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01-16 13:13巫程成周国忠王蕴韵
关键词:图谱聚类文献

巫程成,周国忠,王蕴韵

(1.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3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科研处,浙江 杭州 311231;3.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1231)

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第一次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1]。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在《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反思》中提及文化旅游。1980年,我国学者莘云尊发表《关于城市中心地区规划的一些问题》,首次提及“文化旅游”一词[2]。1994年,王路平等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世界大旅游理念[3]。2019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专栏讨论文化旅游融合问题[4],同年,我国旅游学术权威期刊《旅游学刊》专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文化和旅游的关系”讨论文化旅游的学术问题[5]。综合来看,文化旅游指的是游客离开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体验来满足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旅游活动或业态,主要表现为遗址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等[6]。

知识图谱是对学术理论发展的主题脉络、学术演进和研究热点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重要方法[7],可以对特定领域的学术演化动力机制进行探测[8],在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搜索中国知网中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图谱研究的文献,共有53篇,其中沈苏彦首次采用知识图谱工具探究国外弹性思维下的旅游研究[9],2016年权玺首次基于CiteSpace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0],最新文献为张苏秋等基于中国知网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11],引用最多的为赵慧莎等对1998—2014年国内区域旅游研究进行了系统计量分析[12],被引26次,下载最多的为安传艳等对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合作网络与四阶段划分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13],下载6832次。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其他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丰富,但文化旅游研究知识图谱仍然不足。

本文通过扩大文献样本时间跨度和数据来源,采用知识图谱软件的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Keyword Cluster)、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Timezone)、突发性检测(Burst Detection)等可视化分析方法,来探寻我国文化旅游研究的主题热点、历史演进、新兴前沿,同时将著作数据库作为历史演进分析的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文化旅游研究趋势,为我国文化旅游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径提供新视角,为我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种基于文献计量学对文献关键词和属性信息等计量分析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14]。研究中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3.R4,时间跨度为1998—2020年(Slice Length=1),使用剪切(Pruning)联系中的寻径(Pathfinder)功能。CiteSpace提供了三种可以用于计算网络中连接强度的方法,分别为Cosine、Dice和Jaccard方法[15]。本研究使用链接(Links)中的Cosine体现网络强度(strength)。

因为中国知网CNKI导出文献Refworks类型数据不包含参考文献字段,CiteSpace不能进行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和期刊共被引分析,因此文章更多是基于关键词字段的共现分析[15]。关键词是文章核心主题的高度凝缩。首先,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Keyword cluster)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文化旅游研究主题脉络和主题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其中关键词的词频、中心度排序分析可以看出研究主题发展的热点[16];其次,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Timezone)可以深化聚类分析,形成时间维度的多组词汇聚类,结合不同时间段著作的研究主题内容,可以较好地展示文化旅游研究的内在关系和历史脉络[17];再次,通过关键词突发性检测(Burst Detection)可以发现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18]。

1.2 数据来源

为了满足CiteSpace对数据高精度和广度的要求,文章选取中国知网CNKI总库的“CSSCI”来源类别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检索公式为“主题”=“文化”and“旅游”,以及以“旅游、游憩、休闲、游客、景区、景观、遗产、节事”等关键词筛查出包括文化主题的文献。共检索到1998—2020年的相关文献2201篇,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16日,手动剔除会议征稿、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评、产品介绍及其他不相关条目,共得有效文献2005篇。同时考虑到研究样本的全面性,在“读秀”图书数据库以上述关键词检索相关著作,共有58236本,剔除无效数据,选取每年被引量前5%的著作共2671本,作为主题演进研究的补充样本。

2 结果分析

2.1 发文数量总体

衡量学术领域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是计量分析文献的发表数量,而绘制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曲线,可以可视化该领域学科的研究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19]。文化旅游研究年度期刊发文量统计图(图1)中黑色方块折线是年度发文数量的折线趋势,带箭头的黑色断线是年度文献发表数量的指数拟合曲线,黑色点画线是年度文献发表数量的三次拟合函数曲线,两条拟合曲线的拟合优度(R2)都达到70%,可以近似认为,文化旅游研究在国内社会科学中的发表数量呈增长趋势[20]。

图1 1998-2020年度我国文化旅游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统计Fig.1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about research on China's cultural and tourism from CNKI(1998—2020)

2.2 期刊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2.2.1 发文作者分析数据全部导入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21],得到作者共现合作网络图谱(图2左)。由图可见,我国从事文化旅游研究的人员较为分散,大多为独立研究,学者之间的联系比较分散。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学者有陈炜、王兆峰、闵庆文、孙业红、侯兵、郭凌、桂榕7人,但仅占发文数量为2篇以上所有作者119人的5.88%,且彼此之间差距不大,其中陈炜最多为15篇。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有王兆峰、侯兵等,在图谱中产生了突现点(Citation Burst)。其中侯兵影响力持续时间为2015—2016年,强度(Strength)为3.49,王兆峰影响力持续时间为2010—2011年,强度(Strength)为3.41,其他学者的影响力比较短暂。可见,我国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缺乏核心的领军学者和紧密的合作网络,作者之间相互合作频率比较低。学者独自开展研究且缺乏领军研究人物的这种状态,可能也是造成文化旅游研究基础理论无法统一认识的原因。

2.2.2 研究机构分析对于作者所在单位或者研究机构的共现分析,可以探测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情况[15],得到研究机构共现合作网络图谱(图2右)。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旅游研究没有形成紧密广泛的学术机构合作网络。从连接节点来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另外,我国文化旅游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发文量为26篇。出现了以四川大学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等为主要核心的科研机构合作网络。从合作网络强度来看,有5家研究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商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在图谱中产生了突现点(Citation Burst),半衰期都在三年左右。2005年之前,我国文化旅游研究机构影响力集中在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2005—2010年,影响力集中在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吉首大学商学院,2010年以后,没有明显的突现点。可见,我国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缺乏核心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研究机构之间也需要进一步学术共享。另外,该领域研究的学科分布多为地理学和管理学,研究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探讨,发文期刊主要分布在:《旅游学刊》185篇,《贵州民族研究》141篇,《资源开发与市场》71篇,《社会科学家》73篇,《人文地理》68篇,《经济地理》64篇,《思想战线》59篇,《广西民族研究》53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48篇。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左)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右)图谱Fig.2 Network map of cooperative authors(left)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institutions(right)

2.3 研究热点

运行CiteSpace,设置节点为Keyword,时间范围为1998—2020年,其余参数不变,剔除搜索的主题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整理得到我国文化旅游研究部分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及中心度列表(表1),同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15],即研究热点图谱。图谱中共有2157个结点,612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6,模块值(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是反映聚类模块区分度和聚类同质性大小的两个指标,图谱中Q值为0.719(>0.3),Mean Silhouette值为0.9039(>0.4),表明该共现图谱聚类结构合理,各聚类同质性较好。

表1 1999—2020我国文化旅游研究关键词词频和中心度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frequency and Centricity of key words of research on China's cultural and tourism(1999—2020)

为探索研究主题之间的深度关联性,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由LLR算法识别出26个文化旅游研究领域集群及集群名称。基于聚类结果,将集群进一步进行理论建构,总结出我国文化旅游研究的6个核心知识域热点,如图3所示。

图3 1998—2020年我国文化旅游研究主题脉络Fig.3 The theme of research on China's cultural and tourism(1998—2020)

第一个知识域为“文化旅游基本理论”,包括“旅游”“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文化认同”4个聚类集群,集群大小(size)反映了该聚类主题下研究文献的数量。通过CiteSpace的集群探索(cluster explore)选项,发现上述聚类集群大小分别为133、127、78、63,发现该知识域高频主题关键词包括“旅游文化”“创新”“情境”“旅游资源”“丝绸之路”“文化认同”等。通过查看对应文献发现,该知识域主题超过百次的高被引文章达78篇,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徐菊凤对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基本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探究,形成了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雏形[22],下载10279次,引用321次。另外,程晓丽和胡文海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的研究[23],下载4352次,引用87次。

第二个知识域为“民族文化旅游”,包括“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旅游”2个聚类集群,集群大小别为138和99,该领域的高频主题关键词包括“民俗旅游”“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文化景观”“满意度”“饮食文化”等。通过查看对应文献,该知识域主题超过百次的高被引文章达13篇。1998年以来,我国文化旅游研究对民族主题研究一直情有独钟,“民族文化旅游”为最大集群,正好得到印证。其中最早由吴必虎和余青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综述研究[24],目前已被引409次,下载达到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最高,为11183次,此外杨振之也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25]。

第三个知识域为“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包括“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旅游产业”“校园文化”6个聚类集群,集群大小分别为113、111、65、63、42、40,该领域的高频主题关键词包括“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开发”“一带一路”等。产业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也是驱动文旅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文化旅游研究领域,产业资源研究可谓最广最多最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意义。通过查看对应文献,该知识域主题文章比较分散,且被引次数相对较低,多数在10次左右,研究学科多为交叉学科,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相对广泛,缺乏明确的核心理论基础。其中黄旭涛对山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产业做了深入探讨[26],最新研究为张海云对青藏社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27]。

第四个知识域为“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3个聚类集群,集群大小分别为108、71、42,该领域的高频主题关键词包括“文化遗产资源”“传承”“文化资本”“郎德模式”“地方文化”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石,也是文化中国的精神财富。通过查看对应文献,该知识域主题超过百次的高被引文章达65篇,众多学者投身我国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其中引用最高的是祁庆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研究[28],引用次数546次,下载量最高的是黄永林和谈国新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29],下载12938次。

第五个知识域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旅游”“旅游价值”“乡村旅游”“全球化”“竞争力”5个聚类集群,集群大小分别为70、61、60、58、54,该领域的高频主题关键词包括“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管理”“全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文化旅游研究和文化旅游事业不断前行的科学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化和全球化战略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美丽中国、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文化旅游研究正逢其时。通过查看对应文献,该知识域主题的高被引文章相对分散,其中下载最多的是李莺莉和王灿对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30],下载8152次,研究比较典型的是马勇和刘军对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的研究[31]。

第六个知识域为“旅游要素”,包括“游客”“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3个聚类集群,集群大小分别为89、70、60,该领域的高频主题关键词包括“游客社会文化影响”“主题公园”“体育旅游”“体育经济”“空间生产”“旅游人类学”等。旅游要素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变迁,但其本质是通过各种旅游活动和文化体验不断提升人类的精神栖息质量。通过查看对应文献,该知识域主题超过30次的高被引文章达13篇,其中最早的是1998年杨新军和窦文章发表于《人文地理》期刊的对旅游功能系统的研究[32],下载最多的是黄鹂等对顾客旅游购物体验要素的研究[33],下载2849次。

2.4 主题演进

提取时区中年度发文频率最高的前50篇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后执行Timezone View指令,得到纵轴为聚类集群、横轴为文献发表年份的聚类网络时区图谱(图4)。节点十字形的大小表明该文献的共现频次[34]。Q值为0.7567,Mean Silhouette轮廓值为0.9056,表明文化旅游各研究主题间界限清晰,聚类效果同质性良好。各研究主题聚类颜色表征该领域文献首次共现的时间,不同颜色代表着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不同知识域发展阶段,聚类之间知识域颜色遵循由深色到浅色、由冷色向暖色的分布,深紫色知识域产生最早,其次是紫红色知识域,次之是橙色,黄色代表着最近的知识前沿热点[35]。由图可见,我国文化旅游研究主题演进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图4 1998—2020年我国文化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Fig.4 Timezone map of keywords concurrence of the research on China's cultural tourism(1998—2020)

第一阶段(1998—2005年):探索阶段。文化旅游研究刚刚起步,主要围绕民族旅游、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开发、旅游全要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基本理论等主题展开,时区图谱中主要为紫红色区域。1998年,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三个新的增长点之一。2000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中国首度实行“五一”“十一”三天假制度。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这一阶段,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百家争鸣,大众旅游意识开始增强,各个地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旅游研究被旅游产业市场需求推动,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通过CiteSpace的共现历史(Citation History)和共现记录(Keywords Appeared Records)发现,该阶段研究者从文化旅游的基本理论和旅游全过程要素出发,探索文化旅游的各个阵地。张晓萍从人类学角度探究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指出文化旅游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旅游文化是为旅游和游客而搭建文化[36]。同时,对西部地区民族旅游[37]、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38]、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39],都进行了深入探究。

第二阶段(2006—2011年):深化阶段。文化旅游研究在上阶段基本理论研究和资源开发推动下,突飞猛进,进入了深化阶段,主要围绕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等主题,时区图谱中主要为橙色区域。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年9月,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我国正式设立“519”国家旅游日。这个阶段,旅游业发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研究者开始回归旅游文化内涵和产业战略定位。通过CiteSpace的共现历史和共现记录发现,该阶段研究者开始探索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协同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刘建平等认为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应提高认识、科学管理,从旅游角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40]。张博和程圩从文化旅游视野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41],张海燕和王忠云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层面出发,促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42]。吴书锋以民俗、宗教为例,认为要利用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度诸多方面对人们旅游动机、旅游吸引的重要价值,从而推进构建和谐社会[43]。

第三阶段(2012—2020年):分化阶段。文化旅游不断深耕开花,从细分市场到产业发展,从基础理论到创新发展,从生态可持续发展到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进入了文化旅游分化发展的阶段,主要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时区图谱中主要为黄色区域。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2016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京举办。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是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这个阶段,国家经济水平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增长,研究者开始关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CiteSpace的共现历史和共现记录,这一阶段的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创新体系具有创新目标与成果的双重性、二元核心创新主体、双重价值导向,是双重核心模式[44],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对旅游业具有重要动力机制[45]。长三角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主要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四个维度19个变量组成评价指标[46]。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的全球发展战略提出了全域旅游、国际合作、全产业链和产业外溢四大发展方向[47]。

为补充我国文化旅游研究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此进一步梳理各阶段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除了每个阶段词频处于前五位的依次都是“旅游”“文化”“中国”“中国旅游”“旅游文化”外,其中:(1)1998—2005年间,研究主题词以“指南”占比最高,词频较高的研究主题关键词也是“文化旅游”的基础理论和要素方面,如“开发”“旅游地”“概论”“规划”等;(2)2006—2011年间的研究主题以“资源”占比最高,其他研究主题多为“旅游地理”“乡村”“英语”等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3)2012—2020年间的研究主题以“文化旅游”占比最高,其他研究主题多为“丝绸之路”“遗产”“产业”“发展研究”等相关的内容。

相较于研究主题的演进,过去20年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空间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期刊文献来看,研究方法主要从哲学和逻辑学层面的理论探讨到管理学层面的实证研究,再到经济学的效应溢出和跨学科层面的创新路径探究,研究空间主要从具有民族特色的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到国家战略倾斜的中西部地区,再到重点战略支撑的长三角地区、重点振兴的乡村地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2.5 研究前沿

关键词突现(Burst)可以反映文化旅游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前沿,所有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得到22个突现词(表2)。其中,突现度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化旅游、旅游、旅游资源、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变迁、文化。从时间序列来看,2011年以前的突现词为旅游文化、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保护,2012—2020年间的突现词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其余均为2012—2015年间的突现词。从突现词影响的周期来看,旅游开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旅游、文化旅游、产业融合9个领域都为最长的6年,大部分突现词影响周期为2年。综合上述主题脉络研究结果,文化旅游研究前沿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主题。综合上面主题演进的第三阶段中2020年黄颜色区域,文化旅游研究的新兴前沿集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题。

表2 1998—2020年我国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前32位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Table 2 Top 32 keywords bursts of research on China's cultural tourism(1998—2020)

3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3.1 研究结论

1998—2020年,我国文化旅游研究主题脉络清晰、不断演进、热点前沿明确。通过CiteSpace对2005篇CSSCI文献和相关著作的计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上,文化旅游研究文献在国内社会科学中的发表数量呈增长趋势,从事文化旅游研究的人员较为分散,学者之间合作程度较低。2)从研究机构来看,我国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缺乏紧密的合作网络,研究机构之间需要进一步学术共享。3)该领域研究的学科分布多为地理学和管理学,研究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探讨。4)研究热点明确,包括文化旅游基本理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旅游要素。5)主题演进方面,1998—2005年为文化旅游研究的探索阶段,2006—2011年为深化阶段,2012—2020年为分化阶段。6)研究方法从哲学和逻辑学层面的理论探讨到管理学层面的实证研究,再到经济学的效应溢出和跨学科层面的创新路径探究,研究空间主要从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乡村地区、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带。7)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主题,新兴前沿集中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题。

3.2 理论贡献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通过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分析了文化主题下的我国旅游研究知识图谱。已有文献虽然有相关的知识图谱分析,但大都局限于社区旅游研究、乡村旅游、创意旅游等主题,缺乏文化视角下理论全貌的学术探讨。2)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主题进行了主观理论建构。可视化分析工具可以对研究主题的进行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本是最直观最简约的主题聚类方式,但在研究主题发展不够明朗的态势下,主题分散容易导致文献引用学者无法长期聚焦研究。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主题连接点和中心性,将20个聚类进一步聚焦,理论建构为6大主题。3)拓展了文化旅游知识图谱的内容分析。之前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主要针对文献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本文综合了中国知网文献和相关著作研究资料,进一步从内容角度探讨了文化旅游研究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法总体样态,另外,在时区图谱对文化旅游研究历史可视化基础上,进一步从内容角度探讨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空间的总体历史演进。4)文化旅游研究主题演进横断面兼顾。CiteSpace的时区图谱可以自动呈现时间维度下的研究主题演进和聚类大小,但对于每一个研究阶段的内容无法一目了然,本文通过共现历史和共现记录,同时考虑了文化旅游研究主题的文献发表时效、文献下载数量和文献被引数量,更为全面地报告了文化旅游纵向研究历史的横断面图谱全貌,为文化旅游的未来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宏观和微观视角。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文献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绘一张成长图谱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