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技术治理
——基于区块链技术赋能视角

2023-01-11 11:32高磊
商展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区块监管金融

高磊

(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2020年初,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上原油价格的大幅下降,致使美股发生四次熔断,此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甚至赶超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各国开始引入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如若将环境因素考虑其中,采取“绿色”刺激政策,不失为一次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森林覆盖率高达87.7%的资溪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了江西省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银行”,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通道,唤醒资溪县沉睡的山水资源,通过搭建统一的运营平台,使得生态资源“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要使绿色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需合理配置国家现有的绿色环保资源并进行有效使用,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区块链技术与金融活动相耦合。

1 绿色金融带来新的风险和监管盲区

随着我国“两高一剩”行业的大力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其产生的污染状况越来越接近我国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预警线。“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到的绿色金融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气候和有效利用有限物质资源的绿色行业中的节能环保、绿色建筑交通及新型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融资、风险运营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在支持我国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防治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风险和监管盲区。

1.1 企业“漂绿”现象时有发生,新的风险产生

“漂绿”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环境保护者对酒店“回收毛巾”的思量,由“绿色”和“漂白”合成,广义上是指企业做了对其环保形象进行粉饰的行为,从而误导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等,包括一些非绿色企业或项目为了国家给予绿色企业的一些专属绿色财税优惠政策和福利,铤而走险地假借发展绿色项目的名义骗取优待,以及企业披着为绿色项目所借的贷款用于其他非绿色项目,甚至是污染项目,造成不良后果。例如,2010年墨西哥原油泄漏事件打破了英国BP公司如市场宣传所示的固有环保印象,“假绿”的企业不仅剥夺了本该属于绿色企业的补助,还侵占了市场份额。

1.2 绿色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不全,监管盲区出现

相比传统金融业务,绿色金融大多具有绿色清洁产业技术含量较高、收入利润低且回报周期长、业务主体多元甚至模糊等行业自身的特点,加之企业冒“漂绿”的道德风险,很难有效识别绿色行为、量化污染行为,因而在形成之初容易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形成新的监管盲区。根据国务院有关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绿色化转型新要求,2020—2030年低、中、高方案资金分别是26.49万亿元、47.79万亿元和95.45万亿元,绿色金融融资需求巨大,目前的信息系统难以支撑交易来往的数据信息流,数据信息互通机制也不成熟。此外,绿色金融投资方积极性不高,非自愿交易较多,更加致使绿色金融发展受限。

1.3 绿色金融治理的关键是数据信息的收集与监管

自2015年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加快推进建设意见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开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推出,绿色金融发展态势蒸蒸日上。在不断地努力发展下,我国绿色金融逐渐形成(见图1)由绿色金融监管、资金信息供需方、绿色金融市场、中介及服务中心构成的雏形体系架构。其中,将绿色金融资源合理整合配置达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务必经过绿色金融市场的适当运作,不免产生大量资金交易数据信息。此外,细数现代经济发展业态,其底层技术大多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有关,这些技术是以数据信息的搜集归纳、整合分析、分类存储等为支撑,因此以数据信息为基础构建的绿色金融体系是绿色金融治理的前提条件。

图1 绿色金融体系

2 区块链技术驱动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优势

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可以解决绿色金融参与积极性低、效率低下、交易成本高、信息互通机制缺乏、监管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2.1 共识机制助力绿色金融项目认定口径统一,有效遏制“漂绿”风险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区别于传统中心化机构(如交易所、清算中心等)进行信息更新验证,指所有节点共同维护并统一认证的一种协调共享机制。根据该项技术可构建区块链绿色数据信息识别认证征信系统,需获得超过一半节点的认可后才能录入征信系统,如此不断提高绿色金融信用供给质量,建立互信机制。此外,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绿色私有链平台,可将绿色放贷金融机构与国家环保部门的绿色企业数据信息库链接起来,及时更新并广播绿色企业发展动向和申请绿色标志企业的业务情况,有效杜绝“漂绿”现象的发生,绿色企业自身也可以获得外部数据信息,包括外部监管的规定、处罚条款和部分同业财务、经营、风险数据,及时调整资产业务,做好风险防控准备。

2.2 分布式账本助力环境信息系统趋于完善,走出绿色金融监管盲区

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机制保证储存链上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且非对称加密传输机制赋予安全性的条件下,加上分布式账本等区块链技术完善绿色金融的环境信息系统,统一标准要求相关企业定性定量披露,实现数据信息联盟共享,建立健全数据信息互通机制,打破信息传输壁垒,便于国家监管机构进行监督和审查。分布式账本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储存并备份交易信息的数据库,参与其中的主体平等对接、共享资源,点对点直接传输信息。不同于传统中心化记账,链上各个节点都具备同等的责任和义务,不存在特殊管理权,阻绝非法占有资金、欺骗、套现、跑路的情况。每个节点经多数节点验证后,可以更新账目且节点遭受破坏时不会影响整个账本,既确保信息的安全,又使数据收集和信息传递方面不再封闭堵塞。

2.3 智能合约助力绿色金融实施动态监管,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金融行业交易审批程序繁琐,绿色金融也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人工及时间的浪费,大量人工及时间成本严重制约着绿色金融的发展,除了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在参与绿色金融中的交易者之间建立纽带,传输数据信息,智能合约将该纽带智能化,使得存于区块链环境中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协议与合约,一旦达到双方事先商议约定的条件,就以加密代码的形式强制执行。如此自动化、智能化的交易过程,不仅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还能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同时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金融技术治理主要路径

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应对风险的监管模式显得捉襟见肘,针对出现的新风险和监管盲区,应将具备“价值互联网”特征的区块链技术融入其中,革新绿色金融监管理念,强调技术治理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数据信息收集、分析的重视程度,接轨国际绿色金融行业路线,顺应互联网时代新趋势,从“审慎监管”走向“技术治理”的道路。

3.1 构建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技术治理理念

就目前来说,我国绿色金融治理体系理念相对落后,对市场瞬息变化的感知不足、缺少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存在事后“一刀切”的跃进式监管。因此,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金融监管手段进行金融技术治理,帮助监管机构触及原始数据信息,并进行近乎完美的评估和监管,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在治理工具的架构搭建上,可考虑借鉴英国DRR的数据收集机制,一是把规则转换成代码;二是将企业数据按既定规则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利用监管规则代码分析判定数据,从而形成监管报告,并辅以人工修正。

3.2 获取数据信息途径改变,实现自动抓取整合

在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治理的理念渗入后,与绿色、环保、清洁有关的金融交易数据信息都将存于链上节点,又由于分布式记账模式,任一节点都能提供数据信息并进行公开广播,如此,以金融监管机构为中心的传统监管模式需要革新,转变传统绿色金融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绿色企业产业项目分离且独立的观点。在获取绿色金融交易数据信息方面,由绿色企业向绿色金融监管中心传输,变更为参与链上节点实时动态共享,监管平台自动智能调取存于区块链网络上的安全交易数据,实现分布式去中心化传输获取信息,区块链技术架起了监管者与被监管方之间的数据信息流通桥梁,使得绿色金融监管机制在获取治理环节所需基本数据信息时就已生效。如此,对传统的绿色金融监管理念模式、数据信息获取途径和金融治理结构模式无不具备革新意义。

3.3 建立完善的真实性校验数据信息分析机制

传统的数据真实性校验机制是由绿色金融监管机构对参与绿色投资的被监管各方进行随机数据信息抽查,再进行数据信息分析,评估确定绿色交易标识。基于区块链技术架构,解决传统校验面临数据信息可查可监督范围窄且易操作的问题,其扁平化拉平了业与财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了业财一体化,进而连接内外部价值链体系,改变传统的绿色金融监管模式,达到技术治理的目的。储存于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信息,基于构建之初设定的特殊算法在经过各节点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均会实时同步更新至整个区块链,并且输入输出的数据信息历史记录在获取权限后可供提取查询,同时新写入区块的数据信息需进行全网络公告和一致性校验,因此确保了链条上交易记录的真实一致性。

3.4 强调国际动态监管,突破匿名限制

传统的金融模式在进行共享经济活动时,涉及的货币传递链过长,所涉及的每一笔交易在不同的企业、金融机构之间流转较为频繁,使得监管难度极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强兼容性的区块链开始出现,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绿色金融创新行为即可实现。但由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色金融天然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监管的实施。突破匿名限制首先要加强对交易场所的限制,强制要求实名,其次要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监管机制,最后,可以利用用户浏览器缓存跟踪用户购买信息,将用户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同用户关联,打破“匿名性”保护。

4 区块链技术驱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区块链技术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又形成了金融风险的“双刃剑”,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金融监管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和严峻挑战,影响着绿色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程。

4.1 人才培养进度过慢

要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就务必培养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区块链金融复合型人才匮乏,这一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供需脱节严重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桎梏。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后,大众开始积极关注,却仍然无法对其了解得清晰透彻,专业的研究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4.2 技术应用趋于理想

绿色金融领域在我国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没有开始规模性地推广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以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沿途发展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对绿色金融中的银行业而言,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可能还未达到区块链金融发展所需的技术环境要求;对绿色金融中的证券业而言,理论上区块链技术在结算环节实现去中心化,但仍需第三方中间企业的参与。

4.3 金融监管体系相悖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冲击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信任化”“匿名化”“不可篡改性”等特点与现行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司法管辖权”“个人数据保护”“网络实名制”“删除权”等相矛盾,为诈骗、洗钱、偷税漏税等非法行为提供了便利,加大了监管难度。对于监管体系,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监管中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区块链技术可以控制参与链上成员的资格,从而提升系统的安全稳定可控性,但不能防范参与方密谋篡改协议来损害其他参与方利益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监管中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绿色金融交易时,交易方需使用对应秘钥,验证身份进入访问交易操作,秘钥的存在使得交易出现问题时,得获取相应的秘钥打开,无法短时间快速查询问题所在,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且秘钥一旦遗失,用户就无法追回交易资产,宣示财产所有权,给区块链用户造成巨额损失。

猜你喜欢
区块监管金融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P2P金融解读
监管和扶持并行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