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多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2023-01-16 12:23文/陈
名师在线 2022年36期
关键词:环节学科历史

文/陈 超

引 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新时期的历史教学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教师要紧扣历史学科特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如史与论高度统一[1]。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同时,历史本身是由其他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教师要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多学科融合教学是指以学科间的契合点为基础,将相关的学科内容融入课堂,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2]。进行历史多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通过融合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使学生建构良好的唯物史观素养;通过融合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可以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通过融合历史学科与数学学科,可以使学生发展历史解释素养……因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历史学科特点,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挖掘相关内容,并将其应用于课堂上,促使学生迁移学科认知,探究历史内容,建构良好认知,发展核心素养。

一、备课:多学科融合,找准契合点

多学科融合教学是以学科间的契合点为基础的活动。找准学科间的契合点是教师有效实施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基础。备课环节是教师寻找学科间契合点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施历史多学科融合教学时,教师

要立足备课环节,研读历史教学内容,探寻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确定契合点,如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核心素养等,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以“动荡的春秋时期”为例,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在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破坏了原有的井田制,致使分封制开始瓦解。此时,原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无法满足发展的生产关系。诸侯们纷纷变法,由此出现新兴阶级——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出现推动着封建社会到来。由此可见,生产工具的变革带动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进程。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通过将唯物史观内容融入课堂,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有深刻认知。因此,通过如此解读学科内容,教师发现了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契合点——唯物史观。同时,学生会通过理解此内容,发展唯物史观素养。

二、导入:多学科融合,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环节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的起点。学习兴趣是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支撑[3]。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知的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在历史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内容,使学生产生熟悉感,同时提出问题,展现未知内容,借此引发学生兴趣,促使其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有效地走进历史课堂。

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在金与南宋对峙的年代,不少人结合实际情况,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歌,如岳飞写下《满江红》。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了《满江红》,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于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满江红》的视频。壮观的景象,动人的朗诵,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走进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自觉迁移已有认知,感受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体会南宋将士的英雄气概。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岳飞带领‘岳家军’抵抗金的入侵。为什么金会入侵南宋呢?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南宋与金对峙的结果是怎样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一些学生自觉迁移已有认知,探究南宋和金对峙的相关内容,真正地走进历史课堂。

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可以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融合学科内容,积极探究历史知识。

三、讲解:多学科融合,深化问题理解

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之一。课堂讲解环节是学生解决各类历史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讲解环节,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其借此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决历史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读图法是其中之一[4]。在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地理经验,发现关键信息,由此探寻历史内容,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会由此形成时空观念。因此,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

以“对外开放”为例,本课的教学要点之一是对外开放格局变化的特点。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为每个学生分发中国行政地图。结合要点内容和地图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在1980年时,我国在哪里建立了特区?”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圈画特区。在如此问题和要求的作用下,学生自读历史教材,找到四个特区,并在地图上进行圈画。立足于此,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会在这四个地方建立特区?”此时,不少学生迁移地理经验,用地理的眼光审视四个特区的地理位置,由此获得答案,如“这四个城市都是沿海城市,交通便利”“这四个城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便于与海外进行沟通”。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了解建立四个特区的真正原因。

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继续提出问题:“在1984年,我国开放了哪些沿海城市?1985年建立了哪些沿海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了哪个经济特区?1992年开放了哪些沿海城市?”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走进历史教材,搜寻相关内容,并自觉在地图上进行圈画。与此同时,学生经历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直观地看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立足于此,教师提出合作任务:“请和小组成员共享各自的地图,讨论我国先后开放这些城市,或将其作为经济特区的原因。”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继续迁移地理认知,分析所圈画城市的地理位置,由此了解原因。

最后,教师选定一名学生,鼓励其展示自己的地图,依据圈画内容,介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特点。在介绍时,学生代表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述,如“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经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变化过程”。教师依据表述内容,及时做出总结,促使学生完善认知。

实践证明,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迁移地理经验,认真阅读地图,实现了历史内容在地图中的空间定位,并借助空间特点,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学生也因此感受到时间在空间环境中的变化,有利于形成时空观念,发展空间概括能力。

四、小结:多学科融合,进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学生增强历史认知的方式之一。小结环节正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环节。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多样活动,掌握了历史知识,为进行历史解释提供了便利。同时,历史解释是学生融合多学科内容的活动。如学生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写作法,整合历史信息,做出历史解释,或者可以利用地图,对历史内容做出解释。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历史及其他学科学习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引导其解释历史,借此增强其历史认知。

以“盛唐气象”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以盛唐繁荣的表现为重点,以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文学艺术成就为要点,融入地理、语文、美术等学科内容,促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如大部分学生借助商业、农业和手工业,了解了唐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借助唐朝和吐蕃、回鹘的关系,了解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借助书法、绘画、唐诗等,了解了唐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立足于此,教师在小结环节,向学生提出写作要求:“请大家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小组成员合作,分别以‘忆唐之繁荣’‘识唐之开放’‘感唐之风气’‘品唐之文艺’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作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在此要求提出,学生纷纷与小组成员合作,依据各自的学习情况,选定主题。同时,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动脑筋,回顾相关内容,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学生再迁移写作经验,列出提纲,理清写作思路,组织语言,介绍相关内容。

在规定的写作时间结束后,学生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小作文。在他人诵读作文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补充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通力合作,大部分小组完成了一份文质兼美的历史小作文。于是,教师鼓励小组毛遂自荐,读出小作文。实际上,通过不同小组的诵读,其他学生一次次地了解了盛唐繁荣的表现,以此弥补学习不足,加深对所学的理解。

五、评价:多学科融合,综合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贯穿历史教学始终,且方式多样,如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后,教师可以呈现相关的历史检测题,引导学生解决,使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自觉查漏补缺,扎实掌握所学。有的检测题需要学生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解决。因此,在实施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教学内容,融合其他学科,设计检测题,驱动学生综合学科内容,解决问题,发挥诊断评价的价值。

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在课堂上,学生融合多学科,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了如此检测题。

阅读表格内容(见表1),分析1661—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思考: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此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表1

这是一道表格材料表述式文字题目。在解决此题目时,学生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数据的过程正是学生迁移数学认知的过程。在已有数学经验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数学运算,计算出不同年代的耕地面积差、增幅等。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增幅将近35%。基于此,学生自觉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联想清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将视线集中在农业发展上。之后,学生联想清朝前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如社会安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接着,学生联想清朝统治者推行的农业政策,如垦荒政策,以及老百姓的辛勤劳作,总结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社会安定,重农政策,百姓劳作等,由此解决检测题。

教师在学生解决了检测题后,随机选择一名学生,鼓励其答题。在答题时,学生代表介绍解答问题的方法、思路及结果。教师了解其历史学习情况,有依据地进行评价。同时,其他学生通过倾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弥补自身问题解决不足,提高问题解决水平。

这种做法不但使学生迁移数学经验,分析表格数据,回顾历史教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使学生了解了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夯实知识基础。同时,学生也因此锻炼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史料实证素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多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扎实掌握历史内容,同时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历史学科特点,根据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不同教学环节为落脚点,应用多样的方式,融入各学科内容,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情境活动、问题解决活动等,使学生迁移认知,探究历史知识,建构良好认知,同时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等,增强历史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环节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