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学科教学融合策略探究

2023-01-20 18:34左秀梅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科心理

左秀梅

(涞水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河北 保定 074100)

健康的心灵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教育要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正处于懵懂时期,而心理健康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依据心理学理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施课程教学。与此同时,现代教育中的学科教学不仅要发展儿童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发展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阳光自信的成长,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履行好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富强,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002 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 年进行了修订与完善。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重要文件不仅为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导,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格要求,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践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目标是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思维方式较为单一,且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困扰或遇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对儿童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从而让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如若不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形成消极悲观的不良心理。可见,妥善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进而乐观学习、健康生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一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播给学生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给他们的灵魂播撒希望的种子,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呵护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品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使其勇于接受心理咨询或援助,以纠正学生性格上的不足及缺陷,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此外,教师应将心理健康辅导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地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与融合在学科教学的一个个环节之中,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学会吐真话、学真知、表真情,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让学生的心灵世界精彩美丽。

(二)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不足问题

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仅仅依靠每两周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有些学校上千名学生才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这就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常规的学科教学中,让学科教师依托心理学理论与具体、鲜活的学科教学课堂适时、适度、适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让学科教师自觉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创生心理健康教育效应,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问题。基于此,各学科教师既要做一名优秀的学科教师,又要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心理保健教师。

(三)提升各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育人重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读懂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其心灵得到升华。心理健康教育虽复杂,但又具有专业化特征,教师需要在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中,实现团体合作、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认识新方法、新事物,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学科知识,做好时代新人。此外,教师要从内心欣赏自己的学生,在师生默契的相处中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关注的快乐。课堂上,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表扬中读出鼓励与欣赏,从惩戒中读出温暖与善意。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秉承的热爱之心、宽容之心、关爱之心、赏识之心,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在学科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美的因子植入学生心中,让美好与学生心灵温柔触碰,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懂得美、热爱美、追求美,从而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细品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小学各门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既要关注教材知识要素,又要深度解读文本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又要教化学生的健康心理。其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小学各学科的课程内容、素材、活动设计等,不仅指向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或素质提升,而且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一起,共同生发出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细致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小学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探究学科内较为隐蔽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依据学情在课堂中找准契机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的“缝隙”中潜移默化地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我们与环境”的口语交际中,教师让学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增强环保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四则运算、图形的认识、长度的计算等平复和疏解学生的心绪;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可以依托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心理素养;在小学艺术学科中,教师可以通过艺术学习与鉴赏,陶冶学生的性情。因此,将各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教育,在教育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依据学情,精心设计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环节

小学生的良好心理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究,创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心理健康训练环节。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认识自己》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心理训练环节:首先“认识独特的我”,通过学生自我介绍,从内心了解到同学彼此之间的外貌、性格、特长等,并体会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次介绍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更优秀,同时学会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进步;最后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存在优点和缺点,需扬长避短,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此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科内容与学生的自身情况。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短板,需要教师做足功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前应做出充分的心理训练预设;课中应科学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课后应及时跟进反思、科学评价。综上,每一位教师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主体,都应集思广益地设计好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健康成长中学好各门学科知识。

(三)借助对话,巧妙创设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

外部环境对人心理产生的各种压力,如果长久积聚于心中得不到释放,最终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为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必须及时寻找释放压力的渠道。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倾诉内心压力是最简便的宣泄途径。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激动,爱发脾气,喜形于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及时观察儿童的情绪状况,及时为他们排解内心的烦恼和焦虑,如,当学生遇见感到难过的事,别人不理解自己的事时,或学习生活上遇见各种困感时,教师要帮学生释放心理压力。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一些事例、资料等,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置对话环节,可以师生之间对话,也可以学生之间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表述。此外,教师利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话题加以分析,可有效评析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其找到释放压力的方式,并提高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让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耐受力。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船上乘客惊恐万状,在面对一片混乱、仓皇逃生的情景时,教师可以设计口语交际题目,让学生描述当下心中有哪些觉得恐慌的事情?有哪些克服恐慌心理的经历与方法?在此,教师可以借机开导学生,减轻其心理压力。

(四)倡导合作,积极搭建智慧参与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搭建起心理沟通的平台。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参与、沟通合作、主动探究,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监督、互相影响,为集体荣誉竭尽所能。如,在体育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强调小组成员间需帮扶与互助,小组内每位成员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集体的成败,以此来凸显团队情感和集体责任感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有两点要求:一要会听。倾听既是学生学好各门知识的基础,又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更是一种良好的参与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小组其他成员发言时,自己要边听边想,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要会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不断创新,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

(五)积极暗示,正面发挥心理效应的作用

心理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人们的认知更敏感,内心更自信,行为更积极;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让人们对事物产生错误认知,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因此,师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教与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独立性相对较差,总爱依赖别人,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利用学科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好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通过描述黄色的银杏、红色的果子、金黄的田野以及各种色彩的菊花让学生感悟秋色之美,从而借助“五彩缤纷”的秋天之美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愉悦情感。

(六)知行合一,客观评价学生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确保真正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在多元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水平时,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参与积极性等外在表现,对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予以评价;二要倾听学生的语言。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目标,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从而评定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个性的完美程度;三要考察学生的行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考察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心理体验效果、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学科心理
【学科新书导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