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与高职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2023-01-20 14:01郏孙勇陈庆果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郏孙勇,陈庆果

(1.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以登山精神、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受到普遍认同的,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家国情怀的一种价值追求。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拉开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主要途径。在体育学科中开展课程思政,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体育文化传承。

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1.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中华体育精神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体,是体育精神在中华大地的传承性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主要体现。相关学者和专家针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的看法。黄莉在《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一文中提出,中华体育精神既具有体育精神的全部内涵又具备中华民族的体育特点,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具体化;罗小婷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一文中认为,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包括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遵纪守法的公平竞争、自我超越的英雄主义和健康自信的乐观主义5个方面;伍绍祖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谢琼桓指出,中华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刘鹏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当今大众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更倾向于刘鹏同志的提法,因为其概括了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理念、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1.2 中华体育精神的特征

中华体育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吸收借鉴了西方体育精神之后的一种继承式创新性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中华体育精神具有教育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征。其教育性主要表现为中华体育精神具有激励、促进、鼓舞国民认识体育、理解体育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有梦想、敢拼搏、愿奉献的社会主义公民。其政治性则体现为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凝聚力、国家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中华体育精神具有独特性与包容性相兼顾的特征。中华体育精神是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如气功等养身体育蕴含了身心并育、天人合一等中医学理论,荡秋千、打沙包、跳绳等源自民间娱乐活动,但同时又吸收借鉴了西方优秀的体育精神,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原有传统体育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内生体育精神和来自西方优秀体育精神的结合体。(3)中华体育精神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对原有的传统体育精神和外来西方体育精神进行了调整、修改。例如,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红色体育就表现出强烈的斗争意识和家国情怀,我国的奥运精神与西方国家相比会有更浓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2 中华体育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2.1 基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中华体育精神从属于中华体育文化且是中华体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引导,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的人才与公民,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都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能发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2.2 交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强大,个人的理想就失去了实现的土壤和平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致力于帮助学生成为能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应将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利益高度统一,提倡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教育在追求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将个人梦想的追求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等远大理想信念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2.3 汇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实施课程思政都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力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的教育,使之成为既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正确的思政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

3.1 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素材

体育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体育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属于必修课,包括球类、田径、武术、游泳等多种运动项目,中华体育精神在这些运动项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同的运动项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素材既有一些共性特点,又有所差异。其共同点表现为要求学生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都要遵守比赛规则,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训练和比赛时不言放弃、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等;差异性表现为集体类运动项目更强调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能类项目更关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拼搏奋斗精神,民族民间项目和传统武术侧重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国际型体育赛事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机会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中凸显的不同中华体育精神内容来挖掘不同的思政教育素材,根据教育需求进行主题式的归纳、设计,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

3.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

3.2.1 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体育强则中国强,中华体育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孕育,具有无可睥睨的精神文化力量,对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繁荣、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并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表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环节。校园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承、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积极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3.2.2 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食粮,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特色。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明确了要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修正和完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达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存精、与时俱进,推动自身朝更好方向发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责任之一。

3.2.3 是培养中国特色人才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中国特色的思想认识、文化认同、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进入新时代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高尚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困境。中华体育精神因其具有教育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独特性与包容性相兼顾、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锤炼意志、提振志气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内在要求。

4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

4.1 以体育精神为纽带,厚植中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发展壮大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使体育课程更具有中国味道与中国特色,进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中华体育精神来引领体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统一。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认识,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融入体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实践、道德教育和师德引领,促进中华体育精神走进体育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其次,要建设中华体育精神的主题校园文化,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构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课程,能够以间接的、不易被察觉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建设中华体育精神的主题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和布置,如提供开展中华体育精神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增加海报、广播、刊物等的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中华体育精神相关的教育活动,如讲座、报告、比赛、仪式、运动会等,以主题鲜明、参与性强、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中华体育精神在校园中的弘扬与传承。

4.2 以项群理论为基础,提升教学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为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的提出,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所谓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就是要以项群分类为基础、以知识技能教学为载体、以教学内容与特点为依据,对同一项群属性运动项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素材进行充分挖掘,提炼其中的共同思政元素和育人因子,构建体系化的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要利用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理论,对拥有同一项群属性的运动项目所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共同思政教育素材进行挖掘、整理、设计,巧妙地将其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实践教育特点与思政课程的理论教育特点,让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中,通过身体力行的亲身实践达到锻炼身体、学习知识技能、接受体育文化熏陶、提升体育素养等多重教学目标。要深入挖掘不同运动项目所凸显的中华体育精神,开展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例如,在足球学习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在长跑运动中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在体操训练中带领高职院校学生展示自我、展现超越突破精神等。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具体学情,设计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4.3 以典型案例做示范,增加课程吸引力

中华体育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一些故事与人物因为有代表性的作用和突出的表现,而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经典案例。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是一场举全国之力举办的奥运会,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场锐意进取的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在比赛中取得了51枚金牌,中国成为第一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北京奥运精神被概括为民族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和谐精神。以奥运精神作为教学案例,能够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法纪意识;体会顽强拼搏后为国争光、为自己争彩的成就感、自豪感;理解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际交往原则;等等。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跑出了9.83秒的个人最好成绩,创造了亚洲男子百米纪录,成为家喻户晓的“亚洲飞人”。苏炳添的成功是他坚持训练、不畏艰苦和勇于突破的结果,代表了中华民族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敢超越、为国争光等优良民族品质,也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类似上述事件与人物,因为成就突出而被广大民众所知晓,成为知名度广、代表性高、时效性强、感染力大的经典案例。以这样的内容作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案例,更容易增加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优良资源。

4.4 以高职院校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职业契合度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既要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特点,又要顾及高职体育课程职业实用性要求,充分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中华体育精神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既能推动个人的精神意志磨炼和人格修养完善,又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必备的精神力量,是应被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深入学习、大力传承的精神食粮。体育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高职院校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仍然是偏重技术教育的,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掌握一技之长以立足于社会。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强行必修的体育课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课并不重视甚至心存排斥,所以要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首先要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进而改变其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职业标准要求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一是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制订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方案,如职业警校更侧重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教育,可以将奥运精神、女排精神等凸显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融入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促进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传承。二是要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如园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古人天人合一的体育养生理念;会计类专业学生要强调法纪意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等等。

5 结 语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持。因此,要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通过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其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弘扬,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技术又有本土思想立场的社会主义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