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古今,锻造匠心

2023-01-12 07:42文林勇鸿北京
中关村 2022年12期
关键词:花丝蛙声传统工艺

文林勇鸿(北京)

本次展览本着“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宗旨,传播美学精神,实现现实价值,对观众来说,是一次非常美好的观看体验。

中华世纪坛举办“融汇东西,营造生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该展强调关注传统工艺的设计创新,并强调传统手工艺与生活美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这是一场以传统手工艺关照现代生活,以现代文化价值观打开古代审美的集中展示。展览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美学系统,以八个代表性节气为空间节点,营造出系列展览中不同文化专题。

C2区域是金属展区,这里的展品都是由桂林旅游学院提供的。桂林旅游学院坐落于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学院下设工艺美术专业,面向现代文旅产业、根植行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人类从遥远的时空走来,一路坎坷颠簸,披荆斩棘,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曾停息的风帆。工艺美术,是人类最伟大的造物活动之一,是人类通过汇聚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与智慧的一种思考,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深刻影响的实践行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各位老师潜心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熔铸古今,锻造匠心,深耕西南民族文化沃土,注重将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交融、将民族特色注入世界文化大潮,努力探索工艺美术专业与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培养新时代工艺美术人才,让更多的工艺美术作品转变为生活必须品,切实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施模块化、双导师工作室制,与行业企业联合实施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在贯彻学校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形势下,设有台湾美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冠名的“美葆玉石首饰工作室”、“金属艺术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工作室以“锲工琢艺”的精神,培养了数百位新型工艺美术专业设计人才。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识别与活化路径研究”的支持下,金属艺术工作室的银器和花丝首饰为主要特色,共展出学院学生优秀作品近60件。这些作品每件都独具特色,令观展者赞不绝口。

提到银器和银饰,我们很难不想到西南少数民族,尤其以苗族为代表,苗族人博采众长,将传统银饰技术传承至今,传统工艺在传承中慢慢产生了群体的审美观念,形成银饰艺术创造的规范。苗族银饰正是遵循这样的发展逻辑,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性。花丝镶嵌,这是一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古老工艺,战国时期称金银错,唐代称金银平脱,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即为当时花丝镶嵌工艺的代表作。到明代中晚期,花丝镶嵌工艺达到高峰,其代表作品是明代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和明孝端皇后凤冠,这两件文物将花丝镶嵌工艺与编织、堆垒、点翠工艺结合,取得了综合性艺术效果,被后世称为巧夺天工之作。花丝镶嵌工艺制作难度大,程序复杂,人才培养周期长,随着社会变迁,很多工艺已经失传了。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门古老工艺的从业人数仍然不多。

桂林旅游学院受滇黔桂地区民族文化滋养,在银器制作方面有良好基础,从而培养出一大片优秀艺术人才。金属艺术工作室教师梁立新、韦剑华、黄小泉、何彦欣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结合西南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大家在工艺美术方面各有专长,本着同一个目标和方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很快建立起一个工艺美术教学团队。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工艺美术专业的老师们不断思考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探索新思维和新的表现形式,他们将传统银器制作和花丝镶嵌工艺相结合,引进新材料,改进新工艺,重新构建新时代“人”与“物”的关系。

在韦剑华和何彦欣的精心指导下,桂林旅游学院学生在花丝镶嵌方面的技艺提高很快,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参展作品《水天一色》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作品荣获2022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作品大赛优秀奖。作品线条柔和,精致典雅,将水的流动性和起伏状意象抽离出来生成新的意象,再结合当代首饰设计语言进行重新整合,使作品整体呈现“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柔美、静澈感,以表达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作品在形式上打破原有的传统花丝镶嵌工艺繁复的制作方式,以线条营造不同层次感,镶嵌少量宝石画龙点睛,创造出一种精致、简洁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的同时,加深创新性探索,赋予了花丝工艺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

他们指导的另一件作品《春涧》,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这件作品参加了2020年北极国际首饰艺术展并荣获第一届“未来·域珠宝首饰设计大赛”优秀奖。据介绍,该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齐白石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齐白石九十一岁时,为作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这幅画着色十分简单,画家简直“惜墨如金”。画中可见石青色远山若隐若现,焦墨色山体悬在一道狭长的山涧上,山涧中溪水湍急,几只蝌蚪顺流而下。虽题蛙声十里,但画面上并没有蛙。这是为何呢?大师的高妙之处恰就在这里。我们常说,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引发人的无限想象,从而引起共鸣。从齐老的画中,人们见到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鸣。这就像孩子走到哪里,母亲的视线就要跟到哪里是一样的。十里长溪,自是伴着蛙声十里,顺水而下,蛙声似乎由远而近。这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娴熟驾驭,让画面上虽不见蛙,但却能让人联想出潺潺水声和两岸蛙声相合,“听取蛙声一片”的效果。另外,蛙还是广西壮族的图腾,相传,人类始祖“女娲”的名称,就是由蛙图腾而来。作品《春涧》以白银为材料,以传统花丝镶嵌工艺结合现代手法制作而成,造型如行云流水,线条优美,古朴自然,“溪流”上泛起的“水花”又似五线谱上的“蝌蚪”,充满灵动之感。作品尾部镶嵌的蓝宝石在颜色和形态上再次形成蝌蚪的造型,活泼别致。整件作品构思精巧,意趣盎然。

在所有参展作品中,还有一件《络丝藤下》也很令人惊艳,这是一件银质作品,荣获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作品大赛优秀奖。其作品灵感来源于童年在丝瓜藤下玩耍的记忆,作品采用锻造工艺、錾刻工艺与蜡雕工艺结合,用丝瓜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形态表现淳朴的“趣味性”,体现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

当然,本区域优秀展品还有很多,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结着指导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值得观赏者去探索和品味。

除了C2金属展区,“融汇东西,营造生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还设置了瓷器展区、竹艺展区、玻璃艺术展区等,每个展区的展品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本次展览本着“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宗旨,传播美学精神,实现现实价值,对观众来说,是一次非常美好的观看体验。

猜你喜欢
花丝蛙声传统工艺
花丝镶嵌 精密如发的非遗绝技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总有那一片蛙声(节选)
秋夜
增密对玉米花丝受精结实能力及衰老进程的影响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