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负责,与学生结伴走向远方

2023-01-13 08:55吴爽
教育家 2022年52期
关键词:教育家语文课生命

吴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于今年秋季开学正式施行,新课改针对语文学科学习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更加注重扎实基础知识以及知识量的积累。

语文,何止是“语文”?北京市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连中国认为:“学好语文,可以为人构建心灵空间和精神空间,有了空间,孩子将来才有回旋和再开掘的余地,有空间才会有成就。”连中国所著的《语文课》中强调:语言文字,是语文的皮儿,透过这个皮儿,里面的馅儿是觉解生命。

语文课,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

学生,学语文可以学什么?

本刊记者与连中国的对话由此展开——

语文课:构建优美而高贵的精神内核

《教育家》:您曾说:“教育,很重要的价值是帮助孩子构建他们心中优美而高贵的那个精神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您认为语文课应当如何帮助孩子构建其“精神内核”?

连中国:构建的途径重要的有二。

其一,不能仅仅将语文课作为知识课。需要我们破透文字,不能破透文字,你便永远与作者的精神内里相隔膜,自然也就完成不了所谓的精神交换与精神建构。这是因为破透文字而来,所以来得自然、深入、内在、持久。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随便一看,也能感觉到所谓的“狂气”,但这还是非常表面化的,甚至可能是误解的。读李白,并非帮助我们增加世俗社会里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狂气。李白的“眉”本是高扬的,“腰”本是直挺的;“眉”与“腰”是心性与气骨的代表。“摧”不等同于“低”,“折”也不等同于“弯”;“摧”与“折”反映出来的是权贵对人心性与气骨一种严酷强大的威压与破坏。面对权贵,李白山岳般的心性与气骨昂然而出轰然而起!扬眉立腰,睥睨王侯!梦游天姥山,梦醒之后,他再一次决定要将自己精神的世界投放到雄峻多奇的山水之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其间核心的理由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罕有的声音,故而响彻千古。沿着文字,不断地遇到,是构建“精神内核”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二,构建“精神内核”,是个系统化、系列性的过程,需要诸多丰富、生动、有效的细节。建构并非说教。因此,帮助孩子构建其“精神内核”离不开一节节语文课的树立。

《教育家》:谈及语文课,您提出“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请问该如何理解“成熟”和“天真”?

连中国:所谓成熟,是指我们师生在生命的成长里,可以不断触及远方,在更辽阔的世界里形成内在真实的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走向成熟,是强调渐进性、突破性、超越性。

“再次天真”意即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去体认并自觉去保持人类纯挚、真实,出于人类美好天性、最初的那种完整可贵的对世界的状态。这个“天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遭受损毁,但我们或许并未察觉。当我们不断走向“成熟”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进一步感知到“天真”的可贵。走向真实意义的“成熟”,可以帮助我们警惕并自觉剔除那些损毁“天真”的东西,故而曰“再次天真”。这次重返,比当初的状态,会更加内在与自觉。

《教育家》:在谈到课文教学时,您说“讲谁,就把谁放在心里捂热,就是把他从字里唤出来,就是让他的精神华彩须眉可见,栩栩如生,就是‘人’出來而文字退后了……”。对语文教师而言,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捂热”?

连中国:需要三方面条件:第一,真诚地对待自己,这并非易事,是世间的大难事也;第二,用自己的生命反复去体量别的生命,以生命待生命;第三,朝思暮想,不断揣摩,像爱一个人那样,“衣带渐宽终不悔”。

《教育家》: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在平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拥有丰富真挚的情感。关于写作,您指出“心和脑没有到的地方,笔就不会到”,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抵达更广袤的“远方”?

连中国:所谓“远方”,就是心和脑都要到的地方。心到,指的是情感的到达;脑到,是思考的到达。这其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以更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需真实思考,不能假装思考。人文问题,或者说涉及“人”的问题,一定需要情感与理性内在深度的关联与结合。

要想达到“远方”,首先要出发的就是你的内心,要能放下,敢追求,要豪迈。要想达到“远方”,你需要经常能听到你内心的声音。那种声音,在启发你该去向哪里。

语文教师:改变人,然后改变语文

《教育家》:适当的批评是学生成长之需,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近年来,教师因语言暴力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甚至酿成悲剧的事件不时发生,令人痛心。您说“教育是帮助孩子诞生一个又一个希望,而不是为他们制造一个又一个困缚”,关于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您呼吁渴盼“最人文的批评”,怎样的批评才具有“人文性”?

连中国:首先,具有人文性的批评是不经意的,在学生不知道的时候,就已经自然而巧妙地发生了,因为已经将批评变成了点拨、将批评变成了启发。批评最核心的魅力是防患于未然,而非事后的惩戒。其次,具有人文性的批评有三个境界:其一,有趣味;其二,深入浅出、扣住本质,说理巧妙;其三,有回旋,有咂摸,值得师生反复品味与耐心体悟。

有的时候,批评学生就是批评教师自己,有些问题,学生或许还未意识到,教师并不比学生更高明,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祛蔽的过程。学生有的错误,或许是人性的通病。对此,我们相互鼓励,共同面对人类的生命之困。

《教育家》:您主张要通过推动并提升学生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发展,帮助学生发展分数,仅仅通过不断加长学习时间、不断加大试题训练的数量与力度,实际是与“教育”背道而驰,语文教师当“改变人,然后改变语文”。很多学校、许多教师对此深感认同,但也有些教师认为在现实层面实现这一教育理念“谈何容易”。对此,您认为教师应该怎样实现这一教育理想?

连中国:当然不容易,正是不容易,才更值得思考与实践,教师应该为自己、为学生闯出一条获取分数的新路来。不认同,就该“闯”,而不是“捱”。

面对一时不可改变的,静待时日,缓步图之。教师在不自由中,便愈是能够深度感觉到不自由带给人的损害,就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自己与学生着想,加倍珍惜那些“自由”,努力去创设一些“自由”,尽量不给学生带来违背教育教学核心规律的“不自由”。教师不能既是不自由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学生“不自由”的制造者。

优质的备考,往往需要更开阔的碰触与思考,我们是否已经被考试彻底擒获;如若没有了考试,我们可还会上课?摆脱了考试,我们是否可以独立地站起来?当我们与考试平起平坐的时候,考试才能与我们平起平坐。当我们不再对考试仰以鼻息的时候,考试才能以平等的眼光与我们对视。

《教育家》:据了解,您的学生毕业多年后常对您的语文课堂念念不忘,有毕业生在给您写的信中饱含着对语文课堂的怀念,更感念您燃烧起他们生命成长的光焰,无论他们学文学理,对文学对写作和阅读都充满着热爱。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同样令当下的新青年语文教师憧憬。结合您的教育实践,您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哪些建议?

连中国:我着重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生命的探寻中,追求好课。上课,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程序性的活动。更真实意义上的好课,是教师在自我生命的不断探求中上出来的。教师自己走到了那里,教师的课才能走到那里。在教师自我生命的探索过程中,才可以祛蔽,才能与那些重要而深广的东西,渐渐靠拢,步步逼近。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好课诞生的根本条件之一。第一等的好课是撞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是“练”出来的。好课都不是单纯在讲别人,每一节好课里都有一个真诚求索的自己在后面“站”着。

第二,在做教师的生涯中,一定会有很多琐事、任务,但不要忘记去感受、理解、关注、解决最真实的问题。

第三,在深度的进入中,去读书。教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一定抓住几本好书,有深度地读。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必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让那些伟大的书页漫过我们现实有限的头顶。

《教育家》:您在《语文课》一书中写道:“我渴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冲出我们具体的身体,冲出窄窄的现实,冲出小小的教室,冲向无限浩渺的茫茫宇宙与惊心动魄的人类历史,冲向人类的未来;然后,再凝聚住他们,让他们同早晨蓬勃明亮的阳光一道前来,深入我们日常小小的教室,照亮桌椅及存在于那里的一切生命。”就您的教育实践来看,您认为当下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面临哪些困境?若要成长为这样的教师,关键何在?

连中国:在现实中,教师并不轻松,会有各种各样与教学不相关联的“任务”。一方面,不少教师,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在各种忙忙碌碌中,渐渐失掉了理想、心志与真知灼见。工作,就是“应对”。“应接”已是“不暇”,遑顾其他。

另一方面,教师的周边会有各种各样的“目标”,要求并等着教师去落实、去实现,教师在不断完成与不断“满足”那些目标的同时,渐渐地逢迎化、平庸化、现实化、机械化……为了所谓重要的东西,渐渐丧失了当初被我们倍加珍视的更重要的那些东西。

一位好老师的内心,是要有一定“余裕”的,这样你的教育教学才能具有优美的弧度。优美的弧度,对人对己,都是重要而宝贵的内容。

不要被碎片化,努力保持“完整的”自己、最可宝贵的自己。凝住心魂,贯注于课堂,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与学生结伴走向远方。

学生:心中不能只装下“现实”

《教育家》:当下,孩子们面对的诱惑很多,特别是疫情之下,不少学生在家上网课,缺乏对自我的管理,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影响学习成绩,更有害于身心健康,这让不少家长倍感焦虑。有家长选择强制“切断”孩子与网络游戏的联系,收效甚微,甚至导致亲子矛盾激化。您说过“管理自己的核心就是管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对孩子的教育,“理顺”则更为根本和重要。对此,在教育实践中,您对家长有哪些具体建议?

连中国:我最核心的一个教育观是努力培养一个相对完整、健全的生命主体,我个人偏狭地以为我们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为师生的生命成长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我努力地与学生一起上好一节节语文课,也是期待一个独立自主、富有主见、敏锐多思的生命主体出现。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奋进的过程。

每个人,都在路上……如若能在更内在的意义上,理解这一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少一点炽烈的焦虑?有缺点的何止是孩子。舒缓,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然,舒缓,并非易事,特别是当前疫情之下。

其一,磅礴社會构成的“宏大”焦虑,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出谋划策便可以得到彻底完美的解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玩网络游戏,未必是孩子最“坏”的缺点。我们太习惯于用同一个外界赋予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孩子了。这种赋予,已经成为我们内在的自觉。成人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些网络游戏玩一玩?适度玩一玩,恐怕也并非坏事。

其二,世界很大,网络游戏真的就是最好玩的事吗?我们何以去迎接、去创造我们该有的那个“世界”,值得深思。

其三,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的“神秘力量”,发现这些力量,激发这些力量,是我们成年人重要而富有价值的使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走相同的一条路。这个世界需要诗人、漫画家、旅行者、玩家……甚至需要很多不太“着调”的人,因为,囿于我们的眼光,还有许多未来的职业并不为我们现在所知晓。当我们渐渐帮助孩子发现他那些独特的神秘力量的时候,我想网络游戏不在话下。也说不准,他的“神秘力量”就是网络游戏。

《教育家》:在网络舆论场信息爆炸的当下,您倡导应该关注真爱那些暗淡甚至漆黑的然而高贵的生命——“他们在命运的戏弄中苦苦挣扎,没有光环,没有光亮。他们生活在凄风苦雨、辗转沉沦中,没有淡息自己心头的温热与愿望”;您也强调“我们理解人,关注人,不能靠别人或媒体一时的光亮。我们要为自己的心掌起灯,用自己的灯照亮一切应该被照亮的生命”。在您看来,中学生怎样才能做到“不为喧嚣遮望眼”、持有生命的定力?

连中国:这不仅是中学生的问题,这是师生共同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

对于中学生而言,遇见一个好老师至关重要;如果,遇不到好老师,有优秀的父母亦可;如果都没“遇见”,那就真诚地阅读与思考,你或许一下子达不到“不为喧嚣遮望眼”“持有生命的定力”的程度,但生命是不断沉淀与不断促成的过程,有一天,你会渐渐感觉到你秋日般成熟的气息,你会渐渐构建你的看法与定力。你会渐渐地摆脱庸见,独立而富有价值地决定你自己的道路与方向。

命运里有很多我们始料不及的部分,努力把握好他们,静心以待,诚对生命。

《教育家》:在新华网的一项调查统计中,54%的“95后”选择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曾引发轩然大波。有声音认为“与以往相比,现在学生的理想更现实”,而您曾在《语文课》一书中写道“心中若只能装得下现实,恐怕就什么也装不下了”,请问怎样理解“什么也装不下”?

连中国:曾几何时,结婚最重要的彩礼是缝纫机与自行车,“缝纫机与自行车”就是最具体的现实。

走进学校,绝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我们的中学、大学不能都办成技校。有些内容你在学校里没学过,后来你也可以学得会。有些内容,在你的青春成长过程当中,在学校里,不曾遇见过,恐怕你一生再难遇到。这就是学校之于我们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你的眼睛里现实装得多了,未来还能装得下多少呢?你的眼前具体装得多了,那些一时无法用肉眼看到的价值还能装得下多少呢?过早地步入狭隘孤陋的“现实”,也就是我们拒绝“浩渺云端”的开始,也就由此断绝了我们长足的、更高级的发展。

连中国

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四中首届人文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北京四中首届道元班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免费师范生培养兼职导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指导教师。曾获“全国语文报杯课堂大赛”一等奖。

出版的教育教学专著有《唤醒生命》《语文课》《语文课Ⅱ》《语文课III》,主编并撰写了《如何有章法的读透名著:整本书阅读指南》。

猜你喜欢
教育家语文课生命
教育家与儿童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津派教育家成长
教育家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