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企业投融资的应对策略

2023-01-20 16:57兰素萍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32期
关键词:金融体制投融资金融机构

兰素萍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玄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2)

金融体制改革是面向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机构投融资业务的一次重大调整,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满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融资、投资需求,在帮助企业实现发展壮大的同时,为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金融体制改革既是一次重大机遇,通过规范金融市场利率,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了商业信用制度。同时也对企业的融资策略、投资战略带来了冲击影响,企业只有尽快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秩序,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最佳的投融资应对策略,才能在满足自身经营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概述

1.金融机构体系改革

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从金融机构的组成上来看,目前较为常见的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类型。其中,商业银行实力较强、资金雄厚、信用较好,是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首选。但是由于贷款周期长、贷款额度大,如果企业信用不好或者经营不善,很容易使商业银行的坏账率上升,进而引起财务风险[1]。因此,在金融机构体系改革中,特别强调提高企业贷款门槛,并对贷款的额度、还款的时限等作出了严格要求,以帮助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另外,金融机构体系改革还针对国有企业无力偿还国有银行贷款的情况作出了特别说明,例如国有银行需要定期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国有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可立即叫停其投融资活动,从而使经济风险可控。

2.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自从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深圳挂牌经营,在此后的30年里国内证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来说,除了选择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另一种选择。相比来看,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模式,适用于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集团公司;而证券公司本质上属于间接融资模式,其融资规模更小,利率更低,并且操作也更加灵活,适用于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进入金融市场更早,占据的市场资源更多,挤压了证券公司的生存空间,导致两者发展极不均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金融市场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增加融资渠道、丰富筹资模式,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上稳定股票政权市场,最终使我国金融市场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秩序。

3.宏观调控体系改革

我国自成立中央银行以来,由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在金融体制改革以后逐步放松了中央银行的贷款限额。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从中央银行以较低的利率贷出更多的资金,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增加了企业可支配资金的额度,使得企业有资金从事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范围,为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和刺激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另一方面,分担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压力,并且弥补了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短板和漏洞[2]。除此之外,中央银行还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企业必须落实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有能力偿还贷款,减少呆账、坏账的比例,在维护企业良好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虽然成效卓著,但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并未建立起稳定的“共赢”关系,由此也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以及盲目投资等问题,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在辩证看待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带来多方面、深层次影响的基础上,针对现行金融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开展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重点从统一利率标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信用制度等方面进行重点优化,进一步提升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互动开展的促进作用,致力于实现企业与金融公司的“共赢”。

1.利率市场的一致性为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在本次金融体制改革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资金价格问题成为制约企业投融资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加上外部监管的缺位,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利率的定价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定价不统一,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就很容易发生恶性竞争,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而且也容易造成金融机构和投融资企业“双输”的局面。因此,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从维持利率市场的一致性出发,通过规范金融市场利率,致力于构建一种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样一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提供投融资服务时有着明确、统一的利率标准,解决了盲目定价、恶意抬价的问题。对于有投资、融资需求的企业来说,则能够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投融资活动的风险、成本、收益等因素,选择最佳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双赢”。

2.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横向对比来看,金融行业内商业银行在提供投融资等服务时,往往能较好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容易出现乱收费的情况。例如,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虽然降低了贷款审批的门槛,但是提高了融资服务的利率,甚至远远高处国家规定的上限。这就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度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针对金融机构投融资服务中不规范收费的乱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客观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3]。对于金融公司来说,将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有助于实现金融公司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对于有投融资需求的企业来说,则能够进一步降低投融资服务费用,并且获得更加优质的投融资服务,对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及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金融体制改革将会为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

3.提高了债券类企业的投融资能力

受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融资模式从单一的直接融资向直接与间接混合融资转变,在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筹措难题的基础上,也降低了企业对于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对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和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有积极帮助。其中,在间接融资模式下,债券市场融资是企业选择程度较高的一种融资模式。相比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与风险更低,不会影响公司股东控制权等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秩序的逐步成熟,债券类企业可以自行发放债券并进行融资,其投融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将逐渐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趋于平衡,对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对融资风险的抵抗能力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债券与贷款一样,不仅有利息,还有明确的归还日期,这就意味着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连本带利偿还贷款。鉴于选择债券融资模式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为了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国家方面还应加强对债券发放企业的监管,避免发生卷款跑路的情况,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4.促进票据市场发展和完善商业信用制度

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商业票据作为投融资渠道。所谓商业票据,是由金融机构开出的无担保短期票据,其可靠程度取决于商业机构的信用水平,并且绝大多数商业票据支持贴现和背书转让。相比于银行存款,商业票据的利率更高,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更加理想的投资方式。除此之外,商业票据可直接发售,也可选择经销商代为发售,实际操作更为灵活,也能够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便利。由于商业票据本质上属于信用性票据,它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发行方的商业信用[4];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商业票据作为投融资渠道后,对于推动票据市场的稳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一来,会鼓励发行票据的金融机构筹集更多资金,发行更多商业票据,以满足企业的投融资需求。从商业票据的承兑方式来看,可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解决企业欠债不还、恶意拖欠等行为,客观上能够促进企业遵守市场秩序、维护商业信用,对我国商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该角度来看,金融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对企业投融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为完善我国商业信用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企业投融资的应对策略

1.企业融资策略

(1)企业必须优化融资结构

融资规模、融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如果企业融资渠道偏少、融资结构单一,会对现有的融资渠道产生强烈的依赖,一旦金融政策发生改变或行业形势发生变化,资金筹措不畅,将会对企业的资金周转、正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现代企业要利用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优化融资结构、拓展筹资渠道,通过拓展资金来源达到分担融资风险的目的。目前来看,企业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两种,以商业银行为融资对象的直接融资存在手续烦琐、成本较高等弊端,例如对企业的注册资金、抵押担保等均有严格要求,很多企业因为不符合条件,或者出于成本考虑不会优先考虑直接融资。因此,企业应尽可能选择多种间接融资渠道,在满足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在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下,企业可选择的间接融资模式有两种。

①内源融资。即企业将留存盈利、定额负债等储蓄转化为企业资金,用于维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经营发展。由于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因此融资的灵活性、自主性极强,不受外界制约,可缓解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的燃眉之急。同时,内源融资成本更低,并且不会稀释股东的控制权,因此也容易获得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批准。当然,内源融资的额度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正相关,融资规模有限。②股权融资。即企业股东出让部分所有权获得资金,这种融资模式的优点在于筹措资金无利息、无须归还。新股东用于购买股权的资金,直接进入企业的资金池,充实了企业的营运资金。根据股权发售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公开发售、私募发售两种形式。如果是上市公司,可选择公开发售模式;如果是中小企业,则选择私募发售模式。

(2)企业要注重提升商业信用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信用秩序的逐步建立,企业商业信用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在企业融资领域,金融机构会通过开展市场调查了解企业的商业信用,以此来评估企业的违约风险,判断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以及确定授信额度。因此,企业如果选择从金融机构融资,必须注意提升自身的商业信用,确保自身能够符合贷款标准、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增强自身的商业信用。首先是保持财务状况良好,维持现金流的稳定运行,使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维持在合理的比例[5]。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发展计划顺利实施,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保证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避免因为市场波动或决策失误而无法偿还贷款。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是提高企业商业信用、更容易通过金融机构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是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向社会、金融机构公示自身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要尽可能的完整、真实,除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外,还要包括股权结构、资金投向等。金融机构可通过会计披露对企业的商业信用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估,信用良好的企业可以通过“绿色通道”以更快速度、更低利息获得贷款。相反,那些征信不透明、信用差的企业则有可能被金融机构拉入黑名单,无法获得融资。从这一角度来看,在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企业应当更加注重自身信用形象的树立和维护,从而在融资过程中降低阻力、获得更高授信额度。

(3)企业要利用好证券市场

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证券市场在企业投融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对于企业来说,在了解当下金融政策、遵循既有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证券市场也能够拓展筹资渠道、确保融资顺利。例如,企业可通过证券市场直接从投资人手中获得用于投融资行为的资金,以较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筹集资金,这对于缓解企业的资金困境有积极作用。从外部环境上来看,近几年国家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这种环境下证券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投融资服务,并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理想选择。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考虑,相比于银行贷款,从证券市场上募集到的都是其他投资人的资金,可供企业长期使用,降低了短期还款的压力,让投资人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当然,企业基于证券市场融资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例如证券融资具有杠杆交易风险、强制平仓风险,以及监管风险、成本风险等。这就需要企业必须了解证券市场的相关政策和运营规律,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顺利融资,切实维护好企业自身的利益。

2.企业投资策略

金融改革背景下企业可选择的投资策略大体可分为两种,即创新发展型投资策略和稳定发展型投资策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接受能力,以及对投资的盈利预期等选择相应的投资策略。例如,企业可支配的流动资金偏少,抗风险能力较差,并且对投资盈利没有太高的预期,可以选择稳定发展型投资策略,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反之,企业流动资金充足,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内没有业务拓展或重大科研计划,可以选择创新发展型投资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另外,为保证企业投资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还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要素。

一是投资时机。为了应对金融体制改革带来的冲击影响,企业在投资时通常会将多种产品分布在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组合,达到投资回报可持续、投资风险可控制的效果。实力较强的企业,投资时侧重于导入期的产品,兼顾成长期的产品,其优势在于市场竞争压力小、投资回报率高,但是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实力一般或者力求稳妥的企业,投资时则优先考虑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品,在投资盈利和风险控制上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是投资规模。具体又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企业总体投资规模。企业的经营效益、盈利状况是决定投资项目规模的主要因素[6]。如果某个季度或年度,企业的经营效益良好,现金流充足,则可以适当扩大投资项目的规模,在不影响资金周转的前提下尝试追求更多的投资回报;相反,如果某个季度或年度企业盈利较差甚至是出现了亏损,为了保证资金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缩小投资项目的规模甚至是暂时放弃投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市场需求是决定企业总体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每当技术出现重大革新,或者是市场上出现新的需求时,会吸引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抢先占据市场。如果企业能够抢占发展机遇,则为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帮助。

四、基于企业投融资视角的金融体制改革方向

1.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企业资金的支持力度

金融体制改革具有不确定性,进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例如,受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商业银行对贷款额度进行了限制,并提高了信贷门槛,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达不到贷款标准而无法及时筹集到足额的贷款,轻则因为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严重时还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在以往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倾向于保护金融机构,但是变相地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必须调整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使其能够兼顾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权益,特别是提高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例如,针对小微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实物抵押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基于对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商业信用的评估,确定授信额度,并提供小额免抵押贷款。这样既降低了融资门槛,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壮大发展,同时又能使提升金融机构的业绩。

2.通过政策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均衡发展

从宏观上来看,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金融业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从微观上来看,各类金融机构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之间的对比为例,由于商业银行的建立时间较早,加上得到了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在多年的不断经营和积累下,具备了较强的风险识别与抵抗能力[7]。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并借此机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相比之下,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由于起步较晚、运营经验不足,加上没有国家资金支持,在投融资等经营活动中对于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不强,甚至会因为决策失误而引发财务风险,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也会遭到削弱。因此,在下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家应当通过出台专项政策的形式,对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扶持,为其经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贷款限制、存款利率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平衡好风控要求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一方面,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控考虑,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商业信誉等展开调查、分析,以此来确定授信额度;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显著增加,但是其资质和实力参差不齐。因此,企业在选择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活动时,也需要对金融机构的注册资金、贷款利率、行业评价等进行基本的调查,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维护利益的目的[8]。例如,有些金融机构为了向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会采取违规操作来承揽业务,或者是故意降低利率展开恶性竞争。虽然短期内来看增加了利润,但是会破坏整个金融市场的秩序,由此也会增加投融资风险。因此,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应更加关注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尽量选择那些商业信誉较好、成立时间较长、资金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在满足企业投融资业务需求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业务风险。只有平衡好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现代企业在金融市场改革浪潮下抓住机遇、拓展业务,实现更加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并且对金融机构和企业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的投融资业务均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在业务的实际开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风险。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机构也有可能存在违约和失信风险。因此,新时期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应做到“双向选择”,才能寻找最佳合作对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从企业角度来看,要尝试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自身的商业信誉、利用好证券市场,以便于获得低成本的可靠融资;同时,还要从投资时机、投资规模上,准确把握投资策略。在确保投融资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为企业的创新发展、业务拓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猜你喜欢
金融体制投融资金融机构
政策决定还是市场选择?——基于历史角度的比较金融体制考察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加强银行治理结构完善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