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研究
——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

2023-01-11 06:39陈宣蓓
教育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正文栏目道德与法治

高 维 陈宣蓓

(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天津 300387;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掌握并运用的一系列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1]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关键。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对全球学龄儿童能力评估的关注点转向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开始致力于世界范围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2]OECD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以及对不同研究范式的整合,逐步建构其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该框架借鉴了“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Models)理论,将其展现的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分别对应框架中的任务表现、情绪调节、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思想开放五大维度。[3]2019年起,苏州市成为OECD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的中国城市代表。2021年8月,袁振国、黄忠敬等研究者分析并发布了苏州市样本学校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报告。[4]

在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项目,主要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中西部五个省(市、区)的五个项目县共250余所中小学校试点实施的为期五年的“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改进项目”,从2012年起开始进行。[5]

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我国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仅有个别研究者对国外的相关课程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我国应开设专门课程并注重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6]还有研究者借鉴美国“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协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的五个维度作为测评框架,分析和解读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7][8]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了人格品质、社会道德、心理健康的培养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阵地。但目前鲜有研究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基于OECD测评框架,对我国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力求揭示教材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现况及不足之处,为教材修订、学校课程开发以及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研究对象。教材包括七年级上下册(于2016年第一次出版),八年级上下册(于2017年第一次出版),九年级上下册(于2018年第一次出版)共6册。除九年级下册有3个单元外,其他教材每册都有4个单元,共有23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由两课组成(个别单元有三课内容)。

(二)研究方法

1.分析框架

本研究运用OECD在我国苏州正式测评中使用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进行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

(续表)

2.内容分析的具体方法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分为单元、课、框、目四级,共有23单元、53课、110框、236目。每框以“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导入,以“拓展空间”栏目收尾,正文中穿插使用“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栏目。[9]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对“目”正文和以上六个栏目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①具体统计规则如下②。

①正文以“目”为最小分析单位,将一“目”内容视为一个整体。②正文中某“目”涉及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具体能力内容,则为该具体能力记1次,且在一“目”中最多给同一个具体能力记1次。③某个栏目涉及社会与情感能力某一具体能力时,则为该具体能力记1次,六个栏目分别统计。④若某“目”正文或某一栏目涉及两个及以上具体能力,则给不同的具体能力分别记1次。

3.信度检验

本研究由研究者C(编码员1)与研究者G(编码员2)共同担任编码员,并使用霍斯提(Holsti)公式随机对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码进行了信度检验。编码员间的相互认可度为91.96%。③这说明本研究的信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整体情况

1.正文与栏目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数量情况

根据统计,教材中“目”正文和栏目的数量总和为1170,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目”正文和栏目数量总和为625,所占比例达53.42%。教材“目”正文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数量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正文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数量

教材正文共有233目,其中融入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正文共有159目,占比高达68.24%,显现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性。从不同年级来看,七年级教材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比例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主要是由于七年级教材侧重于认识自我、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侧重于适应社会、认识国情、法律与秩序等方面的内容,七年级教材侧重的内容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有更密切的关系。

各栏目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情况如表3所示。六册教材中共有937个栏目,其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栏目为466个,所占比例为49.73%,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数量最多,达231个;“方法与技能”栏目中所含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比例最高,达90.91%。总体来看,教材非常重视在各栏目尤其是“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中融入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

表3 各栏目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情况

2.社会与情感能力各维度教育内容总体分布情况

由于教材中多处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因此教材中各个维度具体能力出现的频次总计为1095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各维度整体呈现阶梯式分布:第一阶梯为交往能力,第二阶梯为协作能力和任务表现,第三阶梯为思想开放和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能力相关内容所占比例最低,表明其在教材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社会与情感能力各维度教育内容数量及比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

社会与情感能力各维度下的具体能力在教材中的情况如表5所示。总体而言,教材中涉及较多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包含乐群、果敢、合作、责任感等,而自控力、乐观、活力和信任等相关内容相对较少。

表5 社会与情感能力具体教育内容数量及比例

(续表)

1.关注坚韧自强品质,强调责任担当意识

教材中任务表现维度的具体能力占比分别为:自控力2.65%、毅力4.02%、责任感11.32%。教材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集体的责任感,并且强调自控力和毅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自控力相关内容共出现了29次,主要分布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新天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春的证明”和八年级上册。例如,教材在“行己有耻”④的正文中便强调了“‘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紧随其后的“方法与技能”栏目以“增强自控力”为题,指导学生如何纠正行为、自我坚持、自我监控。

毅力相关内容共出现了44次,主要分布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以及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高扬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探究与分享”栏目展示中国女排的故事,“中国女排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作风、精湛的技艺,不断诠释着‘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

责任感相关内容共出现了124次,频次处于第三位,主要集中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和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教材内容阐述了责任感的内涵、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以及履行责任的方式,使学生深度理解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义。

2.重视压力应对,关注情绪控制

教材中情绪调节维度的具体能力占比分别为:抗压力3.65%、乐观2.37%、情绪控制4.02%。

抗压力相关内容共出现40次,主要分布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和九年级下册的内容中。例如,“体会美好情感”正文中陈述了负面感受的客观存在性,但也要看到负面感受的积极作用,并在“探究与分享”中举出一个正向案例:浩浩在年级辩论会中发挥失常,心里不舒服,但他决心扩展阅读范围、加强辩论技能,以此启发学生正确对待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乐观相关内容共出现26次,主要体现在对待自我、与他人交往和对待人类生命相关内容中。例如,“生命有接续”的“阅读感悟”栏目中,季羡林在文章中阐述了“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鼓励学生对人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热爱生命。

情绪控制相关内容共出现44次,主要集中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学生通过认知青春期阶段自我的情绪表现、特点和变化,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调控和管理不良情绪。

3.重视社会交往,塑造良好人际关系

教材中交往能力维度的具体能力占比分别为:乐群22.56%、果敢13.79%、活力2.92%。

乐群相关内容共出现了247次,在所有具体能力中居于首位,说明教材极为强调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乐群相关内容在每一年级均有涉及,体现了对学生交往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主要内容集中于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中。例如,“深深浅浅话友谊”一框正文中指出“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乐群相关内容较多体现在各年级的“拓展空间”栏目中,如在“亦师亦友”拓展空间栏目中引导学生回忆教师打动自己的瞬间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果敢相关内容共出现151次,频次处于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中,如“让和声更美”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为学生呈现了几种在面对集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时的处理方式,要求选择自己赞同的方式并说明理由。这需要学生以集体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为情境,进行抉择并提出自己的立场。

活力相关内容共出现32次,主要体现在七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下册中。例如,“悦纳生理变化”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在运动、娱乐、学习、社会事件等方面体验到的青春活力。

4.培养合作意识,强调团结协作

教材中协作能力维度的具体能力占比分别为:共情5.84%、信任2.10%、合作10.23%。教材强调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关心热爱集体,在合作中发挥自我优势。

共情相关内容共出现64次,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建立友谊”的“方法与技能”栏目中提到“记住对方的名字”“换位思考”,在告知学生建立友谊和解决冲突的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共情移情能力,促进学生友谊发展。

信任相关内容共出现23次,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七课“亲情之爱”以及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均有体现。

合作相关内容共出现112处,频次处于第四位,且在各年级分布较为均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在教材各个单元主题的正文内容中有所体现,还在“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中延伸呈现,与其他教育内容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小组合作。

5.激发好奇心,培养开放创新意识

教材中思想开放维度的具体能力占比分别为:好奇心4.47%、包容度4.93%、创造性5.11%。

好奇心相关内容共出现49次,主要分布在七年级教材中,较为分散,但常与其他教育内容相配合,通过探究和运用经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男生女生”一框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比较一下男生和女生在喜欢的玩具、图书和游戏方面有哪些不同,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性别差异这一问题。

包容度相关内容共出现54次,主要集中于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一方面涉及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包容和理解他人,另一方面涉及在认识世界中渗透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包容与交流互动。

创造性相关内容共出现56次,主要体现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其以改革开放的历程为指引,将发展个人创新创造能力渗透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与国家的创新之路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创新创造的力量。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关注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整体培养,顺应国际趋势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目”正文和栏目占其总数的53.42%,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教材全面覆盖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五大维度(任务表现、情绪调节、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思想开放)及15项具体能力。这说明教材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非常重视。

总体来看,教材不仅贯彻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注重学生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还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国际愿景,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课程资源。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抗压力、乐观、信任相关内容所占比例偏低,分别为3.65%、2.37%、2.10%。因此,在教材修订及教师教学中应增加抗压力、乐观、信任相关内容。

(二)教材中各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交叉融合,在不同年级连续出现、螺旋上升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各项具体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情绪控制与毅力有密切关系,学生情绪控制得越好,其毅力表现越好。[10]对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整体分析发现,许多项具体能力出现的频次都较高,表现出教材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内容的交叉性和复合性。

不同维度下的各项具体能力,如好奇心和创新、共情与合作在正文和各栏目中密切结合,体现出教材内容注重综合培养各项能力,将情感态度的学习与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相融合。同时,各项能力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连续呈现、螺旋上升,遵循了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从个人层面到学校社会层面再到国家层面延伸,各项能力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

(三)注重学习方式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认识与行为实践的协同发展

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过程中,遵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和践行反思相融合相循环的规律。教材中不仅有正文对理论知识的系统阐释,还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经验活动。

“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提供相关知识的解释和名人故事,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并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栏目注重学生的对话交流、实践探究和经验分享;“拓展空间”栏目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具有时代性和拓展性的“采访活动”“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方法与技能”栏目为各项具体能力的培养提供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方法指导。

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在与同伴、师长和社会互动过程中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提供了广泛的渠道,有利于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协同发展。

注释:

①因为单元标题与课标题下的导语是对正文内容的引领或概括,所以将其与正文系统视为整体,不单独进行统计。同时,插图往往依附于正文及栏目中的文字叙述,因此也不对其进行单独统计。

②具体统计规则参考了如下论文:高维,颜蒙蒙.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3):34-43.

③本文中的所有百分比都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④“行己有耻”为“目”标题。下文中出现的标题,如未说明,均是“目”标题。

猜你喜欢
正文栏目道德与法治
更正启事
栏目稿约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户口本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达与神经再生
中国雕塑精神的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