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梧桐满城绿

2023-01-15 20:57贺震
绿叶 2022年5期
关键词:法国梧桐法桐梧桐树

◎贺震

有一种树,看到了就会想起一座城。这树,是梧桐树;这城,是南京城。

如果说南京的绿化是全国第二,可能没有哪座城市敢说自己是第一。

南京被称为“人文绿都”,是一座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城市。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南京的绿化水平无疑是排在最前列的。当然,南京有这个底气。树多,是南京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南京到处都是树。无论是城区的紫金山、九华山、清凉山、狮子山,还是城郊的幕府山、栖霞山、牛首山、将军山、汤山、老山、青龙山,无不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无论是城市中车流如潮的大马路,还是纵横交错的小街巷,道路两侧无不站立着一排排参天大树。安于江南,依偎长江的南京树木数量多,品种也多,仅城区常见的行道树就有雪松、水杉、香樟、银杏、栾树等数种,但整个南京城里最多的还是梧桐。

在万千树种中,梧桐树并非最美。它既无白杨的秀拔,也无杨柳的妩媚,更不及胡杨的坚韧,但梧桐树却比它们更适合生长在繁华都市。南京人爱绿爱树,尤爱梧桐树。

春萌新绿秋染落叶,夏带清凉冬送暖阳。梧桐大道,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亮丽的风景线和绿色名片。这些年来,南京之所以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等荣誉,梧桐树功不可没。

春天来了,梧桐发出新芽,整个城市渐渐充满生机。及至夏天,梧桐宽大茂密的树叶使整个城市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一条条大道,两侧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在空中握手,浓荫如盖,遮天蔽日,好一个清凉世界。车行道中,犹如驰入了一条被绿叶覆盖的隧道;三伏天出门不用打遮阳伞,人行树下,仿佛走在连绵不绝的遮阳长廊下,别有一种清凉的浪漫。如遇小雨,也无须打伞遮蔽。到了隆冬时节,梧桐脱下一身盛装,让人们尽情享受冬日的阳光。

历史上,夏天的南京酷热难耐。而近几十年来,因为梧桐的撑天巨伞,把炎炎烈日挡在树梢之上,大大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更加向往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南京的梧桐树在降尘、降噪、固碳、制氧、改善环境方面的巨大贡献愈加凸显出来。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撩人心弦的秦淮风情,不是雄伟的明城墙,也不是古色古香的夫子庙建筑,而是道路两旁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南京的梧桐树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世上竟然有这么美好的梧桐大道、这么美好的城市!然后,我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在梧桐树下开启了美好的生活。

肇始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是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走出来的。说起梧桐,我们便会想起《诗经》,想起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想起李煜的《相见欢》,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读古代诗词,我们经常遇到梧桐。在古诗词中,梧桐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品格。“凤栖梧桐”“凤凰择木而栖”,高贵的凤凰啊,非高洁的梧桐不栖。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琴”,其中之一为东汉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焦尾”琴。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地有人烧梧桐木做饭时,蔡邕听到被火烧着的木材发出异常巨大的声响,赶紧抢救出来,做成了一把琴。此琴声音十分动听,但因木头的尾部被烧焦了,便称此琴为“焦尾”琴。

古代诗文中的梧桐,蔡邕制作“焦尾”琴的桐木,究竟是何树木呢?有的说,现在那些春天开着紫色花朵的泡桐,便是古典的梧桐;有的说,本土的青桐才是古诗文中的梧桐。然而,青桐现在很少见,只记得我在阜阳老家读小学时,在正午小学的院子中见到过一棵。如今几十年过去,不知那棵青桐还在否?

可以肯定的是,古诗文中的梧桐不是现在南京人称之为“法桐”(法国梧桐)的梧桐树。

古代的南京最多的是柳树,这在唐诗中有过很多描述。民国以前的南京文化中,是不含有梧桐树的。

南京的法桐最初来自何处,素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外来物种;有的说,是来自我国云南的本土物种。为了弄清法桐的身世,我查阅过一些资料,专门请教过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但并未得到确切的答案。

虽然南京法桐的身世悬而未决,但既然称其为“法国梧桐”,总是与法国或法国人有些渊源的。

1872年,法国传教士倪怀伦在南京石鼓路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在路边种下了南京历史上第一棵梧桐树。春夏之交,这棵树的树枝上会结出一串串状如铃铛、两只一组的球果。

这是南京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棵法桐,也由此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的历史。

1900年,法国人在上海法租界广种这种树。一些国人认为它和中国的梧桐相似,又是法国人种植的,就把象征浪漫、时尚的法国和中国传统意境里的梧桐树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法国梧桐”这一名词。随着南京行道树的广泛栽种,“法国梧桐”的名字也流传开来。

前些年我去法国,特别留意了巴黎的行道树。巴黎市区的道路两旁几乎没有什么树木,埃菲尔铁塔下的战神广场及其他一些广场和郊区,倒是有一些与南京法桐同一品种的行道树,但无论是长势还是数量都比南京差远了。在德国、意大利等地,我也看过相同的树木,也都与南京高大的梧桐相差甚远。

100多年过去了,当年倪怀伦传教士在南京种下的那棵小树苗已成参天之势,粗壮的树干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过来。1998年,南京园林部门进行古树普查,这棵具有历史意义的参天古木,被挂上了“001号悬铃木”的牌子。有关部门没有使用“法桐”或“法国梧桐”的名称,可见,官方命名是很严谨的。

“悬铃木”,真是好听而又形象、文雅的名字,但其知名度远不如“法桐”。其实,南京的“法国梧桐”,学名是“二球悬铃木”。从植物学来说,二球悬铃木和梧桐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树种。习惯成自然,时间久了,人们就这么叫开了。

我不是搞植物研究的,为了表达方便,也就使用约定俗成的称呼,姑且称二球悬铃木为“法桐”或“法国梧桐”吧。

推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树。南京这片土地似乎特别适宜法桐的生长。法桐在南京落地后,迅速生长,密集而宽大的叶片很快成荫。这种享有“行道树之王”美誉的树木,为六朝古都增添了不少魅力,也深得老百姓和众多名人的喜爱。

南京的街道为何广种梧桐?这源于90多年前的一项“首都计划”,那也是南京建城史中最具影响的一次规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着手引入欧美的城市规划理念及市政建设经验打造新国都。设计过清华园、金陵女子大学的美国建筑师墨菲受聘主持制订“首都计划”时,引进了“林荫大道”等新概念。1929年公布的“首都计划”,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公园与林荫道占全城面积的40%。设计者们希望通过道路两旁大量的行道树,衬托出南京城的美好。由宋美龄担任主任的“首都绿化委员会”,选定法桐作为南京的行道树。此后,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在南京种植法国梧桐。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政府遵从先生的遗愿将其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后,须由下关码头转运至中山陵。为迎接孙中山灵柩,时任“南京特别市市长”的刘纪文主持修建了一条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的迎榇大道,沿途各段被分别命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陵园大道),道路两侧种植法桐作为行道树。1929年6月,孙中山灵柩由下关码头移至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时,沿途两万多株法桐已绿叶如盖,好似为中山先生护灵。

除孙中山灵柩经过的大道外,那一时期南京还在市内的其他主要道路种植了大量法桐。国民政府还将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蒋介石也偏爱法国梧桐。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期间,蒋介石曾大手笔购得两万棵法国梧桐,遍种南京街头。每逢植树节,蒋介石与夫人会在南京种植梧桐树以纪念孙中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首任市长安排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在南京种植。1953年,南京市民响应政府号召掀起了植树热潮,在全市600多条大小道路上,栽种了近10万株法桐。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栽种法桐。现在,这些法桐都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珍贵的南京文化遗产。

目前,南京老城区内保存完好的林荫大道有20余条。在这20余条林荫道中,最有气势、保存最完好的当数黄埔路、解放路和陵园路、灵谷寺路。

在陵园路的一侧有一座被当年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誉为“远东第一别墅”,承载着宋美龄人生传奇的美龄宫。陵园路的走向恰如紫金山胸前的项链,而美龄宫则是项链上那颗瑰丽的挂坠宝石。大道两旁和环护美龄宫的法桐,赋予这枚项链以鲜活的生命,使之随着季节的变化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每年进入初冬,季节为梧桐树叶再次加重油彩,紫金山胸前那枚项链益发美艳起来。随着近年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普及,人们得以以飞鸟的视角背负青天俯瞰大地的美丽。因而,由陵园大道和美龄宫所构成的紫金山项链,一到秋天总是年复一年地惊艳着网络。

随着近年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普及,人们得以以飞鸟的视角背负青天俯瞰大地的美丽。因而,由陵园大道和美龄宫所构成的紫金山项链,一到秋天总是年复一年地惊艳着网络。

护树

20世纪80年代,南京第一轮城市改造前,道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茂密枝叶,福佑着南京人的美好生活。在那电扇和空调甚为稀罕的年代里,南京人对“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也由此生发出对法桐的感情:法国梧桐树之于南京,犹如大熊猫之于中国。

时代的车轮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机动车的增多,南京的道路拥挤起来,人树争地的矛盾显现出来。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看来,道路两侧那一排排法桐日益碍手碍脚,限制了城市的发展。1993年前后,政府将中山南路四排高大的法桐砍成两排,接下来中央路与中山北路的法桐也被砍掉两排,快车道得以增至六车道。随着道路拓宽改造等工程的启动,不少道路上的法桐纷纷遭到砍伐或被移走,南京的法桐数量日益减少。其中,栽植于民国时期的法桐,就被砍去3000多棵。

中山路是当年为孙中山举行“奉安大典”迎榇大道的一段,曾经也是法桐最多的道路之一。早前,中山路上共有六排法桐,中间隔着一条快车道和两条慢车道。2000年,南京开始修建地铁1号线,为了给地铁让路,六排法桐被砍去了两排。虽然2006年进行了补植,但这条曾让南京人引以为豪的“绿色长廊”已很难恢复昔日的雄姿。

枝繁叶茂的法桐不仅是南京亮丽的风景,也是南京人对这座城市归属的精神寄托,人们对法桐普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法桐的命运牵动着南京人的心,不少市民通过拨打政府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砍伐法桐的不同意见,民间自发的护树运动渐渐兴起。

随着南京地铁3号线的开建,保护法桐的行动达到了高潮,形成了“南京梧桐树事件”,并催生了我国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新名词“绿化评价”,简称“绿评”。

2011年3月初,南京市为建设地铁3号线与10号线,决定砍掉或移走数百株有七八十年树龄的法桐。此举引起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

有的市民自发地给主干道沿途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有的市民自费印刷保护法桐的车贴向社会各界赠发,有的老师带着小学生一起为法桐作画、拍照。市民的护树运动一时成为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热点。

在那电扇和空调甚为稀罕的年代里,南京人对“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也由此生发出对法桐的感情:法国梧桐树之于南京,犹如大熊猫之于中国。

这场完全发起自民间的护绿运动,引起了官方重视。市政府顺应民意,随之出台了《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树木移植保护咨询规定》。护绿新政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涉及绿化保护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前实施公众参与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对工程项目绿化保护进行咨询把关;二是重大工程试行“绿评”制度,使“绿评”与环评、安评、能评一样成为重大工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在对全市古树名木建档保护的基础上,开展行道树普查;四是建立绿化志愿者队伍;五是加大补绿增绿力度,确保全市绿量逐年增加。

原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俗称“环评”,系由环评机构针对工程对水、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不通过有审批权的政府环保部门审批,则工程不能开工建设。按照环评规范和多年惯常做法,环评中不包括针对工程涉及的树木移植的评估。南京“绿评”制度的出现,补上了工程环评制度的缺项。按照“绿评”规定,南京市住建委会同市城管局、园林局、规划局、公安交管局,在全市重大工程实施“绿评”。“绿评”制度首先在地铁3号线施行。南京成立地铁3号线“绿评”咨询小组,采取公开听证的方式进行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建设工程相关设计方案、工程建设对绿化的影响,以及古树名木行道树的移植保护方案等。咨询小组人员由园林、建筑、结构、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组成。市民通过拨打12345政务热线或指定邮箱报名,市民代表从报名者中产生。

“绿评”的横空出世,是南京人民护树护绿的一项制度创新。“绿评”制度的实施,使南京的梧桐树有了一道护身符。

最后,民意战胜了原有的规划,南京市政府决定“工程让树”,圆满的结局令人欣喜。

治絮

就像人有优点,也会有缺点一样,法桐在给市民带来清凉树荫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

杨树、柳树、法桐的毛絮,是令南京人头痛的“三大絮”。每年四五月,是植物扬花授粉的时节。此时,法桐开始发芽焕绿,球果成熟开裂,果毛随风飘落。尤其当气温达20℃以上,风稍大些,“毛毛雨”就十分严重。空中,果絮飞舞;地面,果絮堆积。果毛本身并不含毒,但漫天飞舞的毛絮会眯人眼鼻,诱发少数敏感人群的鼻炎、咽炎、皮肤过敏,甚至哮喘等病症。秋天时节,也有一阵阵的“毛毛雨”飘落。“毛毛雨”之苦,让不少南京人对法桐既爱又恨。

为降低杨树飘絮影响,南京从2017年底启动了杨树更新改造计划,分三年在重点地区换树,将主城区11300株杨树更换成了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的“三化”树种。

几十年来,南京园林部门对治理法桐飘絮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尝试。像杨树更新一样,大规模替换法桐的想法,首先被否决。专家们研究提出了嫁接改良、高压水枪冲刷、鼓风机鼓风、冬季高位修剪、长竿高速旋转刀片切割、中药根埋等多种方法。经过反复尝试和探索,否决了嫁接改良等手段,形成了由“夜间吹絮、修剪控絮、预报防絮”构成的果絮综合治理模式。从2019年开始,每到果絮飘飞期,园林部门于夜间使用高射程喷雾机治理果絮,利用喷雾机大风力和带水雾的功能,将成熟快要脱落的果絮事先吹落。同时,园林部门发现喷洒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悬铃散”是个好办法。其技术机理是通过抑制法桐花芽分化,导致花序球败育,减少法桐结球,进而达到减少飘絮飞毛的目的。2015年以来,南京每年都对城区主要道路法桐进行喷洒治理。通过综合治理,一些路段,果絮飘飞量减少了50%~70%。

在治理飘絮影响中,南京标本兼治、双管齐下。2017年春,市绿化园林局与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开发的“法桐飘絮预报系统”上线运行。通过几年的运行改进,预报系统日趋完善。如今系统对城区主要道路和大规格法桐较多的75条道路法桐果毛飘絮情况进行播报和预报,市民可通过南京绿化园林微信公众号、市绿化园林局官网、江苏气象微信公众号查看飘絮预报系统,了解当前位置或某条路段的实时飘絮情况和未来三天的飘絮预报,以科学规划行程。这个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有效地减轻了以至避免了飘絮对出行的影响。独具南京特色的法桐飘絮预报系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虽然法桐飘絮给市民生活和街道环境卫生的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在一年中毕竟只是短暂的。南京人对法桐想得更多的,是它给城市带来的益处,因此总愿意原谅、理解和宽容它们。

从民国初年到现在,历经近百年的沧桑岁月,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已成为南京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融入了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刻入了南京人的记忆情感,演变为了南京城市文化的经典符号。

满城梧桐满城绿。法桐,南京街头一道绝美的风景;法桐,六朝古都因你而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法国梧桐法桐梧桐树
法国梧桐
雨中的梧桐树
行道树
敬仰一棵法桐
敬仰一棵法桐
法国梧桐不是梧桐
梧桐树下
第九届法桐节山东济宁开幕
让人又爱又恨的“法国梧桐”
那棵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