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性的双重书写

2023-01-20 18:35
戏剧之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李磊都市现代性

高 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 济南 250062)

在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常常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影视艺术实践领域,时代的变化总能以各种姿态介入、渗透进表意过程。而作为中国现代性进程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无疑是当代历史书写的话语背景与思维范式,在诸多对当代史进行回顾与阐释的艺术评论中,李磊博士撰写的《时代生活的审美表意——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题材电视剧研究》这本书脱颖而出,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显出它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宏大视野。

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在经济、社会领域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有着强烈的现代诉求,时代赋予我们革故鼎新的使命并且要在文化艺术上得到恰当表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现代性视野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嬗变,我们可以从农村题材、军旅题材、少儿题材的表意系统来观测其变化,但这一切更集中反映在都市题材电视剧里面,因为“都市,既是现代性的载体,也是其结果、内容和表征”。李磊博士通过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都市题材电视剧这一现代性书写的文化实践领域,并且在影像的现代性书写背后,以理论话语进行了二次阐释,我们从而得以发现艺术家与理论家在讲述中国故事与阐释中国故事时所带有的鲜明时代烙印与个性文化深描。

一、当代都市与中国现代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外,“都市”(或“城市”)均是集中观测、分析与阐释人们生产生活的“典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文明状况,折射出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置身其间的人们的生存体验和丰富表情。从现代化、现代性的维度审视,“都市”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就其在“传统”向“现代”转换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意义负载与功能发挥而言,“都市”的内涵须在其“空间”之前加上多样的限定词、修饰词,方能显示其意蕴的具体性和有效性。

作为一种富有理论张力与阐释能力的思维方式,“现代性”提供了看待事物、对象的宏观视角和方法,赋予了理论研究独特的问题意识、思维框架与学理路径,但“现代性”本身首先呈现为一个“问题域”。简言之,在现代性的相关研究中,以“现代”一词为中心可以构成一个包括“现代”“现代化”“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在内的语义相关、关系复杂、历史感浓厚的概念丛,并且在具体研究中还需辅之以雷蒙·威廉斯所说的“词丛”式研究方法,或瓦尔特·本雅明的“星丛”式研究方法。尤其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理论自身的日益深化,“现代性”呈现出多样的面孔。比如在“现代性”内部,它蘖生出“启蒙现代性”(或称“历史现代性”“工具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或称“文化现代性”“艺术现代性”);在发展阶段上,20 世纪晚期,“后现代”款款出场,一些人热烈欢呼现代性终结、逢迎后现代性君临大地,但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发现现代性作为“一项未竟的事业”并未终结,而所谓的“后现代性”事实上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流派、阶段或一种风格。当然,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在多元现代性的观念和实践中,时至今日,“中国现代性”以其独特的风貌赫然展现在世人面前。

和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后发外生”的特点,但经过新中国70 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这种新现代性不仅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历史内容和深刻思想深度,还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社会文化、人生意义、价值理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

二、现代性的影像书写

“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是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剧的拍摄制作所作的题材分类之一。除了主管部门的报备要求,都市剧在艺术创作中也有自己的独特所指,因此,李磊博士认为“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不仅仅有空间限定——发生在城市内,更有着其内在文化定位与审美规律。该书对“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这一出现在学界与业界的高频词汇进行了概念界定。“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是指“采用了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样艺术思潮融合的叙事方式,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的兴起,表现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经历,展现他们在时代生活多元价值选择中的兴奋与忧伤、笃定与焦虑,并介入市民阶层与都市话语的现代建构中,进而表达都市文明与民族精神现代重铸的一种现实题材电视剧形态”。

众所周知,“都市是一个有相当规模、一定的人口密度和在社会性上异质的人口所组成的永久性的居留区”。①将当代都市作为观照对象写入艺术文本中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无论是都市剧、都市电影、都市文学在审美发现中都将时代生活、都市变迁作为创作素材。这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加快了都市化步伐,都市中的现代工商业也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腾飞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支撑。另一方面,市民文化随着社会风尚的变迁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规范,中国都市人群迫切需要一种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的艺术作品,于是以都市为题材的电视剧在众多艺术文本中崭露头角。从20 世纪80年代的《有一个青年》《家风》《走向远方》《希波克拉底誓言》《裤裆巷风流记》《家教》,到20 世纪90 年代的《渴望》《外来妹》《过把瘾》《一地鸡毛》《咱爸咱妈》《牵手》,再到21 世纪前十年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浪漫的事》《中国式离婚》《金婚》《奋斗》,并一直延伸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青年》《心术》《嘿,老头!》《欢乐颂》《大江大河》等优秀作品。我们发现这些经典艺术文本一以贯之的是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人文关怀并与都市文化同呼吸共命运的现代性特征。

李磊博士通过分析近四十年的中国都市,来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电视媒介进入中国只有六十多年的时间,真正普及其实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但却快速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电视具备一种独特的媒介弹性,能够与其他媒介融合并且形成新的媒介效应,当然它也面临着新媒介的冲击,在铸造中国当代审美现代性时,恰当地反映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

在这本书的论述过程中,都市剧是李磊博士的一个观测文本,是人们与都市文化、时代生活之间的一个中介。审美现代性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仍在变动不居但必须确立的价值观念,当然其中肯定包含着人文关怀、历史理性之间的基本准则与逻辑关系以及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普世性的行为习惯与文化心理。而这些观念、价值是通过审美表意实践的形象性、假定性、虚构性、灵活性的艺术形象与影像系统映现出来的,它们又被包含在现代性体验、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艺术叙事、类型化生产等文化实践中经常会涉及的层面。所以,都市剧的审美表意实践在某些程度上比起其他非艺术文本又超越了“中介”,形成了能与都市文化同构,甚或建构着中国时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都市文化是20 世纪80 年代高亢激奋的《有一个青年》《走向远方》,是20 世纪90 年代价值博弈的《渴望》《孽债》,是21 世纪前十年回望来时路的《守望幸福》《金婚》,是21 世纪第二个十年进入全球化、增强自信感的《北京青年》《欢乐颂》。

三、都市故事的理论阐释

如果说,电视剧是一种以影像的审美话语实践对时代生活所作出的敏捷回应,那么,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研究就可以看作是一种以理论范畴和命题的形式对这一“回应”所作出的回应。别林斯基认为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意图对这个时代发言,不过他们采取的方式不同。电视剧首先是娱乐性文化产品,当我们面对它时,所有理性的剖析总会破坏最初的审美快乐,但这恰恰是罗兰·巴特所说的另一种阅读愉悦,“过程的无数层次诱惑着阅读”②。李磊博士认为在“文本——理论”的二元性组合中需要化用理论,即提炼出中国的现代性理论。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们拥有了大国崛起的经济实力与重新建构起的文化自信,在建立中国理论学派的过程中,必须提炼出一套中国话语,不仅用来讲述中国故事,也用来分析中国故事。这种分析方法只有具备了共同体价值的基础,才是可以与世界分享的。中国从几千年的乡土社会走到今天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现代社会,而中国的都市既汇集了现代文明,又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并置在了一起,这就是中国都市的现状,我们只能用中国特色理论去解读。

如果我们把都市剧的表意看作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那么可以借用罗兰·巴特的理论重新建构这一表意实践的过程。罗兰·巴特擅长将大众文化“解神化”,重新赋予一种全新的意指作用,符号的内涵为“神话”,而符号学就是要“去神话”,揭示符号的实质意义。同样,李磊博士将都市剧的影像表意系统视为“神话”,而这本《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题材电视剧研究》通过主标题“时代生活的审美表意”,以一种现代性元语言的方式对剧作进行深层剖析。

大卫·史密斯在《全球视野中的第三世界》中提出,后发展国家的都市化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包亚明进一步总结为“当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即便在同一个大城市的内部,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其产区的城镇化之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反映在发展规模与发展模式等方面,而且也同样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上”。③而要想给这样的一个都市配备上能够指导其思想文化建设的审美现代性,就必须包括以下四点内涵:内容层面上统观的文化视野、伦理层面上趋美向善的审美理想、价值层面上超越性的艺术自律、形式层面上创新性的审美实验。显然,这样的理论分析范式不同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现代性”,也不同于从波德莱尔到伊夫·瓦岱的“文艺现代性”。

在书中,李磊博士将“改革开放”“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审美现代性”“审美表意实践”关联在一起,聚焦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生活,通过中国当代都市人群的日常生活、家庭故事、职场爱情折射四十多年来的社会文化及伦理价值的变迁。作者提示我们,审美表意实践所作的意义解释不是自然科学或物质世界的实证方式,而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意义世界,所以这种解释是假定的与主观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比起利用抽象思维去科学解释世界,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它的超越性。艺术通过“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展示那些从生存困境中产生的、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所谓‘不可理喻性问题’,诸如悲剧与死亡”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问题是变动的和困惑的,特别是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爱情、亲情、家庭等无法得到唯一答案,而这种困惑需要以审美的方式得到解释。

四、结语

李磊博士的《时代生活的审美表意——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题材电视剧研究》为都市的影像表意系统和时代生活的现代性建构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让都市文化以强劲的动力促发艺术创作并在艺术中折射时代风貌,同时也让审美理想成为都市文化的有益组成部分,让良性的审美品格扎根在都市人心中的价值定位上。而这种建构所需要的就是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文化研究与诗学研究的结合:既有意识形态的观点也有美学自律的要求;既保证了艺术与现实社会的某种关涉,也保留着想象空间中诗意的栖居之地。而这正是我们从事都市剧等艺术研究的初衷:为什么都市剧会讲述这样的故事?为什么塑造这样一批人物?是什么样的审美体验给予了表意主体所处时代的感性基调?又是什么样的话语与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主题倾向?我们必须深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都市剧的审美表意实践中,在鲜活的艺术文本中寻找答案,而艺术评论家需要为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注释:

①(美)沃兹:《论都市居民生活方式》,麦克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 年第10 期,第29 页。

②(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第192 页。

③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前言第15 页。

④(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页。

猜你喜欢
李磊都市现代性
MAPS PRESERVING THE NORM OF THE POSITIVE SUM IN Lp SPACES*
一叶知秋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High-resolution boosted reconstruction of γ-ray spectra∗