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多模式综合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3-01-12 08:50汪迎春
光明中医 2022年23期
关键词:血瘀心绞痛冠心病

汪迎春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率在6%~6.5%[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轻化的趋势,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较大的医疗经济负担。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心痛”“胸痹”等范畴,且不同证型患者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护理上应以辨证施护为原则,因人、因时、因病采取针对性、多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从而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鉴于此,笔者对在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多模式综合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16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80例)和研究组(8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3]及《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4]:寒凝心脉型:心痛彻背,胸闷畏寒,舌质淡,脉弦紧等;痰浊壅塞型:心胸闷痛,舌苔腻浊,心慌,乏力气短等;气阴两虚型:疲乏气短,倦怠懒言,脉细数,舌质红等;气滞血瘀型: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胸痛憋气,脉弦涩等;气虚血瘀型:胸痛有定处,胸闷,遇劳加重,疲乏,脉沉细,舌质暗紫等。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5]及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6]: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50%,伴有心绞痛、胸闷、短促、头晕等症状。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均自愿参与;基本沟通交流无障碍。排除标准:近期(4周内)做过手术;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甲亢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病或既往精神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皮肤过敏。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出汗等情况,若有疼痛加剧、肢冷出汗等情况第一时间报告医生。嘱患者卧床休息,适当地给予吸氧。按医嘱用药,及时观察用药反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定时排便、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研究组给予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多模式综合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寒凝心脉型:以驱寒通阳为主。舌下含服苏合香丸,以清浊气,通气血;每晚温水泡脚10~15 min,促进血液循环;忌生冷,可用生姜、葱白等煎水热饮或多食核桃仁、紫河车等温阳之物;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风保暖,避免受寒;艾灸心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痰浊壅塞型:以宣痹化痰为主。多通风,保持室内干燥;多食梨、萝卜、枇杷、薏苡仁等祛湿化痰之物;忌辛辣,以防上火生痰;蓖麻粒捣泥敷于涌泉穴。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为主。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通风;可将大枣、西洋参、黄芪等水煎服,达到补气养阴的目的。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益气止痛为主。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心态平稳,避免心理应激;视病情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多进食山楂、木耳等活血化瘀的食物,忌辛辣油腻;可将桃仁、栀子磨粉后加入蜂蜜,贴于痛处。气虚血瘀型:以益气活血为主。嘱患者少食多餐,饮食低盐低脂清淡,忌暴饮暴食,多食山药、红枣、木耳等补气活血之物;避免过度劳累。穴位贴敷:将中药穴位贴敷贴压于患者膻中、内关、心俞、神阙、厥阴俞等穴位,贴敷时间2~4 h,每天1次。贴敷前仔细观察贴敷位置有无皮损、溃疡等,贴敷后记录患者反应。耳穴贴压:耳廓酒精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耳贴压在患者心、神门、皮质下、肾、交感、肾上腺等穴位上,轻轻揉搓1~2 min,每天3~5次,以患者酸、麻、轻微疼痛为佳。耳贴夏季1~3 d一换,冬季3~5 d一换。情志引导:《素问·举痛论》记载:“惊源于外,惊则气乱,脉不宁”,表明情绪波动与心悸有一定关系,因此指导患者要保持心态平稳,莫忧思,莫大怒等。必要时可静坐,摒除杂念或通过音乐、阅读等转移注意力,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组持续干预4周。

1.5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对患者典型症状胸痛、心悸、胸闷进行评估。每项1~3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分数高低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②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下降值。专人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干预前后各做1次心电图检查,计算2组心电图ST段下降值。③硝酸甘油用量。比较2组硝酸甘油用量,包括停止使用、使用量减少≥50%。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2组干预前胸痛、心悸、胸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上述指标分值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2 心绞痛发作次数 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下降值2组干预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发作次数减少(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ST段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 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下降值比较 (例,

2.3 硝酸甘油使用量研究组硝酸甘油停止使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 (例,%)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疾病,中医归属于“胸痛”“胸痹”“心痛”等范畴,普遍认为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素问·调经论》记载:“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同涩),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症因脉治》指出胸痹的病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则表示:“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逆耗,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因此,在治疗和护理时应围绕驱寒燥湿、益气活血、平衡情志等展开,并根据不同证候特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干预,从而协调好人、病、证之间的关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7]。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证候属性为切入点,根据不同证型,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综合入手,给予同病异护,如寒凝心脉型,审证求因,考虑其由寒邪入体,寒凝气滞,胸阳不振,血气不畅引起[8]。护理时以宣痹通阳为主,通过肢体保暖、温水足浴、食温阳之物、艾灸等方式帮助患者驱除寒邪,达到温阳通脉、畅通气血的目的,减少因骤遇寒凉而诱发的疾病几率;痰浊壅塞型其痰瘀交阻是病机关键所在,对此研究采取化痰祛瘀、通脉降浊的原则,在给予食补的同时,用蓖麻泥外敷涌泉穴,引痰与瘀滞下行,《本草经疏》强调:“蓖麻能出有形之滞物……”;气阴两虚型通常由气虚阴虚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神思乏力,护理宜补气养阴;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胸有隐痛,乏力心悸、口干盗汗,喜叹息等,在食补上要区别于其他证型,多用行气活血之物为主,并给予情绪调节,避免情志失节,脾虚生湿,气滞或痰阻,致脉络不利,结于血瘀。为了提高活血化瘀效果,还使用活血化瘀药配伍外敷;气虚血瘀型多表现为胸闷,遇劳加重,休息可缓解,因此指导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结合中医特色技术如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进一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达到通窍止痛、缓解病情的目的。中药穴位贴敷选取理气行血、化瘀开窍的药物和膻中、内关、心俞等宽胸理气、通络止痛穴位,共奏调气血、畅经络、除痹痛的作用[9]。耳穴贴压具有宁心安神、通络之功效,而心、神门、皮质下、肾、交感等具有镇静安神、缓解疼痛、祛风除湿等作用,诸穴同用能很好地畅通经络,调理气血。再加上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经的作用,通过耳穴刺激能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抗氧化酶活性,从而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10]。考虑到冠心病与情绪波动有密切关系,根据《备急千金要方》中:“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对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避免了不良情绪所导致的胸疼,减少了肝郁气滞发生[11]。本研究显示,干预后研究组胸痛、心悸、胸闷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下降值亦优于对照组,硝酸甘油使用量中停止使用人数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多模式综合护理对冠心病辅助治疗有积极作用,与刘亚芳等[12]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较常规护理而言,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多模式综合护理对促进冠心病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血瘀心绞痛冠心病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血瘀体质知多少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