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武术的香气

2023-01-12 01:11武眉凌李卓曦
走向世界 2022年52期
关键词:螳螂香味武术

武眉凌 李卓曦

从前,练拳都是一个姿势练三年。而现在这个时代,恨不能每天能学一套动作出来。殊不知,功夫不在招式,在深浅。

清末民初,国人倡武。1912年起,武术更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政府策略。哪里能想到,百年之后,我们的影视剧仍然在不断重复霍元甲、黄飞鸿等武术家的故事,内容大多是与外国人打斗,赢得民族尊严。但武术本身却显得了然无趣,渐起泡沫,更是经常被拿来打假,令人心痛。

1941年,在昆明一座市井小院,老舍听到查阜西和彭祉卿的琴箫合奏。正是国破之际,琴箫之音洗去了处境的不洁,老舍感觉“大家的心里却发出了香味”。

恰好,老舍也曾是螳螂拳的爱好者,一度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练拳。我想,可能武术也有自己的独特香味吧。因为武术的香味,俄美传统螳螂拳研究总会会长马永光不远万里来到烟台,对照着螳螂拳大师梁学香留下的拳谱《可使有勇》,逐字逐句地讨教技术理论;因为武术的香味,烟台市武协螳螂拳传承人孙德以拳养心,感悟到人生哲学:“至近者非携手而携意,至久者非处事而处情,至善者非施恩而施心……”

虽不比“心中香味”,却一样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感情。

螳螂拳之独特,在于它不是纯粹的技击技术,而是物类拟象所构成的拳。这种象形的特质,带有很强的观念性。武术是中国哲学的一种体现,透过它,可以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探访螳螂拳,与其说是为了溯源其脈络,不如说是寻找螳螂拳背后的武之精神、武之文化。

初见螳螂拳,是在烟台七星螳螂拳武馆和梅花螳螂拳馆。大多数人对螳螂拳的概念,是从一些老香港电影中看来的。我也看过不少,私以为梁家仁的《癫螳螂》不够飘逸,姜大卫的《螳螂》不够力道,《南北醉拳》里的醉螳螂不够流畅,只有甄子丹的《洪熙官》与洪金宝的《赞先生与找钱华》中的螳螂拳,还有些特别。自知电影与真实的武术,肯定不同。但真见到武者打拳,还是为短浅的认识羞愧不已。

只见武者两个前臂勾、搂、挂、劈,快速灵巧;腰身仰、俯、拧、旋,灵活多变;步法踏实、稳固,闪展腾挪,可见螳螂拳在演练时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

传说螳螂拳于明末清初由王郎(又称王朗)在崂山华严寺一带所创。王郎自幼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1935年的《莱阳县志》记载,习螳螂术,先是李秉霄。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他的继承者是赵珠,赵珠传给梁学香,梁学香在螳螂拳历史上是个里程碑,他是第一个留下拳谱的人,共有三册,第一册是《可使有勇》,第二册是《内功谱》,第三册是《拳棍枪谱》。梁学香传给姜化龙,姜化龙传给宋子德、李殿魁、闫学信等。宋子德传给王玉山、李坤山、崔寿山等诸多莱阳名家。

此后,历代武术行家将毕生所长凝结于对螳螂拳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中,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螳螂拳流派辨识歌诀云:“太极螳螂辟阴阳、梅花运柔而成刚、五峰两点是七星、五毒俱全为光板、心意源出六合拳、混元一气精手传。”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单从这些名字便足以窥见螳螂拳不同流派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清末民初,武术兴盛,螳螂拳成为中国十大名拳之一。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论,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在南京夺得了大枪的冠军,蒋介石先生亲书一块金匾,上书“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王玉山在山东擂台拳术比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获得第一名。崔寿山的贡献是重著了《螳螂拳谱》。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因此,螳螂拳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流派是与螳螂拳的影响力密不可分的。

2008年,莱阳螳螂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记录如是:螳螂拳是十八种拳法精华的提炼汇总,并把这十八家祖师的姓名列在拳谱的开篇,我认为这是一种坦荡的胸怀和对先贤的怀念,也是崇尚武德的突出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儒家、道家的思想家,大都认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这种观念也影响着形成于中华大地的各类文化形态。螳螂拳作为诞生于齐鲁大地之上的独特文化形式,似乎也暗含着“天人合一”之理。

武者以螳螂前臂的锯齿为原型,创编出的螳螂拳手型;依据螳螂前臂的弯曲形态,形成“似直非直”的动作形态;由螳螂捕食之时的身体形态,衍生出含胸拔背的身体形态;对螳螂下肢的形态模仿,衍生出麒麟步与踏基步两种独特的步型。这是用“人性”联通了螳螂的“物理性”,类似于“天人合一”中人与天的融合。

电影《一代宗师》中,曾有“南拳北传”计划,然而乱世难行,“南拳北传”受阻,转向海外传播。事实上,通过武馆、电影等媒介,东方不亮西方亮,武术得以挺过万马齐喑的岁月,慢慢重焕生机。螳螂拳也是如此,一度流传甚广,世界各国都有螳螂拳的身影。

晚清民國,传统手工业走向破产,武人进城,武术大兴。与此同时,民国武术界与武侠小说同步成长,民众对中国武术又多了一层认识,也有想象。只是没想到,媒介的光芒太过耀眼,民众又把想象当成现实,再难接受一个并不炫目的武术,转而误读武术,真是可悲可叹。

探访螳螂拳,更让我觉得武术不会消失,它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在烟台,螳螂拳背后的武术精神如气韵,已流淌在这座城市中。不去畅想,踏踏实实地传下去,是一切的可能。

When martial arts thrived at the turn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ntis Boxing became one of the top ten boxings in China. A national arena contest was held in 1933, declaring killing would be exempted and the dead would be granted coffins and returned to their native places. The incompetent was afraid to attend. Li Kunshan and Wang Yushan both participated in the contest. As Li Kunshan won the championship in cold steel in Nanjing, Mr. Chiang Kai Shek inscribed a golden tablet personally, which said “With a sword shocking the east, the hero is known in the world for half of his lifetime.” Wang Yushan defeated all his rivals and wo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arena boxing contest in Shandong. Cui Shoushan’s contribution was to rewrite The Manual of the Mantis Boxing. From then on, Li Kunshan, Wang Yushan and Cui Shoushan from Laiyang were known in the nation and in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tis Boxing in over ten schools cannot separated from its influence.

猜你喜欢
螳螂香味武术
神奇香味在哪里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螳螂
螳螂
螳螂
武术
甜美的香味
独具特色的香味币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