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德育要有乡村特色

2023-01-12 09:05徐述霞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

徐述霞

[摘    要]“德育”背景之下,部分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生源较差,投入不足,条件有限,社会复杂,观念陈旧,工作封闭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探索德育新路径,创新德育方式,已成为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初中德育要立足乡村,利用校本课程,增进家乡情缘;利用乡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挖掘乡土文化,丰富德育资源;凝聚学校、社会、家庭三股力量,增强德育实效,发挥班主任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德育,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增进德育效果,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初中德育;立足乡村;乡土特色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现状及成因

(一)部分农村学校生源较差

当前农村初中生源质量较差。小学毕业生尤其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选择到县城中学就读,在农村初中就读的部分是“问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识、动机不强。另外,农村初中生人数多,构成成份越来越复杂,给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条件有限,投入不足

部分农村初中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工作不像教学期末要进行质量检测,德育不能具体量化,多数学校只是敷衍。学校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都放到了教学工作上。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搞教学工作,教不好书的教师搞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初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社会对德育认识不足,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导致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学校虽然每年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社会复杂,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部分农村文化较为落后,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极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部分农村赌博现象严重;二是学校的周边环境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校外摊点偷偷向学生出售香烟、啤酒等商品,游戏厅、网吧也偷偷对学生开放。

(四)观念陈旧,工作封闭

当前,部分农村初中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德育观念落后,甚至有部分教师害怕担责,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受功利思想支配,课堂上单纯教学,从不注重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能推则推,不敢管、不愿管,大大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另外,个别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缺少尊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德育过程中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借教师的身份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在多数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局限于课堂当中,与社会、家庭脱节,正是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封闭性,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协调配合,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最终导致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二、立足乡村,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德育

不可否认,目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令人担忧。但是,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比,尽管在资金、师资等各个方面不占优势。但是,农村独特的生态环境、人文文化、生产文化以及农村人与生俱来的勤劳淳朴、孝顺敬老等传统美德,本身就是丰富的德育教材,是农村学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适当利用,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启迪功效。农村德育要有农村特色,立足农村,认真分析,找准办法,做好新时期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利用校本课程,增进家乡情缘

大自然的绿水青山是农村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地域的自然、人文特色,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农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增进学生与家乡的情缘。

1.开发乡土特色的美育课程

充分发挥农村初中乡土资源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育内容。比如可以以“生活·创造”为主题,进行乡土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美术课就地取材,田野里的玉米皮、高粱杆、稻草,植物的花、叶、果实,小河边的卵石、贝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材料,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开发树叶画、石头画、手工制作等特色美育项目。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秉承“拙亦美”的教学理念,还原生活本质,激发创新火花。学生自由创作,设计出作品后,还要求学生把作品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融搜集、设计、创作、展示于一体,不但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激发了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乡土美育课程的开发,突出了农村乡土特色,使美术课饱含浓浓的乡土韵味。

2.打造乡土特色的实践课程

青少年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有利环境,并通过自然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利用学校周边的庄稼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比如组织开展“走进果园,感受丰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学生还可以利用采摘的成果,制作水果拼盘,和同学、老师共享,综合实践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学生在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这正是农村德育的价值所在。

3.开展乡土特色的影视教育

在观看教育部推荐优秀影片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开设皮影课程、大鼓书课程、评剧课程,作为影视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了解观察自然、生活的方式,学会洞察家乡的变化,影视教育的拓展课程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证明,植根于乡土文化的乡村德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德育资源,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会使乡村德育更富有生命力。

(二)利用乡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乡土文化是培育人文文化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乡土情感和乡土知识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初中浸润于乡土文化中,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文化中的先进因子,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巧设系列活动,激发家乡情怀

依据学校地域特色,组织学生搜索关于家乡名字由来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将搜集来的资料整理成册,并通过举办乡土文化故事会、古诗文诵读比赛,营造出以家乡文化内涵为主题的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知行并重的活动,学生将家乡文化铭记于心,激发了学生对学校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课堂

农村德育可以渗透于各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将乡土知识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打造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课堂。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说我的家乡美”,赞美家乡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可以分享勤劳淳朴的农家故事。美术课上,学生利用美丽的花、形状各异的叶子制作成手工作品;劳技课上,学生学会了种植等劳动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3.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热爱家乡、感恩家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村庄存在的问题,并研讨解决办法。组织学生为村庄的农产品设计广告词,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物产。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了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提升了学生素质。

(三)挖掘乡土文化,丰富德育资源

作为农村初中应深入发掘区域乡土文化,构建生活与德育之间的联系,让生活与德育相互渗透,使德育散发出浓郁的乡土芬芳。

1.以地域为载体,拓展德育资源

学校可以精心选取让学生引以为豪的家乡风物,采用实地考察与地方专业人士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将情感教育、知识教育延伸到校园之外,融入生活之中。比如笔者家乡是名人李大钊的故乡,清明节组织学生去李大钊故居参观,听讲解员生动讲解李大钊的典型事迹,家乡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校以地域乡土文化为载体,选择历史上出生于当地的名人的相关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领学生感知家乡文化的底蕴,拓寬学生的视野。活动后鼓励学生写下感悟与收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2.以生活为背景,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处在一定的地域乡土文化之中,乡土文化特有的差异性,植根于深厚的生活教育土壤,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资源。如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古迹调查研究,首先自主查找资料,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合作交流,拍照、制作ppt,完成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学校举办征文、书画展、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3.以学科融合为依托,增进德育效果

乡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多元的,学校通过开展系列乡土文化活动,使学生创新的触角更加灵敏,并延伸到各个学科。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李大钊故居后,鼓励学生调查李大钊家族历史,给李大钊故居写导游词,此活动把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凝聚三股力量,增强德育实效

实践证明,农村初中的德育更要注意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把德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共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德育不能只靠课堂教育,更需要实践行动。这就需要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改变单一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受到更大的教益。学校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引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锻炼生活的本领。有调查显示,经常参加敬老院慰问活动的学生,比不参加此项活动的学生更富有同情心、爱心。长期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在家能体谅父母,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外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可见,社会既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在实践中成长的第二课堂。

2.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德育实效

部分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家庭教育上缺乏理性认识,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情,学生犯错,多数家长要么拳脚相加,要么置之不理。不少家长进城务工,把学生留给隔代人照顾。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当学生出现问题,老师必须调查学生的成长环境,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五)发挥班主任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班主任是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的桥梁,在初中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初中班主任更应适应时代发展,转变德育观念、调整德育目标、探索德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班主任要转变德育观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智轻德”,尤其是在当下的农村初中,中考升学率还是评价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标准,导致德育工作落不到实处,德育效果不好。因此,要增强农村初中德育效果,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转变班主任教育观念。重智轻德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班主任要认清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班主任还需要明确德育工作需要靠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从而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2.班主任要调整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规定着德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正确调整德育目标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及时调整德育目标:一是从以往重智轻德转为德智并重,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服务社会;三是要培养学生应有的心理素质,包括耐挫意识、自强自立意识,树立理想信念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及竞争与合作意识。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确立初中阶段的具体德育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制定德育内容。

3.班主任要讲究德育方法

立足农村广阔的天地和农村学生质朴的天性,要增强德育效果,班主任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农村生活实际,积极改进德育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德育,使德育更具有直观性。另外,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用真诚的情感、真实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以期对学生道德品质产生积极作用。班主任还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敬老院慰问、青春夏令营等各种有益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一种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既要有家长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要有朋友般的平等沟通。农村初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从农村实际出发,增进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桂北乡村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发与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27):55-57.

[2]赵莹颖.乡村小学“线上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教育,2020(47):53-58.

[3]段冬梅.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9(9):38-40.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
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分析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塑造阳光心态,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