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依真情传嘉志
——记全国最美志愿者陶依嘉

2023-01-18 07:00上海
上海故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京路学雷锋导尿管

○蒋 伟(上海)

故事人物:陶倚嘉,女,共产党员,南京路步行街学雷锋为民服务队成员,从为民服务小车到“依嘉医药热线”“第一医药(依嘉)创新服务劳模工作室”,40年来坚持志愿服务,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

爱心接力棒

陶依嘉是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的退休员工,也是一位老党员。

2022年初,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她的小区被封控。陶依嘉在家中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帮顾客解决求医问药的难题。

5月的一天,她接到顾客房老师的电话:“陶老师,我遇到大麻烦了,你一定要帮帮我啊!”

原来,房老师是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她每月都要去医院更换导尿管。但是,这两个月恰逢疫情,她的小区也被封控,每月一换的导尿管也已断供。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导尿管,将引发许多不良病症,情急之下,她想到了陶依嘉。

了解到房老师的困难后,陶依嘉也非常揪心。挂了电话后,她立即同第一医药商店的值班同事取得联系,垫付了费用,买了三份房老师要的导尿管。但是,怎样把导尿管送到房老师手中,又成了一个新问题。当时,为配合闭环管理,不但陶依嘉无法出门,就连药店也暂停了送药服务。

“怎么办?怎么办?”陶依嘉急得团团转。

就在她万分焦虑之际,一个名字在脑中一闪而过,她欣喜地说道:“哎呀,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陶依嘉说的“他”名叫彭广兵,是大众出租的优秀驾驶员,也是她的一个徒弟。疫情期间,他还担任保供点的货物运输驾驶员,能够在市区自由走动。

陶依嘉拨通了彭广兵的电话。彭广兵二话不说:“师傅,您放心,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

“广兵,太谢谢你了!这次出车,是为了我的私事,不能让你白辛苦,我要支付你服务费的……”

她的话音未落,彭广兵就打断道:“师傅,您为顾客服务,不但分文不取,还自己倒贴钱,我怎么能向您收费呢?您放心吧,这件事一定会办得妥妥帖帖的。”

的确如他所言,第二天,房老师顺利拿到了导尿管。当晚,她就给陶依嘉打来了致谢电话。

“陶老师,太感谢你了,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房老师,你不用客气,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哦,对了,记得预约社区医生为你更换导尿管哦。”

“好,好!”

对陶依嘉而言,这的确是一件小事,但房老师何曾知道,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事,她已经默默地做了40年了。

妈妈,谢谢你

1976年,陶依嘉从部队退役回到上海,被分到第一医药商店工作。1982年3月,全国兴起了“学雷锋、树新风”的高潮。受此感召,陶依嘉也萌生出一个念头,她要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于是,陶依嘉带领5位民兵团员,在南京路上推出第一辆为民服务小车,为过往的行人免费量血压、称体重、小病问询、小伤包扎等。

许多市民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服务,觉得很新奇,队伍也排得格外长,有不少阿姨伯伯还满含期待地问:“你们下个月还会来吗?”

陶依嘉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一定再来!”

自此后,每月的20日,陶依嘉都会准时出现在南京路,为市民们提供免费志愿服务。不过让陶依嘉没有想到的是,她在关爱他人的同时,竟然还收获了一份温情。

那年,陶依嘉去一所小学作报告。会后,校领导感慨地说:“陶老师,您讲得太好了,希望您经常过来转转,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让您和一些有困难的学生结对子呢。”

陶依嘉忙应道:“没问题。”

没过多久,在校方的安排下,陶依嘉同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结了对子。这孩子因为缺乏母爱,性格有些沉闷,而且还十分倔强,经常和同学干架,因此,大家都叫他“牛宝”。

陶依嘉同“牛宝”接触了多次,发现这孩子本质不错,只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内心有些压抑,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于是,她对“牛宝”说:“我每个月的20号都会在南京路医药公司门口做志愿者服务工作,你休息天有空的话,可以过来看看我们,好吗?”

到了20号服务日,陶依嘉特地关注了一下四周,看看“牛宝”有没有现身。果然,在人群之中,她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的单薄身影,正是“牛宝”,陶依嘉忙将他招呼到跟前。

排队的大叔大妈见到此景,都很纳闷,问:“这孩子是谁啊?”

陶依嘉抚着“牛宝”的后背,说:“他啊,是我的干儿子,今天也来帮我的忙。”

大家闻言,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样的气氛下,“牛宝”也活跃了起来,帮着陶依嘉忙前忙后,俨然成了一个小志愿者。陶依嘉见他衣衫单薄,便将自己的围巾取下,帮他围上。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但温暖了“牛宝”的心,也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此后的一段时间,许多好心人还为“牛宝”捐赠了衣物。

不知不觉,陶依嘉与“牛宝”已相识两年了。在“牛宝”10岁生日的那一天,她和两位徒儿,带着“牛宝”来到了肯德基,想为他好好庆祝一下。然而,让她感到吃惊的是,这瘦小的孩子居然是个“大胃王”,将满桌的食物都一一塞入口中,颇有来者不拒的架势。

陶依嘉笑着说:“哟,你的胃口还真不小啊。”

“牛宝”不好意思地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肯德基、麦当劳,加上我,我今天早饭也没吃……”

听他这么说,陶依嘉的心中一阵酸楚。这时,“牛宝”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妈妈,谢谢你!你待我太好了。”

那一刻,陶依嘉觉得眼中湿湿的。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个“妈妈”。

在陶依嘉的关心下,“牛宝”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不但成绩越来越好,与同学也相处得格外融洽。后来,他顺利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并且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来,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去探望陶依嘉,并同她一起参与志愿者工作。对他而言,陶依嘉就是他至亲之人。

薪火永相传

作为南京路上“为民服务”的发起者之一,陶依嘉始终坚守初心,践行自己的使命。此外,她还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力求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1997年11月,以陶依嘉名字命名的“依嘉医药热线”正式开通了。这个热线专门为顾客提供“求医问药、邮购代办、送药上门”等特色服务,刚一推出,就广受好评。之后的15年,陶依嘉和她的伙伴一直坚守在这个阵地上,为无数市民排忧解难。

2013年,陶依嘉退休了,但她退休不退岗,继续奋战在志愿者一线。在她和同仁的努力下,“依嘉医药热线”升级成为第一医药(依嘉)创新服务劳模工作室,除了保留之前的特色服务外,还增设了许多新的业务。比如:帮扶高龄孤老、军烈属、残疾人;为困难学生爱心助学;和走入迷途的失足青年帮教结对等。

2017年,在黄浦区文明办的支持下,南京路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成立了,陶依嘉担任站长。从那时起,南京路的为民服务成为了常态化的“利民品牌”,为市民免费提供小伤包扎、理发、家电维修、商品鉴别、饰品清洗等30多项服务项目。

看到这样的成果,陶依嘉深感欣慰。不过,更让她开心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学雷锋”行动中,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来的党团员、民兵、解放军,到现在的企业员工,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其中,还有不少人成为她的徒弟。

一次,她与几位老朋友聚会,有人半开玩笑地说:“陶老师,你这两天是不是又收新徒弟啦?”

陶依嘉问:“哦,你的消息蛮灵通的嘛,你是怎么知道的?”

“哈哈,前两天的电视里都直播啦!”

听到这话,陶依嘉会心一笑。就在2022年3月,她以劳模的身份参加了央视军事频道《老兵你好》的电视访谈栏目。当时,有位优秀青年听了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当场表示要拜陶依嘉为师,向她学习服务理念,陶依嘉也欣然同意。就这样,一场意外的“拜师会”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此刻,陶依嘉满怀感慨地说:“我收徒弟,不是为了私心,是希望为公益事业多培养一些接班人。我年纪大了,以后的担子还是要交到年轻人的手中啊!”

“陶老师,您说得太好了,那您现在到底有多少个徒弟啊?”

“已经有88位啦!”陶依嘉自豪地说道。

春华秋实。眨眼之间,陶依嘉已在公益事业上奉献了40年了,她服务过的市民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在此期间,她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学习雷鋒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等奖项。

对于这些荣誉,陶依嘉一直看得很淡,她说:“自己作为一个平常人,做好每一件平凡事,这辈子值了!如果向天再借40年,我还要当兵,还要做志愿者!”

猜你喜欢
南京路学雷锋导尿管
更正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张钒油画作品
上海南京路百年变迁
透视上海市城市规划与城镇化进程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气囊硅胶导尿管留置导尿204例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