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思考

2023-01-16 12:23文/叶
名师在线 2022年3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学资源

文/叶 莉

引 言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国家民族层面的自立、自信带来许多新挑战。在中外文化交织冲击、价值认同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新生代人群继续保持民族认同感,自觉传承中华文明“爱国、爱家、爱人”的优秀传统,值得每位教育者深思。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正是呼应这一时代话题、彰显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关键途径。考虑到各阶段学科教学内容和各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家国情怀的培养并不存在统一的教学范式,但在探究具体教学策略前,教师必须对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有科学全面的理解。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

(一)家国情怀概念解读

家国情怀特指人们基于文化纽带,对本国事物、本国人民的由衷认可,以及由此萌生的对国家民族、对所在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对家国情怀概念的准确把握,建立在对“家”与“国”动态历史关系的解读上。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时代,“家国情怀”主要体现为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齐家全都是为后面的“国”与“天下”服务的,家小而国大[1]。步入现代社会,家国情怀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现代人文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理念的双重熏陶下,“家”与“国”的关系,不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一如马克思在“人的价值”课题中的相关论述:每个人都是与他人共在的存在,个体的本质力量都在他人身上得以体现,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群体的合作中,人才能展现出自我价值。由此大而化之,家庭的稳定和睦是国家持续进步的基础前提,而国家发展也为民众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全面保障。现代社会提倡的家国情怀使个体发展和国家进步达成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实现了个体与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

(二)家国情怀与历史学科的深层关联

家国情怀与历史学科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家”“国”关系的演变可知,作为文化符号存在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时空中的发展趋势,二者存在内容构成上的高度契合;其次,以历史知识为素材的家国情怀培养过程,有助于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个体与国家的辩证关系,进而有力抵制“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理念的侵蚀,二者都体现了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

二、历史教学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从思想认知层面塑造学生的情感、观念及人生态度,还能够从理论高度强调学生应具备的人文情怀、道德情操以及关键能力,从而不断推动高中生全面发展[2]。通过了解历史,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民族和国家产生荣辱与共的归属感。通过铭记历史,学生能够产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意识,从而以国家需要为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分析历史,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国际意识,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从而具备国际视野和大局观。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责任心与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同样,历史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载体和重要渠道。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先贤英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新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还是现代高中生在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导向[3]。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先进人物的学习,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发自内心地对祖国、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树立使命感与责任心,勇于担当时代重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自然渗透家国情怀的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凸显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材中既包含着海量的历史知识,也隐藏着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发展变迁过程。以同类事件为线索,深入发掘教材内涵,进而在对比式探究学习中寻觅文明兴衰的深层规律,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也可以凸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就可以适当发挥纵向延伸思维,通过提炼整合高中历史教材里关于中日对抗的相关描述,启发学生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理性认知甲午战败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的视频展示功能,以蒙太奇手法快速展示中日两国在步入现代史之前的三次大规模冲突:唐代白江口海战、明代万历朝鲜战争和清末甲午海战。在简单介绍三次战争的结局后,教师可发出线索性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封建专制政体,唐朝军队可以轻松战胜日军主力,明军在连续增兵后也能成功抵挡日本侵略,而清军却一败涂地呢?接下来,教师可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带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分析中,逐步找到答案。宏观层面,教师可按照时间顺序,将世界史部分日本政体的变化历程和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化趋势相结合,通过史料对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白江口之胜,是因为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其政体、生产力、社会组织力,均全方位领先日本;到明朝中后期,中国君主专制日益衰败,面对日本已无体制优势,但仍能靠巨大的国家体量、统治者的主战决心和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勉强胜利;最后,时间聚焦至清末,彼时的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后已成功建立具有君主立宪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在政体改进方面比清朝洋务派更彻底,因而当时的日本战胜,俨然已成为历史必然。沿着这一探究思路,教师可顺势对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发展经过,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历史意义进行系统讲解。在完成宏观讲述后,教师还应从微观着手,以人物特写的方式凸显家国情怀对民族命运的关键影响。正面典型可以讲深陷绝境敢言“有死而已”的邓世昌,友军皆遁却坚守平壤的左宝贵等民族英雄;反面典型则有狂奔八百里将战火引入中国境内的叶志超,身处旅顺前线竟带头逃跑的龚照玙等人。在小人物的正反对比中,个体家国情怀对历史大趋势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亦能在吸收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收获精神层面的洗礼。

(二)拓展历史教学资源,增强家国认同感

为了实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培养,教师有必要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渠道,扩充历史教学资源储备,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材内容与多种形式教学资源的高度对接,确保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得到有效培养。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不同渠道进行历史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收集。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海量的历史教学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并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有意识地在教学资源中渗透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地方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展品、历史名人以及历史遗迹巧妙融入教学内容,使当地的历史资源发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家国认同感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时,根据地方志以及相关史料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在历史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适当添加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特点及其深层内涵,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巨大价值。学生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还能够极大地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借助历史教学情景,增强历史代入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爱国情感的融入、家国氛围的烘托得到实现。在创设历史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出发点,以爱国情绪的激发为目标,选取贴近历史课程内容、深入学生心理的历史教学资源,如电影电视剧片段、真实的历史资料、爱国主义歌曲、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等。例如,在讲解“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史实,掌握晚晴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反抗外来侵略、挽救危局所做出的斗争和努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列强侵略加剧、国人救亡图存的全局性画面。一般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然而,在经验、认知能力以及年龄因素的影响下,高中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历史思维以及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利用电脑播放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片段,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国际环境以及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有直观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觉醒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通过观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以及国家出路进行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历史代入感,形成振兴中华、关心家国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利用历史人物事迹,激发时代使命感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众多的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卓越贡献和感人事迹,在历史的和平时期与变革时期,抗倭英雄戚继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仁人志士均为反抗外来压迫与侵略做出过巨大贡献,此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英雄,邓稼先、钱学森等凭借巨大的贡献为民族争光,也是中国当代的民族英雄。教师应对优秀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重点挖掘历史人物身上所呈现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仁人志士为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实现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使学生在学习民族英雄及其先进事迹的同时,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时代使命感。例如,在讲解“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的侵华方式,并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最终结果等方面对戊戌维新运动进行分析。此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义和团起义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对“扶清灭洋”的起义口号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当讲解“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爱国救亡的杰出人物以及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如张謇作为科举状元、翰林院修撰,突破身份的局限性,主张实业救国,创办民族企业;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组办强学会,主张通过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失败后,维新志士谭嗣同怀抱“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大无畏精神英勇牺牲等。这些壮举和动人事迹无不彰显出前辈先贤挽救民族危机的坚定信念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上述历史人物、事迹的直观学习以及家国氛围的烘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激发,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得到极大提升。

结 语

综上,将家国情怀列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既是当前时代形势下保持民族自强意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响应新课程标准教育精神,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应然举措。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于对家国情怀的正确理解,善于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与高中历史各阶段教学重点有序融合,以确保学生群体在丰富多样的历史课堂学习中,实现个人历史知识水平和民族凝聚力、责任感的多向提升。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教学资源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