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院校专业课教材编制与出版研究*
——以《古代汉语》教材为例

2023-01-20 11:57任连明孙祥愉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献思政

任连明 孙祥愉

(1.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每一位高校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该问题。在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现实意义。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2017、2019、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下发了关于加强深化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意见。甚至再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又提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可见,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直在加强,“思政”元素会一直存在于高校课堂上,有专家提出需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体系建设,建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标准,编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材。”[1]而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来说,首先需要的是有相对应的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支撑材料,所以需要加大专业思政教材的编制出版。

一、《古代汉语》教材与“课程思政”育人

目前国内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设置,一是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各大专院校下属文学院所设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二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比如中国古代史学、哲学、教育学、艺术学、传播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因为这些学科专业都需阅读古文献,正是由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对象涉及面广,所以是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关注的对象,很显然,《古代汉语》教材建设理应受到重视。

“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今天,已经问世的不下二三十种”[2],现行的古代汉语教材,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在编写体例上大体可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大块或文选、通论(语文知识)两大块,长期以来,教材的编制出版已经基本固化,主要是基于古代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文本、通论编撰,而对文本所体现的正向思政元素缺乏深入挖掘,缺少对文选和语文知识背后所反映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入解析,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进而阻碍了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地树立,这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不一致,反映出高校《古代汉语》教材未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求。

二、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制特点

每一部教材的出版,从总体框架到素材选择和编排,主编都会有自己的总体思考,针对如何编写《古代汉语》教材,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纲”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壮大、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也是所有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就是要不断突出和强化思政教育,专业和思政元素相融合是今后高校教改与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定会促使专业教材编制出版中更重视教学素材、编写样式和传播形式的多元立体化。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编撰理念: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古代汉语》教材的编纂在理念上既要注重传统,同时也要紧随时代要求。中国传统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到五四运动这一悠长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极富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例如:荀子所论述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实名”论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易经·系辞》记载了关于中国古文字的起源问题;《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书;历代以来古人对经典的“传、注、疏”中蕴含着大量的语言学知识,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古人在传统语言文化研究上有着极高的素养成就,哪怕是与同时期西方语言学成就相比也毫不逊色,反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但是,中国传统小学有其局限性,有些学术结论并不完美,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而教材的编制必须予以合理的接收,完善教材内容。例如有的学者认为使动、意动、为动不属于词类活用,李运富《试谈使动、意动用法的归属和注释问题》(1984)、《使动、意动误例辨》(1989)、杨尚贵《关于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的思考》(1996)、王聚元《关于“词类活用”研究和教学的几点反思》(1997)、杨荣祥《论“词类活用”与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之关系》(2013),这些结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教材编纂中应该适当吸收,既可展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材资料选取: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结合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古代汉语》教材编写的素材选取应力尽全面,这与早期教材只是注重选取上古经典文献完全不同。就历时角度上来看,从殷商卜辞一直到五四运动之前,汉语史上每个时期所出现的代表性文献都最好有所涉及;就文选类型来看,既要有儒家传世文献,又要有佛道文献、出土文献;既要有正统的文言文,又要有古白话。

中华历史悠久,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教材资料的选取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典型性,这里的典型是指在突出思政元素前提下选取古汉语经典文献,选取那些蕴藏着优秀政治经济思想、家国情怀、外交策略、孝悌伦理、平等博爱、有教无类、天下大同、民族复兴等理念的素材,这些内容更加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例如佛道文献,很多教材基本不涉及,是因为其中有些文献具有封建迷信思想,但是佛道等宗教文献自有特色,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近年来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教材依然可以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董志翘、杨琳主编《古代汉语》收录有《修行本起经》《生经》《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等,这些文献都劝人行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注重提高人内心的素养。

(三)教材内容设计: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

中国地域广大,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系统,这套系统记录的文献反映了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以周边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民族文化为辅,二者组成了完整同时多元的中华文化系统。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古代汉语》教材内容在设计上理应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就目前的教材来看,对地域性文献的设计还不够突出。周及徐主编《新编古代汉语》就做了尝试,“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以及西南地区学生的特点,增加了西南地区的古代文献。”[3]如此既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建设家乡的动力和信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爱国、爱家、爱人完美地结合起来。

(四)教材形式设计:互动性与多样化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想打破《古代汉语》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材在设计上就要突出互动性和多样性,设置一些教学互动的情景和问题,这样既能做到教学相长,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主导的“文学作品演示会”活动,后来扩展为“‘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从1997年开始至今,以第二课堂的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将中外古今经典文献改编为文学剧本,师生一起排练,走上舞台,面向社会在学校公开演出。这种第一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古代汉语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把学生带入更加真实、形象的语言文化情景中,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化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这种做法在广西区内外高校中引起关注和热捧,获得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项,2014年荣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制与出版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突出思政育人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加强专业课《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制出版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重点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及时把握国家政策扶持机遇

“教材编撰要抓住机遇、推陈出新。”[4]而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国家对思政育人的重视,从中央、教育部到地方,都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国高校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随之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倾斜支持,教材编写者与出版社都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编写与出版符合国家需要、促进民族发展、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古代汉语》思政教材。

(二)确保教材正确的政治导向性

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强调指出:“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加强完善教材各环节管理,使教材建设规范有序。”[5]这都要求在《古代汉语》思政教材编写和出版双过程中提高政治敏锐度,确保教材正确的政治导向性,从根本上确保教材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办学要求,要符合上述要求,最重要的是需要高水平、专家型的教材研发编写队伍和高素质、专业性的编辑队伍,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产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思政精品教材。

(三)探索融合式的编制出版新模式

我们现在已经步入5G时代,“全球新闻出版业继续经历着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并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趋势”[6],“新媒体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整合手段的不断创新,传播内容实现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的深度融合,知识传播在新媒体平台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7]《古代汉语》等专业课程思政教材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立体化教材。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有洪波主编的《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配备了光盘、自主学习软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纸质教材向融合立体式教材的过渡,但是由于多媒体教材内容设置简单、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使用率偏低。这说明我们在教材立体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可挖掘的空间。

四、思政版《古代汉语》教材的预期效果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直接依据和教学内容的最主要载体,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指引向导,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思政版《古代汉语》教材的编撰与出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然会在高校大学生育人工作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必然会提升师生的思政素养和校园思政氛围

思政版《古代汉语》教材的出版,必然会首先促使教师进一步深化认识专业与思政的关系,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教学的思政特点,同时对教师也是自我思政涵养的一次升华;其次,对学生而言,在学习古代汉语专业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基于教材继续深入学习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最后在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地外显出来,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助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第三,古代汉语课程涉及专业多、学生多,通过课程的学习,师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提升,必然会在校内产生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渐使整个校园孕育出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

(二)可使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水乳交融,全方位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中央强调指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而《古代汉语》课程由于其适用专业多、适用学科多、涉及的学生多,所以做好这一门专业课的思政教学就解决了一大批高校学生的思政培养任务,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思政版《古代汉语》教材的建设应运而生,填补了《古代汉语》教材在思政编撰上的缺陷,为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同步育人做出了有益尝试。

(三)可为全国专业课思政教材的编撰出版提供参考

一部好的教学参考用书必须紧贴教学实际,必须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必须能够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而思政版《古代汉语》教材正是基于以上诉求而编制。目前全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专业课思政教材的编撰与出版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思政版《古代汉语》教材建设可为全国专业课,特别是文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结语

不同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教材的要求是不同的,教材的编撰必须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材编制与出版需要放在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框架下。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目的是为实现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责任感,树立为建设新时代伟大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所以,对于高校各专业课程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编撰出版能充分体现“思政”特色的专业教材,为思政教学改革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献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