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的日常建筑
——品墨泰设计有感

2023-01-16 10:19冯果川
建筑技艺 2022年9期
关键词:类型学建筑师屋顶

冯果川

1 选择日常

我与墨泰的两位合伙人沈驰和赵星相识多年,那是在2000年,沈驰即将毕业来深圳找工作,而我在左肖思建筑师事务所做建筑师。沈驰和女友一起来参加事务所面试,他的灵气和才情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可惜我怎么游说,他们都没有选择左老的小事务所,最终选择了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科院。大约十年后,他已在从深圳建筑总院独立出来的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任副总建筑师,因为参与设计了建科大楼、大运会配套项目等备受业界瞩目。但是没过几年,沈驰竟然离开了即将上市的建科院,与建筑师赵星一起创立墨泰建筑,开始了建筑师事务所的生涯。

沈驰和墨泰给自己建筑设计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不站上风口浪尖,安安静静做平凡日常的建筑。这些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和很多出色的建筑,很多项目确实吸引了眼球,但是冷静想想,我们发现一些精彩的建筑似乎只是赚取了流量,却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从媒体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建筑成就斐然的中国,但是回到每天的生活里,却是千城一面、了然无趣的环境。那些在媒体上光彩夺目的明星建筑,在现实生活中隐匿不现了。

墨泰没有给自己定一个宏大崇高的目标,而是把眼光转向身边的世界,在平凡中静静地打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场所。张爱玲曾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建筑界何尝不是这样,大家追捧的往往是飞扬的建筑,却忽视了安稳的建筑。

沈驰读书、思考却不喜欢探讨理论,但是他和墨泰的设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思考。总体来说,墨泰的作品基本没有一惊一乍的造型或者大开大合的空间,他们希望建筑像每日三餐一样,平静但是滋养生命。墨泰的作品是安稳的,平静松弛的,既不呐喊也不呻吟,在其中生活的人们可能会忽略建筑。也许沈驰的名字中,“驰”就是松弛吧?有了这样名字的人,是不是无意之间影响了自己的处世之道呢?

2 记忆生产意义

但是,墨泰安稳的设计中暗藏了沈驰及团队长期执着的探索,他说是“用建筑创造来自东方的空间记忆”。沈驰说这些年他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很强调建筑的“东方文化”基因。我觉得东方不是关键,关键是墨泰团队对“记忆”的把握,只要这个土生土长的团队真实地面对他们自己的“记忆”,那么建筑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是东方还能是哪里?所以“东方文化”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笔者认为正是“记忆”这个概念让墨泰和当下许多飞扬着“奔向未来”的建筑师拉来了距离。但是“记忆”是什么?为什么墨泰不说“唤起记忆”而要说“创造记忆”?记忆是对过去的准确记录,还是对过去的筛选、重构、篡改和再加工?

和沈驰聊他们的建筑,让我想到建筑“类型学”。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意义”的危机,人们发现现代主义建筑切断了城市和建筑的文脉。建筑与历史没有关系,建筑物之间也没有联系,于是一座座建筑变成时间和空间双重意义上的孤岛,这种孤岛状态让现代主义的形式实验在获得新形式的同时却丧失了意义,丧失了和平凡生活的联系。

英国建筑理论家柯尔孔和意大利建筑师罗西在20世纪60—70年代复兴了建筑类型学,就是为了解决建筑的意义问题。意义产生于人们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根植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建筑作为生活的环境塑造着人们的记忆。同时,建筑也在生活中反复被记忆筛选打磨,不断总结更新。记忆和建筑两者以生活为媒介相互磨合塑造着,按照类型学的观点,在这一交互过程中表面的样式更迭比较快,但是深层的形式或结构却比较稳定地形成传统的内核,可以称之为“空间原型”。不同的空间原型就构成了不同的建筑类型。

3 在类型学框架下自由发挥

受到20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和精神分析的影响,建筑类型学认为类型就像语言一样是先于个体存在的,我们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建筑的规训,开始适应建筑的类型这个“大他者”,一如学习语言的过程。但是一旦学会使用语言,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语言实践即所谓“言语”,其中既有对语言理解的局限,也有对语言的“发明创造”。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和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也是类似的。

语言有着客观的原则(如语法),但是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又总是主观、片面的。如何对类型学中的类型进行分类、定义,如何对建筑进行抽象概括,似乎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却又是模糊和个性化的。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说:“类型在本质上是基于一定的内在结构相似性和对象编组的可能性”。这话说得既清晰又模糊,如何判断内在结构的相似性?相似的边界在哪里?见仁见智吧?从建筑和城市中提取哪些要素作为符码也没有标准答案吧?欧洲建筑可以选择不同的柱式、拱券、门窗、坡顶等等,中国建筑会选什么?假定选好了基本编码,接下来莫尼奥说的“编组的可能性”又是个完全开放的前景吧?所以,别看罗西把建筑类型学说得像门科学,其实我们在类型学框架下的发挥空间很大、很自由。

罗西在米兰的城市与建筑中提取出街道、广场、柱廊这些要素(换个建筑师可能会选别的要素),经过类型学演绎设计了米兰的加拉拉泰西公寓,这座建筑以一种陌生的方式讲述了米兰的历史和精神。设计出这种根植于传统又让人感到陌生的建筑,可能是很多建筑师的梦想。

在墨泰的作品中,有一种类型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巧妙平衡和融合。举个例子,墨泰建筑的多个作品把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作为设计的核心意象。大屋顶可能是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官式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想想当年,伍重在构思悉尼歌剧院时绘制的草图与他画的中式建筑意象图之间的联系,就能感受到中式大屋顶突出的识别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墨泰作品中一系列大屋顶的演绎并不是简单照搬中式建筑的格式化的屋顶类型,而是做了抽象、概括甚至错用,这和罗西对欧洲传统建筑的抽象概括一样,都不拘泥于古典建筑语言,而是在类型学框架下的创新。墨泰团队在上海国庆寺、惠阳沙田镇第二小学都使用了硬山卷棚顶,这种屋顶一般用于等级不高或不太正式的建筑中,比如承德避暑山庄这类离宫。墨泰团队使用卷棚顶也许是个人偏好,但也可能是为了规避正脊屋顶的“装腔作势”,让建筑更随和。其中国庆寺的卷棚顶颠覆了坡顶的基本原则,通常坡屋顶的屋脊都是沿长边布置,而国庆寺将屋脊放在短边上,导致长边反而成了山墙面,这样的做法让建筑群侧面成了簇拥在一起的山的剪影,如同五代画家董源《潇湘图》中舒缓连绵的群山。墨泰设计的河南武陟三馆一中心方案,最显著的特征是几栋建筑上扬的屋顶,有的单檐,有的重檐,由轻盈的结构支撑着,仿佛飘浮在大地之上。这些曲面的屋顶介乎平屋顶和坡屋顶之间,似像非像,如同我们模糊的记忆,简化到只剩下大致轮廓。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竞赛方案中,巨大的屋顶被倒扣在地上,伸向远方的屋檐庇护着屋顶下的聚落、街巷、檐廊……这个方案的动人之处不是各种精巧的屋顶操作手法,而是屋顶作为庇护者的姿态,遮蔽烈日和风雨,为市民提供了全天候的开放空间,这不正是公共建筑应该承担的使命吗?在这里,我们看到类型学的演绎超越了建筑狭隘的功能设定(博物馆),赋予了建筑更高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改革的精神不就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吗?

1 格子空间

2 兴华楼

3 深圳白石龙文化中心中标方案

4 上海国庆寺

4 抽象与过剩想象

在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的设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基本的类型:条形的教学楼意象似乎取自周边起伏的山脉,楼梯间形成的塔楼意象取自太湖石,底层连廊意象取自洞穴。这三种形体相互穿插,形成了对中式园林复杂空间的新演绎。这些建筑意象都非常抽象,比如说洞穴的意象,我们通常觉得它是深邃、幽暗、复杂的。但是在这个学校里,所谓的洞穴是由拱券和平顶构成的单薄空间,可以称之为“纸片洞穴”。我们当然可以批评这太不像洞穴了,但那是成年人的感觉。笔者做了很长时间的儿童建筑教育,孩子们相对成年人有着“过剩”的想象力,他们需要向空白的“幕布”上投射出自己想象的景象。一截木棍在一个孩子手里可以是宝剑、是枪、是魔杖,或者别的什么,这截木棍越简单抽象,能扮演的角色就越多。所以,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简单的“纸片洞穴”唯其不像,引发了想象。没有明确用途或明确形状的空间,反而更能让孩子创造性地使用和玩耍。每个孩子所感受到、想象到的景象可能不一样,很可能也和洞穴无关,但哪又怎么样?释放孩子过剩的想象力才是重要的。

5 二元对立的空间游戏

5 武陟三馆一中心实施方案

6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中标候选方案

7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中标候选方案

8 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

9 惠阳沙田镇第二小学

10 上海国庆寺大雄宝殿

11 上海国庆寺主殿区中庭

12 上海国庆寺主殿区中庭

13 上海国庆寺主殿区窄庭

墨泰团队设计的惠阳沙田镇第二小学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校园,山脚的坡地激发了设计团队的想象力和热情。设计团队将两种最常见的坡地建筑类型重叠在一起使用,让这个项目更像是一个类型学建筑的辩证法游戏。处理坡地上建筑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顺应或者说尽量平行等高线布置建筑,对应于该项目中阶梯状的花园平台;另一种是垂直等高线布置建筑,对应于该项目中的条形教学楼。这两类建筑构成了一系列对比关系:在应对等高线的策略上,一个是平行,一个是垂直;在平面形态上,花园平台的层层平行肌理形成粘合在一起的整体,教学楼却是放射状散开的分离布局;在立面上,花园平台面向操场水平展开,而教学楼面向操场垂直耸立;从空间上看,花园平台是架空的开放空间,而教学楼是像寿司一样的管状空间,建筑的外墙和屋顶融合成一张皮,就像寿司外面包裹的海苔,在山墙处也像寿司一样被切开,可看到被包裹的内容物。在这里,一系列水平与垂直、整体与分散、平行与放射、开敞与包裹的二元关系得到了充分展现,形成了饱含张力的场所。简单地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类型来阐释这种空间恐怕并不容易,因为场地上最突出的建筑还是4栋教学楼,而它们最富表现力的正立面都是山墙面,这恰恰是欧洲建筑样式。中国的坡顶建筑都是以长边作为建筑正立面,不会以山墙为正立面。建筑师以类似中国卷棚式屋顶而非西方的尖顶来强调教学楼坡屋顶,但这反而是建筑表面化的样式差异。教学楼的坡屋顶与墙体连成一体,这种体积感显然是现代建筑语言,传统南方建筑不做挑檐可以说是很难想象的。这些矛盾点也是笔者不支持墨泰团队强调东方文化的原因之一,建筑师忠实于自己的记忆就好,兼容并包,无问东西。这个项目呈现出有趣的类型学二元辩证法,实现了依山就势的漫游路径,架空层凉风习习,夫复何求?

6 类型学与现象学的合奏

建筑类型学的操作是一系列符号游戏,是大脑的算法,难免缺少了感官的丰盈和愉悦。沉溺于类型学的建筑师之缺陷让建筑设计变得空寂、枯干、冷漠,罗西的一些作品就有这种特点。类型学建筑抓住了意义,失去了感觉。笔者观察墨泰的建筑作品并不这样,也许是因为他们在设计中一直没有忘记对感官的调动,可以说他们在用现象学调和类型学。建筑现象学关注的是身体感知,类型学的判断基本都是基于视觉和几何学,但是身体的感知要宽广得多。在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的“纸片洞穴”中回荡着孩子们奔跑的回响,凉风从拱券间吹过,带来植物的气息。在国庆寺的大殿里,幽暗空间中闪烁的光斑缓慢地爬过墙壁,走过窄巷时可抚摸到清水混凝土杉木模板留下的结疤,这些感官的交织丰满了建筑的意象。

我们的生活也许不需要飞扬的建筑,而是在安稳的场所中缓缓开启感官的世界……

图片来源

1,4,8-13TAL 拍摄

2直角建筑拍摄

3,5-7墨泰建筑提供

猜你喜欢
类型学建筑师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胖胖的“建筑师”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屋顶屋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屋顶的雪(外四首)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