响Tab.1 Influence of gardening thought on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1.1 师法自然,与民同乐

北宋儒士受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影响,追崇高尚品质,行事符合身份和理法,对园林意境也是如此。北宋洛阳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定期向公众开放,与民同乐。营建园林时巧妙运用自然优势,趋势而营,或者模仿自然再造山水格局,不作过多修饰。在园林中,游人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在此意境下产生与自然沟通的心灵体验[5]。正如李复所言“青山出于屋上,流水周于舍下,残花泫露,若怨而啼;新荷方出,若敛而羞。仓庚时鸣,白鸟来下。眺听从容,谐悦人思[6]。”充分体现了人们亲近自然的美好诉求,而众人一起游乐便是当时最好的景象。

1.2 诗情画意,景境于心

诗画结合,非始于宋,但到了宋代才真正得到提倡,开始追求绘画的真实细节与画境的诗意[7]。造园者对诗画所表达的意进行解读并注入到园林中,或者借题写景名反映景观特性所表达的境,传达出园林的景外之韵。诗情画意本是理想世界的精神寄托,在园中可以是园圃、曲径、林泉水瀑、飞鸟禽鱼以及居所等。当某景和情韵相通时,游人就会触景生情,达到与作园人的情感会意。宋代山水画、园诗与园林互相渗透,彼此影响,互为指导,共同推进园林意境的营造(图1)。

图1 诗情画意Fig.1 Poetic and pictorial splendor

2 造园技法分析

宋代洛阳名园在意境营造上具有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可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现从布局、掇山置石、理水、建筑、植物配置5种造园技法来探讨园林意境的营造(表2)。

表2 造园技法对意境营造的影响Tab.2 Influence of gardening techniques on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2.1 布局

北宋时期的洛阳园林无论规模大小,在布局上都追求自然的山水画境,合理的布局可将园林空间分为不同的主体,并对每个单元进行艺术处理和联系,使园林意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与层次。

2.1.1协调均衡,疏朗有致

北宋洛阳名园多有明确的轴线,而景观错落有致,整体看来秩序井然而不呆板[8]。独乐园便是其中的典范,从南到北依次是“种竹斋”“采药圃”“钓鱼庵”“读书堂”“浇花亭”“见山台”“弄水轩”,使得独乐园虽卑小质朴,却含纳七景,整体表现舒然朗致,景简意足。意境的生成不仅需要完美的平面排布,还把握整体空间感和界限变化,力求在有限空间内表现深远而丰富的意境。

2.1.2空间渗透,动静对比

洛阳名园各个空间不是独立或封闭的,通过景物的相互组合或者角度配合,可营造出步移景异和目之所及皆为意的观景效果。其次,赏山须看势,观水要顺流,才能更好地通晓奥思。以富郑公园为例,从空间维度剖析园林意境营造特点,其两山间水的骨骼形式注定了园子结构的复杂,无论是山势起伏与遮掩、水流缩放与连贯的变化,还是搭桥、穿洞引流、僻径入洞等形式带来的空间联系,均是造就“逶迤衡直,闿爽深密,曲有奥思”[9]的必要一环。作为富公归隐的宅院,由其亲自设计营建,独具匠心,借景园外天光台,将原本悠然的园景引向远方看不到又放不下的景象——局势政况,将忧思寄于心上,意境升华。

空间渗透在辅助空间延伸,成就意境时,植物的疏密布置带来的动静空间变化加深了游人与园子的交流,使前者每一步都在被打动。由此可见,意境的起承转合与外泄不拘泥于形式,就如湖园的“六胜”[10]意境一样,园林虽已消逝千年,却仍能透过其中的“宏大与幽邃”看到园主开阔的情怀与婉约心境。

2.2 理水

2.2.1理水与意境

1)水的特性对意境的影响

洛阳名园的水体形式多样,有天然的溪涧、河湖,也有摹写的泉、滩,飞瀑等。或静,或动,相映成趣,运用水的形、声、态、影等特质来塑造意境,展现心中理想的水景。在理水时,巧妙整合、利用伊、洛两河的天然水体。邵雍受诸公集资买来相赠的“安乐窝”就很好地处理了水环境,其诗中多次提及洛水,有“予客洛城里,况复在天津。日近先知晓,天低易得春”[11];“洛水近吾庐,潺湲到枕虚”[11]等诸多诗词。在其园中可闻外部水声,赏水竹花木,听水声潺潺,再无孤寂无依之感。可见,邵公在感慨“安乐”时,也未忽视水的功用(图2)。

水的有效利用,让洛阳园林充满了灵性。董氏东园中清幽的池水与四周喷泻如瀑的流水组合,动与静的碰撞给在园中宴饮后醉的游客带来凉爽宜人的感觉,使人头脑清新,是真实的水景妙用[12]。又如环溪园,水状如璧环,可泛舟游园,观赏两岸的竹树亭榭及水中倒影,亦可登高远眺,观城中烟火气息与山水风光。这些水景实例形象地将水的不同特质展现出来,景观清丽怡人,带给人闲适自得的感受(图3)。

注:1.湖园(唐裴度园);2.宋官园;3.郭稹园;4.张观园;5.独乐园;6.魏仁浦园;7.苗帅园;8.张齐贤园;9.温仲舒园;10.归仁园;11.吕文穆园;12.范雍园;13.寇准园;14.杨凝式园;15.赵韩王园;16.大字寺园(唐白居易园);17.李氏仁丰园;18.松岛园;19.紫金台张氏园;20.环溪;21.富郑公园;22.邵雍安乐窝;23.丛春园;24.天王院花园子水北胡氏园在北邙山瀍河涧,董氏东西园,文潞公东园,张氏园不可考。

2)池岛对意境的影响

水的另一种形式——池岛,沿袭了原始“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形式更加隐晦[13]。褪去浓重寓意色彩的池岛,景物清新,阁宇而立,远离尘嚣,本身具可游、可观、可居等多种功能。宋代园林里关于池岛的记载很多,独乐园“钓鱼庵”[9],湖园“百花洲”[9]等。岛浮于水面,其上风物简单,桥阁雅趣,让人睹而忘忧。

池岛结合,离不开建筑、山石、植物的搭配。因池、岛之间特殊的环境关系和自身情感与思想的影响,意境水到渠成。池岛之外的景物于此不同,但其与水岛的结合同样很重要。其一,岛上若无他物就显得荒芜。其二,水体若无他物相搭配,即使有聚散之变、沧澜之势,或静谧,或潋滟……也仅仅是水,难以成画、成境。最后,若无山石为伴,花木掩映,就无灵动丰富的园林景观,“南北左右二山,背压通流”[9],水依山而连绵,山起于水,水生于山,融为一体。董氏西园“又西一堂,竹环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9]将竹的高洁与水的清澈搭配,使园林充满静谧美好的氛围。若无建筑,观者便无法达到亲水、临水、看水、听水的享受。池岛的吸纳与包容,将园林要素结合于一体,形成深远不一的意境(图4)。

图3 水态为意Fig.3 Water state for artistic conception

图4 池岛一体Fig.4 Pool with island

2.2.2理水思想

基于宋代的文人化审美,洛阳园林理水理的不仅是水,更是诗情。同时受宋理学思想影响,园林中的水常具有一定功能,可作灌溉、养殖、排水之用;或因水的秀丽,作休庭来游观,洛中园林“有水竹林亭之胜,诸老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每宴集,都人随观之”[14]。可见理水的实用性与意境化的艺术并重。

2.3 掇山置石

北宋时期园林的假山艺术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特点,堆山多以土为主,用石为辅,较少在文献中见到洛阳园林中掇山的记载。不过,也有出现皇家园林艮岳这种体量巨大的掇山,堪称为造山艺术发展之巅峰。对于石的审美,推崇造型独特的天然奇石,同样,置石之景甚少。

2.3.1设置形式

1)土山筑台

北宋洛阳园林中大部分山为土筑,体量不大,常为丘或岗,曰台,上为亭。如湖园“截然出于湖之右者,迎晖亭,过横地,披林莽,循曲径而后得者,梅台、知止庵也”[9]。山虽不高,登而远眺足矣,可具平远意境。环溪园“榭北有风月台,以北望则隋唐宫阙……可瞥目而尽也”[9]以及董氏西园等园中均有这种形式。山势平缓而绵延,丘上植物生机盎然,其上多筑高台、建亭,可登而徜徉,俯瞰弥望于园景。

2)赏石筑洞

以奇石作“山”同样是北宋洛阳园林的一大特色。北宋时人们钟爱奇石,但奇石多产于南方,对于地处北方的洛阳园林比较罕见,因此不太可能出现用大量奇石堆叠成山的现象。在归仁园,平泉庄、大字寺园里均有藏石,用石的峰峦形态模拟自然涧壑,创造出可被观望,又能融入人们思想与游赏意愿的“山”,由此创造意境。将土与奇石融合是常见的做法,可以增加细节,提升观赏性,土石结合成洞,使山的形态更加饱满。例如,富郑公园“直北走土筠洞,自此入大竹中。凡谓之洞者,皆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9],营造了灵活有趣的意境(图5)。

3)融合环境

山体形成的意境,与环境紧密相连,石的近况和远景不同,不仅是纹理和色彩,尺度、形状和姿态也都会随距离产生变化[15]。山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结合,创造出更加和谐的意境。例如,与水搭配时,可立于水边,作为驳岸,可以营造山水画般的意境;与植物组合时,使景观变得鲜活;列于两建筑之间,自然与人为联合,空间灵活、生动。

图5 石洞列石Fig.5 Stone cavern and columns

2.3.2掇山要点

1)众山俯伏

山的起伏错落对园林意境的营造具有很大影响。山有高低,高者隆起而势易孤,低者彼此勾连,根基厚重,山体若能高低起伏,就不会显得孤高单薄,错落之间,承载情感,连绵不绝。富弼宅园有“左右二山”[9]的描述,湖园前身唐集贤园内中有起伏的丘岭和苍古的怪石,水岛山丘之上,松鹤长立,带给园子风雅情趣。因园林传承,这种隐逸的意境可能在宋代尚存在(图6)。

图6 众山俯伏Fig.6 Proneness of mountains

2)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写意化手法同样可以表达北宋园林对山水意境的追求。因心造园,用写意之山,创造理想的山体形象,布于有限的园池中,营造“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意境。掇土成山之时,遵循自然山体形态,处理好整体地势与山形的关系,模仿真山之神韵,注入如画般的意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2.3.3置石要点

1)天分为基,布设为重

石的特性和布设方法在北宋园林意境的塑造中均占具重要一环。景石地域不同,则品相不一,文化底蕴各异。以太湖石为例,“透漏”是赏石的基本特征,后又以瘦、绉、漏、透为赏石标准。“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16]。置石的效果,除受石材自身影响外,还与主人审美和摆设的位置有关。宋画《潇湘竹石图》中,两块大小不等的石头立于土坡上,几枝修竹从石缝中长出,向左右延伸,远处水面渺茫。景物简单,却刻画出静美的意境。在园林中,石景通常会以特置、散置,或搭配草木而设置,或放于庭院作石凳等器物[17],很考量主人对素材的构思排布。

2)石之气势,重在统一

石本具天然的气势,可构成不同的意境。这是宋园对前代园林的承袭,唐诗关于园石的描述有“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18]之凌厉、“孱颜傲林薄,飞动向雷霆”[19]之巍峨和“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20]之气魄逼人等均显示出石的雄阔大气。宋园在以石的设置创造意境时就考虑到单块石料的气势,若强行凑在一起,则互相争执、碰撞,难成统一的意境。因此,置石要有取舍,讲究整体统一,才能以形和势带给人共鸣,言不尽之意,摹无限意境。

2.4 建筑

大多数北宋洛阳名园中,建筑体量小,点缀于山水之间,但环溪的凉榭、锦厅等例外。建筑类型丰富,有楼、台、亭、榭、轩、堂等多种形式,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

2.4.1建筑布置与意境

1)简单质朴,隐逸雅致

草堂、草庐和草亭等简约质朴的建筑风格是北宋洛阳名园的一大特点。例如,会隐园中的茅庵,独乐园的钓鱼庵和刘氏郊园的茅斋,这些建筑与士人心中所念的乡野之情吻合,体现了当时的文人思想,处之怡然。另外,像董氏东园“南有败屋遗址,独流杯、寸碧二亭”[9]这样,建立在流杯渠上的亭或堂等建筑同样体现这种风格。这类建筑受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的影响,传承前人思想与高雅意趣,富含时代特色。

2)因景而设,文心于境

建筑物的设置常与环境有关,在对自然之景布置后,安排与之相契合的建筑,以诗化的景题形式为其命名,将景与文结合,表现景观特色,又含有意境。如赏幽台、风月台、迎晖亭、含碧堂等。“山之楼观,以标胜概”[21]用于观景建筑,如台、亭、轩等,因其形式、材质及与景观的融合性,在园中就是一处风景,起“点景”的作用,兼具“观景”和“景观”功能,也常作为文化载体出现在诗画中。通过对“幽亭秀木”[22]的刻画来遣怀胸臆,抒发释情山水或孤芳自赏的情感。

3)疏序为媒,景随如画

北宋洛阳私家园林背景下的建筑物多单独设立,除刘给事园“廊庑回缭,阑楣周接”[9]和独乐园之“庭”的描述外,再无组合建筑的形式及“廊”的出现[7]。因此,景观之间无明确的界限,而沿着建筑移动往往可看到景点,并随着建筑的变换景点也在变化,按着建筑流线望去,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帖帖连贯而递进的画,共同组成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画卷,使得这种联系看似分散又浑然一体(图7)。

图7 疏景如画Fig.7 Picturesque scene

2.4.2建筑形象与意境

宋代建筑比唐朝时期的更加复杂和精致,依据建筑形式可选择相应的木构架形式,其包含了各种柱、梁、额等大木作,并用“柔化”的形式,使其具力与美之统一[23]。再加上铺作、小木作、瓦作、石作等结构的组合,需要安装的零件数目多,俨然一件工艺品。尽管《法式》等文献中记载有部分建筑样板的做法,但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因为缺乏实际尺寸,法无定法,具体原貌已难考。而凭借对园林意境的分析,可大体模拟再现园林中的建筑形象。

2.5 植物配置

北宋洛阳气候温和,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园林更以莳栽花木著称,植物使园林充满生机。不同的植物种类、配置形式和组合带来不同的景观效果和文化意蕴,形成不同的意境。

2.5.1植物种类

1)繁品莫比竹

北宋时,园林中有竹、松、柏、杉、桧、杨、柳等众多树木品类。其中,竹地位显著,“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24]已成洛阳名园的大体特征,园中竹景的不同形式可产生不同效果,有的竹径通幽,有的相伴青石,有的竹林成海(图8)。除了视觉效果,竹子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冠“刚柔忠义,谦常贤德”的八德美誉[25],北宋士人借咏竹、画竹等形式来赞竹,以表达与竹互勉、志齐君子的情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26]幽美的环境与悠扬的琴声相通,使园林意境得到升华。

2)牡丹独称花

自隋唐以来,洛阳牡丹独具特色。牡丹花看起来雍容华贵,在园林中的繁盛景色胜过百花争艳,有“天下真花独牡丹”的吟咏。同时,其代表圆满、高洁的象征意义,丰富了园林的内涵与意境(图9)。牡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安知桃李盛,不及晋公家”[27],以致牡丹一花独尊。除此以外,《洛阳牡丹记》、《菊谱》等花卉著作诞生,园艺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牡丹栽培管理技术的完善,品种凡九十余种[28]。

图9 牡丹争盛Fig.9 Peonies for beauty

2.5.2配置特点

1)自然理意,程式辅形

园林中善用植物的自然形式来塑造景观,根据植物特性作自然化的配置,使之具备山水画审美。如归仁园中留下的古木七里桧,对限地内资源物尽其用。留取或选用主体植物,并使其余各种植物自然地分布在园中,用来表达真意,疏解情绪,极大地升华了意境(图10)。然而植物配置绕不开一定的程式,行列、成片或成块种植已具规模,也出现“品别种列”、“就行列”、“药畦”、“药、花圃”,使植物种类繁而不乱,片片花木,各具气质,不扰园中画意;还有盆景、盆池等多种形式。用自然式的理意和程式化的定形,兼具科学与艺术性,终使植物各得其位,尽展所长。

2)苍干柔姿,明德言志

植物不仅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重现诗画氛围,表达造园人的情感。例如,挺拔雄壮、苍古厚重的松柏,代表高洁、坚贞;梅的疏影横斜,虬曲苍劲,显示出不屈、高格。“富韩公居洛,其家圃中凌霄花无所因附而特起,岁久遂成大树,高数寻,亭亭然可爱。”[29]所述藤枝盘虬,交柯,展示出不俗的意境。植物的不同形态除了能表达主人的心境与品格,还能厚寄对物事的理想。“接篱倒戴芰荷畔,谈尘轻摇杨柳边”[11]描绘园中清幽的环境,怡人心神;“凉风竹下来,皓月松间见”[11]等均刻画了处之无束、潇洒淡泊的园居场景(图11)。这种意境的表达在北宋洛阳名园中很常见,在咫尺山林中,展示植物厚重与轻盈的不同特质,成为士人明志的手段。

图10 桃林幽境Fig.10 Peach blossom forest

图11 苍干舞枝Fig.11 Vigorous and waving branch

3 结语

不难从以上论述看出北宋洛阳名园意境的如诗如画。其中,营园思想引领着北宋私家园林与自然和谐、与众人为乐、诗情画意的意境追求。造园技法作用于园林对意境进行营造时,布局表现疏朗,意境却能沟通连贯,层层递进。理水时利用水的特性和池岛的形式,使整个意境浑然天成。对山石的设置十分注意细节和对石特质的研究,并融入人格化的审美。建筑常借题名与景名的形式出现在园林中,与环境相联系,又以少量、精巧而简单的形象,成为园中的景观。植物展现出另类活力与风骨,成就不同意境。古园消逝是遗憾,但可从遗留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一窥其源。

猜你喜欢
造园洛阳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洛阳正大剧院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壹 造园·纳瑞集祥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