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2023-01-20 16:38张锁军赵宏宇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共同体中华民族

张锁军 赵宏宇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我国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先生曾从符号学角度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符号活动的总集合。[1]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之根本,亦是一个民族语言、习俗之独特形式。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其文化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早在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把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针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针。

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尝试从英语课堂教学角度出发,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旨在通过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寻找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并为同类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英语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必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而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讲授专业课知识,更要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教育便是这其中重要一环。故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任何高校、任何专业而言,其意义之重不言而喻。现以呼伦贝尔学院英语专业为例,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必要阐释如下:

(一)国家层面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思想论断。而后,2017年8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我国始终强调并承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多元一体,一体是本,强调一体,兼顾多元。[2]故此,此方针用来指导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必要性。呼伦贝尔学院作为一所边疆地区的高校,其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理应要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并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外语人才。

(二)文化认同层面

民族文化认同原本应该源于血缘或原生性的情感,但文化认同却需要建立在一个较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源于多么亲密的血缘关系也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同不可能凭空产生,它要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更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只有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民族发展历史,才可能提升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增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使命。对于呼伦贝尔学院英语专业来说,由于其地缘特点和专业特点所限,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可能较为明显。故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英语专业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的必然路径和重要选择。

(三)教学需求层面

随着哲学领域的语言转向,语言早已不再是传统认知的工具,而是自身传统反思的起点和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4]语言教学中势必有文化教学存在的必要性,二者相互依存,紧密结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不能脱离彼此而存在。[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要了解、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西方文化的学习,更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教学实际需求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亦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以及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所决定。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问题

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思想的提出,各高校均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路径。以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将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及困境总结如下:

(一)英语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均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依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中共教育部党组相关文件精神,呼伦贝尔学院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外国语学院也全方位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外语教学中来,并积极组织各类学习与教学研讨。实施的主要举措有:

1.组织学习文件,强化思想意识。以全体教职工会议、党支部会议、中心组学习、教研室活动等多种形式学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文件,加深教职员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识,强化思想,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2.增加课程思政目标。依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以往的教师教案中每节课主要关注三类目标的培养,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现结合各类课程实际与具体要求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想教育更加明确地体现在教师教学计划中,期待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加大力度实施示范课程建设。学院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思维意识活跃教师参加国内各类培训与学习,强化自身理解与认识并以自己所熟悉课程为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鼓励并支持相关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科研创新,科研反哺教学,提升示范课程建设质量,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序推进。

4.强调示范引领作用。定期邀请有经验教师以研讨会、公开课等多种形式与全院教师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与认识,以身说法,力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使收效最大化,以点带面,共同进步。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绩与成果。

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整体来看收效显著。全体教职员工基本实现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解与认识,并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认识到其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关于这些方针政策与课堂教学如何融入也形成了一定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尝试、不断改进。

(二)英语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困境

英语专业历来都是把文化教学看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每一个版本的《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几乎所有的课程无不涵盖或牵涉文化因素,代表性课程有:《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英汉语言对比》《英语国家概况》等。所欠缺的是:以往《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或授课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却关注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理解程度与思考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任何思想从形成到实施都不可能一蹴而成,都需要时间与过程,这是发展的自然规律。同理,教师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思考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

2.示范课程引领作用不明显。示范课程虽然设计得合理、巧妙,但英语专业课程较多,差异性明显,这些经验和思考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以《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为例,毕业要求中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60学分,约75门课程,方可毕业。这其中每一门课课程性质均有不同:学分不同、周学时不同、开课学期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种种原因均可能导致示范课程引领作用并不明显。

3.系统性不强。教师容易基于自己所授课程去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缺乏与同行的沟通,特别是缺乏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此外,文化类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大部分课程性质属于任选课,文化课内容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教师授课重点不统一,思想不一致。

4.教学手段单一。有些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学校所有教室均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但存在多媒体利用率低或使用不合理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应做到全程与全方位,综合、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以各种科学、合理的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提高自身认识,强化思想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课程思政需要理论的支持。[6]对头脑的理论武装是万事之始,教师自身必须加强思想认识,积极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实现专业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等多元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引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结合自身主要讲授课程的特点认真思考与其相融合的合理方式,最终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英语专业教学的融合朝着更为系统性、更为规范性的方向发展。

(二)做好统筹规划,挖掘课程素材

基于自己所授课程积极探索和挖掘课程本身可利用的素材,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应从学院角度重新统一认识与理解正在执行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把握课程本身在整个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内的作用与地位,还要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课程体系的宏观层面做好统筹安排与规划,有的放矢。微观层面即是要结合课程特点、教材特点等深入挖掘相关联有利因素。教师要多以教研室或教研组为单位,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助与互动,形成合力来推动整个学院思想教育的发展,提升其逻辑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三)鼓励科研创新,推动项目教学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教学是科研的实践,科研是教学的思考。首先,倡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文化科研、教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势必要更加重视此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国家、自治区、学校以及相应的社会团体都应适当程度增设各级、各类与此相关的科研、教研课题,鼓励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申报与参与;其次,从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鼓励与支持,倡导教师及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研究工作中来。在职称评审中适当增加此类项目及论文的加分比例,进一步明确其科研地位与科研价值;最后,还应注重引导、培养教师科研、教研兴趣。多鼓励教师参与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多媒的讲座与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理解与认知,最终提升科研、教研兴趣,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路径。

(四)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学者们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智慧教室理念、混合式教学、微课、慕课等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提及丰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竞赛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首先,应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同样可以用于思想教育上来,它可以摒弃传统教学手段带来的枯燥与间接,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体验。可以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或实践教学比重,进一步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利用教育素材与教育资源,如,参观当地红色景区,民族、历史博物馆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民族荣辱感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开展各类竞赛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7]竞赛亦是检验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学校与学院应积极主动组织各级、各类比赛,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或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动员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宏观优势,以赛育人,以赛促学,将教学、实践、比赛相结合,从而多渠道、全方位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竞赛可以大范围宣传,鼓励并允许全校师生参与,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更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可见,竞赛亦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变体及补充。

思想教育不应拘泥于课本或教室,过于死板效果必定不佳。教师要积极进取,挖掘各种不同形式教学的优势与作用,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效果形成合力,最大效果发挥各类、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当然,每堂课都刻意地强行植入思政元素也是不可取的,会导致思政点过于分散,没有主次之分,势必影响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8]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必须要把握好尺度,在不违背、教学规律以及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更要思想强,政治立场坚定,这些均是未来国家接班人的必备条件。英语专业作为主要的语言类专业之一,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更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新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契机,这对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要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服务于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使学生不仅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要增强文化认知、文化自信,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伟大使命。教师只有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将自身的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密切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并发挥实践教学优势,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