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3-01-16 23:57王晓斌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眉县文化产业对策

王晓斌

摘要:眉县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大县,文化资源积淀深厚。近年来,眉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提升。然而,眉县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发育不足、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和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分析,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做大做强眉县文化产业应采取的对策,如培育市场主体、做好“文化+”、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等。

关键词:眉县;文化产业;对策

文化产业建设是陕西省落实“五个扎实”、实施“五新”战略、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战略突破口。眉县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大县,文化资源积淀深厚。近年来,眉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提升。然而,眉县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分析,笔者进一步提出了眉县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的策略和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眉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眉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自然环境优越,文化资积淀深厚,具有發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地理位置上,眉县东距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100公里,西距陕西副中心宝鸡市50公里,为西安市“一小时经济圈”和宝鸡市“半小时经济圈”所覆盖,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有西宝高铁、连霍高速等交通动脉横贯,交通条件便捷,为眉县面向省内外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底蕴上,眉县作为“青铜之乡”和“关学”的发源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眉县马家镇杨家村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多次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西周大鼎、西周编钟、S钟等多件重要的西周青铜器。其中2003年发掘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重器,铭文总字数达4000多个,是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名人文化”资源上,眉县自古历史名人辈出,有秦代名将白起、蜀国名臣法正、唐代名医王焘、北宋大儒张载、开国上将李达等。尤其是北宋大儒张载,一生主要生活在眉县横渠镇。张载在横渠镇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其所开创的“关学”学派,与“二程”(程颐、程颢)“洛学”、朱熹开创的“闽学”、陆九渊开创的“心学”合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冯友兰语),气象恢宏、顶天立地,无论是对古代儒士还是对今天的知识分子,都起着开阔心胸、提升境界、激励人生的积极意义。位于横渠镇的张载墓、张载祠,也成为关学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载体和眉县独具的文化资源禀赋。

民俗文化上,眉县的民俗民间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品类繁多。剪纸、刺绣、皮影、泥塑、脸谱、道情、眉户剧(曲子)、秦腔、木偶、竹马、旱船等,广泛分布于眉县乡间闾里。其中尤以下河寨道情为最珍贵。“道情”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道曲、道歌,是唐代道士向道徒宣传教义时采取的一种说唱的形式。李唐以后,道曲、道歌走出道观,开始融入民间生活,说唱内容从咏经向唱词转变。发展至明朝,道曲、道歌在借鉴地方戏曲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道情戏,成为关中地方曲艺的一颗瑰宝。

眉户戏是眉县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脍炙人口的题材。眉户戏也叫“眉户”、“曲子戏”等,是流行于关中眉县和户县等地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地方戏曲。眉户音乐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现代眉户剧《梁秋燕》,从解放初期创作上演以来,至今演出场次已达上千场,极受群众喜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创作编剧的眉户剧《迟开的玫瑰》,更是荣获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及“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家大奖。

目前,眉县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或简称“非遗”)7项,市级非遗项目12项,县级非遗项目9大类50项。这些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既是老百姓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为眉县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内容。

二、眉县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眉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追赶超越”的着力点之一,制定颁布《眉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 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投入1.4亿元对扶眉战役纪念馆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提升,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投资近3亿元,对张载祠、张载墓、横渠镇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改造,建成了张载文化园一期横渠书院。2020年年底,横渠书院正式开园,并成功举办了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此外,“十三五”期间还建成了眉县博物馆、县文化活动中心并对外开放。这些文旅项目的建成开放,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在非遗保护方面,眉县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对非物质文化的认定、评估、保护和传承、振兴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眉县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大类50项,其中有7项进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是: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民间鼓吹乐“威风战鼓”,曲艺“眉县曲子(西府曲子)”、“西府道情”,传统手工技艺“太白酒酿造技艺”、“古太酒酿造技艺”,传统舞蹈“唐家院舞狮”;有12项进入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了上述同时进入省级保护名录的7项外,还有民间美术“眉县剪纸”,民俗“眉县武家堡芯子社火”,民间文学及语言“钟吕坪传说”,传统医药“太白山七药文化”、“秦林膏制作技艺”;其余均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跷赶犟驴”传承人张涛英、“威风战鼓”传承人荔改朝、“太白酒酿造工艺”传承人张吉焕,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眉县曲子”传承人王清一、“太白酒酿造工艺”传承人张智斌、“古太酒酿造技艺”传承人邓跃前;挂牌命名了“威风战鼓传习所”、“高跷赶犟驴传习所”、“眉县横渠镇风池村曲子会”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对于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及确定的非遗传承人、挂牌的非遗遗传习所,相关部门除给予一定资金帮扶外,还定期对其开展培训、给予业务上的引导和指导。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 文化产业集聚方面:“十三五”以来,眉县加大了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先后建成了太白山文化产业示范区、滨河文化产业新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张载文化园和常兴红色军事小镇产业示范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其中张载文化产业园一期横渠书院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已于2020年年底建成开园。张载文化产业园将以张载“关学”思想和“关学文化”为核心,以“横渠四句”精神为统领,以关中文化为延伸,以关中民俗文化为补充,借助“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集文化传承、民俗展示、研学考察、休闲娱乐、观光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3. 文化产业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眉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00余家,其中注册企业15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家,分为文化旅游类、演艺娱乐类、影视制作类、艺术品与工艺美术类、节庆会展类、新闻出版类六个大类。眉县文化企业分布较为集中,其中82.3%分布在县城和首善街道办区域,以服务业为主,具有较好的成長性。全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45.1%;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作为全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眉县文化旅游发展成绩尤其亮眼。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1357.6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5亿元,同比增长39.6%。2019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57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7亿元,同比增长21.6%。2020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年仍接待游客94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37亿元;其中,仅国庆、中秋节假日期间,眉县就接待游客9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内需,更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眉县文化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

1. 公共财政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不足,补给倾斜针对性不强。一方面,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使得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市场总体上仍然是发育不足。另一方面,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采取的又是一种“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方式,缺乏重点突出的扶持对象。一些文化企业前期投入力度大,在先行垫付了产品开发资金后,财政不能及时补足欠资,加之缺少稳定资金的注入,没有反哺的能力,致使企业没有更充裕的资金投入文化产品的丰富和升级。

2. 市场主体培育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眉县文化产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不足。眉县有享誉海内外的张载“关学”资源,相关部门近年也致力于对“关学”文化的开发,除了前文所述的新建横渠书院等措施外,还排演了秦腔历史剧《横渠先生》、《县令张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十二集系列广播剧《张载》,筹拍40集电视剧《横渠书院》。但是秦腔剧受众较小,主要局限在关中地区,难有全国性的影响;广播剧《张载》在央广文艺之声《午夜书场》播出,播放时间是从0点到凌晨2点,受播放时段的限制,听众人数有限;电视剧《横渠书院》仍在拍摄中。总体而言,目前围绕张载“关学”资源开发的产品仍然存在创意不足的问题,缺乏爆款产品,市场反响平平,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优势。眉县另一款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文旅产品太白山旅游,主要依托的是太白山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的人文内涵提炼不够,文化与旅游融合不紧密,产品中所含的文化附加值不高。2015年,太白山旅游度假区在太白山脚下汤峪镇闫家堡村打造了民俗小镇庵岭古城,主打仿古建筑、美食小吃,产品以地方食品、小商品、纪念品为主,其商业模式和关中地区其他小镇严重同质化,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内容和技术的创新。2019年以后就处于游客稀少、商户撤离濒于倒闭的状态。眉县的其他文化资源如眉户剧、剪纸、泥塑、皮影、脸谱等,当前甚至连基本的传承都面临困难,更遑论引导整合、形成产业和规模。

3. 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度低。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较低,在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中,存在只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于强调经济效益,不重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的现象,没有真正将西周文化、关学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等融入旅游项目中,导致旅游项目缺少文化内涵,同质化严重,游客体验感一般,限制了旅游项目向更高品质和更大规模发展。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度低,文化产品缺乏科技含量,不能有效利用最新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方式、表现形式,文化产品总体创意不足;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没有规划建设全县统一的“文旅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文旅数据集成应用平台”等,文化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4. 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驱动力,精彩的创意都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开发和设计出来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就会流于平庸、乏人问津。眉县文创企业不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力引进高端旅游专业人才,因而真正能从文化产业层面进行创意策划的文创人才比较紧缺。除了直接创意、策划的文创人才外,创意性经营人才和创意性管理人才更为稀缺,尤其是缺乏具有创意策划且善于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眉县现有的非遗项目影响力小、知名度不高,受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相关部门非遗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开发、轻保护传承的现象相当普遍;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对非遗保护的正确认识与端正态度。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加快,主要根植于农耕传统的非遗项目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逐渐消失。非遗项目传承人后继乏人、从业人员减少、市场萎缩或丧失。目前,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面临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而年轻一代从业人员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艺的危局,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

三、做大做强眉县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搭建好政府服务平台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加强市场监督监管的同时,其工作重心应在于引导好、服务好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支持、协调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团体(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其共同致力于文化创意创新、开发高端文化产品和项目。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运营文化产业产品和项目。

立足眉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研究出台促进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县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促进文化企业增强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财政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为文化企业提供完善的发展平台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

(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骨干企业既能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又能增强产业积聚效应。眉县发展文化产业最核心的资源是张载关学思想、关学文化以及太白山旅游,政府应继续在这两个品牌,尤其是在张载关学品牌上下功夫,力争将其打造成大文化品牌IP。横渠书院可以针对青少年研学和成人游客开发“书院文化”深度体验项目,时间从两天到一星期不等,体验内容以诵读孔孟和宋儒经典,研习传统礼仪,学习书法、茶道技艺,交流心得等为主。游客通过读圣贤书,深度体验传统文化,摒弃外界喧嚣和纷扰,让心灵回归宁静,从而消除内心的焦虑,实现自我减压,并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影视剧方面,除了正在拍摄的电视剧《横渠书院》外,建议筹拍以张载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主题的电影,力争打造爆款精品。娱乐演出方面,建议借鉴《长恨歌》的成功经验,以太白山以背景,打造“关学文化”相关的大型实景演出等。

应着力提升太白山旅游度假区、滨河文化产业新区等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快眉县工人文化宫、县剧院(万国演艺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建立和完善文化、演艺创作生产的财税补贴、优惠机制,鼓励支持眉户、锣鼓等独具眉县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

(三)做好“文化+”文章,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大“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实施文旅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明确部门职能分工和权限。全面梳理眉县历史文化脉络,积极开发以西周文化、关学文化为内核,文旅融合的文化娱乐产品。重视文旅消费投资的资本端、产业端、市场三个维度的分析研判,着力于文旅融合的产品能力、渠道能力、运营能力的生产和提升。促进发展参与式、互动式、深度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游、自然景观游、民俗文化游。

二是推进“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拓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印刷出版、广告会展、文化用品生产经营等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完善优化产业技术体系,扩大对特色优势文化产品覆盖范围,优化文化产业的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改造文化生产制作、传播推广环节,发展数字多媒体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占领新媒体阵地和数字时代文化消费市场。联合西安、宝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文化+科技”融合攻关行动,以科技带动文化创新。提高民间文艺表演、民俗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利用现代科技,围绕关学文化、历史故事、文学典籍、文物遗迹等文化资源,加大挖掘力度,开发出有文化、有内涵、高品质的文化项目和产品。

三是推进“文化+現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打造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重点打造汤峪镇闫家堡、秦皇生态农业园、宝深逸乐生态园等农业文化示范亮点。

四是推进“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借助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宝鸡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吸引大量的优秀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引领项目建设,构建跨产业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

(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路径,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针对眉县文化产业创意不足、深层次内涵挖掘不够的问题,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企合作,搭建平台,完善培养、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的体制机制。举办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培训班,大力培养和造就文化管理与创意人才。加大对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做好优秀文化管理和传承人才的激励工作,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激励的制度,引导文化创意人才深入挖掘关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创新。制定特殊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对于特殊的文化产业人才,要勇于打破常规,以年薪、住房、安置配偶等为条件,吸引其进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加强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的合作,聘请关学专家,形成专家制度和首席文化顾问制度,深入研究关学文化,有的放矢、有机推进,形成文旅融合强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报告;建立文化大师工作室,带动和培养一批综合性文化人才。

(五)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

设立非遗项目保护中心,主要负责组织非遗的宣传、学习与外部联系工作。将各非遗项目传习所与非遗项目保护中心纳入国家基层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编制,提供、扩大必要的资金投入,一方面鼓励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深入乡镇,将非遗保护传承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建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人员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可适当采用物质、精神奖励等方式。

将非遗纳入文创产品创意设计,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政府加大投入,一方面引导非遗传承人坚守、传承、保护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为非遗与文创产品创意设计提供技术指导、政策鼓励、人员投入等,在保留非遗原有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新科技、新创意对其二次开发和包装、传播,使传统文化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通过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组织非遗展演、非遗大赛等,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从而激发人们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热情,并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改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

努力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启动“眉县文化消费季”等活动,培养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理念,在促进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多措并举,努力培育网络文化经营和消费新模式。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农家乐”等集餐饮、休闲娱乐与文化一体的服务性消费。探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惠民卡、惠民券等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和措施,提高文化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完善文化产品的价格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消费者投诉及受理机制,保障和维护好文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眉县文化产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陕西眉县逸凡家庭农场:种植“阳光玫瑰” 走上阳关大道
眉县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对策
陕西眉县首届猕猴桃园现场直播分享会成功举办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