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
——兰州新区侧记

2023-01-20 18:20王军华
飞天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兰州新区

▶王军华

“西北望,射天狼。”在中国大西北甘肃兰州以北的地方,有一个国家级新区,叫兰州新区,这里曾是“联络西域、襟带万里”的中原门户,是“西控河湟、北推朔方”的兵家要地,在西北大开发的时代强音中,甘肃“四强”行动的宏大布局下,这里再次以重要的战略高度和显要的地理优势占据甘肃经济发展的高地。

在短短的十年发展中,兰州新区以引人注目的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已然成为甘肃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功构建了古老丝绸之路上新的贸易长廊,织就了欧亚大陆和东南亚的经济贸易网络,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经济要冲。

尤其是近五年来,经济增速持续在15%以上,蝉联19 个国家级新区榜首,经济总量从最初的不到5 亿到2021 年底的300 亿,增长近60 倍。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等多个城市发展奖,其令人惊艳的数字和丰富多彩的城市底色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和资金。

全国的企业和商人都嗅到了商机,正从四面八方涌来,千里奔袭,只为一个叫兰州新区的地方。这个象征着中国鼎的地方,他们俯下身子,渴望从这只大鼎里舀一杯羹,共享西北望的喜悦和成就。

综合保税区

新区综合保税区是甘肃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和长廊,从2015 年12 月24 日封关运营以来,短短六年多的时间,区内已逐步形成粮油、木材、电子、跨境电商、肉类、仓储分拨、新业态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香港等地设立6个海外仓,成功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通道。到2021 年底,综保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超260 亿元,为甘肃对外经济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走进综保区内的新优联木材加工厂,机器声轰鸣,地上到处是大型木材,女工们在案前忙碌。老板是个女的,高个苗条,笑盈盈地说起厂子里的情况,如数家珍,“我们是做木材中间环节的,主要加工所有木工行业的初级产品。原材料主要来自俄罗斯,产品则销往美国和东南亚,少部分销往内地。俄乌战争对我们影响不大,我们的下游市场供不应求,很稳定,订单多得做不完,只能哪个要的急就先做哪个。”

据她介绍,厂子注册成立于2020 年9月,2021 年6 月份开始试营业,是合资企业,国有资本占80%的股份,私有资本占20%,是个试点企业,平日来参观的单位特别多。目前,企业正常运营的话,每年能消化8 万立方米的木材,年产值能达到2.5 个亿。

老板还兴奋地说:“目前,有两家外地企业要来保税区建厂,一家是台湾人,做家俱,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他带资金进来,到时,我们只要初加工,产品不用出保税区,直接进入他们厂,做成家俱,卖到国外,还有一家的产品是销往南方。从而在保税区内部就形成一个产业链,省了成本,扩大了销售,企业双赢。”

女老板滔滔不绝,语速很快,情绪高涨,看得出,她对厂子的前景充满信心。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透着满满的骄傲,厂子从筹建到营利,保税区的红利政策和政府的推动是底气,其次才是商人的青睐和独具慧眼。

保税区的西大门,因其造型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故名“蝴蝶楼”,每天络绎不绝的车流,在这里排成了长队,有来自大江南北的,也有去向欧亚大陆的,这里有50 余家企业活跃于进出口贸易,从乌克兰、墨西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小麦、玉米、高粱等原材料,在保税区内进行饲料加工后投放国内市场。利用保税区入区保税且不受配额限制的政策优势,企业跨进来走出去,产品一进一出,提高了附加值,再销至中亚、欧洲等各国,由此形成甘肃省外贸经济的一个集结地、发散地。

这块开阔、平坦、绿色、生气勃勃的新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

许多民营企业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位于保税区内的一家亚麻籽油生产厂,花1000 万建立了自动化榨油生产线,从进油、榨油、出油、析油到运输,整个管道已铺设完毕,本来与俄罗斯已经谈好一份大订单,因为俄乌战争和突如其来的疫情,被暂时搁浅了,他们开始找寻别的出路。老板是两口子,已开厂多年,经验丰富,对于那份搁浅的订单并不十分在意,也许1000 多万的单子在保税区司空见惯,一两张订单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们对于东南亚渠道充满信心。

3 月30 日,疫情刚过,一辆南亚公铁班列“兰州号”从兰州新区中川北站出发,预计将于20 天后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时间只是海运时长的50%。班列运至格尔木后,改用汽车运输至西藏日喀则市吉隆(樟木)口岸,入境尼泊尔,最终到达加德满都。

这是兰州新区继开通中亚、中欧、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后,首条与南亚国家间开通的国际联运货运列车。这意味着今后西北地区通往南亚的货物,不再绕道印度洋,而是从陆路直达,从而拉近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距离,降低了成本,节省了时间,开辟了新的市场。

5 月29 日,一辆满载进口玉米的中欧班列专列经停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后,向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驶来,该趟班列由哈萨克斯坦阿腾科里站始发,是今年首列“玉米专列”。

保税区的日子越加红火,各项指标都在蒸蒸日上,商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握手言欢,谈判桌上欢声笑语,大笔挥就一张张合同和订单,一张张小小的纸片飞过了五湖四海,火车、飞机、轮船你来我往,运载着日常生活,和所有新区人的希望,奔赴大江南北。

移民搬迁

兰州新区管委会下设中川、秦川、西岔三个园区管委会,位于新区东南部的西岔园区,规划总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3 万人,主要布局职业教育、现代农业、高铁商务等产业和功能板块,是兰州新区未来的商务商业、科教研发和行政服务中心。

而位于西岔镇新康村的移民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和院落,外形设计独特,带有藏式民族风情,为舟曲、陇南来的避险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温馨、安全、踏实的全新居所。

除了安置房,还有当地农投公司建的商业街,街面上设有便民警务室、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站等。还有,外观像一栋栋别墅,掀开门帘,却是一个小型超市,里面好几个大冰柜,还有菜、粮食、日用百货等,应有尽有。旁边是饭馆,店老板大部分是移民,也有当地人。

其中有一个小卖部是一个来自舟曲的女人开的,先前在舟曲时,她没有收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当移民干部挨个上门讲述移民政策时,她的眼前一亮,立即响应。老公和公婆却不愿意,那么远,去了干啥呢,孩子谁看呢,在哪上学呢,看病怎么办?

她这次却很坚决,第一批就搬过来了,那么大的房子,全是混凝土浇灌,结实着呢。不像在舟曲,成天提心吊胆,一到开春,地下的土石松动,有一点雨,那些土石就像长了腿,四处乱窜,横冲直撞,房屋倒了,农田没了,有时连人也没了。现在好了,自来水、壁挂炉、天然气,要啥有啥,比在舟曲好一千倍,再也不用担心害怕了。而且,她有事干了,有钱赚了,整个精气神也不一样了,搬迁彻底给了她新生。

离居住区不远的地方,一排排大棚整齐地坐落在宽阔、平整的黄土地上。进入大棚,扑鼻而来的满是菇的清香,一个年轻的女人戴着凉帽,脸有些黑,说菇熟得很快,只有四五天,每棒的成熟期不同,随熟随摘,洒点水,称重包装,销到兰州市及省内外的很多地方。

女人33 岁,老公三年前去世了,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去年8 月份与公婆一起从舟曲搬迁到了兰州新区,女儿上四年级,儿子刚上一年级,一家三口都有低保,她也在大棚里采蘑菇,满勤的话一个月能拿到四千块钱,加上低保,日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到现在的生活,三室一厅的大房子,加上厨房卫生间,共96 平方米,还有近百平方米的院子,国家补贴10 万元,贴息贷款5 万元,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天然气,马桶,瓷砖地,连院子也铺好了。

33 岁的桑永先,是个麻利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像移民,也没有移民的生分感,她很活跃,喜欢新区,说这里宽敞、方便、稳定,最关键的一点是心里踏实。而且就业容易,移民安置点旁边就是现代农业创业园区,1200 个可移动、模块化、装配式的日光温室里,种有菌类、中药材、果蔬等,四季如春,恒温恒湿。一同从舟曲来的女伴们大部分在大棚里面工作,种植、采摘、维护、装包等,朝八晚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既能顾家,也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孩子。

随迁孩子很多,新区移民办的干部提前谋划,从学生的信息采集、分班、校车乘坐、早午餐的供应、班主任、代课教师配备等各个方面做了统筹安排,搬来新区的第二天,孩子们就可以背着书包去上学。

清晨,几十辆大校车在门外等着,分别在早上7:20、8:00 分两趟送孩子们就近到新区第二小学入学,热情的班干部拉着新同学的手,给他挨个介绍小伙伴们,带他看新学校厕所、水房,开欢迎会,让新同学更快地融入,减少陌生感。

学校很大,完全是现代化的气派和格局,有体育馆、报告厅,还有四幢教学楼,楼道宽敞,几乎和教室一样开阔,下雨天就在这里做早操和课间操。中午和下午托管在学校,一个月只有300 块钱托管费,这其中还包括下午的兴趣班和补课,条件困难的家庭甚至可以免交。下午三点钟放学以后,有各种兴趣班,钢琴、轮滑、手工、绘画、乒乓球、篮球、足球等等,每周三的阅读课和硬笔书法课雷打不动,一点一滴地改变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书写习惯。上下的楼梯侧墙上全是创意十足的书架,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楼梯则设计成了钢琴的黑白键,学生们坐在黑键上,随手从旁边的书架上拿一本喜爱的书,静静地读,有时,人多了,不同的学生错落在琴键上,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舟曲人来了,同样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陇东南人,也成为搬迁大军中的一员。西岔区的移民安置点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了,同样的房子、补贴,还有同样的就学和用工条件,新区移民办干部们全方位地考虑,贴心的服务,让每个移民都生活无忧。尤其是女人,原先在家乡无法就业,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到新区后,她们全都有了工作,大部分人在大棚里摘蘑菇和中草药,或草莓和西红柿,少部分在餐厅、工地等处就业,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真正成为家里的半边天,在家里有了话语权,丈夫和公婆不敢再小觑她们。这是移民红利中最意想不到的一块。

舟曲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兰州新区的建设和成长。种植、绿化、餐饮、基础建设、生产等,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和众多的新区人一起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欣欣向荣。而且,他们还带来了舟曲人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情,临近端午节时,他们换上节日的盛装,跳起了他们特有的锅庄舞,用这种大型的带有民族性的集体舞跳出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感激。

甘肃是个少数民族大省,有回、东乡、藏、土族、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6 个少数民族,而兰州新区也有着回、东乡、藏、土族等多个民族。随着新区人口的增多,少数民族的数量也逐渐增加。虽然大部分已汉化,一些原有的节日和社会习俗却已融进骨子里,无法被忘记,锅庄舞、民居、语言、节日盛装等等,为新区的人文环境和日常生活增添了多样的风情和色彩。

2022 年6 月29 日,西岔镇新康村迎来了第三批200 户舟曲移民。至此,兰州新区已安置10 批次1450 户5878 名舟曲避险搬迁群众。

T3 航站楼

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与保税区一起架起兰州新区对外开放的三套马车,保证其四通八达,“坐观世界、日行千里”不再是梦想,而是日常。

离保税区直线距离只有两公里的兰州中川机场,从2012 年新区诞生的那一年起,机场也在不断建设和扩大;2013 年,提升为国际航空港;2015 年1 月,T2 航站楼建成;2020 年9 月,T3 航站楼开始建设。

目前,中川国际机场已累计开通迪拜、达卡、河内、曼谷、列日、拉合尔、金边、新德里、加德满都等16 条国际货运航线,初步形成“辐射丝路、直通南亚”的航线网络。其中,“金边-兰州-拉合尔”和“金边-兰州-加德满都-金边”两条航线成功获批第五航权,这是中川国际机场首次获批第五航权的货运航线。

第五航权意味着新区获得了在第三国装载客、货的许可,运输货物一路上可以经停多个国家,补充当地货物短板的同时,实现各国之间“多点串联”,从而大大提升了航运效率。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在全国建立11 个综合客运枢纽,兰州中川机场T3 航站楼即是其中之一。正在建设中的T3 航站楼,以投资400 多亿、占地34 万亩的宏大规模,雄踞新区的东出口。将以短短四年的建设期,打通公路、机场、铁路无缝衔接,即“铁公机”一站式接通服务。2024 年底建成后,将逐渐满足旅客吞吐量3800 万人次,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E,这相当于上海虹桥机场的规模和标准。

一个与国际大都市比肩的机场,由此可见新区人的气魄和格局,从一开始,就把城市的未来发展定位在了放眼世界、从西北走出去、走向国际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登上耗资上千万的瞭望塔,可以将T3航站楼的建设工地尽收眼底,中国四建、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施工单位的横幅非常醒目,各种大型施工机械在工地上缓慢移动,东西两条新建的跑道已初见雏形,地铁5 号线的预留通道也已基本挖通,地上的铁路线、公交总站也都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

另一侧,工人的临时居住区仿佛一个小村落,工人们进进出出,里面有超市、餐厅、阅读室、健身区等等,形成一个暂时的小集体。整个工地大概有三万多工人,像这样的工人居住区在新区随处可见。绿色化工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每个园区都大概有几千到上万人,他们构成了新区人口最快的一个增长极。

规划中的5 号线南起火车站,北至兰州新区中川机场,依次经过城关区、忠和、水阜和兰州新区,规划到2035 年,5 号线将形成新区“一环两横四纵”铁路骨架路网上的四纵之一,还有城际铁路、兰张三四线、包兰铁路、客运东环线等,机场铁路环线则为一环,中马朱中铁路、中兰客专为两条横线,从而实现了兰州新区与安宁区、石洞镇、水阜镇及什川镇等地从点到线到面的快速通达。

5 号线将打通新区和兰州的最后一公里,而高铁则让新区快步跑出省,和兄弟省份走得更近。于2021 年3 月份开工建设的秦王川站,原名兰州新区南站,位于兰州新区漫湾村西侧,南绕城快速路南侧400 米处,站房面积1.2 万平方米,按线侧站设计。

站台以“黄河美玉、晴望幻影”为设计理念,站房中部的玻璃幕墙轻盈通透,以生动的曲线和精致的细节,表达黄河奔流的意象,托举城郭楼台般的金属形体,既像飞天般飘逸灵动,又如同海市蜃楼般令人向往。

化工园区

走进绿色化工园区,裕隆气体的厂房,最先扑入眼帘的是几个超大级罐子,竖在空中,敞着口,吸气,是空气。这家厂子的原材料是空气和甲醇,从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和氢、氮和氧,用于工业、食品和半导体。

绿色化工园区于2018 年5 月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00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产化工新材料、医药及医药中间体、农药及农药中间体、化学助剂试剂、石油化工产品等。

目前,园区开发面积约40 平方公里,其中东区16 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投用,西区18 平方公里基础配套也正在快速推进。已累计引进项目160 多个、总投资超400 亿元,落地产品超700 种,投产企业超过50 家,东方硅产业园、巨化新材料产业园等百亿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十四五”末打造新区首个投资规模、产值过千亿的产业园区。

化工园区始终坚持以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为目标,从厂房建设到生产、技术研发、废气处理等等,原则上,废水、废气、废固不出园区,就地处置,相应的废物处理设备和环保企业成为化工园区的“绿色之肺”。

寻求新的清洁能源,代替煤和油,降低碳排放,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液态阳光”让人看到了希望,而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催化剂加速了这一进程。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项目落户在兰州新区,而且是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基地。

李灿院士是甘肃金昌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部长。从2001 年起,专注于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研究,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液态阳光”催化剂就是其中之一。

“液态阳光”,即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出清洁可再生的甲醇等液体燃料,从而替代煤、化工等传统燃料,减排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能制造出清洁能源,解决了碳排放的根本性问题。

化工园区道路一侧的一座小山丘上,漫山遍野铺满了光伏板。这是“液态阳光”生成的光伏发电部分,占地259 亩,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距离山丘不远,就是该项目的厂区,里面各种高大的装置、交错的管道、高耸的反应塔等,用于将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再让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产出甲醇,即“液态阳光”。

项目过程分为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三个环节,而关键就在于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催化剂。

实验室里,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再让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过程复杂漫长,且条件也相对苛刻,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而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效催化剂,加快了电解水和二氧化碳加氢的进程,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使工业化生产“液态阳光”成为可能。

2020 年1 月17 日,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主厂区,呈液体状的粗甲醇第一次从设备终端的管道中流出,现场的人都欢喜雀跃。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投资约1.4 亿,配套建设总功率为10 兆瓦光伏发电站,为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电能,可年产甲醇1000 吨,反应器中投入的催化剂达到了1.6 吨,而最初实验室里放入反应管的催化剂只有一克,提高了160 万倍,这是“液态阳光”合成技术一项质的飞跃。

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尝试、一个基础,但不远的将来,建设10 万吨级、百万吨级的“液态阳光”生产线不再是梦,而是遍地花开。目前,就有企业家已嗅到商机,前来新区,与该项目对接合作,有的已经进入合同起草阶段,大规模的液态阳光甲醇生产指日可待。

除李灿院士的团队以外,目前,绿色化工园区还入驻了助剂厂、泰邦化工、上海康鹏、雅居乐、爱斯特、大连化物所等6 家设有院士工作站的研发团队,以及江苏瑞康、鼎达等10 余家配备博士专家团队的研发企业,初步集聚了一批配套高层次专业研发人才队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方面,现有特种减震密封胶黏剂、液晶显示材料、含碘照影剂、氨基酸多肽药物等替代进口产品66 种、填补国内空白产品20 种、出口海外产品200 余种,应用于军工、航空产品16种,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还有部分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地。

2022 年4 月,在2021 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中,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扩 容

基础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骨骼,经济发展是城市的命脉所在,植物则赋予了城市美丽的容颜。不论是高大的云杉、油松,还是盛开的牡丹、连翘、榆叶梅,让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不忘打扮一新,意气风发地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用高大的梧桐树,引来全国的伯乐和千里马。

十多年前,第一批新区建设者逆风而行,在漫漫黄土和狂风大作中拿着柳枝划线,对着几个懵懂的建筑工人说,就从这里开始,建一座办公大楼;从那儿开始铺路,旁边种树;这片地方种草,还有花。总之,一定要建起来。

没有规划图,没有基础设施,没法借鉴前人,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这样,第一批新区人来了,他们是永登、皋兰、红古的一部分农转非;第一个城中心建成了,彩虹城,里面有十几幢楼,每晚,这里也有音乐、有跳广场舞的人,肩搭着肩背对着背,安静而简单;第一座办公楼建成了,孵化大厦,从兰州市委、市政府各个处室调来的工作人员,本地招聘的人员,组成了一个突击队、先锋队,极少的人,极少的钱,在806 平方公里的荒地上建一座城;第一批企业也来了,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兰石集团,董事长是当今兰州新区的掌舵人杨建忠,他以极大的自信和坚定将兰石集团打造成了新区的领头羊,让多少望而却步的本地企业不再迟疑,而是渴望尽快地在这只鼎里分一杯羹。

施工、绿化、企业、学校、家属、移民等等,构成了新区人口的增长点,从当初的不到十万人,到如今的近五十万。当然,更重要的是,甘肃省政府的高瞻远瞩,统一布局和长远规划,给新区带来了更多的人口和土地,更多的政策和机遇,更强的发展动力。

2021 年末,甘肃省政府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战略。2022 年5 月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正式将“四强”行动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并提出“一核三带”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的“一核”就是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

兰州新区再次乘风破浪,成为甘肃省四强行动中的排头兵。未来五年计划中,将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级新区带来的政策红利,为甘肃的经济腾飞开足马力,奋勇向前。

地域上不断扩展。从最初规划的806 平方公里,三个镇(中川镇、秦川镇和西岔镇),到2015 年5 月,在新区的未来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向南扩容,托管永登县的上川镇,地理面积将达到1744 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六十万;而在2021 年底,按照新出台的兰州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 年,兰州新区管辖范围将包括国务院批复涉及的五个乡镇(已托管的中川、秦川、西岔三镇,正按程序推动托管的上川镇等),以及融合发展的皋兰县石洞镇、黑石镇、什川镇,共2845 平方公里,在地理区划上,与安宁区、城关区将实现无缝衔接。

地域扩大的同时,新区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规划到2025 年,新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00 万、城镇化率将达到75%。

新区像一个见风就长的胖娃娃,政策、建设、投资和招商就是营养,它一点点长大长高、站起来、学会走路、慢慢会跑会跳,终于成长为现在的少年,离成年还有点距离,但已经让人看到了它的未来可期。

从当时的彩虹城、孵化大厦、2 号湖这样屈指可数的建筑和人文景观,到后来的兰石、三毛、和盛堂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出城入园,到现在的海亮、德福、广东宏宇、广东道氏等全国千亿级企业纷纷向新区集聚,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更有硅立方超算中心、重离子加速器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同位素实验室等加快建设,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基地、全球最大铜箔材料生产基地即将在新区建成;从现在的秦川区、中川区和西岔区的遥相呼应,到未来的多镇合一,南与兰州市区融合,东与白银市接壤,从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上,不断扩容,为新区未来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望成为甘肃四强行动的又一个经济高地。

相比较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形,兰州新区地域开阔、道路平整,可以不断扩容,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相比较兰州工业的老旧破,企业面临转型、创新,新区的产业高、新、尖,更注重环保、绿色,产品附加值更高,市场更为广阔;相比较兰州老城地域有限,无论是城市扩容发展和就业方面,新区将走得更远,前景更为广阔,人才吸引力不容小觑。

今年,兰州新区举办了两场人才招聘会:春季人才招聘会和“集聚英才 汇聚新区”大型招聘会,共吸引近九万人现场求职。新区在人才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入学、就医、“零门槛”落户等政策方面有着诸多优惠和便捷。同时,激发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新区的“密钥”。

如今,站在新区的早晨和黄昏,到处都是高楼林立,绿树成阴。世界五百强、全国知名房地产企业都来这里淘金,万科、绿地、恒大、碧桂园等等,或别墅或公寓,或只是平常百姓家,都打理得有声有色,各有风情,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时尚气息。路边的停车像一条条长龙盘踞在各个小区、企业、工厂或园地的门口,甚至连移民区、工地这些地方,也时见露天停车场,宽阔的道路上车流不息。

人们三三两两悠闲地在小区里进出,周围有咖啡馆、餐厅、健身房、公园,现代化小区的外貌、设施,和大多数城市一样。这里已然有了城市人的根,经过十年的抽枝发芽,开花结果,终于,迎来了这边风景独好。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许多人自豪地说:“我来自新区,我是新区人,我在新区工作,我的家在新区。”

一个西北新城就这样骄傲地立起来了。

生 态

发展是硬道理,环境则是软实力,生态就是城市的第三只足。

兰州新区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多风少雨;地势宽阔,有着大块的丘陵地带,土质多为黄绵土,比较疏松,容易推动。于是,平山建地成为新区建设的一个开拓性工程,造林、植树、种花、种草则是打造新区软环境的关键。

从新区成立的那天起,开工建设的同时,就一直在植树种草。路铺到哪里,树种到哪里,花香到哪里,鸟唱到哪里,一路走一路行,构成了今天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二号湖、防护林、水阜河、体育公园等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十年过去,稀疏的小树苗已然绿树成荫,成为各个现代化园区的屏障和风景。还有花香和果香,让新区这片荒凉多风的黄土地变得婆娑多姿、柔和明丽,形成其独特的色彩和韵味。

新区气温较兰州市低五到六度,树木花草的生长期也比兰州的短两个月,晚一个月发芽开花,早一个月凋谢。山楂、杏树、梨树、槐树、榆树等是当地最常见的树种,既能改善当地盐碱化严重的土壤环境,又能形成防风、降噪、降尘的绿色屏障;云杉、油松、樟子松、核桃树、刺柏等树种则通过多区块种植、各色带敷设,打造出一个硬朗、挺拔、苍翠的城市形象;玫瑰、牡丹、连翘、榆叶梅等以其俏丽的花形和鲜艳的色彩,将城市修饰得摇曳多姿,丰富了城市的生态体系。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小动物。

清晨六点钟,湿地公园的工人们已经开始第一轮巡视,一只野鸡带着一群小鸡娃大摇大摆地在路中间走来走去,一只长嘴黑羽的长脚鸟罕见地出现在水边,还没等人走到近前,就已经凌空飞起。后来,多次见到这种鸟,经专家鉴定,居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全球不到3000 只,全中国也只有1000 余只,因名贵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还有赤麻鸭,随时可见,身体比家鸭胖,眼睛更小,样子有些呆萌。据说,此鸟非常忠贞,如果配偶死了,另一只绝不独活,而且死法惨烈,用嘴咬住一处,将自己生生摔死。这种水禽在新区的湿地公园最为常见,站在瞭望塔上,附近的几块水塘里,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

还有红嘴鸥、灰雁等许多常见的鸟种,成为新区最为生动的背景,为城市平添了许多野趣。昔日的荒草滩、丘陵地,正日益变得活色生香、生机无限。

临港花海、葵花园、牡丹园则成为新区的特色景观。中川国际机场、现代农业公园、万亩高标准农田等处,一到春天,种苗机在田垄间来回穿梭,一株株小草在白色地膜的田垄间有序排列,仿佛是一排排保家卫国的女兵,守护着新区的四季。百日菊、冰岛虞美人、油菜花、马鞭草等,花朵盛开时节,大的小的,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形成一片片花的海洋,姹紫嫣红,千娇百媚,装点了机场南侧,彻底改变了以前机场周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局面,变废为宝,改丑为美,还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大美人”。

飞机缓缓降落到中川国际机场,透过机窗能够看到大片的紫色花丛,以“甘肃”二字为题材,做Logo 景观设计,勾勒出了兰州新区的轮廓。这片占地面积65.5 万平方米的临港花海,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然成为机场的一大景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惊叹声此起彼伏。

机场高速出口东侧,则是占地近2000亩的中川牡丹园,是全球最大紫斑牡丹出口基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牡丹生态旅游园区。距离中川机场仅三公里。

牡丹花盛开时节,上万株牡丹花顺着山势延绵数里,随风摇曳,花香袭人,远远望去,如同一幅锦绣般的牡丹图卷徐徐展开,美不胜收。

秦川园区的葵花产业园,则赚足了葵花这种向日花开的美好寓意。每到花开时节,一万多亩的葵花共同绽放,黄灿灿的花朵,圆圆的花盘,像是一个个小太阳,如同梵高的油画般灿烂夺目,沐浴在清晨、傍晚的霞光里,折射出万花筒般的不同色彩,丰富而迷人,热烈而深沉,占据了人间胜景,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种花、养花、爱花、识花、用花,新区人还举办各种花节和文化活动,向世人展示花的魅力。通过摄影、征文、滑雪、半程马拉松赛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并发现美,从中见证新区的发展与繁荣,共同记录新区的成长故事。

“东数西算”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经实行多年,尽管如此,数据中心作为耗能大户,对于靠西部供水供电的东部发达城市来说,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一是价格贵,二是费电、费水,还有湿气、温度等因素加剧了成本。因此,“东数西算”工程提上了日程。

“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计算能力。相比较而言,算力更为费电费水,动辄几十万个机柜,电能消耗几乎占全国电力总消耗量的2%,还有风、光以及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西北各省的干燥、多风、光照充足、常温,还有自然资源的丰富,成为它们安家落户的首选。

数字经济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硬件之一,相比较东部发达城市,贵州、内蒙、甘肃、宁夏四省,在经济上还处于相对劣势,在数网、数云、云边等方面的技术还远远不足,“东数西算”工程则为这些省份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据中心的建立意味着大量人才的引入,如建设、维护,数据处理和计算等,还有相关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东西部人才互通,数据共享,既促进了西部数字经济的发展,延展了东部发展空间,又解决了东部城市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地区等地用电价格昂贵、投入产出比不高的基础问题。

甘肃省作为全国一体化八大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之一,在省内布局了“一核两翼六中心”的数据中心集群区,即以兰州为核心,庆阳、酒泉为两翼,金昌、张掖、武威、天水、白银、陇南为六中心。

而兰州新区是兰州这只核上的中坚力量,其充足的水源、电力、风力和光照,地势平阔,年平均气温在6℃左右,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节点城市,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区位政策优势,使它成为绝佳的大数据灾备中心、存储中心和数据资源交换中心。

兰州新区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就此应运而生,目前已建成数据中心四个,分别为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期、甘肃移动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一期、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云中心、国网云数据中心一期。截止目前,已建成投运机架8500 个,累计入驻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70 余户。引进落地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华为云计算、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国网云数据中心、腾讯财付通等大数据和信息化产业项目39 个、总投资366 亿元。预计2025 年,将实现装配机架十万个,产业规模“百亿级”,可为西北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50 万个云计算终端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数据信息服务。

今年4 月,甘肃移动“数据中心·甘肃兰州新区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西北首个入选基地。

走进大数据产业园的新区智慧城市指挥大厅,大屏幕将整个新区的动态尽收眼底,城市治理、民生、产业等全都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如政务、管网、水务、环保、路灯,交通、教育、医疗,园区、农业、物流、旅游等等。结合相关数据,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高度可视化、图块化方式展示城市的各个角落,实时跟踪,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并为外界了解新区以及下一步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大数据产业园占地120 亩,已建成12万平方米,提供机架租赁、服务器托管、带宽租赁、容灾备份、大数据分析、超算、云计算等业务服务,支撑甘肃乃至西部地区政务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和企业“互联网+”转型需求。

建设分为三期,我们所在地是一期,投资11 亿,已投入运营,是目前甘肃省“数字政府”核心云节点,兰州新区政务云已落户,是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二期工程投资25 亿,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建设,投入运营,数据中心的三期工程也已经提上日程,计划投资135 亿。

不远的未来,这里将成为整个新区的指挥中心、数字集成区,数字经济、云经济的支点。因为它的存在,新区与外界的联系,不再跨越千山万水,而是共享、共时,弹指一挥间。

出城入园

兰州新区开始以经纬命名道路,这倒符合其横平竖直的道路结构。现在,则引入江、河、山川,让祖国的大江大河名山大川都成为了这里的一条街一段路,如昆仑山大道、华山路、祁连山大道、岳麓山路、终南山路等。还有以江河命名的黄河大道、湘江大道、梅江街、渭河街、汉水街等,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山山水水。

首批出城入园的兰石集团产业园就位于黄河大道北侧和昆仑山大道东侧,占地面积约4220.10 亩。2011 年开始建设,一年后就完成了厂区及整体搬迁工作,入驻新区的同时,大部分产品进行了更新换代,采购引进了一大批先进设备,实现了由单一石化装备向高端能源装备、高端通用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转型,获批国家高端能源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绿色工厂”,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经过十年的建设、运营与发展,这里已然绿树成荫,果木成林,杏树、梨树随处可见。外部环境优美,内部产品则一直雄踞国内同行企业前列,其自主研发生产的15000M 半潜式超深海洋钻机、三万吨多缸薄板成型液压机等高端领先产品,填补了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百余项技术和产品空白,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摇篮和脊梁”和“装备中国功勋企业”,2017 年在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中排名第41 名。今年上半年,兰石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26.65 亿元,同比增长19.76%,新增订货40.23 亿元,同比增长35.61%。

兰州三毛集团产业园则位于兰石集团东侧、嘉陵江街的北侧。2012 年12 月,三毛集团实施“出城入园”项目,在兰州新区建设三毛集团产业园区和经纬印象住宅小区。2015 年9 月整体搬迁进驻产业园区并实现投产达产,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一家集条染复精梳、纺纱、织造、染整为一体的全能型综合毛精纺企业。入驻新区后,三毛集团引进了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降低了用工人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能不断提高,2020年年底,产能达到600 万米,销售收入达五亿余元。

兰州新区一直致力于打造“产业新区、经济新区、制造新区”,从2012 年年底,被批准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同时,甘肃省政府就出台了“出城入园”整体项目,并相应地在税收、降费、用工、补贴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兰州市的企业向新区集聚。

位于新区华山路东侧、嵩山路西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46.28 公顷,集生产、研发、物流、营销、检验、新药申报、医疗健康于一体。目前,园区已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0 多家,佛慈、和盛堂、普安康、兰药、药物碱厂、申联生物等13 家企业建成投产,形成了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药器械、医药物流等产业集群,广泛开展中药材种植、成药、饮片、颗粒、中药技术研发、销售、进出口等业务,实现医药中间体、中成药、化学药、动物疫苗、医疗器械等产业多门类发展,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巴西、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佛慈”为中国驰名商标,从1929 年创建于上海至今,有近百年历史。1956 年西迁兰州后,一直雄踞全国医药同行前列,其生产的六味地黄丸畅销大江南北,并有各种丸剂、一百多种中西药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甘肃药业的王牌军,2011 年在深交所首发上市。

走进佛慈的制药车间,中药味扑面而来,一排排大罐井然有序,分门别类,各种管道将大罐依次连接,经过煎煮、析油、提取、出液、清药等程序来到二楼的浓缩层和清洗区,一级浓缩后把60%的水分蒸发掉,再进行减压浓缩,然后在一楼的洁净区出成品膏、净膏。

在浓缩丸生产线上经过湿丸、烘干、抛光、选丸、剔除等程序后进入包装车间。包装采用了全自动化生产线,药丸经过理平机、封口机、贴标机、装盒机、称重机、装箱机等十多个智能机械后,出来的成品就是直接发往全国各地的一箱箱药品。外面的标签、里面的瓶装标签全部由机器一气呵成,既干净又卫生,还保证了丸药的大小均匀、质量均衡。

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同时,佛慈制药也注重对企业文化和园林环境的培育,其先后投资15 亿元,建设完成以“科技工业园”“陇药园”为代表的中草药科普基地,供客户参观和普及中草药文化知识;并以“佛慈堂”和“新型科技本草标本馆”为窗口,向人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建成“1929 文创广场”,供人们闲庭漫步的同时,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怀旧制药设备陈列馆则让人们回顾中医药历史文化,深刻体验伴随人类社会变迁,中医药成品日益精细化、精准化的发展过程。

“两地两馆一园一廊”的园区规划,集生产与科普为一体,将历史悠久的中草药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和通俗易懂的模式展示在人们面前,融知识于游乐之中,使人们在流连忘返中对中草药这一古老的医疗文化有了更为具像、立体的概念。

出城入园的企业一直受到新区政策红利和区位优势的双驱动,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目前,新区已累计承接出城入园企业52 家,兰州兰泵、兰州电机、甘肃农垦啤酒有限公司、兰驼、华奕门窗等大部分企业入驻新区后,厂区规模较以前扩大,增建了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淘汰了老旧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用人成本,销售额和利润率也都较以前有了显著提升。

其中,大部分企业都集聚在中川园区昆仑山大道的东西两侧,经过十多年的规划和建设,这里厂区林立,道路平整宽阔,两侧绿树成荫,环境幽美,成为更多企业安家落户的理想之地。

文 化

鼎最早是炊器,装菜和肉,后来才成为传国重器。如果把新区比作一只大鼎,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是菜和肉,那么文化和风景只是菜里的葱花和盐而已,它不起眼,但调味,提升了菜的品质和口感。它渗进灵魂,让人回味悠长,造就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品格,成为社会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中川小镇、冰雪世界、图书馆、体育公园、西部恐龙园就是白花花的盐,国家湿地公园、防护林、水阜河、栖霞湖就是葱花,让新区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而且色彩纷呈,吸引的不仅是蝴蝶、蜜蜂,还有金凤凰和千里马。

西岔区的冰雪世界于2022 年年1 月1日开业,离移民安置点不远,地域开阔,一览无余,成为滑雪爱好者一个绝佳的选择。

2019 年2 月19 日,首届太平鼓王争霸赛及精品社火展演活动在新区盛大举办,吸引了三万多游客和当地居民;2021 年6 月30 日,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在新区正式设立。

新区图书馆专门为太平鼓辟出了一间展览厅,这门非遗文化在2006 年和2010 年的夏天分别敲响了盛大空前的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和上海世博园,引起了国内外友人的瞩目,鼓声震天动地。

图书馆不大,但人很多,安静的角落里,随处可见读书的人。四楼的展厅里,当地的书画协会,铺开宣纸,写几个榜书,画几幅山水,磅礴的气势,一点也不输于省内外的大家。另外还有音乐室、舞蹈室等。

西部恐龙园旅游度假区,从开建的那天起,就牵动着众多恐龙爱好者的心,这片占地2200 亩的园区,以恐龙为主题,科技为动力,吸引的不仅是少年,还有成年人,带动了相关的酒店业、旅游业,配以各种大型演出和商业活动,带入丝绸之路、空港服务等元素,集游乐、知识、度假和旅游为一体,理想与现实交融,远古与现代在时空中撞击,一个国家4A 级风景区渐渐向你走来。

从新区开始建设的那天起,文化就一直伴随左右,无论是忙碌的农耕人,低头稼穑的时候哼的小曲,抑或是工厂里围着机器转的工人,无意中蹦出的京腔、豫剧和秦腔,再或者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的白领,看着电视听着音乐,耳边传来悠扬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天的疲惫似乎就这样消解了。

许多有关文化的事就这样忙里偷闲,一点一滴地建起来了,渗进来了。疲惫的建设者看着风景,听着曲,在春天里踏青,冬日里赏雪,夏日里漫步花海,不知不觉地,城市换了新颜。

平山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四座宋代的烽火台,可能比宋代还早。追溯以往,隋末年间,兰州校尉薛举在此起事,称西秦霸王,由此晴王川改为秦王川,沿用至今。再溯至汉代,霍去病西逐匈奴,曾路过此地。

四个烽火台沿水阜河两岸相望,静静地述说往事,令人仿佛又梦回大汉,一缕狼烟飘向高空,远处的河西走廊正烽烟四起,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一马当先,冲进了敌营,以骇人的气魄,震住了八万匈奴,惊动朝野。

至此,有了金城郡,也就是今天的兰州,还有,兰州新区。

猜你喜欢
兰州新区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我的兰州梦
外公的梦叫兰州蓝
兰州琐记
开放缔造活力新区
雄安新区的期许
解读河北雄安新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