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与预期的互动
——论构式“X可还行”

2023-01-17 03:28郝璐杰刘德贝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构式新浪测度

郝璐杰,刘德贝

(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2.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X可还行”是指“可还行”前接词或短语构成的一类结构,该结构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仅找到两例:

(1)马二先生见了欢喜,走进书店坐坐,取过一本来看,问个价钱。又问:“这书可还行?”书店人道:“墨卷只行得一时,那里比得古书?”(清《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2)何氏道:“不要说这话!你那经次可准么?”翠苔道:“像五六个月不来了,不要成个血蛊才好!”何氏道:“那晚成员外来后,可还行否?”(明《醋葫芦·第十三回》)

例(1)中充当X的是“这书”,例(2)中X省略,但可以从语境中推断出X指的是前文提到的“经次”。这两例中的“X可还行”都表示“X行不行”,具有询问的功能。

然而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中,“X可还行”的使用却非常频繁,以时间为筛选条件,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中,对使用“X可还行”这一结构的话语进行检索,发现该结构大约从2010年开始大量出现,此后十年间使用日渐频繁,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如:

(3)大半夜搞悬疑向把自己吓哭了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7-30)

(4)戴口罩头晕恶心可还行?(知乎,2021-10-30)

例(3)(4)中“X可还行”失去了询问的功能,却也并非表达反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意外或反预期。

关于“X可还行”的研究我们目前为止仅发现郑栋、王恩建[1]一篇,该文从构成、构式义和形义互动三个方面对“X可还行”做了论述:指出“X可还行”是主谓结构,X为主语,可以由词、短语、句子构成,有较强的能产性;该构式的语义可分为表疑问的常规义和表主观情绪的超常义,如自嘲、愤怒、讽刺、悲伤、期待、调侃、后悔、惊讶等义,强调叙述者的主观情绪,而不是单纯地表疑问。

本文主要对“X可还行”的疑问和预期功能进行论述,首先将该构式从疑问程度上分为疑问、半疑问、无疑问三种类型,预期表达上分为无预期、有预期、有反预期,疑问程度和预期表达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语料统计证明,目前表达反预期的“X可还行”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对比“X可还行”与“X还行”,揭示“X可还行”在预期表达上与一般的疑问句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X可还行”疑问程度与预期的互动

(一)“X可还行”中X的构成

由于“可还行”是该结构的固定组成成分,所以句法分析的重点主要在于X。考察发现,X可以由体词或体词性短语、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以及指示代词构成,其中指示代词可以代指词、短语甚至多个句子。有时X与“可还行”并不紧邻,X可以出现在前面的分句。例如:

(5)今天的饭菜可还行,我以为是烧乳鸽,没想到是蒸乳鸽。(新浪微博,2020-06-24)

(6)临时抱佛脚可还行?(新浪微博,2018-04-15)

(7)前天502胶倒满腿,昨天水桶把膝盖给磕破了,今早上班找不到车钥匙,这样可还行。(新浪微博,2020-06-24)

(8)百分之十的回报率放2年全家换绿卡,大家觉得可还行?(知乎,2018-02-24)

例(5)中的X是体词性短语,例(6)中X是谓词性短语,例(7)中X是指示代词,“这样”指代前面的三句话。例(8)中X是“可还行”所在小句的前一小句。

(二)“X可还行”的疑问程度与预期

“X可还行”可以看作疑问句,但在使用中表现出不同的疑问程度。陈昌来指出,按照疑问程度可以将疑问句分为“有疑而问”“半信半疑”和“无疑而问”,后者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2]。“X可还行”也可以大致分为此三类,但无疑而问的情况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反问句。关于预期与反预期的相关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有过论述,如Heine et al[3]192,Dahl[4],吴福祥[5],陆方喆[6],齐沪扬、胡建锋[7],陈振宇、王梦颖[8]等等。本文对于预期与反预期的定义主要参考陈振宇、王梦颖[8],该文提出的预期认知模型将预期结构分为条件O、预期P(M|O)、当前信息P(M)和预期性四个部分。预期是认识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事或某物持有的认识或态度,记作P(M|O),表示在条件O下具有的预期M。当预期与实际发生的当前信息P(M)相符时,预期性为正预期(有的研究中也称为合预期);当预期与当前信息不符时,预期性为反预期。因此,预期性(不论合预期还是反预期)的存在以预期与当前信息形成对比为前提,如果只有预期而没有当前信息,那么预期性也就不存在了。从预期的角度分析“X可还行”可以发现,有疑而问则无预期,半疑问具有一定的预期,无疑而问有时只表达预期,有时表达反预期。下文将具体进行论述。

1.有疑而问且无预期

“X可还行”可以用在对话或提出疑问的情景中,向受话人询问“X怎么样”,不带有预期。如:

(9)请大佬们帮忙看一下这个配置出来的电脑可还行?(知乎,2020-02-26)

(10)本科帝都211金融,研究生考建筑可还行?(知乎,2017-04-08)

知乎是一个问答平台,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用户可以进行回答。例(9)(10)都来自知乎中的提问,说话人对X进行询问,并且没有表现出主观的预期。

2.半疑问且有预期

半疑问的疑问句也叫做测度句,此时说话人对某事或某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心中有了一个倾向性的答案,也即有一定的预期。“X可还行”可以用于表达半疑问,所表达的预期一般隐含句子中,如:

(11)刘总,你胳膊可还行?两百多个俯卧撑,我胳膊现在已经软了。(新浪微博,俨某某_Eleven,2011-11-19)

(12)今天无意让她趴了一下,结果意外发现头抬得还挺高,71天的妹儿,头抬得可还行?(新浪微博,蛋蛋娘是女超人,2014-08-30)

(13)自己写的,早上晨起的感想,大家看可还行?(知乎,2022-03-12)

例(11)的预期是“刘总的胳膊应该也软了”;例(12)的预期是“头抬得挺高”;例(13)的预期是“我写的还不错”。虽然预期是隐含的,但都可以从语境中推导出来。半疑问的“X可还行”既可以出现在提问的情景中,如例(13),也可以出现在非提问的情景中,如例(11)(12),因为新浪微博不似知乎有明确的提问场景,用户在微博一般以发表自己的心情与想法为主,虽然也可以有评论互动,但互动性较弱。疑问句在表达测度问时往往会加一些标记,如在句尾加“吧”“吗”,或在句中添加“大概、莫非、恐怕”等副词,在“X可还行”中表达测度问的功能主要由“可”承担。张旺熹、李慧敏指出“可”字测度句是问话人在信疑之间希望自身想法得到肯定的一种期望,因为测度也是一种心理预期[9]。加之“还行”本身也具有正向肯定义,因此在表示测度问的例子中,预期基本上都为正向肯定的。对比“X可还行”与“X行不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前者更倾向于含有肯定的预期,而后者却没有这种预期。

3.无疑而问且有预期

无疑而问即没有询问的意图,表达无疑而问的“X可还行”也常常含有肯定的预期。如:

(14)我们的小度假。哈哈,凯宾斯基水个疗可还行。(新浪微博,2011-11-19)

(15)这一上午跑的累死我了,40几块的小裙子可还行,巨凉快。(新浪微博,2015-07-31)

(16)扛着空调出门!Metaura Pro穿戴式空调这个脑洞可还行?(微信文章,2022-04-18)

(17)香洲到平沙仅需30分钟可还行?鹤港高速二期隧道段全线贯通。(微信文章,2022-04-19)

以上四例均没有询问的意图,尤其是例(16)(17),这两例是文章的标题,因此互动性比微博的语境还要低。

4.无疑而问且有反预期

陈振宇、王梦颖[8]指出反预期的存在要求有当前信息同认识主体的预期形成对比。因此当语境中存在当前信息的时候,无疑而问的“X可还行”就具有了预期性,而且预期性都体现为反预期。如:

(18)面对跳楼,外国警察竟然这么干!!直接一脚踹下去可还行?(新浪微博,2014-12-31)

(19)这家喜来登独特的造型甚至让它成为了湖州新地标,而且它直接建于湖上,让客人们睡在太湖之中可还行。(知乎,2020-08-19)

(20)干完兼职一直拖着不给钱可还行,一说结工资人影都没了,还以忙为借口,您可真棒!(新浪微博,2020-06-24)

(21)上班路上下雨,下班路上下雨,中间在公司待着不下雨可还行。(百度贴吧,2011-08-26)

以上四例“X可还行”都既有预期也有当前信息,预期需要从语境中推断,当前信息则都为X。例(18)(19)(20)中的预期是常理预期。“常理预期即社会心理中的有关知识,如常识、情理、风俗习惯、法律规章等,其认识主体是类指的‘社会’或‘人们’。(陈振宇、王梦颖[8])”如例(18)的常理预期是“警察面对跳楼的人一般会劝诫与开导”,而当前信息则是“直接一脚踹下去”,预期与当前信息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反预期产生;例(19)的预期是“宾馆大多修在陆地上”,当前信息为“让客人们睡在太湖之中”;例(20)的预期是“干活要发工资”,当前信息是“一直拖着不给钱”。这三例都是常理预期与当前信息产生对比,从而引发反预期。例(21)中的预期则是说话人主观的愿望“希望上班下班不要下雨,待在公司的时候下雨”,而当前信息则恰好与之相反,形成反预期。

“X可还行”在疑问程度上从有疑而问到半疑问再到无疑而问,在预期上从无预期到有预期再到反预期,体现了主观性的不断增强,构式吸收了说话者的主观认识、态度和情感义。“X可还行”的疑问功能与预期形成如下的对应关系:

表1 “X可还行”疑问程度与预期表达对应关系

反预期√

二、“X可还行”预期的历时变化

为了分析“X可还行”预期表达的历时变化情况,我们从新浪微博中按照时间顺序,每两年抽取100条“X可还行”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从2010年至2021年共抽取了600条语料。由于微博平台弱交互性的特点,“X可还行”表达无预期的例子非常少,而且不易区分究竟表达的是无预期还是预期,因此我们只区分预期与反预期。如上文所述,反预期与预期的区别在于表达预期的句子中无当前信息,而表达反预期的句子中有当前信息。“X可还行”预期表达历年所占比例的统计如下:

从图1可以看出,600条“X可还行”的语料中,反预期的语料共376条,预期的语料共224条。该构式反预期功能所占比例在最近四年内逐渐增大,而预期的功能所占比例则在相应地减少,2020年至2021年反预期功能占八成,预期功能只占两成。这表明反预期已经成为该构式的主要功能。不论在对话中还是非对话中,我们日常接受的信息总有许多与我们的预期不符,这也为“X可还行”的高频使用提供了条件。另外,“X可还行”表达反预期时,只需要将当前信息置于X的位置即可,这种简便灵活的表达也促进了该构式的大量使用。

图1 “X可还行”预期表达历年所占比例

三、“X可还行”与“X还行”在预期表达上的差别

“X还行”既可以用于陈述句也可用于疑问句。用于陈述句时,往往用作模糊评价,“还行”也可以单独成句用于应答。“X还行”用于疑问句时,根据疑问程度可以分为半疑问和无疑而问。如:

(22)弗兰克·霍尼克走过去无力地、笨拙地扶着他,说:“您身体还行么?”(库尔特·冯内古特《猫的摇篮》)

(23)你怎么样,还好吗?在这儿独自生活还行吗?(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袋鼠》)

(24)沈太太笑道:"他成吗?"啸桐微笑道:"他到底是在外头混过的,连这点事都办不了,那还行?(张爱玲《半生缘》)

(25)大家正想不出主意,乐得的有点事儿作,登时全把手搁在嘴上吹起喇叭来……小坡在马上下命令:“大家都吹喇叭,没有拿枪当兵的还行吗?”(老舍《小坡的生日》)

例(22)(23)是测度问,说话者带有正向的预期;例(24)(25)是反问,说话者带有反预期。例(24)中当前信息是沈太太对“他”能力的怀疑,而啸桐预期是“这点事他能办好”,因此啸桐用反问来反驳沈太太,表现出反预期。例(25)中当前信息是“大家都吹起喇叭”,小坡的预期是“大家应该拿枪当兵,而不是都去吹喇叭”,当前信息与预期形成对比,产生反预期。反问句与反预期有天然的关联,因为反问句经常用来表达对某事的质疑与反对。“X还行”表达的无疑而问一般是反问,表达明确的反对义,常常用在对话中;但“X可还行”表达的无疑而问却往往不是反问,而是用于表达自嘲、愤怒、讽刺、悲伤、期待、调侃、后悔、惊讶等义(郑栋、王恩建[1])。如:

(26)一大早就收到礼物可还行?话说耳钉的存在是逼着我打耳洞嘛?(新浪微博,2014-08-31)

(27)热血漫变成家庭伦理剧可还行?(知乎,2019-04-25)

例(26)表达了说话者惊讶义和欣喜的心情,例(27)表达了调侃义。对从微博中提取的376条反预期语料进行情感分析,发现积极义11例(3%),中性义267例(71%),消极义99例(27%),消极义中包括反对义。由此可见多数“X可还行”表达的多是中性的情感义。另外,无疑而问的“X可还行”有些只含有说话人的预期,而不表现出反预期;无疑而问的“X还行”几乎都有反预期性。

“X可还行”与“X还行”从形式上看,差别在一个“可”字。“可”在疑问句中可以表达推度询问的语气(江蓝生[10];杨惠芬[11];齐春红[12];张旺熹、李慧敏[9]等),另外“可”还能表达强调的语气(杨惠芬[11];齐春红[12];罗晓英、邵敬敏[13];盛继艳[14]等),齐春红指出“可”的强调用法是从它表示疑问的用法中演变而来的[12]。在表达疑问的“X可还行”中,“可”表达推度询问的语气,而在非疑问的情况下,“可”的询问语气有所减少,主要表达强调义。与“X还行”相比,由于“可”具有推度询问这一特点,因此为“X可还行”这一构式增添了“互动”义。在对话中,“X可还行”可以用来回应说话者,同时表达自己的反预期,如:

(28)不吹不黑,90后是最有可能经历三个世纪的一代了吧!

回复:跨3个世纪可还行,想想就刺激(百度贴吧,2018-11-06)

(29)他们都是离婚证,那我这是什么证?

回复一:二胡十级证

回复二:二胡十级证书可还行。(百度贴吧,2018-05-25)

(30)A:五一约吗?

B:但是我们五一不放假。

A:不放假可还行。(微信对话)

(31)A:你隔壁那个兄弟,虎视眈眈看我,重重地摔门。

B:虎视眈眈可还行。(微信对话)

以上四例的“X可还行”都用于对话中,单独作为一个话轮,对前一话轮进行评价性回应。前一话轮通常是表达陈述的行为,X往往是对前一话轮中部分内容的重复。用作回应话轮的“X可还行”几乎总是表达无疑而问的反预期,有惊讶、意外等语气。但“还行”用于回应话轮时,并无反预期的功能,而只是表达程度不高的肯定性评价,前一话轮一般是提问的行为,例如:

(32)--“比利……他和别人处得好吗?”

--“呃……还行。”(岩井俊二《华莱士人鱼》)

(33)--“老人家,生意好哇。”

--“还行。”(高行健《灵山》)

即使在非对话中,“X可还行”依然具有互动义,这使得它经常被用于文章的标题中,作者可借此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另外,在非疑问的语境中,“可”还贡献了强调义,增强了说话者的语气。

四、结语

“X可还行”作为当代的流行语构式,具有表达说话者预期与反预期的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X可还行”的疑问程度和预期表达的对应关系,得到四种类型:有疑问且不含预期、半疑问且含有预期、无疑问且含有预期、无疑问且含有反预期。语料统计表明“X可还行”的反预期功能逐渐成为其主要功能。通过对比“X可还行”与“X还行”,我们发现无疑而问的“X可还行”不但能表达说话者的预期,而且在表达反预期时不限于反驳和质疑之意,而是能表达多种语义。用于回应话轮时,“X可还行”的前一话轮通常是陈述行为,而“还行”用于回应话轮时前一话轮通常是提问行为。“X可还行”的这一语义功能特点与一般的反问句表达反预期有所不同,疑问句与预期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值得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构式新浪测度
威胁构式“你敢VP”研究
猴子虽小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关于Lebesgue积分理论中按测度收敛问题的教学研究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几何概型中的测度
新浪读书排行榜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