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
——临淄齐国故城

2023-01-15 00:46许志光
殷都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临淄故城齐国

许志光

(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山东 桓台 256400)

众所周知,齐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是先秦时期我国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是我国东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国后随着齐地考古工作的日趋丰富和齐文化研究的深入,近年逐渐认识到齐国始封建国之时的西周时期,因沿其夷俗,使齐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强立于诸侯、争雄称霸,被司马迁《史记》称为“泱泱大国”。而工商经济的繁荣和发达,其商贸活动必然有广大的时间和空间,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至迟自春秋战国时期始齐国都城临淄已发展成为国际商贸城市。其商贸活动西可至中亚和欧洲,东至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已成为东亚经商和文化中心,齐国不仅是汉代丝绸之路“丝绸”商品的主要供货地和重要源头,临淄齐故城也是我国最早的名符其实的国际商贸城市。下面我们将以新的考古资料为主,结合文献和前贤研究成果,从齐故城的规模及修筑过程,早期贸易商品,欧亚商贸交流的考古发现和早期商贸之路予以论述。不确之处,敬请指教。

一、临淄齐国故城的修筑、扩建与复原

(一)临淄齐故城的修筑与扩建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是周初分封姜氏齐国所建诸侯国都城。它的早期修筑当于“古城”相关。古城是齐故城东北部的一古老地名,由今齐都镇仁和、义合、田家、东古四村组成。在近四十年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思考中,近年才认识到“古城”是齐故城最早建城的地方。

今临淄齐故城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在全国先秦时期城市建设中独具特色、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商贸都市、有古罗马之称誉,也是齐国城市文化研究的中心。大家知道,今齐故城内最早的文化堆积和出土器物多见西周中期,尤以战国和汉代最为丰富,此与史载西周中期齐献公迁都临淄的时间基本吻合。且所见西周时期遗迹和遗物均出土在今以故城东北部的东古,河崖,阚家村附近,证明此地应是齐故城最早的活动区域。近年齐故城内的考古工作证明东北部有城址,面积约50-60万平方米。此城的建筑时间当在齐献公迁都临淄之时。也就是说,此城是今齐故城内最早建筑的城址,时间可早至西周时期。因该城的建筑年代要早于大城,故称其谓“古城”。

近年的考古工作进而证明齐故城春秋时期逐渐向南扩建,今齐故城东南部多见春秋时期齐国作坊遗址可证。因今见齐故城西部(临淄—古城公路以西)迄今未见早于春秋时期的遗迹,是证今齐故城西部为战国早期田氏齐国所建,使用至东汉时期。齐国统治中心也由东北部的东古、河崖一带迁移至西南部俗称“金銮殿”的桓公台一带。由此证明,临淄齐国故城自西周中期齐献公(公元前851年迁都此地)始建城邑,至战国早期完成大城建设(公元前300年前后),先后历经了约400-500年时间(图1)。临淄齐故城作为齐国都城长达600余年,也是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开放、包容、实务的齐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张光明:《齐国腹心地区商周时期古城古国的考古学研究与思考》,《管子学刊》2018年第2期。。

图1 临淄齐故城历代修筑扩建示意图

(二)复原后的东方商贸大都会——临淄齐国都城

前所论及,仅是考古勘探中的临淄齐故城。时过境迁,星转斗移,2000多年前的齐故城早已湮埋地下,成了著名的“地下博物馆”。近百年来我们利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经考古勘探试掘,基本了解故城的修筑及扩建过程、规模及城门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分布情况。要真正复原先秦时期如此规模宏伟、繁华的商贸城市的盛况,还需参考文献记载,可形象直观的再现这座东方商贸大都会的盛景。

众所周知,临淄齐都城始建于西周齐献公时期(公元前851年),该城址今位齐故城的东北一偶的今名 “古城”之地,东西宽8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一小城。城内布局及当时情景因文献缺失,今还不得而知。

春秋战国时期的临淄齐国都城,我们可参考《战国策·齐策一》载苏秦言:“临淄之中七万户,……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文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襟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秦汉时期后齐时代的临淄齐国都城,作为诸侯国都城和郡治所在,繁华亦然。《汉书·齐悼惠王世家》引主父偃语:“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

上述文献记载描绘出了一个形象逼真、文化发达、经贸繁荣的临淄齐国都城繁荣景象。故城内分区居住着:王公贵族、手工业者、文化学者(包括艺人)和商人(包括欧洲、西亚“波斯”商人)。好一座规模宏伟、文化发达、经贸繁荣城市。城内制陶、制玉、冶铜、冶铁等手工业作坊,热火朝天。中原、东亚、西亚、欧洲商人来往熙攘,交易店铺林立,日进百金的东方商贸大都会。难怪我国著名的战国史学家杨宽教授在他写的《战国史》一书中赞誉道:“这是多么热闹的一个商业城市啊!”

二、早期贸易商品

由齐地考古发现证之,居住在我国东方的东夷先民自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约10000年左右)就已开始烧制陶器,是我国较早开始烧制陶器的民族之一,此与纺织术的发现可列为早期文明的发明,此为世界人类早期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知早期的贸易商品除纺织品外,还应有漆器、陶器、盐、玉器、铜器等,其中包括纺织术、制陶术、冶铜术、制盐术和玉石制作术等技术向东亚日本、朝鲜地区的传播。

(一)陶器

齐地最早发现陶器是在山东沂源扁扁洞和黄崖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由其特征可知器形为红褐夹砂粗陶釜和钵,时代为后李文化早期,距今已有10000年左右(图2)。其后在北辛文化时期出现三足器。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彩陶和黑陶,特别是鬶形器独具东夷文化特色(图4)。龙山文化时期创造成功“蛋壳黑陶”,达到原始制陶最高峰(图三)。相当于夏朝的岳石文化时期出现泥质磨光黑陶,商代开始出现绳纹陶器。制陶的品类、用途愈多,则生产规模和生产量愈大。大汶口文化时期制陶已成为专门的手工业部门,生产的陶器除作为日用品外,还制作祭祀用陶,如陶塑、陶鬶等;也生产酒器,如杯、壶等;制陶业内部已有了专业分工。以上制作的陶器,因生产量大,有了剩余产品,至夏商时期,陶器成为早期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故又多为交换所用的商品。又因其发明时间早、制陶技术高,制陶技艺很早就作为先进技术传播至东亚、甚至中亚地区,成为早期世界文明的标志之一。

图2 临淄出土后李文化夹粗砂釜形器 图3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 图4 龙山文化红陶鬶

(二)玉器

齐地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玉石器制作已很发达,近年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其制品工序一般经: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器类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由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时期玉石制作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之一。常见器类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图5),多为岫岩质玉。岫岩玉出自辽东半岛,说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当时已有了密切的交往和很深的文化影响。

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雕琢精细的玉饰品,治玉水平又有了提高和发展。最典型的是临朐西朱封M202出土的玉冠饰(图6)、璧、簪、笄,其工艺精湛,材质优良,玲珑剔透,十分精致,研究认为是地位显赫的贵族所佩戴“皇冠”,暗示当时已有了王的概念,是进入奴隶社会高级王国社会的物(2)杜金鹏:《论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玉冠饰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4年第1期。。

①玉四连环 ②玉璇玑 ③玉三角器 ④玉镞

图6 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木棺墓(M202)出土玉冠饰

夏商时期玉器出土见多,器类也有增多。商代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的材质分析,新疆和田玉已运至中原一带,开辟了我国一条玉石之路。齐地在济南大辛庄、青州苏埠屯商代墓葬出土有璧、琮、璜、玦、斧、戈、管等;动物造型有龙、虎、鹿、鱼、蝉、兽面饰件等。

因玉器的珍贵和玉料的稀少,多为贵族和祭祀所用,成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又因其制玉技术在东亚中亚诸国影响较大,制玉技艺的高难,也是较早传入东亚国家的重要商品之一。

三、欧亚海上商贸交流的考古发现

以环渤海为地理特征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环渤海考古学文化圈。考古发现证明辽东半岛、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深远,其文化面貌有着较大的共性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众所共知,东方沿海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的巨石文化,在日本、朝鲜、辽东半岛均有较多的发现(图13、14),最西部是淄博淄川发现的石棚和蛤蟆石遗存;它们是原始东夷部族太阳和山神崇拜在环渤海地区传播和影响的产物,从已发现巨石文化遗存的形制、建造方式,说明中国东方沿海和朝鲜、日本列岛发现的巨石文化在渊源上存在着密切关系。此外,巨石文化在欧洲、非洲、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发现,说明巨石文化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

再如稻和粟早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传播。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江浙地区10000年左右就已发明了稻的栽培技术,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是稻的栽培中心。据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严文明先生研究,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稻米是湖南彭头山和湖北宜昌城背溪两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都发现了水稻耕作遗存,这些发现将我国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8000余年(图7)(3)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研究证明日本的稻及栽培技术传入日本的时间当在绳文时代(相当于商时期),首先在日本九州有所发现,所以在商周时期形成了“稻米之路”。这条路线:据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樋口隆康先生研究是从江浙一带→连云港、盐城→沿海至日照(两城镇)→日本九州(4)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识》,《古籍》2017年第7期。。严文明先生则提出了江苏北部→山东半岛→渤海→辽东半岛→日本、朝鲜(图7)。由此说明“稻”也是从中国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至商周时期方传入朝鲜和日本的。

图7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及稻米由中国大陆传播到日本列岛几条主要路线示意图

此外,原始东夷部族古老的太阳、鸟崇拜和后羿射日的尚武传统、太阳和山神祭祀、拔牙、殉葬猪下颌骨的葬俗和习俗,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存在;特别太阳崇拜和东夷部族的尚武传统今在日本国得到了传承。

(一)朝鲜半岛商贸交流的考古发现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密切相关,近年韩国学者对朝鲜半岛考古发现和古文化的研究多有成果,中韩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交流成果颇丰。其主要表现在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的交流方面。如铁器:

随着中国大陆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随之中国大陆制铁技术在战国和汉代传入朝鲜半岛。今在朝鲜半岛北部多有铁器出土,如慈江道渭源郡龙渊洞遗址、平安北道宁边郡细竹里遗址三期文化层居住遗址、咸镜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遗址等。上述各地出土的铁器大都是舶来品,研究认为是燕国传入的。而在南部半岛今韩国境内考古发现出土的青铜短剑、铜戈、铜矛及铜镜,铁器(图8)产地主要是燕国和齐国(5)白云翔:《公元前一千纪后半中韩交流的考古学探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4期。。

图8 韩国宝州郡上林里出土中国式铜剑

(三)中亚西域阿尔泰地区商贸交流的考古发现

据夏鼐先生研究,远在新疆北部和俄罗斯南部的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的古代墓葬中出土了中国丝绸,有以彩色丝线绣出杂处于花枝间的凤凰图案的刺绣和由红绿二色纬线斜纹显花的织锦。这些墓葬相当于我国的战国初期,可能产自齐国,由齐国临淄一带→燕→蒙古草原→新疆(阿尔泰地区)。此应是西欧通往中国草原商贸之路所遗齐国丝绸(6)夏鼐:《我国古代的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年第2期。。

(四)齐国故城临淄一带西欧商贸交流的考古发现

以上所见齐地(包括东方沿海地区)早期贸易商品与东亚、西亚诸国和地区交流出土所见遗物,此外,近年在临淄齐故城及周边地区考古出土也发现了西欧地中海东岸传入齐国遗物。检索齐国考古资料,主要有以下四批(件)。

1.临淄齐国贵族墓出土琉璃器

近年,在临淄齐故城周边大型贵族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制品。它们分别出土于郎家庄、商王村、相家庄、单家庄墓葬中,器类有珠、环、管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先生认为该类琉璃器应为西欧地中海东岸生产而传入齐地的舶来品(图9、10)。

临淄齐国贵族墓出土琉璃器一览表

图9 临淄郎家庄战国早期墓葬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图10 临淄相家庄二号战国大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

2.临淄商王村一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金耳坠

1992年在临淄商王墓地发掘中,在一号墓出土了2件金耳坠。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坠、珍珠和牙骨之类的串饰等组成(图11)。这副耳坠制作技术精湛,装饰华丽,可与现代金饰相媲美(7)淄博市博物馆、齐故城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通长7.3厘米。从此器形、金的制作技术形状、又镶嵌绿松石工艺,研究认为应为西欧传入品。

3.临淄大武西汉齐王墓出土银豆

该器1978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内。银质,呈豆形,弧形盖,子母口,曲腹,矮圈足;盖上饰三铜兽纽,铆合。器高17、口径11.4、足径6.2厘米。器身铸饰锤揲莲花瓣纹,莲花相对交错排列,纹饰简洁古朴,典雅华丽(图12)(8)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由其器形和铸造工艺,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先生考证,此器是一件由西欧地中海东岸生产传入的典型器物。

图11 临淄商王一号战国墓出土金耳坠 图12 临淄大武西汉齐王墓出土银豆

四、齐地(齐国)早期商贸之路

所谓早期商贸之路是指早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之路。前已言及,齐地东夷文化至迟距今8000年左右的后李文化至商周时期内已制造出了纺织、陶器、漆器、玉石器、盐、青铜器等贸易商品,而近年这些贸易商品在东亚的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西亚地区战国时期以前考古发现多有出土,证明这些贸易商品当时确已传入了东亚、中亚和西欧地区,而在临淄齐故城及周边地区也出土了部分西欧传入的文物,证明早期商贸之路的存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商代以前齐地业已存在陆路、河路、草原之路和海上之路等多条商贸之路。

(一)齐地与国内其它诸侯国地区的商贸之路,陆路和河路商贸之路

1.陆路贸易之路

自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以物易物”贸易交换以来,早期的部族间、地区间至后来的诸侯方国间的商品贸易陆路流通应该是最为便利和频繁的。早期贸易应是部族间因专业分工生产生活品的“以物易物”交换,逐渐扩大为部族间和地区间的贸易,进入阶级社会的夏商时期因城市和货币的出现,出现了专门为交换商品贸易的场所“市”,随之出现了便于商贸流通的陆路商贸之路。此“路”应是官设之路,并设有“邑驿”性质的提供食宿便利的场所。

关于齐地早期的陆路商贸之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在对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时,依齐地的考古发现提出了齐地在泰沂山脉北麓存在着横贯鲁中山地的一条东西大道,它的东西走向为:西起济南→历城→平陵(章丘)→临淄→益都(青州)→昌乐→潍县→平度→栖霞→莱阳→福山→荣成;这条东西大道是中原和山东半岛(齐国、莱国)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的陆路运输大动脉(9)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与发展》,收入《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41页。。

2.河流商贸之路

齐地所处黄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夏朝大禹治水的故事应发生在这里。众多的河流为齐地早期的商贸流通提供了方便。据研究,先秦时期流经中原地区从渤海南岸入海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济水(小清河)、漯水、漳水、徒骇河。据山东师范大学燕生东先生对渤海南岸盐的研究,商代盐通往中原形成了五条运盐的河流之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古济水(清河)→长清(四漕津)→漯水→濮阳→安阳(10)燕生东:《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63页。。这条河流商贸之道最迟至商代晚期已形成了齐地通往中原的水上贸易之路。因齐地习俗较早的商贸和鱼盐活动,河流的发达和运输工具伐、舟的制作,齐地的河流交通应是齐地早期重要国内地区间的商贸之路(图14)。

(二)齐地早期国际商贸之路——草原之路和海上之路

1.草原商贸之路

构成世界文明的三大因素,即草原文明、海上文明和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上文明当属世界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流的主要途径。检索我国先秦诸国从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上具备草原、海上、农耕三大文明要素的只有齐地或齐国。齐国地处东海,北近蒙古草原,境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万年前就已开始农耕,制作陶器、纺织;开始了定居生活。齐地也是较早通过草原之路向欧亚开始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流的地区。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出土西欧地中海东岸制造的琉璃器和金银器,在欧洲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出土战国早期齐国丝织品得以证明。游牧民族作为流动的民族,成为传播东西方文化的桥梁(11)徐龙国:《山东大型胡人石雕像与欧亚文化交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0期。,此也与我国夏商时期部族多迁移的史事相符。草原商贸之路使东北亚成为国际交通路线,我们从新疆和田玉自商代传入中原的路线得以启发,商代和田玉从新疆和田→吐鲁番→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安阳→山东(12)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识》,《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年第2期。,由蒙古草原→新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罗马、埃及(地中海),其西部与后世的丝绸之路有相复之路。这条早期的商贸之路至迟应于夏商时期早已有文化和商贸之间的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已成较为固定的亚洲与欧洲草原交通路线,可称其为齐地或齐国早期的草原商贸之路(图15)。

2.海上商贸之路

齐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它北靠渤海,东有黄海,有长达1800多公里的海岸线,而环渤海又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相连,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东夷先民很早就熟悉海上活动,较早地掌握了舟、船的建造和航海技术,开始了海上文化交流与商品贸易,在我国也是最早开始海上贸易的地区,为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世界海洋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齐地环渤海地区真正发明航海术应在距今5000年前后。据研究,齐地胶东半岛的莱夷先民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熟练掌握了跨海交流所必备的航海技术,开始了长距离的跨海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和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发明航海术的国家和地区。考古发现在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贝壳、海螺壳、鱼骨、鱼鳞等遗物,经化验有外海性的洄游鱼类——鳓鱼和蓝点马鲛,捕鱼工具中一定有先进性;推测大汶口文化时期三里河莱夷先民已经使用了形体较大的“舟”,并推测胶东半岛制作舟的年代应该不会晚于大汶口文化时期(13)郭泮溪:《胶东半岛早期航海活动初探》,《国家航海》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航海工具船是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木船桨,另在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了仰韶文化船型壶,据此我们推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6000~7000年已有了舟形船的制造。近年在胶东半岛有荣成毛家沟和长岛沉船两例舟形船的考古发现实例(图13):

图13 荣成出土商周时期独木舟形船平、剖面图

图14 齐地(齐国)早期商贸陆路、河流之路示意图

图15 齐地(齐国)早期草原商贸之路示意图

综上所述,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殷商遗民东渡日本和朝鲜半岛,齐地胶东半岛在中国早期航海和海上交流方面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两周时期日渐强盛的齐国于春秋时期齐灵公十五年灭莱(公元前567年)后成为先秦时期著名的东方海洋大国。当时齐国的造船和航海术发达,所造船舟的可载一、二百人。另,齐人甘德《天文星占》以及《周礼·考工记》等文献已经推算出北斗星和其他星座的位置,这些先进的技术对提高海上导航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帮助(14)郭泮溪:《胶东半岛早期航海活动初探》,《国家航海》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由上齐地(齐国)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胶东半岛长期存在着由渤海、黄海通往辽东半岛、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商贸之路。齐地的造船技术和码头港口设置为早期海上商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以稻、粟、麦的栽培种植术和陶器、漆器、玉器的商品交流为主;商周时期,青铜器、铁器、丝绸纺织也成为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考证,山东半岛通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海上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东渡日本列岛,另一条是北去朝鲜半岛,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今韩国)与日本列岛也有直接的海上交通线路(图16)。

图16 齐地(齐国)山东半岛沿海线码头和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早期海上商贸之路示意图

余语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概念下形成的欧亚文化交流的桥梁,古代人类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多渠道的,它即有陆路、草原,也有海上之路,各国和各民族间的广泛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而早期商贸之路的研究,开拓了世界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传播的时空概念,填补了丝绸之路单一的流通路线格局,对科学认识远古时期人类文化的交流形成时间、方式和渠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全面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战略和构建世界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若此,齐国故城——临淄就是我国先秦时期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

猜你喜欢
临淄故城齐国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老马识途
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北贾枢纽立交段选线研究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
齐国强 作品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若使梦至故城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