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的艺术特征研究

2023-01-20 11:57王蕴燕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剧题材戏剧

王蕴燕

(韩国加图立大学,富川市 14662)

音乐剧诞生于20世纪之初,伴随着工业革命一同成长。作为一种对传统戏曲形式的核心力量,音乐剧崇尚自由流行的艺术元素,擅长以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性形式来获得观众的审美认同。中国的音乐剧自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引入,并开始进行原创探索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首部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登上舞台,就此确立了音乐剧在中国的探索起点。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的创作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格调与魅力。这不仅融入与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构架,更体现于作品艺术题材的打造层面。在中国当代音乐剧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围绕现实主义题材和都市情感内容进行创作,具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色彩。[1]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音乐剧作品回溯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点点滴滴,以人文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英烈的缅怀之情打造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这样的音乐剧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历史深刻的积淀,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历史的敬畏。而这些作品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的呈现,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戏剧内容的新颖呈现

众所周知,音乐剧是一种以综合性音乐体例结构来呈现戏剧内容的艺术形式。在其丰富的构成元素中,多样化的听觉视觉和感觉元素,均是为了呈现跌宕起伏的戏剧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矛盾冲突,揭示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而能够促使观众产生审美共鸣。在不同的戏剧文化环境中,对于音乐剧的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尤其在戏剧结构和艺术手法层面体现出大相径庭的差异。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歌剧开始发迹,老一辈艺术家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通过洋为中用的方式打造出了《白毛女》《江姐》和《红色娘子军》等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有力的展现出中国戏剧独到的东方韵味,深入人心。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音乐剧的创作与表演,继承成了民族歌剧的衣钵,通过写实感和独有的东方浪漫主义气息对戏剧内容进行编创。并根据革命史实来讲述曾经的历史故事,激发当代人民群众的审美共鸣。随着音乐剧创作的不断精进,对于传统中国戏剧作品中所形成的起承转合规则,也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大胆突破,在欣赏层面体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观感。

一方面,当代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在戏剧线索的总体设计方面体现出全新的艺术特性,摆脱了传统戏剧作品的牵绊,不再墨守成规式地对传统方式进行延续。这也使得观众的审美情绪得到多元化的满足,能够对这一题材的红色音乐剧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中国的传统戏剧创作理念中,无论是起承转合的常规逻辑或是赋比兴的表达方式,均深入人心,也使戏剧作品在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进程中,生动体现出严谨的逻辑走向,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当大量同类型、同题材和同思维的作品一拥而上,同时出现在艺术舞台上时,便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之感,也不排除一些作品有相互模仿和抄袭的可能性。虽然在艺术投入方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久而久之必然会使整个音乐剧创作市场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干扰[2]。为此,在当代新创音乐剧的编创理念方面,不再遵循常规的结构设计逻辑,通过剑走偏锋的方式融入更多的戏剧展开手法,给人以全新的艺术观感。从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实来看,这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历史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很多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也并非遵循着戏剧逻辑所展开的。因此,在对革命历史进行回溯的过程中,在艺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也感受到戏剧故事的讲解可以通过更具人文情感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展开。此在当代艺术家的眼中,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对革命历史进行回溯,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多样化的记录手法。

比如:近年来所创作的音乐剧《红船往事》主要记录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在作品的创作中采用了编年体的方式,详细记叙了1921年前后,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一大”召开所发生的种种故事事件。由于不同的戏剧故事展开的时代空间、地点和人物均不尽相同,因此创作中采用了散化织体的戏剧结构,以点状来取代串联式的剧情叙述手法。不同的文化空间和不同的时空穿梭,革命历史的往事具有更多的现代精神,也使观赏者能够与革命先贤同时空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发生历程。在另一部音乐剧作品《大钊先生》中,对于李大钊形象的描述,一改此前脸谱化的设计和众所周知的故事经历,回归到人的本身,观察其作为同志、战友、儿子和父亲的不同身份形象。以普通人的视角观察李大钊的生平往事,进而形成对于革命英雄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叙述手法更加平易近人,也更容易使观众产生亲近感。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中国戏剧剧本结构当中,惯常使用二元对立式的写作手法。将正义之士和敌寇之间进行分立,再通过二者之间所产生的阶级矛盾构成整个戏剧的发展和高潮,最终以喜剧或悲剧的形式收尾,与观众的审美情愫进行呼应。这样的表现形式在绝大多数戏剧和影视作品中出现,也成了观众所熟知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呈现方式。21世纪以来,在类型化音乐剧的创作中,试图摆脱这样的戏剧情节和艺术表现手法。在现实主义笔锋的基础上,力求融入更多情感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思考,摆脱陈旧的戏剧矛盾激化手段。一元独立式的创作表达方式,能够将整个戏剧的重心拉回到革命英雄人物本身的生平简介和革命历史史实当中,摆脱了对正面战场情景的依赖。我们会发现,包括《烽火·冼星海》和《王二的长征》等作品中,并没有过多地对敌我斗争的内容进行追溯,而是以主人公为线索,观察在革命年代个人心路历程的成长过程。思考革命社会环境对人的启发,以及在现实革命斗争中人的自我反思与成长过程。这样的戏剧逻辑和主题内容,显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同时,也在革命历史背景下思考更多的人文主义情感问题,革命历史本身和对人性的蜕变有了更多的深层挖掘[3]。

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

音乐剧中的音乐是表现戏剧的重要手段。不同的音乐艺术形态在当代社会形成了综合性的呈现方式,辅助各种题材音乐剧的创作,良好展开优秀的音乐剧作品。当代创作者拥有强大的戏剧文化资源作为支撑的背景下,十分注重对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好听好看”作为音乐剧创作成功的重要标准,在音乐剧中的音乐语言往往体现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融入了背景音乐、歌唱、舞蹈、演奏和形体表演等综合性的艺术体系,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形成了互为依存,互为衬托的搭配。另一方面来看,当代音乐剧本身在音乐创作方面拥有着厚重的基底,不仅包括摇滚民谣和情歌等多样化的时尚音乐元素可以融入音乐剧的音乐形态,还可以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戏曲音乐及原生态音乐形态融入音乐剧的创作之中。进而更加贴近戏剧内容本身的风格,音乐的听觉层面与舞台的视觉层面形成良好的呼应,展现出音乐剧真实生动的一面。

首先,对于西洋交响乐和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和融入,是红色题材音乐剧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音乐剧本身源自西方文化,其在当代中国艺术舞台上的实践,并没有出现中西合璧问题上的任何隔阂与代沟,自然而然地将丰富的音乐元素进行调配应用。对于交响乐和西方复调音乐的编创手法而言,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织体结构体现出厚重和神圣之感,可以在宏大的艺术作品中展示出良好的听觉效果。因此,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的应用方面融入了大量的交响乐乐风,通过配器层面与中国民族乐器之间的结合,产生民族交响乐的综合性文化观感,并在听觉层面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厚重之感。比如:建国70周年前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创作的原创音乐剧作品《血色湘江》,讲述了在重要的湘江战役中,革命英雄如何浴血奋战,抗击敌寇的故事。在对于大量战场环境和悲壮气息的书写过程中,大量的交响化音乐应用和西方乐器的融入,展现出凝重和悲壮之感。无论在背景音乐的塑造方面,或是在歌词的构成方面,均体现出强大的写实感。使音乐编创产生恢宏大气的空间效果,与男声合唱、独唱、重唱之间构成完美的结合,散发着阳刚之美。在另一部音乐剧《王二的长征》中,同样有着抽象的交响化音乐风格出现,将写实感转变为印象主义风格,令舞台气息变得更加现代。但在尾声处由交响乐所奏起的《国际歌》,燃起了红色的音乐热潮,点明整部音乐剧作品的主题。

其次,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中,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最为广泛和全面。由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因此任何作品都有实际的地域背景作为支撑。由当前省市歌舞团和艺术学院为主体的创作团队,在作品内容塑造方面融入了大量与戏剧内容相吻合的民族音乐元素,这使得作品的现实感得到有力的增强,同时也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元素点缀整部音乐作品的艺术氛围。比如:在音乐剧《红安回响》中,十分经典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始终作为音乐的主题基调,展现出大别山人民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而在另一部西北风格的音乐剧作品《凤凰浴火》当中,则采用了具有陕北风味的高腔和秦腔戏曲元素,以悲壮的文化力量来展现革命年代人民群众的奋勇抵抗,将西北音乐和文化风貌的苍劲有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除此之外,音乐剧作为一种时尚和流行的戏剧艺术形式,在其音乐元素的塑造中也少不了流行音乐的先锋精神,但是如何在红色题材音乐剧中穿插流行音乐的曲风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作曲家们深入了解戏剧情境并思考人物的形象,最终形成了对于流行音乐曲风良好的融会贯通。《红船往事》中由于中共一大首次召开时率先选择了上海法租界的地点根据这一史实,在戏剧情境中加入了老上海20年代的音乐风貌。由于当时租界地盛行流行音乐,因此特意选择了具有爵士风格的音乐格调,大量的爵士音乐元素伴随着打击乐特有的节奏鼓点,展现出异域的文化风格,并与整部戏剧中的文化基调形成了良好的对应,并没有产生任何违和之感。丰富的音乐色彩令音乐剧的时代感得到良好的点化,更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4]。

丰富的音乐元素使当代音乐剧在表现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游刃有余。无论是对西方交响乐的借鉴,或是对民族音乐的点缀,抑或是对流行音乐元素的探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丰富的音乐色彩使作品的观赏性大大提高,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这也无形中拓展了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受众范围,使其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得到良好的拓展。

三、舞美技术提供的视觉创意

舞美技术的提升对于戏剧的观赏效果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科技飞跃发展的背景下,舞美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能够实现在戏剧舞台上多种多样的视觉形态表达,更能够帮助戏剧作品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舞台效果。就当代音乐剧的创作而言,需要舞美技术的帮助和扶持,通过舞美技术展现出丰富的舞台画面,进而对观众产生良好的视觉体验感受。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的创作中,也同样需要舞美技术的加持,通过全新的技术呈现。不仅在舞台陈设道具及服饰等方面能够塑造良好的欣赏环境,更能够通过多媒体场景的画面质感与实体舞台的表演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形成沉浸式的观赏体验[5]。

一方面,在整个革命战争题材作品的舞台场景渲染方面,舞美设计有着施展才能的宽阔空间,能够展现出完美的艺术形态。虽然在现代音乐剧的创作中,大多围绕都市情感题材进行编创,在舞美设计方面也体现出新颖前卫的艺术魅力,但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舞美设计同样可以通过格调的转变,衍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战争气息和特有的文化凝重感得到很好的呈现。同样,在音乐剧《血色湘江》的创作中,由光线、道具和人物服饰所形成的色彩反差对比,呈现出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既有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绯红画面,也有清冷孤寂的战场余音,这些舞美灯光的设计以及由实景舞台所搭建出的真实战场效应,能够准确还原革命战争时期湘江两岸悲壮的战争环境,同样能够用具有震撼力的舞美效果,使人身临其境产生感动。

另一方面,一些音乐剧作品除了对主流革命战争场景和艺术形态进行打造之外,还在个性化设计层面拥有独到的判断力和想象力,赋予音乐剧新鲜的文化色彩,摆脱固有的战场场景。比如:在《王二的长征》一剧中,创作者打造了一个抽象的环形舞台,用前后高度不同的坡形舞台来指代长征道路上的艰险困境。这样的舞美设计,摆脱了对传统舞台设计方式上保守的创作理念,提出了全新的抽象和虚拟设计方案。能够使剧情的衔接更加紧密,也能够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之感。又如:在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中,由于作品出自同名电影,因此在舞美的设计方面融入了与许多与电影原画面相的场景。尤其那种黑白胶片所产生的复古之感,令作品创作与电影戏剧效果之间交相辉映,形成良好的互动。当代音乐剧的创作中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在记录着中国革命年代的腥风血雨,重新回顾着红色历史的峥嵘岁月,也启发着当代观众对曾经过往的再思考、再体验和再感知。对于今天的青年一代而言,红色革命历史似乎已经是遥远的回忆,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上,并因为这段历史中革命英雄的不屈不挠、同仇敌忾,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戏剧艺术不同于影视剧或历史课本上的解构方式,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来对这些作品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进行描述。一个个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重新跃然于舞台,通过当代艺术家的精耕细作,重现他们辉煌的生平往事,更在一个个人文故事背景的背后,使观众感受到红色历史特有的温度和语言。

当代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用一种十分平和亲近的口吻来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在欣赏和感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它通过一种温文尔雅且极具张力的戏剧手段,来唤醒人民群众对民族情怀的感知以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激发起斗志昂扬的精神,促进他们在新时代的今天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优秀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在艺术创作方面体现出卓尔不群和另辟蹊径的路线。无论在剧本创作、音乐表达或舞美设计方面,都展现出当代中国文化创作的硬实力,更体现出艺术工作者对革命英雄的无比崇敬。相信在未来的艺术舞台上,还会诞生许许多多优秀的类型化音乐剧作品。它们也激励着当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澎湃的热血来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

猜你喜欢
音乐剧题材戏剧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有趣的戏剧课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